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以一当十,于邦的李家寨 上——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二)
2019-01-11 09:43:45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壮观的新1军

  新1军成立后,最初下辖2个师,也就是廖耀湘的新22师和孙立人的新38师。

  新1军每师下辖步兵3个团、炮兵2个营、工兵1个营、通讯兵1个营、辎重兵1个营,外加卫生队、特务连。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2个75毫米山炮营(各装备12门美制M1A1 75毫米山炮)!

  抗战初期,中央军最精锐的几个德械师,每个师仅仅装备1个75毫米山炮营。到了抗战中期,由于火炮大量损失无法补充,中央军精锐师一般才配属1个炮兵连,象征性的有几门火炮而已。抗战爆发前,全中国170万国军仅有火炮400多门。

  常德会战中,全国最被重视的74军也没有什么火炮。奉命防御常德的74军57师是整个会战的核心,借此得到第六战区最强大的炮兵支援,也只有区区8门老式俄制野炮而已。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作为防御中心的长沙的炮兵阵地,也就是岳麓山也仅仅配属了区区8门火炮而已。恐怖的是,这8门火炮还来自3个国家,分别是瑞典、俄国、德国。这些还都是中央军精锐部队,普通部队炮兵力量更是惨不忍睹。

  中条山战役期间,参战的国军每个师平均只有1门火炮,炮兵实力基本为0。

  而新1军在初建的时候,每个师就配属2个75毫米美式山炮营,稍后又增加了1个105毫米美式M2A1榴弹炮营,炮兵增加到3个营之多。

  新1军1个师约1万2000人。

  新1军每团下辖3个步兵营,另有1个81毫米M1迫击炮连(装备迫击炮12门),1个37毫米M3平射炮连(装备4门平射炮),1个水冷式重机枪连(装备8挺重机枪,包括美制勃朗宁M1917重机枪和英制维克斯重机枪),还有1个通讯连、1个卫生队、1个特务排。

  一个团约2700人。

  新1军作战时,以团为战略单位,每个团均配属强大炮兵力量,所以每个团实际参战兵力都大大超过2700人。

  再说说步兵营:每营有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装备机枪8挺)、1个火箭筒班(装备4个火箭筒),必要时候还配属火焰喷射器1到2具。

  每连3个排,每排3个步兵班和1个60毫米M2轻迫击炮班,

  这就是新22师和新38师的基本编制情况!

  除了以上的师团营的部队以外,新1军还有数量巨大的直属部队。

  强悍的直属部队是美军的一大特点,也是美军火力特别强大的重要原因。很多时候美军进攻的部队只有一二个步兵团,却能配属一个额外的直属炮兵团助战,火力奇强,敌人自然不是对手。

  新1军总指挥部的直属部队相当可怕,包括:3个炮兵团,共装备榴弹炮36门之多。其中1个团为重炮团,装备155毫米M1918重型榴弹炮12门。

  1个汽车团,有美式载重汽车400辆;

  两个工兵团,配备大量美式机械化工兵设备;

  两个化学兵团,以后改设为重迫击炮团,每团有107毫米M2重迫击炮48门;

  骡马辎重兵1个团、1个特务营、1个通讯兵营;

  另外还有2个坦克营。

  大家可以明确看到,新1军同以往国内的国军相比,有着五点巨大的不同:

  第一,新1军的炮兵极为强大。

  仅仅纸面上数据,就拥有75毫米山炮48门,105毫米榴弹炮48门,155毫米重型榴弹炮12门,还有96门107毫米重型迫击炮,火炮总数竟高达204门!

  这个可怕的数字,此时比中国国内炮兵总数的一半还多。

  把国军兵力最多的陈诚第六战区、薛岳第九战区、李宗仁第五战区的所有大口径火炮凑起来,才能达到这个数量。这三个战区总兵力接近80万,新1军不过3万人而已!

  为什么重视炮兵?这主要是史迪威对中国军队,有一定认识。史迪威认为国军在抗战中之所以不是惨败就是惨胜,最主要是因为火力上根本不是日军对手。日军一个1000人的大队,火力上轻松压倒国军一个4000、5000人的师。日军一个甲种师团的炮兵火力,相当于国军杂牌军的好几个集团军。

  这次蓝姆迦建军时,史迪威特别关心炮兵建设,试图把步兵和炮兵的比例从9比1提高到3比1。

  史迪威很自信的认为,这样中国陆军就具有与日军陆军同等的火力,加上美国空军的优势,就可以彻底压倒日军。

  第二,步兵速射武器有极大优势。

  以往国军步兵连中,装备的速射武器只有一种,就是捷克式轻机枪,数量还严重不足。

  整个八年时间,中国仅仅生产了3万多挺捷克式轻机枪,实战消耗却高达5万多挺。这等于不但没有在增加现有机枪数量,反而把战前装备的机枪消耗了2万挺!

  相比起来,我们敌人日军生产了10万多挺歪把子机枪,是中国产量的四五倍。除此以外,日军还有更先进的九六式机枪和九九式机枪,也都有数万挺的生产量。

  由于捷克式轻机枪的数量严重不足,即便中央军精锐部队中,也只能做到每个班配属1挺捷克式轻机枪。

  非精锐部队则出现很大缺额,往往一个连只有1到2挺轻机枪。以桂军为例,他们很多部队在赶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之前,一个连只有1挺轻机枪。到了上海附近,桂军才紧急得到一批轻机枪,草草训练后就投入实战。

  这些轻机枪巨大的缺额,国军一般用乱七八糟的轻机枪补充,主要是进口的各种型号的轻机枪。

  基本上,当时世界上军事强国装备过的轻机枪,中国人都买过,甚至包括很冷门的机枪,比如小国芬兰的拉提M26轻机枪、苏制1925式托卡列夫.马克西姆轻机枪等等。

  一些中国的军阀部队,压根就没有装备轻机枪。比如川军邓锡侯军,一个团只有4挺重机枪而已,根本没有用过轻机枪。一些川军部队则连步枪数量都不足,被迫用清代的老套筒步枪,就别提什么轻机枪了。

  综上所述,就速射武器数量和质量来说,国军大大不如日军。这使得我们火力远远弱于敌人,实战中只能靠人多拼敌人枪多,伤亡自然比日寇要大得多。

  此次新1军却不同,我们速射武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毫不费力的压倒了日军。

  就步兵班来说,新1军每个班正副班长配备2支M1汤姆森冲锋枪,还有1挺加拿大制造的布伦轻机枪或者美制BAR M1918轻机枪,其余士兵装备美制M1903春田步枪或者M1917恩菲尔德步枪。

  后来因为丛林战的原因,新1军陆续更换了一批性能优秀的美制M1卡宾枪,可以连续单发射击15发子弹,还可以迅速更换弹夹。

  另外正副班长和机枪手,都配备一把美制M1911勃朗宁半自动手枪,可以连射7发大威力子弹!

  大家可以看到,新1军每个班都有至少1挺轻机枪、2支冲锋枪和若干把手枪、卡宾枪。

  就轻机枪来说,我军各方面都比日军垃圾的歪把子机枪明显强过一截。

  在冲锋枪、卡宾枪和大威力手枪上,我军更是有压倒性优势。为什么呢?因为日军压根就没有装备这些武器!

  就速射武器数量来说,新1军每个班比国内的国军多了好几倍,也比我们的敌人日军高出一倍。

  仅仅新38师一个师,就有冲锋枪和卡宾枪500多支,这是日军绝对无法企及的,他们装备数量基本是0。

  在丛林战中,双方往往不容易发现对方,只能概略扫射,看谁能够依靠火力优势先压制住对方。

  这种作战中,速射武器至关重要。

  越战初期,北越军队依靠手中的AK47冲锋枪,压垮了手持M14半自动步枪的美军。前者可以扫射30发子弹,后者只能连续单发射击10发。

  自然, M14半自动步枪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步枪,它的射击精度和威力都相当厉害,今天还被美军当作狙击步枪使用,但根本适应丛林作战,仅仅服役5年就被全部退役,堪称美军历史上最短命的制式步枪。实战中美军甚至丢弃自己的M14半自动步枪,捡起北越军队的AK47冲锋枪来用。

  中越战争也是这样!战争爆发的时候,没有经验的解放军伤亡很大,原因之一步枪火力不足,犯了和美国人一样的错误。解放军步兵班只有正副班长装备56式冲锋枪,其他人还在用56式半自动步枪,理由是射击精度高,节省子弹。我们的对手越军则是清一色的AK47冲锋枪或者56式冲锋枪,这是越军长达20年丛林作战所得的经验。事实证明,在丛林战中,56式半自动步枪的精确射击毫无意义,完全被敌人密集火力压制。

  解放军士兵为了自保,也像美国大兵一样!他们宁可冒着破坏武器的罪名,也扔掉半自动步枪,捡起越军的冲锋枪使用,

  随后,解放军迅速淘汰了这种半自动步枪,到了开战两年后的1981年,前线已经很少看到这种武器,到了1985年解放军二线部队也淘汰了这种步枪。

  这种强大的速射武器配备,也是新1军百战百胜的重要原因。

  第三,步兵支援武器上,我军脱胎换骨

  我们再说说支援武器!

  对于国军来说,价格相对低廉且容易制造的轻机枪,尚且装备严重不足,那么重机枪就更别说了。

  到了抗战中期,中央军每个师只能装备十来挺重机枪。

  军阀部队中,有的从来没有装备过重机枪,诸如贵州的黔军。有的则胡乱从国外购买一些老式重机枪凑数,比如奥匈帝国的守瓦兹洛瑟水冷重机枪,捷克的ZB37气冷重机枪,甚至老掉牙的丹麦麦德森通用机枪等等,真是什么花样都有!

  我们的敌人则要强大十倍!他们的轻重机枪均是标准配备,数量充足。

  日军1000人的每个大队都下辖1个重机枪中队,装备8挺92式重机枪,不亚于国军一个二三流的师了!

  日军这些机枪都是日本自产,制式统一,弹药供应充足,还经过多次技术改进。以轻机枪为例,最初的歪把子轻机枪确实很烂,是世界二三流,而改进版九九式轻机枪已经相当厉害,堪称世界一流轻机枪了。

  国军装备最多的24式重机枪,整个八年全面抗战仅仅生产了1万多挺,我们的敌人日军则生产了高达4万多挺92式重机枪,是我们的4倍之多。

  重机枪是营团一级的压制性火力,也是轻机枪所无法替代的。重机枪上的巨大差距,让国军在中远距离的机枪火力上,根本无法和日军对抗!

  新1军则不同,它的每个师都装备水冷式重机枪100多挺,全师兵力为1万2000多人。

  日军数量高达2万多人的一个甲种师团,也不过装备54挺重机枪。等于我军重机枪数量反而超过日军一倍!而92式重机枪在世界上又属于二三流重机枪,还不如中国自产的24式重机枪(仿造德式MG08水冷式重机枪)。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上,我军重机枪都强于日军数倍。

  支援武器除了重机枪以外,还有大量曲射武器。

  那么新1军的曲射火力如何呢?

  抗战打响2年以后,中央军的精锐部队中,每个步兵连装备几个仿造日军的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这种掷弹筒射程只有250米,没有精确瞄准装置,完全依靠炮手经验瞄准,精度有限。整个抗战中,国军仅仅生产了4万个掷弹筒,部队却有400万,一半以上的国军部队从来没有装备过这种武器。

  而我们的敌人日军,每个小队(也就是排),装备2个八九式掷弹筒,射程为650米。

  大家装备的都是掷弹筒,但日军的掷弹筒性能优秀,数量众多,远远强于我们。实战中,掷弹筒造成我军近距离作战中的极大伤亡,甚至八路军也吃了大亏。采用近距离冲锋的八路军,一度有接近百分之四十伤亡于日军掷弹筒。

  现在又是完全不同了!新1军每个排都配备1个炮兵班,装备2门M2 60毫米轻型迫击炮。

  美制60毫米迫击炮,是非常优秀的近战曲射武器!无论射程、精度、威力都远远超过日军的掷弹筒,唯一缺点是重量稍大!不过,这个重量是相对掷弹筒的2.7公斤而言,就迫击炮来说,60毫米迫击炮18公斤根本不算什么。必要时候,1个炮手就可以背着炮走或者2个炮手抬着炮走,有效跟随一线步兵排冲锋,随时提供炮火支援。

  事实证明,60毫米轻型迫击炮是丛林战的绝对利器,它为步兵排提供了急需的曲线面杀伤力。在太平洋群岛的作战中,美军也大量使用了这种武器。美国连续剧《太平洋战争》中的一集,就是讲述一个60毫米迫击炮2人小组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1978年中越战争爆发后,解放军也在大量使用这种口径的迫击炮。

  排连曲射武器方面,我们又大大占了上风,那么营团曲射武器呢?对不起,还是我们厉害。

  M1 81毫米迫击炮,则是国军传统优势项目!即便在国内,该迫击炮也造成日军百分之五十左右的伤亡,毙伤了众多日军高级将领。

  新1军每个师装备36门81毫米迫击炮,每个团有12门,每个营有4门。就数量上,日军每个大队才装备2门92步兵炮,又是我们多了一倍。

  就质量上来说,日军92步兵炮除了可以直射以外,其他任何方面都无法和81迫击炮相提并论。

  射速上,81毫米迫击炮是日军92步兵炮的2到3倍,重量是它的五分之一,炮弹威力基本一致。

  1门81毫米迫击炮就可以压制2到3门92步兵炮,更别说我们数量上还有优势了!

  通过以上对比,大家可以看到新1军支援武器如此强大,毫不费力的压倒了日军。

  新1军每个师装备60毫米迫击炮162门之多,81毫米迫击炮36门,重机枪108挺,还竟然有85具火焰喷射器。

  这种武器配备相当惊人。

  就火力上来说,我们已经大大超过日军。

  第四,后勤补给极为强大

  美军向来重视补给,他们认为补给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就武器装备上,新1军虽比缅北日军3个师团强出一截,但优势并不是天壤之别。以18师团为例,这个2万1000多人的甲种师团自身就配备山炮48门之多,加上配备的额外炮兵联队和多个炮兵大队,火炮总数也有近百门。

  新1军的长身管火炮总数也不过108门,其余96门则是重型迫击炮,射程不过4公里而已。

  也就是说,就长身管火炮数量来说,中日两军没有太大的差距。就质量上来说,美制火炮除105毫米榴弹炮比较先进以外,另外75毫米和155毫米都是一战时期的技术,和日军火炮性能相差不大。

  那么,为什么我军炮兵能够占绝对上风呢?

  说到底,新1军和日军最大的差距,恐怕就是在补给上。火炮再厉害,也要有充足的炮弹才能发挥威力。没有炮弹,火炮就是一堆废铁。

  缅北日军虽在本地囤积大量物资,但补给仍然相当艰难,尤其弹药运输能力不足,只能维持低强度的作战。

  运输能力低下的原因一是日军工兵力量薄弱,不能像新1军一样修筑可以容纳50吨坦克通过的中印公路,只能依靠破烂的简易公路运输。原因之二是中美联合空军掌握了制空权,对于日军运输卡车反复攻击,让日军只能夜间运输。原因之三是英帕尔打响之前,缅北日军大部分卡车和司机都调到南方。虽18师团还有300辆缴获的卡车储备,却缺乏足够的司机。

  新1军则不同,补给是绝对充足的。后方美援弹药和补给在印度各大港口堆积如山,你要多少就有多少。

  对于前线运输来说,新1军每个师就有卡车300多辆,骡马1000多匹,而全师官兵才1万2000多人。

  新1军直属运输部队更是惊人:一个辎重汽车第6团,装备400多辆卡车;一个骡马辎重团,装备1000匹骡马。

  这是多么强大的运输能力,相比国内国军依靠面黄肌瘦的数十万挑夫,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除了极强的陆地运输能力以外,更狠的是,新1军还有恐怖的空运能力。中美联合空军装备大量C47运输机,可以随时对前线进行物资空投,根本不受陆地地形限制。

  在新1军的作战中,除了中印公路修建初期,物资供应稍有难度,到了中后期几乎物资爆棚,炮兵的炮弹多的发射不完,只剩连日军的草屋也要打上几炮。

  空投能力更是惊人!C47运输机可以为一线国军空投香烟和可乐。密支那战役中,仅仅2天就空运了一个步兵团到该城。

  日军补给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明明18师团有近100门大炮,还有一些大口径重炮,却因炮弹数量有限,被新1军炮兵压制的几乎无法还击。

  对于日军士兵来说,粮食弹药不足,运输中断,打仗期间连续几天吃不上饭,都是寻常事。

  孟拱河谷战役中,被俘的日军战俘基本都是皮包骨头,走路都摇摇晃晃,这还打什么仗呢!

  第五,完全的制空权和坦克部队的使用

  中美英联合空军在缅甸实力很强,飞机总数高达800多架,而日军第5飞行团只有300架。质量上,我们空军已装备大量最新式的P51野马战斗机、飓风战斗机,日军的97式和1式战斗机根本不是对手。

  整个缅甸会战期间,制空权始终牢牢把握在我们手中,这对日军士气有着极大的打击。德国著名将领古德里安曾经说过:任何一支强悍的陆军,在完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都难以有效作战,更不用说获胜了。

  就战术轰炸来说,我们的B25中型轰炸机和P51野马式战斗轰炸机,也造成日军不少伤亡,尤其击毁日军大量卡车,大大减少了日军后勤供应能力。

  第五,坦克部队方面,更是了不起。

  日本军部在二战末期的结论是:太平洋很多战役中,美军陆军主要火力来自于坦克而不是火炮。

  新1军前后有2个坦克营投入战斗,共装备70多辆M4谢尔曼中型坦克和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丛林山地本来是所谓最不适合坦克作战的地形,史迪威却要求一定要编组坦克部队。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丛林仍然有坦克发挥威力的舞台。

  这些坦克部队不但为作战步兵提供旺盛火力支援,还作为拳头多次单独使用,大范围与会包抄,攻击日军侧翼和后方,导致日军多次全线溃败。

  而且,这些坦克部队存在的本身,就是对日军士气的极大打击。对于没有足够反坦克武器的日军来说,任何一辆我军坦克都是极难对付的。坦克巨大的发动机声音和厚重的外形,对于日军心理上是一个很大的震撼,严重挫伤了日军的斗志。

  即便新1军的坦克停着不动,也是一个可怕的钢铁堡垒。

  以新1军装备最多的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为例,主要武器为37毫米火炮1门,7.62毫米机枪3挺:1挺并列机枪、1挺前置机枪 和1挺高射机枪。

  37毫米火炮的威力有限,在缅甸却绝对可以击穿所有日军现役坦克的正面装甲,可以轻松击毁日军构筑的绝大部分防御工事。

  对于日本步兵来说,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的火力相当可怕,不谈那门37毫米火炮,就算3挺7.62毫米机枪也够日军受的。

  日军1个大队有1个机枪中队,装备8挺重机枪,而下辖步兵中队却有4个。相当于,日军每个中队只有2挺重机枪!

  那么区区一辆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就机枪火力来说,就比日军一个中队还强。再加上炮的话,日军2个中队才有1门92步兵炮。

  这样一换算,一辆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的火力,就相当于日军2个中队近400人,相当于中国步兵一个营了!

  反攻第一目标,胡康河谷

  到了1943年9月,新1军的初期训练已经完成,全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官兵都渴求早日向日寇反攻,为祖国和人民报仇雪恨。

  史迪威再次检阅新1军后,对这支部队极为满意,赞不绝口。善于演讲的史迪威甚至对新1军官兵们直接说:我的孩子们!你们的勇气加上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强大工业,可以彻底打碎日本战争机器!相信我,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史迪威决定从1943年12月开始,发动对缅甸北部的反攻:第一阶段为占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那城。第二阶段为占领卡萨、八莫等地,彻底收复缅北。

  1943年12月19日,中国战区同盟军陆空联军总司令蒋介石,正式授予参谋长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军,并有权罢免所有官员,但警告他不能为英国的利益而做出牺牲。

  大规模作战是1943年12月开始的,早在1943年10月,国军就发动了预备作战,目标是胡康河谷的于邦。

  于邦战役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战役,意义却极为深远,是第二次缅甸会战中的重要一战。

  对于胡康河谷,新1军是非常熟悉的。

  1年多前,杜聿明第5军军部和廖耀湘的新22师曾经走过这里。他们被日军一路追击,被迫从胡康河谷凄惨撤退。由于河谷在雨季几乎无法穿越,加上没有足够的粮食,更缺乏对付传染病的药物,这两只部队伤亡惨重。进入野人山的1万人死亡一半,只有5000人活着走到印度,在原始森林中留下累累白骨。

  胡康河谷是大洛盆地、新平洋盆地、孟关盆地的总称。三个盆地中,孟关盆地在东侧,新平洋和大洛盆地在西侧,中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宛托克山脉,将胡康河谷劈成两半。

  国军首先需要进攻的是:胡康河谷西部的新平洋盆地和大洛盆地,其中新平洋盆地在北面,大洛盆地在南面。

  胡康河谷南北纵深高达200公里,东西最宽处也有70公里,整个河谷全部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

  胡康河谷在缅甸语中,是“魔鬼居住的地方”,是全世界最可怕的地区之一,也是军事作战的死地。用新38师师长孙立人的话来说,在这里无论行军、作战、侦查,通信、补给、甚至识别方向都是非常困难的。

  河谷自然条件恶劣到了极点,除大龙、大奈、大宛、大比四大河流外,小河多如牛毛,错综复杂,交布组织,是无数天然障碍。

  在旱季,小型探险队带着足够的器材和物资,尚且可以勉强通过。一到了雨季,所有河流泛滥成灾,小溪都成为大河,任何部队就无法通过。

  除了河流以外,此处是没有人烟的原始森林。

  山地陡峭,一山和一山地图上只有1到2公里距离,实际翻越却要一周以上。甚至地图上区区几百米的山地,实际攀爬也需要一整天时间。

  森林里面树木极为密集!森林中,大部分地方压根就看不到天空,阳光完全被树木遮挡。森林中相聚十米以上,基本就无法看清。一是树木太多,阻挡视线;二是没有阳光,形同黑夜。偶尔有巴掌大的阳光射入森林,就让人感到非常愉快。

  往往连续行军5到6天,才能够发现一块所谓的林空,也就是森林和森林中,不长大树的空挡,这才能看到天空。这所谓的林空,大不过几百米,小则只有十多米而已。

  这种原始森林中,压根也不存在路,很多地方丛林密到连猫狗都钻不进去。在这里不要说作战,就算行军也必须先由工兵用砍刀等工具开路,一天走个1到2里都是非常正常的。

  胡康河谷北方有方圆100多平方公里,海拔6000米的野人山。所谓野人山,是指这里住着极少数没有开化的克钦族和不知民族的山民。他们大部分停留在部族时代,还没有阶级的划分。胡康河谷内,也散布着少量这种野人,他们远远的躲着军队,根本不敢和文明人接触。

  偌大的胡康河谷仅有沿河有一些土著村落,如于邦家、巧家、太柏家、孟关、瓦鲁班等,通常是树木较为低矮的林空,不过居住着几户人家而已。

  其他地方基本了无人烟!

  新1军新38师翻译王伯惠回忆到:新平洋实际上仅是一地理名词,并无村落,杳无人迹。只是过了新平洋,森林更显茂密,路途更为崎岖,视线只及前方十来米,所以,汽车只能如蜗牛爬行一般。 从新平洋到临干萨坎,约70余公里,只遇到过一座独立茅屋,见到过一位克钦族少女,衣着十分褴褛,但有家畜大象一头。大象前肢套于如手铐状的藤条双环之内, 性情温顺,已成训练有素的家畜,可代主人看家、劳动。

  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胡康河谷这种地形堪称世界上最可怕的地形。不要说作战,就算大部队自己行军通过,也是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外,这里还有可怕的瘴气。

  瘴气其实不是什么气,而是猖獗的传染病!

  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里有无数阴暗小溪和水坑,蚊虫极多,存在大量细菌病毒。人只要进入原始森林,一旦被蚊虫叮咬或误饮不干净的水,就极容易被感染。

  更可怕的是,这些病毒和细菌非常厉害,极其致命!众所周知,人类的历史其实是同细菌病毒斗争的历史。人类的祖先反复得病,较弱的人死去,活下来的人开始有了自然的抗体。这样代代传下去,人就对一些常见疾病有了抵抗力。但如果碰到从没遇到过的细菌或者病毒,诸如之前的SARS病毒,人就很容易送命。

  以美洲的印第安人为例,他们绝大多数不是死于白人的屠杀,而是死于疾病。他们的祖先从没有接触过天花、霍乱、麻疹、肺结核等等,甚至很多欧洲常见的感冒对他们也是致命的。最终2500万美洲印第安人中,有九成死于这些疾病,但同样感染的美洲白人死亡率则远远低于前者。

  道理就是这样!

  胡康河谷已经完全封闭了几万年之久,这里的病毒和细菌同外面世界有所不同。进入这里的中英美日军队的士兵,就如同美洲印第安人一样,都缺乏对这里病毒和细菌的抗体,一旦感染后没有及时治疗或者服用特效药,就很容易导致死亡。

  第5军军部和新22师死在这里的5000多人,绝大部分是死于传染病。

  穿越野人山的部队中,还有另外一支部队国军96师。该师穿越胡康河谷一角,翻越高黎贡山回到中国云南!由于几乎没有药物和医疗,沿途官兵得病率几乎百分之百,病死了三分之一的士兵。

  疾病是比日军的防御,更可怕的东西!

  再从军事上来说,胡康河谷是标准的易守难攻地形。由于是可怕的原始森林,很多地方根本就无法穿越,军事作战务必沿着现有的简易公路、道路进行,不然就无法保证补给的供应。

  除了森林以外,主要自然障碍就是众多难以穿越的河流。日军肯定会依靠河流固守,进攻一方就必须占领河上的少量渡口。

  则海洋以来,对于防御一方就相当简单了!他们只需要用部队固守少量渡口和交通枢纽,就可以轻松抵抗进攻一方的攻势,以逸待劳。

  至于原始森林则无需设防!日军认为较大规模的军队,不可能穿越可怕的原始森林。即便他们能够勉强走过去,在没有足够补给和弹药的情况下,也是不堪一击的。后来精锐美军特种部队第5307支队的惨败,证明日军的观点是一定有道理的!第5307支队在胡康河谷战役中,曾经两次渗透穿越森林切断敌人后路,但二次都被日军轻松击溃,伤亡超过百分之五十!穿越森林以后,第5307支队战斗力就有很大的下降,甚至不堪一击了。

  由于防御一方有极大的优势,只需少量兵力就可以完成防御。

  此时新1军负责进攻的部队是:新22师和新38师以及军直属部队,约为2万多人。

  而胡康河谷则有日军18师团主力两个步兵联队以及炮兵部队,总兵为1万多人。

  按照一般军事常识来说,日军这1万多兵力就足够了,无论渡口还是森林中的狭窄道路都不需要太多兵力驻守。相反,进攻一方受地形限制,兵力再多也很难展开,兵力的优势根本无法发挥。

  虽有以上这么多可怕的问题,新1军却毫无畏惧,因为胡康河谷是一定要占领的。

  胡康河谷在日军缅北防御圈的最西边,往东就是孟拱河谷和战略重镇密支那。

  一旦新1军占领了密支那,缅北的日军就岌岌可危,反击战胜利了一大半了!

  那么,胡康河谷自然成为缅北的门户,是非要占领不可的。

  占领胡康河谷,就必须首先占领大龙河,这是胡康河谷的第一个自然屏障。

  雨季无法用兵,中日两军都在这几个月内养精蓄锐,大肆备战。

  1943年10月雨季刚刚结束,新1军就开始向大龙河西岸发动了进攻。

  新38师和孙立人

  新1军孙立人的新38师为反攻缅甸的前锋!新38师下辖陈鸣人的112团、赵狄的113团(仁安羌战役的英雄团长刘放吾因伤住进了印度的医院,伤好了孙立人安排他去陆军大学进修去了,赵狄是第113团新任团长)、李鸿的114团三个步兵团,另外还有7个营的直属部队,其中包括2个山炮营和1个榴弹炮营。

  新38师自建军以来,始终都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

  他的前身为大名鼎鼎的税警总团,是宋子文利用八国银行团借款的盐税剩余款项做军费。

  由于资金充足,税警总团的装备是非常精良的,从步枪到机枪多是进口的武器,还是第一支装备坦克的国民政府部队(遗憾的是装备的坦克很烂,是超轻型坦克)。

  税警总团的士兵也是精选出来的,待遇比普通中央军士兵还要高的多。

  所谓税警总团,其实并不是警察,更不收税,而是货真价实的野战部队。税警总团兵力雄厚,下辖6个加强步兵团和7个营的配属部队,总兵力高达3万多人,是一个军的编制。

  有意思的是,税警总团同普通中央军不同。一般中央军部队各级军官都是黄埔系将领,税警总团作为宋子文的亲兵,黄埔系军官数量很少。它的中高级军官都是留美留德甚至留日的军校生,第一任总团长温应星,第二任总团长王庚(此公就是被好友徐志摩戴了绿帽子的倒霉鬼,风骚少奶陆小曼的丈夫),以及最后一任总团长孙立人,都是美国军校毕业的高材生!

  税警总团具有深厚的抗日传统,早在1933年就参加了上海一二八会战,是最早和日寇正面交火的国军部队。

  抗战爆发以后,税警总团官兵义无反顾的加入战场,接连参加了青岛战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以血肉长城阻挡了日军的攻势。

  在最初的青岛战役中,精锐的税警总团一个师,做出全歼青岛日军的势头。税警总团强大的武力,高昂的斗志,使得青岛日本海军陆战队吓破了胆子,居然带着侨民仓皇逃出青岛。这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通过威慑就吓跑了日军。

  随后的淞沪会战中,税警总团战绩颇佳,阻挡日军整整一个多月时间。面对日军劈天盖日的重炮和大轰炸,税警总团死守阵地,往往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他们的伤亡极为惨重,竟然高达全军的三分之二。

  以高级军官为例,6个团长中,第5团团长丘之纪殉国,第4团团长孙立人、第6团团长钟宝胜均身负重伤。

  淞沪会战以后,税警总团伤亡太大,仅剩两个团兵力。这两个团大部被划走成为四十师,师长为黄埔悍将黄杰,由此彻底成为中央军。

  其余少量部队连同大量伤兵,于1938年重新编组成税警总团,稍后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最后又改编为新38师,参加了第一次缅甸会战,由孙立人担任师长。

  在孙立人的重建下,新38师很快恢复了强悍的战斗力和作战意志。

  新38师在第一次缅甸会战中,以区区一个团击退日军一个大队,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这就是仁安羌大捷。

  第一次缅甸会战失败后,孙立人带领新38师从卡萨突围,艰难前进40多天才赶到印度,没有走杜聿明命令的野人山。此次艰苦行军,虽也死亡接近三分之一,但还是保住了新38师主力。走野人山的杜聿明部死亡就高达二分之一,比新38师要惨重的多。。

  新38师是一支有强烈抗日热情的精锐部队,官兵都是忠勇的民族英雄。早在淞沪会战期间,该部苦战1个多月,3万多人伤亡2万人,从1个军打成1个残缺不全的师。参战的18个营长中,4个战死,13个负伤,仅1人侥幸没有受伤,其作战之惨烈可见一斑!伤亡如此严重,税警总团仍然和日寇死战一个月多之久,全世界也没有几支部队能够做到这一点。

  强烈的抗日斗志,加上目前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几乎无限的后勤补给,让新38师如虎添翼。

  新38师除了以上的优点以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优势,就是他们的师长孙立人。

  孙立人堪称国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很多人认为孙是少数几个能够和林彪对抗的国军将领。

  孙立人是安徽省肥西县人,从小就非常聪明。孙立人是个学霸,24岁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和梁实秋、闻一多等文化名人是同届同学。当时的大学生凤毛麟角,清华大学毕业生相当于今天明清华博士,随便都可以找到个好工作。孙立人却并没有安于平淡富裕的生活,转而从军。家里人对于孙立人的选择并不奇怪,他从小就很尚武,热爱运动,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在大学期间,孙立人1921年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担任主力后卫,于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击败菲律宾、日本队,为中国在国际大赛中获得第一次篮球冠军。

  随后孙立人去美国就读于维吉尼亚军校(仅次于西点,马歇尔和巴顿是他师兄),毕业后从军,于1932年担任税警总团第4团团长。

  孙立人的能力是有的,遗憾的是他并非黄埔系将领,又飞跟随蒋介石多年的嫡系,所以并不被重视,做了整整5年的团长,没有升上去。而同一时期黄埔系将领晋升很快,颇有些同龄人已经做了军长师长。

  由于本文不是孙立人传,就不多说了。孙立人是一个练兵大师,指挥大师和战术大师,高升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军人,孙立人还有一个视死如归的个性。

  在淞沪会战中,孙立人多次赶赴一线指挥,由于出色的能力,很快被提升为第二支队长(师长)。由于孙立人不怕死,和一线官兵们一同在战壕中作战,最后终于受伤,险些送命。他的第4团连续击退日军对苏州河周家宅的7次强攻,日军恼羞成怒,改用重炮猛烈轰击他们的阵地。

  在孙立人视察阵地期间,一枚重炮炮弹在他头顶上突然爆炸。孙全身中弹片十三处,几乎千疮百孔。万幸的是他带着钢盔,头部没有受伤,保住了一条命。此次受伤极为严重,虽及时运到后方医院抢救,孙仍然昏迷三天之久,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1938年武汉会战以后,孙立人因出生的能力,被任命为重建的税警总团团长。此时这个税警总团仅剩5000多人,其中还有1500人是伤病员,被评定为战斗力最弱的丙种师,同之前税警总团根本就是两支部队。

  孙立人并不气馁,开始对部队反复练兵。孙立人练兵能力极强,特别讲究科学练兵,新38师很快就形成了强悍的战斗力。

  到了1942年新38师在军政部大检阅中,综合战斗力被评定为第一名,立即从丙种师提升到加强师,编入中国远征军,成为国军第一流部队。

  进入缅甸以后,国军局势险恶,却又发挥孙立人的指挥才能!

  1942年中旬,日军集中33师团主力攻打仁安羌油田,先锋214联队步兵第3大队切断英缅军第1师师部及师直属部队7000多人的退路,将其包围。

  此时英军已经没有战斗力,只得紧急向附近的孙立人新38师求援。此时33师团已经从三面逼近仁安羌,距离已经很近,情况十分危急。被包围的英军见无法突围,已经做出投降的决定。

  这仗非常不好打,日军是出了名的擅长防御,在防御战中死咬一点,任你猛攻就是不撤退,哪怕战到最后一兵一卒。

  显然,此刻33师团主力距离仁安羌已经如此之近,就必须在2到3日内击溃第3大队。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不但英军无法救出,甚至连新38师自己也要搭进去,被日军合围歼灭。

  在这种危急下,即便美军和苏军的主力师,在火力远强于日军的情况下,也没有把握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击溃日军一个大队,更别说火力虚弱的国军。

  按照一般军事常识,新38师不应该冒险出兵,反而应该及时脱离战场以自保。

  如果仁安羌战役让老萨来指挥,老萨绝对会放弃英军不予救援。

  不过,有着惊人判断力和分析力孙立人却不是老萨这种凡夫俗子可以相比的。他分仔细析战局,认为新38师完全有把握救出英军。此刻日军虽兵力雄厚,但在三天内无法完成包围圈。同时阻拦英军的日军214联队步兵第3大队因为急行军,并没有带什么重武器,以新38师的武器装备还是可以对付的。尤其仁安羌附近还有一支英军的炮兵部队和轻装甲部队,都可以提供火力支援。

  孙立人立即命令113团团长刘放吾率部急行军,然后以一部偷袭,一部则在英军火炮和坦克掩护下正面猛攻。

  日军第3大队此前作战非常顺利,英军几乎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仅仅俘虏就抓了300多人,根本没有想到英军可能会反攻。

  经过18日和19日苦战,日军第3大队不敌新38师113团的勇猛,最终被击溃。

  于是新38师在日军包围圈形成之前,顺利救出了了英军7000多人,可谓火中取栗,极为危险。

  此战也体现了孙立人的指挥艺术,换成一般军官,绝对不敢打如此凶险的战斗。

  也许是孙立人受过美国教育,比留学法国的廖耀湘更容易沟通,史迪威对孙立人的态度最好,也最信任他。

  此次史迪威命令孙立人的新38师作为先锋,打响缅北反击战的第一枪,孙立人随即下令新38师,从蓝姆迦开往前线集结地印度雷多。

  新38师114团在大龙河西岸的揭幕战,击毙55联队长藤井小五郎

  雷多位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是印度跟缅甸的边界小镇,是印度往缅甸、东南亚及中国的必经之路。

  雷多是一个很小的小镇,本来只有一个茶叶种植园,一个煤矿和一个砖窑。除了茂密的丛林,偶尔有一些土著村庄,几乎不和外界接触。

  史迪威将雷多定为中印公路的起点后,大量盟军军事单位进驻雷多,这个小镇瞬间繁荣起来。在雷多小镇外,有一块巨大的牌子,这里就是中银公路“零公里”处,上面写着:史迪威/雷多公路(中印公路后来改名为史迪威公路)零公里。

  在进攻胡康河谷的前几个月,中印公路的修筑已经于1942年12月开始了。美军出动2个工兵团和2个工兵营,在2个中国工兵团的帮助下开始修路。

  他们要修的路,都必须穿越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堪称世界上最难修的路。即便美国工兵有大量机械化修路工具,每天进展也只有1到2公里而已。施工的过程异常艰苦,一般来说,先由中国工兵在在丛林中开路,美军紧跟其后,至少开拓出30米宽的公路,然后再由工兵们将道路延长15到20公里。另外还有专门的部队负责修建桥梁。

  新1军军长郑洞国将军回忆:由于缅北地势复杂,气候异常,人迹罕至,无论是筑路,还是作战都非常困难。英国人开始不相信能在这一地区筑路,认为这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根本无法实现。尽管如此,中美工兵部队还是于这年3月,在美国供应处的惠来少将和阿鲁斯密准将指挥下,开始了这项艰苦险峻的工程。

  最初参加筑路的部队,是我工兵第10团,及美国工兵两个团,还有雇佣的一些当地劳工。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地形较佳,筑路机械亦充足,工程开始时进度尚称 迅速。自5月以后,雨季来临,加上已临近野人山区,终日阴雨泥泞,疫疠肆虐,工程进度为之大减。7月中旬,我工兵第12团亦由兰姆珈调到雷多参与筑路。8 月间雨季将逝,驻印军总指挥部乃增调工兵部队,日夜赶筑。这时在筑路工地上的中美工兵部队,除我工兵第10、第12团,美军工兵45、第330团外,还有 美军第823、849两个航空工程营,第209、第1883、1905等三个战斗工兵营,另有部分英国人率领的印度、西藏、尼泊尔劳工,总计实际施工人员 达七千余人(美国工兵每月轮休一部,此数未含)。中美筑路部队不避艰险,突击抢修,使每日进度平均可达一英里左右。

  到了雨季,山洪暴发,公路经常被冲毁,还必须随时修理,进度就更慢了。

  从雷多到前线胡康河谷的唐家卡、卡拉卡,有200多公里距离,最乐观的估计,公路修到前线也要半年以上。

  不过,日本人不可能让驻印军修那么久。

  早在1943年2月,日军18师团开始以攻为守,1个加强大队在滇缅奸细引导下,穿越了胡康河谷腹地,逼近了唐家卡、卡拉卡。

  这里驻扎着约1000多英军白人士兵和印度籍士兵,他们刚看到日军就吓得纷纷逃走。一时间,日本鬼子就要杀过来的谣言传遍英军。

  经过上次缅甸会战,英印军差点全部葬身缅甸,靠中国人救援才狼狈逃了回去。此刻,英国人早就被日本人吓破了胆,根本不敢正面对抗。英国指挥官借口这里属于新1军的战区,要求英军全部撤退,由新1军接防。

  1943年3月,史迪威无奈之下,命令雷多的新38师114团,接替英军阿萨姆旅第1团驻守胡康河谷外围的唐家卡、卡拉卡等据点。

  114团团长李鸿立即率部从雷多出发,沿着中印公路前进。遗憾的是,此时中印公路才修建了一小部分。他们被迫经过10多天艰苦行军,穿越10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到达了唐家卡、卡拉卡。

  此时英军主力早已跑的没有影子,仅剩几个军官将阵地和补给仓库交给了114团,然后立马开溜了。

  3月开始,日军少数侦查部队同114团零星交火。奇怪的是,日军进攻规模很小,不过是几十人甚至十几人的枪战而已。

  4月,日军的踪迹就消失了。对此114团团长李鸿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这1000多日军,已经完全失去战斗力!

  日军对胡康河谷的恶劣自然条件认识不足,结果吃了大亏。在经过横穿胡康河谷的简易公路到大龙河东岸的太白家以后,再往西就没有路了,也没有任何的日军补给点。

  这股日军不知死活,继续咬牙渡过大龙河西进,试图和国军决战。他们仅仅携带一周的粮食和少量药品,就进入这个死亡之地

  经过10天的丛林行军,才勉强到达唐家卡、卡拉卡外围。此时,这1000多日军粮食耗尽,很多人病倒,战斗力锐减。

  到达唐家卡、卡拉卡以后,这股日军惊讶的发现这里并不是英军,而是新1军新38师114团驻守。

  日军在第一次缅甸会战中尝过新1军的厉害,根本不敢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停留在大龙河西岸要求增援,同时派出小分队侦查114团的动向,和114团发生小规模交火。

  在等待的2周内,日军靠吃野果野菜坚持,很快部队中又爆发了恶行传染病,1000多人死的仅剩一半。

  日军大队长认为部队已经濒于毁灭,不可能主动攻击114团。加上6月缅甸雨季就要到来,如果日军此刻不走,等雨季来了谁也别想通过可怕的胡康河谷。

  最终,日军被迫带着所有病患,全线后撤胡康河谷的太白家,然后沿着简易公路回到后方的孟拱河谷去了。

  日军在孟拱河谷修筑有多条简易公路,后勤物资供应还算可以维持。

  中日两军的全面战斗,由此拖延了长达半年多时间。

  其实,新38师114团处境也不比日军好。英军在这里只有小型仓库,放着一些干粮和罐头,粮食勉强够用,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如果换成英军士兵,恐怕早就闹翻天了。对于习惯忍饥挨饿的中国士兵,这倒是没有任何抱怨。其实想想也是,你一天两顿饭还能吃上肉,能有什么抱怨呢?要知道国内的国军士兵,一年还不知道碰过几次油荤呢!

  好在114团带了足够的药物,到没有大规模爆发日军那种的传染病。不过病倒的官兵还是很多,营房里面躺满了病卧的士兵,只是没有那么多人死去而已。旱季期间,还有空军可以空投物资,随着6月雨季开始,不要说穿越森林,就连当地缅甸土著人的走亲戚都停止了,野生动物都钻入洞穴躲了起来。

  缅甸的雨季是非常吓人的,很多时候是大暴雨,雨声如雷鸣一般。英国人发的雨具都失去作用,必须使用加厚的特别雨具。

  114团在这里忍饥挨饿坚持了整个雨季,到了10月份雨季结束时已经疲惫不堪,士兵一半左右曾经得病,没得病的士兵身体也很虚弱。

  史迪威计划在10月开始攻击,他也知道114团状态不佳,命令他们回雷多后方休整,由新38师陈鸣人第112团接替阵地,准备发动进攻。

  就在114团回雷多之前,他们意外中了头彩。由于18师团长田中新一此时已经准备发动全面进攻,他派55联队长藤井小五郎赶赴大龙河一线进行前线侦查。114团派出的巡逻侦查部队,意外的同藤井小五郎的小分队在丛林中遭遇。双方一顿混战,藤井小五郎大佐头部被国军狙击手一枪射爆,死于非命。他的部下拼死将尸体拖走,用骡马拖了回去,日本军部追授他为陆军少将。

  还没开始打,就死了一个少将联队长,日军普通认为这非常不吉利,是败亡的先兆。

  随后,于邦战役爆发。

  双方部署决战,日军棋高一筹

  新1军军长郑洞国将军回忆:雨季的9月初旬,中印公路工程渐达南荣河畔,为加快施工进度,遂改为分段筑路。我工兵第12团等部,在新38师先遣支队的掩护下,经过一百零三昼夜的艰苦施工,在南荣河上 建起一座全程中最大的耐重桥梁,并将公路修筑至通往新平洋的那斯考。此后,中美工兵部队在野人山区,不顾毒蛇、猛兽、蚂蟥、蚊蝇的滋扰,伐森林、凿峻岭, 昼夜施工,风雨匪懈,几乎在我军战斗部队前进至大龙河西岸的同时,于1943年12月27日将长达一百一十六英里的雷多--新平洋公路路基修通。此段公路 是全部工程中最为艰险的一段,中美工兵部队克服重重难以想像的困难,以其血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如期完成任务,为取得后来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 时,中美工兵部队的此番壮举,也可以说是开创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

  随着工程的进展,中印公路预计在1943年底就会进入胡康河谷。而胡康河谷开始存在日军部队,必须先要将其歼灭,才能保护中印公路的修建。所以,务必在雨季刚结束的10月就开始发动对胡康河谷的进攻,争取在几个月内占领这个地方。

  占领胡康河谷,就必须首先占领大龙河,这是胡康河谷最西部的一个自然屏障。

  雨季无法用兵,所以1943年10月雨季刚刚结束,驻印军就开始向大龙河西岸发动了进攻。

  根据英国人提供的情报,日军在追击中国远征军进入胡康河谷以后,也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放弃了在这里大量驻军,仅留下少量部队,主力则在孟拱河谷和密支那。

  根据英国人的说法,大龙河以西仅有数百当地土著士兵和1个小队的日军。

  史迪威正在中国国内协调后续作战问题,指挥由他的参谋长柏特诺将军负责((Gen Haydonl·Boatner))。柏特诺是情报官出身的军人,并没有实战经验。他轻信英军情报,认为大龙河以西只有日军十几人和一二百土缅兵,没有重武器,调动112团1000多人携带轻武器去对付就足够了。

  他命令在在唐家卡,卡拉卡的新38师112团,不必携带重武器,于11月1日前占领大洛至大龙河及大奈河之交汇点与下老寨一线,以掩护新平洋前进基地建筑新机场,便于盟军后续兵团进出野人山区。

  孙立人得到112团团长陈鸣人的情报,却有很大不同。112团团长陈鸣人赶到唐家卡、卡拉卡以后,派出团的侦察连,在当地缅甸土著指引下做了侦查。

  侦察连的情报是:大龙河以西已经有日军主力部队驻扎,还有不少大炮。这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靠112团携带轻武器肯定是对付不了的。

  陈鸣人团长是孙立人的心腹,是黄埔系将领,早在1930年任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一团担任排长,那是孙立人还没有进入税警总团。陈鸣人开始的从军生涯很不顺利,花费了7年时间,仅仅从排长提升到连长。

  在淞沪会战期间,他仅仅是税警总团一个连长。好在用《桥》中霍夫曼博士的话来说:战争是发挥一个人能力的最好舞台。

  陈鸣人在淞沪会战以后,因为能力突出很快被提升为少校营长。1941年,因为练兵出色受到孙立人赏识,又担任新38师112团团长。

  陈鸣人在第一次缅甸会战时,年仅32岁,却已经身经百战,参加了仁安羌战役后继作战,协助113团解救了7000多英军。

  在接到轻装进攻命令时,陈鸣人认为这是在瞎指挥。

  目前112团距离在雷多的新1军有200百公里距离,完全是一支孤军。更可怕的是,这200公里并不是公路,而是难以穿越的原始森林。

  如果敌人真的只有几百土缅兵,那么112团轻装也可以对付。不过此刻日军已经有主力驻扎,后续还会来多少部队很难说。112团不应该擅自轻装奔袭,而应该等到从雷多到唐家卡一线的公路修通,或者等增援大部队穿越森林后赶到这里,再法攻进攻。

  如果现在不管不顾的发动猛攻,一旦112团作战不利,根本无法得到援军的支持。

  在雷多的新38师主力即便立即增援,也至少需要20天才能赶到唐家卡这一线。如果日军出动较多兵力去围歼,没有重武器又没有补给的112团。那么112团恐怕不太可能支持20天时间,就会全军覆没。这种打法太冒险了!!

  柏特诺将军对陈鸣人团长的顾虑,却嗤之以鼻!他认为:根据战报,10月13日日军56师团和18师团出动大军,扫荡了云南怒江以西的中国远征军据点。换句话说,日军18师团主力应该在东面500公里以外,根本不在胡康河谷,也无法短时间内赶到胡康河谷。即便日军之前有增兵,数量一定很少,更不可能有重武器!此刻雨季刚刚结束,胡康河谷的公路已经完全被大雨破坏,日军不可能利用卡车运输重武器到大龙河一线!你的情报肯定是错误的!

  孙立人却不敢苟同这位美军参谋长的观点。他认为根据一般军事常识,在怒江进攻国军约万人游击区的18师团,不可能是主力,而是他的一部而已。

  18师团主力就在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而并不在东面500公里外的惠通桥一线。

  至于雨季过后日军无法运输重武器,只是美国人的异想天开,日本人完全可以依靠骡马运输重武器到大龙河一线。

  只是,柏特诺非常固执,又掌握着新1军的指挥权。几次争论无效,作为军人的孙立人,被迫按照柏特诺将军命令执行。112团把山炮营、平射炮连、卡车和骡马部队全部留在雷多,甚至连81毫米迫击炮连也留下,全团轻装向大龙河出发。

  这个决心,差点断送了新38师最精锐的112团。

  柏特诺将军和英国人的情报,在几个月前确实是没错的,大龙河以西确实没有什么日军,此刻就完全不同了。

  日本民族有很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精细。在军事上,精细表现为对于战场情报的细致掌握。

  早在1943年初,日本成立了缅甸方面军,下辖4个师团,其中第55师团驻守缅甸南部,第33师团驻守缅甸中部,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负责驻守缅北。日本扶持印度独立分子建立了所谓印度政府和印度军队,自然也有大量间谍在印度活动,对驻印军的情况也比较了解。

  6月,日军就得到中国驻印军训练即将完毕的情报。日本缅甸方面军总司令河边正三判断:看来驻印军会在雨季结束以后的10月发动攻势,英军也很有可能从缅甸中部协同作战。

  早在1943年2月,英军已经发动了试探性的攻击。英军组建了一支远征军突击队,由陆军准将奥德·温盖特指挥,包括“奇迪特突击队”及第77印度步兵旅,约3000多人。他们的目的是偷偷进入缅甸,袭击日军前哨,切断铁路线以及炸毁公路桥梁等。这支部队长驱数百公里深入缅甸,补给全部依靠空投,最终仅仅炸毁了几小段铁路,毙伤几百防御铁路的日军。

  日军发现这股部队以后,立即调动几个大队正规军夹击。轻装的英军不是对手,全线溃败,于3月逃回印度。由于补给断绝,这些人靠吃野果和蛇肉作为食物,回到印度的时候仅剩几百人。

  轻松击溃英军,日军却认为这是一次很大的警告。缅甸领土广阔,如果任由敌人进攻,自己会防不胜防,不能等待英国人和中国人打上门来。

  日本人向来崇尚以攻为守,他们认为不如先发制人,主动攻击,摧毁中英军队前进基地,瓦解他们的攻势。

  经过再三分析,日本人认为中国新1军实力很强。他的主干为之前的中国远征军新22师和新38师。日军进入缅甸以后,曾经有三次伤亡很大的作战,也就是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斯瓦河战役,对手就是中国军队200师、新38师和新22师。

  那时候中国军队尚且装备低劣,补给严重不足,也能和日军打平手。那么现在既然已经全部美式化,显然日军是很难对付他们的。

  相比起来,在缅甸和英国人的交手中,日军百战百胜,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激烈抵抗。

  2月击溃英军奇迪特突击队,日军也是不费吹灰之力。

  在日本人看来,英国人在印缅边境的2个师应该比中国新1军弱得多,打仗自然选弱的打。

  于是,日本人于1943年中旬,制定了由15军出动8万日军进攻英帕尔英军计划,该计划已经送交日本军部审批。

  随后,日军将第15师团、第31师团和独立混成第24旅团增援到缅甸。其中第31师团驻守缅北,这样缅北日军增加到3个师团规模,其中18师团在西面的最前线,主要在密支那一线防御印度方向的进攻。

  缅甸日军兵力和物资毕竟是有限的,攻击英军的同时,显然不能攻击中国新1军,只是也不能坐视中国人打过来。

  在日本军部的命令下,18师团主力3个步兵联队(共8个步兵大队、5个炮兵大队、1个工兵联队、1个辎重兵联队、5个特种部队,兵力为2万1000多人)中的55联队和56联队立即向西移动,全部进入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准备依靠地理的优势,在胡康河谷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进攻的新1军。

  18师团长田中新一是个穷兵黩武的战争狂,早就在等着这个命令。

  在驻印军进攻之前,18师团56联队2个大队和55联队1个大队,先后开往胡康河谷。

  56联队第2大队1000多人配属山炮第2大队(山炮大队装备12门75毫米山炮,总人数为688人),首先冒着缅甸雨季的瓢泼大雨,已经开入了最前线的大龙河以西的于邦、新平洋等地。

  10月雨季刚结束,18师团2个步兵大队,配属1个炮兵第18联队(装配36门75毫米山炮,兵力为2300人)、1个独立重炮兵第21大队(装备8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兵力为400多人),陆续进入了胡康河谷。加上之前就开入的一个步兵大队,日军总兵力超过6000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8师团长田中新一极为狂妄好战,毕竟是从军30多年的职业军人,军事上是很有一套的。

  他认为胡康河谷一线地形特殊,非常狭窄。新1军只能沿着渡口和很窄的公路进攻,兵力是很难展开的,日军也无法展开太多步兵。就防御来说,日军应该让数量有限的强悍步兵死守几个要点,挡住新1军的推进,然后日军使用二线的大量火炮杀伤进攻的中国军队即可。

  这样既可以避免己方较大伤亡,又可以造成敌人的极大损失,非常符合胡康河谷丛林战的特点。

  于是,田中新一调动的步兵只有:2个联队3个步兵大队不过4000多人,却另外调动了1个炮兵联队和1个重炮兵大队参战。日军仅仅75毫米山炮就有高达36门之多,还有8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炮兵人数就有高达2700人。步兵和炮兵的比例接近1.5:1,这就是非常夸张了。

  18师团的司令部也从东面后方的密支那,向西移动100公里,设在孟拱河谷的重镇甘马因,准备开始发动进攻。

  胡康河谷基本没有居民居住,双方都很难搞到敌人的情报。由于到处都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即便美军侦察机从行军的日军头顶上几十米处飞过,也无法发现下面有人。

  空中侦察和小分队侦查,都只能获得一星半点的情报,很多时候中日两军迎面遭遇才发现对方。

  对于日军已经有6000多人进入胡康河谷这个情报,是英国人所没有掌握的,美国参谋长柏特诺将军更是毫不知情。

  柏特诺将军对中国和日本军队了解都有限,他以美国军队来想象日本人。柏特诺将军认为胡康河谷只有一条简易公路,还被之前的雨季摧毁大半,根本无法通过卡车。那么日军如何能够将重武器带到前线?没有重武器,日军又如何作战。

  柏特诺认为除非日本人修复在胡康河谷的简易公路,不然就绝对不可能将大部队集结起来。修复这条简易公路,最少需要2到3个月的时间!

  这是一厢情愿的可笑想法。

  日本人早在第一次缅甸会战时候,就利用骡马翻越过缅泰边境所谓无法通过的山区,还多次在缅甸中部和北部穿插通过所谓没有道路的丛林。现在既然有了简易公路,即便一部分已经被破坏,对于习惯吃苦耐劳和补给不足的日本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美国佬柏特诺命令陈鸣人112团分三路进攻大龙河以西的日军据点。

  具体为:

  右路为112团第3营,营长陈耐寒。该部负责策应,由卡拉卡出发,经奴卢向大洛地区前进,进攻占领大洛盆地的日军。

  中央纵队为团部及第1营,营长李克己。该部也负责策应,由唐卡家进发,经宁干沙坝占领康道。

  左路为第2营,营长书剑。这个营则是主要攻击部队,它的目标是大龙河右岸交通枢纽,于邦村。

  有意思的是,柏特诺的命令本来并不是两路策应一路进攻,而是三路都进攻。

  师长孙立人和团长陈鸣人却都认为,目前日军兵力有多少不能确定。如果三路进攻,尤其是杀向大洛和于邦的两路就相当危险。

  照常理来说,于邦村和大洛盆地都非常重要,日军不可能不在这里驻扎大部队。区区2个营去强攻,说不定反而被敌人大军吃掉。

  于是,孙立人和陈鸣人暗中将三路全线进攻,改为1路进攻,2路策应,尤其让进攻大洛的部队占据要地后转为防守,切断日军迂回包抄中路国军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也拯救了112团。

  日军随后包围了112团,却始终无法从侧翼大洛合围增援过来。大洛外围的第3营死守高地,死死缠住了日军整整一个半步兵大队,占进攻日军步兵兵力的一半。

  如果听从柏特诺的命令,恐怕攻击大洛盆地的第3营,自己瞬间就被日军吃掉了。

  于邦的第一期作战,我方进攻,敌方防御

  牵制的部队表现都很出色。

  右路为112团第3营,在营长陈耐寒指挥下于24日出发,经过艰苦的行军于31日到达拉加苏附近。

  日军根本没有戒备,他们的机枪掩体里面甚至没有安放机枪。陈耐寒知道机不可失,立即发动夜袭。日军遭到第3营猛烈打击,万分惊恐,却毕竟是精锐18师团,还能组织坚强防御。

  陈耐寒指挥第3营狠打猛冲,经过1天1夜激战,最终甚至拼了刺刀,才占领拉加苏高地,全歼这里的日军。

  根据柏特诺的命令,第3营本来应该继续南下进攻大洛,但陈耐寒营长却奉陈鸣人团长命令,留在在这里设置阵地防御。

  拉加苏高地,是大洛盆地北方最重要制高点。控制这里就可以有效阻挡大洛日军,北上增援大龙河西岸。

  拉加苏高地的地形也特别适合防御,这里怪石耸立,山地崎岖,进攻一方即便行军都很困难。只有几条小路穿过高地,很容易用机枪火力封死,这都给日军进攻造成极大麻烦。

  右路第3营在这里件守到11月11日,连续打退约500多日军的零散反击,直到11日又有1000多日军增援到这里,发动新一轮的大规模进攻。

  中央纵队为团部及李克己营长率领的第1营,他们作战也很顺利。第1营于24日从唐卡家出发,艰难行军数日以后,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攻新平洋。日军在这里兵力不多,加上也毫无戒备,瞬间造成惨重伤亡。

  29日,第1营占领战略要地新平洋,全部歼灭这里的日军,击毙第18师团混成搜索队队长荒木与一。

  新平洋随后就牢牢控制在国军手中,成为进攻胡康河谷的重要集结地和物资补给基地。

  之后,因为左路书剑的第2营被大量日军围攻,李克己的第1营只得留下1个连原地驻守要隘临滨,余部紧急增援左路。

  遗憾的是,第1营刚刚赶到于邦,就被日军合围,只能同第2营分别占据阵地死守。

  此次战役重心,在于左路的第2营,他们的目标是于邦

  于邦(也叫于邦家)是胡康河谷大龙河右岸的一个土著村落,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距离渡口仅仅几百米,位置十分重要。

  说是村落,其实仅仅只有2到3户土人居住,类似于美国西部的马车开拓者,两三家结伴前进。

  所谓的村落,不过是大龙河边的几栋房子,渡口就在村子边上。从村子向东西各走几百米,就是大龙河和原始森林。

  于邦之所以如此重要,关键在于他距离大龙河的渡口很近。大龙河的水流湍急,必须依靠船只运输人员。而整条河只有几个渡口,于邦就是其中一个,自然就重要了。

  这里地形复杂,人烟稀少,开始日军仅仅有两三个军官指挥几十个缅甸土著士兵在这里驻守,配备步枪和手枪。

  柏特诺将军认为占领于邦不费吹灰之力,命令第2营仅仅派出一个第5连攻击于邦。

  让柏特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日军已经在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大量增兵,于邦驻扎的根本不是几十个缅甸土兵,而是第18师团56联队第2步兵大队和第2炮兵大队各一部,接近1000人。

  24日,左路主攻的第2营在营长书剑率领下出发。在缅甸向导指引下,该营很快赶到于邦村附近。

  10月32日,计划中仅需要一个连就可以占领于邦的那个第5连,已经前进到于邦西北1公里处。

  准备和缅甸土著兵交手的第5连,却突然遭遇了敌军强大火力的伏击。

  于邦村和原始森林几乎连在一起,相聚仅有几十米。

  第5连摸到距离于邦村几百米处的一个林空时,突然遭遇敌人伏击。

  所谓林空,就是这里的没有树木或者只有低矮树木,是连续大片不见天日的密林中,唯一可以看到天空的地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林空呢?主要是这里地下是坚硬的山石,土壤厚度很薄,大型树木无法在这里生长,只能生长一些低矮灌木和野草。

  第5连走到这个长300多米,宽100多米的林空,隐约可以看到远处几百米外的于邦村的草屋。

  就在此时,突然一阵猛烈的弹雨扑面而来。作为尖兵的一个排,顿时伤亡十多人,排长刘治也中弹牺牲。

  不好,遭到日军伏击了。

  第5连是走过野人山的部队,经验很丰富,立即以轻武器猛烈还击,并且发动反冲锋。

  正常来说,在第5连轻机枪和冲锋枪射击下,只有步枪的缅甸土兵应该早就跑了,但敌军火力远远超出第5连的想象。

  连长江晓桓是百战老兵,他根据枪声判断,开火的枪械为92式重机枪,96式轻机枪和99式步枪。

  有机枪说明这肯定是日军,不是什么土著士兵。有1941年刚刚装备新式99式步枪,说明这还是日军精锐部队。这种7.7毫米的步枪,只供应日军最强的部队,因为它的弹药和机枪的6.5毫米是不同的,会增加后勤的负担,不会轻易使用。

  判断是日军主力以后,江小垣连长立即命令一个排正面进攻,两个排侧翼包抄。

  如果是以往,国军拿这股日军没有什么办法。因为我们没有什么速射武器和没有什么中远距离火力,只能依靠人海战。国军官兵冒着敌人猛烈火力,拼死冲到日军近距离后扔手榴弹再拼刺刀。一般还没靠近敌人,就会有很大伤亡,最终即便能够答应,总伤亡至少是日军一到二倍。

  此次却完全不同了!!!

  江小垣连长命令,连配属的60毫米迫击炮立即开炮!60毫米迫击炮非常精确,仅仅几炮就轰掉了日军那挺92式重机枪。

  第5连官兵先用轻重机枪,连续扫射日军。由于我方机枪火力远强于敌人,敌人机枪很快被我们压制的无法射击,被迫不断转移阵地。

  在压制住敌人机枪以后,第5连立即发动冲锋。

  在这种丛林作战中,只能单发射击的手拉步枪用处不太大,相反冲锋枪、卡宾枪、手榴弹、手枪却有很大作用。

  国军以班为单位呐喊着冲锋,凶悍的18师团自然也不示弱。传承武士道精神,这些九州佬举起带刺刀的步枪,有的甚至按照军事条例将子弹卸掉,然后大叫万岁冲过来拼刺。

  日军敢于拼刺,是因为他们非常善于拼刺,拼刺是他们取胜法宝之一。

  日军三八式步枪加上三零式刺刀,长度是全世界最长,就拼刺武器上面来说有很大优势。至于拼刺技术上,日军都经受过一年严格训练,也是世界第一。在诺门罕战役中,矮小的日军士兵用刺刀,可以连续刺死几个高达的苏军士兵。

  18师团是日军中最擅长拼刺的部队,他们认为此次肉搏必然获胜。

  谁知道,结果恰恰相反。

  18师团官兵冲到距离国军不到15米的时候,突然发现他们的刺刀失效了。国军每个班的正副班长,毫不客气的举起汤普森冲锋枪,对准日军刺刀兵横扫过去扫射。这种冲锋枪火力猛,威力大,日军一旦中枪立马被放倒,口鼻出血,迅速挂掉。一梭子30发子弹扫过去,一般至少打倒4到5人。一瞬间,日军20、30人被冲锋枪扫死,国军则毫发无伤。

  见这样下去不是事,日军2个小队慌忙放弃刺刀肉搏,仓皇向于邦村阵地溃退。国军紧追不放,沿途扫射加投掷手榴弹,又毙伤了日军十多人。

  十几分钟内,日军伏击的2个小队伤亡40多人,基本被歼灭,仅仅通过突然袭击毙伤第5连20多人。

  不过,随后进攻于邦村的第5连却吃了大亏。

  这里日军数量众多,至少有300多人。他们依靠大量工事,用轻重武器猛烈射击第5连。

  第5连只有区区100多人,敌人数量是他们3倍以上,实在不是对手。第5连顿时伤亡十多人,江小垣连长也中弹殉国。见敌我力量悬殊,第5连副连长急忙带领部队退回森林。

  此战,第5连伤亡30多人,连长江小垣上尉排长刘治中尉牺牲,日军则伤亡70多人。就战斗本身来说,我们打的还不错,不过并没有攻下于邦村。

  随后,第5连找到缅甸当地人询问,才知道这里日军为第18师团56联队第2大队一部约500多步兵和数量不明的炮兵,分别驻守于邦村和渡口。

  第5连立即向112团团长陈鸣人汇报,陈听到以后大惊,知道情报出了大问题。

  陈鸣人团长立即命令侧翼李克己的第1营立即开拔,迅速增援第2营,联手发动对于邦的攻击。

  国军两个营兵力有1000多人,比日军于邦的500人多出一倍有余,打赢还是很有把握的。

  在李克己率领第1营急行军增援于邦的时候,书剑营长已经第2营主力立即赶到于邦外围。

  第2营的兵力和于邦的日军差不多,却仍然难以攻下这里。

  由于奉命轻装突袭,第2营连81毫米迫击炮都没带,只有60毫米迫击炮和重机枪。

  于邦外围是一些简易工事和散兵坑,这些都比较容易对付。

  第2营先用60毫米迫击炮大量杀伤日军,然后以重机枪火力压制日军火力点,再掩护步兵以近距离火力稳步推进。

  此刻,轮到日军吃瘪了,它的中距离和近距离火力终于明显弱于中国人,被打的抬不起头来!

  老萨哈哈哈大笑三声,然后继续说。

  在于邦外围防御中,日军第2大队非常顽强,人体却挡不住子弹和炮弹。他们没有坚固工事,依靠散兵坑和简易战壕不具备防炮能力。在第2营机枪压制下,他们难以有效还击,只能龟缩在战壕和散兵坑内。而60毫米迫击炮的炮弹有准确落在他们头上,将他们炸的血肉横飞。无奈之下,他们慌忙退往主阵地。

  第2营当天连续三次冲击于邦村主阵地,都没有成功。

  11月5日,112团第1营也赶到于邦外围,对于邦村外的渡口发动攻击,却无法继续前进了。

  为什么2个营都被日军阻挡,主要是因为缺乏攻坚的武器。

  原来日军在于邦村和渡口,修建了相当坚固的土木野战工事!

  除了以这里特有的坚硬柚木和沙土修成的土木碉堡,还有隐藏在灌木中的暗堡和设置在大树上的机枪火力点。

  日军数量众多,以重机枪和迫击炮,向我进攻部队猛烈开火。

  60毫米迫击炮弹是用来杀伤敌人士兵,不具备攻坚能力,即便直接命中碉堡也不能将其摧毁。

  如果用机枪掩护步兵拿手榴弹强攻,敌人到处都是火力点,还有很多暗堡,国军步兵很难摸到敌人工事边。况且这些工事非常坚固,一两个手榴弹也难以炸毁,即便摸过去也不行。

  因为弱智美国将军柏特诺将军的轻敌,第1营和第2营没有带一门长管火炮,连火箭筒也没带,根本无法摧毁日军碉堡。

  6日,书剑的第2营多次强攻失利,被迫暂时停止进攻,好在李克己率领的第1营已经增援到附近。

  该营在前一日通过迂回包抄,陆续扫清于邦村附近其他日军,全英逼近渡口。日军依靠散兵坑和天然灌木顽强,造成第1营60多人伤亡,自己被击毙日军70多人。

  由于炮兵在一二周内不可能赶到,在112团团长陈鸣人的多次要求下,美军出动空军部队,发动了对于邦村的轰炸。

  可惜,于邦村在森林边缘,距离森林只有几十米,几乎和森林炼成一篇。村中还有一些高大的树木,美军飞机在空中压根就无法看到阵地。

  美国飞行员回忆:胡康河谷一带,连续一二百公里都是原始森林,只能隐约看到几条河流,其他任何东西都看不到。看不到敌人也看不到友军,轰炸难度非常大。

  一架P51野马战斗机飞过来,胡乱投了几枚炸弹,随后扫射一通。自然,这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击伤了1营1名士兵的大腿。

  无奈之下,陈鸣人团长命令第2营将于邦村合围,以火力封锁大龙河渡口,等待第1营的赶到再说。

  让陈鸣人玩玩没有想到的是,日军却快了一步。

  得到于邦和大洛遭到攻击以后,18师团长田中新一立即命令在胡康河谷的另外2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联队、1个重炮兵大队,立即赶赴大龙河一线增援。

  日本民族一大特点就是未雨绸缪,事事都提前准备,从不马虎!1942年追击国军到胡康河谷以后,他们强行征召当地缅甸农民,在日本工兵指导下,建设了一条横穿河谷的简易公路。

  这里地形太恶劣,日军用尽全力,也不过修建一条从胡康河谷的腹地孟关到前线太百家的土路,仅能勉强通过一辆卡车。由于原始森林和多如牛毛的小溪河流,这条公路每天都有损坏,千疮百孔,必须不断维修。很多地段破坏严重,只能用骡马运输物资,卡车是无法通过的。

  不过,从胡康河谷腹地的孟关到后方的孟拱河谷,则有一条相对较好的简易公路,可以并行2辆卡车,可以保证每天卡车的运输。。

  此时中印公路还只修了一半,新1军需要穿越100多公里完全没有道路的原始森林。相比起来,自然是日军运输上比较有优势。

  决定立即反攻于邦的,就是18师团长田中新一。

  写到这里老萨突然有个联想:18师团长叫做田中新一,刚被击毙的18师团55联队长叫做藤井小五郎。《名侦探柯南》里面,柯南原名工藤新一,他一直跟随毛利小五郎暗中断案。哪里有这么巧的事情,好奇怪啊!

  这个老鬼子发现于邦被驻印军攻击以后,大吃一惊,立即调动55联队和56联队共3个大队发动全面反击。同时将在二线密支那的4个步兵大队,紧急调往一线。

  遗憾的是,日军虽在胡康河谷修建了道路,却被5月到10月的雨季冲毁大半。本来相距只有几十公里,步兵联队在10日就全部赶到前线,山炮和重炮部队则花费16天时间,终于在20日赶到大龙河外围的太白家。

  太白家是日军修建简易公路的重点,向西就只有曲折的山路了。从太白家到于邦不过10多公里,日军炮兵部队却花费了整整9天时间运输,直到25日才在大龙河东岸集结完毕。

  随着2个大队和1个山炮联队、1个重炮大队的增援,让日军兵力从1000多人锐增到6000多人,兵力是112团的4倍以上。日军装备重武器,尤其重炮奇多,完全压倒了只有60迫击炮的112团。更可怕的是,美国佬柏特纳对于日军主力和大量炮兵赶到大龙河的情报,根本不相信,严令112团不许撤退。

  可以预计,用不了几天112团就会被日军团团包围。

  按照抗战的经验来说,火力兵力虚弱且没有补给112团肯定凶多吉少,很可能在几天内就会被日军彻底吃掉。

  更可怕的是,我方援军远在后方雷多,至少需要20天才能赶到于邦。112团能够面对4倍敌人坚守这么久吗?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2-14 16:11:4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兰姆伽养成天下第一军——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一)

下一篇:以一当十,于邦的李家寨 下——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