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战之王18师团
18师团部队刚刚在大龙河东岸集结完毕,立即兵分两路发动反攻:
第56联队1个大队和第55联队第1大队配属山炮第2大队,共3000多兵力,一举包围了于邦附近的112团第1营和第2营。
第56联队1个大队1000多人,协同原驻守在这里的55联队第2大队500多人,则向大洛北侧高地的112团第3营,发动猛攻。
这里就要说说18师团了。
经常看老萨文章的朋友,应该对18师团非常熟悉!
18师团又叫做久留米师团,编组地在日本九州北部的久留米市。18师团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日俄战争刚刚结束的1907年11月就已经组建了。18师团组建以后,很快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日军对青岛德军的攻坚战的中间力量。不过,在1925年的大裁军中,18师团被政府裁撤掉。日本政府借口军费有限,只保留17个常设师团!当时犬养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裁军限制军方一再扩大的力量。
自然军方不会买账,随后刺杀了犬养毅,而且事实上保住了18师团的主体。裁撤以后,18师团仍然保留大量军官和预备役士兵,只要时机一到,就可以瞬间重新组建。
果然,1937年9月,因淞沪会战日军吃紧,18师团被重建。该师团和同一时期新建的特设师团不同,它是按照甲种师团编制的,下辖2个步兵旅团和大量炮兵,总兵力高达近3万人,相当中国一个集团军编制。
更重要的是,18师团是清一色的九州人。
日本人中最强悍的,就是九州人。日本九州人的特点是强硬、不怕死、粗暴、能吃苦耐劳、耐性极强,是最适合做士兵的材料。
后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对九州编组的师团有很好的印象,比如号称日军战斗力第一的第6师团,编组地也是九州的熊本市。
九州男人的代表是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
西乡隆盛之死,可以看出九州男人的凶悍和强硬。
在明知已经失败的情况下,西乡隆盛不愿意投降,宁可主动求死。
资料中写到:西乡隆盛和亲从将领们从藏身的洞窖中走出,着便装,挥武士刀,向政府军发起最后的冲锋。他们与政府军战线之间,有一条相对开阔的坡路,坡路尽头, 还有一道由西乡军建造的堡垒和一些工事。因此, 即便他们冲到堡垒附近,也很难越过自己修筑的工事真正杀入敌军。换言之,西乡和他的武士们,并非真的要冲入敌阵,他们不过是想到离自己对手更近一些的地方完成他们在人生和历史舞台上演出, 他们的终点,就只是死亡而已。
政府军立刻发现了这批呐喊着急驰而下的人,枪弹如雨而下,呼啸着在武士们身下的土石上激起电火。一些武士中弹倒下,另一些不能继续承负这样的心理冲击,坐去路边剖腹自尽,其他的则簇拥在西乡前后疾进。终于,身材高大的西乡也身中两弹,伏于路边不能再行。他用手支撑庞大的身躯仰视身边的副将别府晋介,大叫:“动手吧, 阿晋,就在这里了。” 头天夜间,西乡已知必死,要求别府在关键时刻斩下自己的头颅,现在,他认为是时候了。别府含泪仰天大呼,挥刀斩下西乡首级。然后由两个仆人将首级带走,试图不让它落入敌手,被四处示众(但最后还是很快被政府军发现) 。
九州的部队还颇有耐力,能吃苦耐劳。
以九州人组成的第6师团为例!他们在武汉会战中,连续作战3个月。武汉地区高达40度的酷暑和可怕的山地,让所有军队望而生畏。英国军舰上的白人军官甚至认为,这种天气和地形连麻雀都会躲起来,就算饿狼也会累死在路上,第6师团绝对不会成功。第6师团却非常坚忍,比麻雀和野狼厉害的多。面对国军20多个师的轮番攻击,苦苦支撑,最终仍然杀到武汉三镇,立下头功。
第6师团的谢幕更为惊人。1943年1月20日,第6师团在南太平洋的布干维尔岛登陆。面对着美澳军队绝对的兵力火力优势,第6师团竟苦苦支持了2年多,直到日本投降。
从1944年开始,第6师团已经失去后方补给线,他们依靠自己种植的蔬菜,野果甚至猎捕野生动物为食。在投降前的3个月,第6师团这群九州佬仅剩2500人,还不到全胜时期的十分之一,却仍然在丛林中坚持,直到天皇发布终战诏书。
自然,九州人也有不好的一面,他们纪律性较差,比较散漫,而且脾气火爆,不太容易管理。
冈村宁次回忆视察第6师团曾经的宿营地,发现乱七八糟丢着很多东西,一些没用完的军用品也随地丢弃,说明部队执行军纪不好。
他还发现,有些九州的士兵不爱护武器和装备,用防毒面具枕着睡觉,用钢盔装米装面(一般是抢来的),甚至把军人之魂的刺刀用于切肉干。
18师团偷盗现象很多,从登陆杭州湾开始,所到之处见什么偷什么,而且基本都是自己私藏,并不像其他部队一样交给长官统一处理。在攻占湖州以后,18师团竟然连这里盛产的糖稀(不值钱)都不放过,每个士兵都偷了很多。甚至有人把装满糖稀的大桶扛着走。结果有个叫西原的一等兵跳过一个土坑的时候,扛着的桶底破裂,人瞬间成为糖稀人。
除了盗窃中国人以外,连友军也不放过,第6师团经常偷窃其他部队马匹。冈村宁次率军官来视察之后,他们一群人中发现少了2匹马,.运输力。
中低级军官则对九州籍士兵颇有意见,认为九州人脾气不好,人一多就会惹是生非。九州士兵们一言不合就能动手打架,甚至打死架,搞出人命也不稀奇。
不过,所有人都认为九州人组成的师团非常有战斗力,尤其不怕死。
当然,九州人并不是有勇无谋的莽夫,他们也颇有头脑。九州也是福泽喻吉、大隈重信的故乡。
18师团自组建以来,战绩很辉煌。早在1914,经过2个多月苦战,以18师团为核心的1.8万日军占领青岛德军要塞,全歼了5000德军。
1937年18师团参加了抗战。他们第一次作战就是从杭州湾登陆,迫使上海的国军全线撤退。随后18师团又参加了南京会战,但该师团并没有杀入南京城,而是绕过南京,一路追击国军到安徽境内,占领了芜湖。
18师团有过很多屠杀行为,屠杀是该师团的野蛮文化。他们认为胜利者有权屠杀失败者,如果自己失败了,也欢迎被更强者虐杀蹂躏。早在1914年青岛战役时,18师团就曾经抢劫枪杀奸淫毫不相干的中国居民。
二战期间,18师团基本一路作战一路屠杀。他们从杭州湾登陆就开始奸淫烧杀,犯下无数惨案。在占领芜湖期间,师团长宣布扫荡三天,在仅有10万人口的小城芜湖杀死1万多人,强奸妇女不计其数。
18师团在占领南京之前,并没有在南京城附近屠杀过,因为他们没有机会。不过,在急行军路过南京郊区期间,18师团也是沿途烧杀。攻陷南京以后,开始了长时间的南京大屠杀。有些一知半解的学者认为18师团因为没有到过南京,就没有参加过南京大屠杀,其实这是荒谬的。
事实上,18师团曾经派了一支部队作为南京会战胜利者之一,参加了南京受降仪式。这支部队在南京驻扎期间,自然也参与了屠杀,只是规模没有其他几个师团那么大而已。
随后18师团接连参加了广州会战,广西会战,占领广州,反攻昆仑关,都发挥极大的作用。
由于18师团战功卓著,日本军部对18师团非常看好,认为它是日军最强的师团之一,将其编入山下奉文的25军,成为攻打马拉西亚的急先锋。18师团很快击溃英军,顺利占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随着8万英军在新加坡投降,18师团开始屠杀新加坡的华人。为什么呢?因为新加坡华人绝大多数是支持国民政府抗战的,不但捐款数额巨大,甚至回国参加作战。18师团在新加坡报复性屠杀华人,数量极为惊人。后来统计,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60多万华人,被枪杀活埋的高达2.5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18师团的恶果。他们手段凶残,不但虐杀,而且往往杀人满门。诸如新加坡爱国华侨领袖梁后宙一家35口,居然有33人被杀,仅有2人侥幸逃走。
占领新加坡后,18师团很快转到缅甸参战。
此时,缅甸日军2个师团被中国远征军于同古、斯瓦河一线痛击,18师团同另外2个师团紧急增援,最终切断中国人的退路,导致中国远征军崩溃。随后18师团驻扎缅北,成为对付印度方向盟军的的主力部队。
它的背后是同为九州人的56师团,负责对付北方中国云南境内的国军。
在第二次滇缅会战爆发前的1942年初,18师团的兵力是非常雄厚的。师团下辖2个旅团共4个步兵联队、1个炮兵联队、1个工兵联队,另有大量额外配属部队,总兵力为3万多人。
随后日军进行缩编改革,取消了冗余的旅团编制,由师团直接指挥3个步兵联队和1个炮兵联队作战。于是,18师团兵力有所减少,下辖步兵55联队、56联队和114联队,炮兵18联队,加上配属的增强部队,约2万1000多人规模,仍然装备大量重武器!
18师团是日军最强的甲种师团,也是号称常胜军的强悍部队。
自从建军以来,18师团面对德军、国军、英军,从没吃过一次败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部队士气非常高昂,士兵荣誉感也极强。
该师团的装备非常精良,补给是日军最优先的,尤其有大量身经百战的九州老兵和军官,堪称日军最强有力的部队,尤其武士道情绪极为强烈。
18师团官兵自称为是新时代的武士,以战死为光荣。每次大战之前,部队官兵都互相握手,说一句:靖国神社再见(日本人认为军人死后,魂魄都会进入这个神社)!
军官们经常对士兵说:所谓武士道就是死。为了保住个人和部队的荣誉,在耻辱的生和光荣的死中,你们一定要选择后者。
18师团作战意志非常厉害,在很多时候往往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以第二次滇缅会战的这个胡康河谷战役为例,新1军前后歼灭日军近5000人,但仅仅捉到65个战俘,其中还有三分之一是缅甸伪军。被俘的日军,大部分是受伤以后才被捉住的。被俘日军最高军衔仅仅是一个大尉中队长,还是一个通讯中队长,不是野战部队。
换句话说,日军伤亡和被俘比率为200:1,几乎没有人被俘,更别说投降。而二战中,正常的伤亡和被俘比率,应该是5:1,最多10:1,由此足可见18师团是多么的凶悍。
在中国大陆的作战中,国军也曾抓住过少量18师团官兵。但18师团军官一般只要发现可能被俘,就立即切腹或者吞枪自尽,很难抓住活的。
而18师团被俘的士兵,多是受伤较重,失去抵抗能力的。即便被俘,这些18师团官兵也极为傲慢,很少泄露部队情况,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说。国军有个军法官回忆:抓住一个受伤的日本兵以后,他态度傲慢,在审讯中一言不发。我气的下令拿烧红的烙铁来伺候,他才面有惧色,却仍然不开口。其实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18师团一等兵,战前是一个种田的农民而已。
这一切都因为,他们是百胜部队18师团的人。
有意思的是,18师团还是非常缅甸丛林战的军队。
早在中国的广东广西作战中,18师团就开始习惯于亚热带丛林作战,尤其在广西丛林山地转战数百公里,让他们积累丰富的作战经验。
在缅甸和马来西亚作战期间,18师团多次经受过大规模丛林战。缅甸停战以后的1年多内,18师团又做过多次强化丛林战训练,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擅长丛林战的部队。
中国驻印军第一期的对手,就是这样一支强大的日军。
此时18师团长是田中新一,这是一个从军30多年的职业军人。田中新一出生于日本北海道钏路市,从小走的就是职业军人的道路。
他幼年就学于仙台幼年学校和中央幼年学校,从小接受军事教育。1913年5月,田中新一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5期),同年的12月,作为陆军少尉加入步兵第52联队。
由于能力优秀,田中很快被送入陆军大学深造,于1923年11月毕业于陆军大学校第35期。
田中新一这个人很聪明,曾经长期作为驻波兰和苏联武官,后调回关东军担任高级参谋,当时他不过30多岁,年富力强,是日本军方少有的智囊人物。
1935年,田中新一任59联队副联队长,1936年任陆军省军务局课员,晋升大佐军衔。1937年3月,任军务局军事课长。1939年2月任驻蒙军参谋长,晋升少将。1941年10月,晋升为陆军中将。
田中新一从上尉一步步爬到陆军中将的位置,自然不是泛泛之辈。
田中新一有比较强的指挥能力,善于分析局部战场的形势,做出完善细致的部署。
不过,此人头脑僵化,不擅长学习新事物,缺乏战略眼光,属于老牌日本军官。更糟糕的是,他为人比较狂妄自大,性格暴躁,经常和同僚闹翻,属于优秀但并非杰出的军人。
在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田中新一力主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事实证明从此日军陷入了中国战场的泥潭。
在担任驻蒙军(内蒙古)参谋长时,田中新一轻视绥远省主席傅作义的35军,在扫荡绥西以后,竟然留下少量军队驻守五原县城。傅作义立即调动主力进攻,将五原日伪军全歼,让日军大大丢了面子。
在1940年担任参谋本部第1部长时,这个傻鸟也不老实。美国宣布对日军石油禁运以后,他主张立即对英美开战。他的好友军务局长武藤章认为日本国力弱,主张慎重开战。田中新一冲到办公室同他大吵一架,最后还大打出手。
日本社会,人和人之间是非常注重礼貌的,连较重的话都不能随便乱说,更别说打架了。打架的还是两个年近50岁的将军,这让日本军部高层大敢恼怒,认为他们莫名其妙。
更无语的是,这个家伙还不识相。
在瓜岛战争期间,田中新一见日军严重缺乏补给,根本支持不住。焦急之下,他竟然命令东南亚所有可以使用的民用船只,全部赶赴瓜岛运输物资。
首相兼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头脑还算清醒,认为瓜岛已经必败无疑,还不如留下民用船只运输物资做后面的战役。田中新一知道东条英机不批准他的计划,居然冲到首相办公室,当面拍桌子还大骂东条“八格牙路”,结果被关了15天禁闭。随后田中新一被发配到鸟不生蛋的缅北丛林,担任18师团长,不让他待在本土了。
可是,就于邦战役来说,田中新一却没有什么错误,相反他指挥的很多不错。在战前,田中新一就客服巨大的自然困难,修筑了一条横穿胡康河谷的简易公路,一直通到大龙河畔的太白家。自然这条简易公路破烂不堪,而且经常被雨水冲毁,却至少能够满足日军骡马运输部队的需要,也保证大龙河一线的日军部队能够长期作战。
要知道,在胡康河谷即便以小部队行军都是极为苦难的,何谈修路。田中新一征发近万人修筑这条简易公路,事实证明是一个极为正确的行为,也是18师团能够在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坚持半年多的重要原因。
就指挥上来说,田中新一预感新1军就要发动反攻,所以提前将18师团1个主力步兵大队,部署到大龙河西岸的于邦村和大洛一线,还部署了1个炮兵大队。如果不是这样,这两地的日军就不可能坚持到半个月后日军主力部队赶到,本来于邦只有土缅兵几十人而已。
而于邦打响之前,田中新一已经命令55联队和56联队各1个步兵大队,第18炮兵联队余部(已经有一个炮兵大队在大龙河一线)和独立重炮兵第21大队全部调入胡康河谷腹地的孟关,随时准备增援一线。
于邦打响以后,田中新一立即命令孟关的部队向大龙河靠拢,很短时间就完成了增援,并以兵力火力巨大优势,将进攻的新38师112团反包围。
可以说,田中新一在指挥上并没有犯任何错误,甚至可以说颇为高明。只是他没有想到新1军已经如此厉害。他的6000多人没有在1个多月内吃掉于邦和大洛的112团2000多人,反而被新38师增援后击溃。
这就是田中新一无法预料到的。
常胜军18师团反包围新38师112团
增援部队赶到以后,田中新一认为大洛地区的日军优势最大,命令他们率先发动反击。
大洛的日军55联队500多人,在第56联队1个大队支持下,出动1500兵力,外加近10门山炮,于11月11日率先发动反击。
此次日军在兵力和火力都有很大优势,只是他们太轻敌了。
第55联队第3中队以在中国战场的认识,也就是所谓一二个中队可以对付国军一个团,一个大队可以对付国军一个师,居然出动区区1个中队向112团第3营发动全面攻击。
以前之所以国军一个团也很难吃掉日军一二个中队,还不是敌我火力悬殊,类似于一个开法拉利的,一个骑自行车,还怎么飙车?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平线。
日军一个中队火力,真的不亚于国军杂牌军一个团,日军不过是欺辱弱小而已。
难道还真有人以为日军是天兵天将,刀枪不入?
显然18师团官兵就是这么认为的!
现在的112团第3营可完全不同了!他们装备大量重机枪、轻机枪、冲锋枪、60迫击炮等,轻武器火力远远超过日军第3中队。
本来第3营没去歼灭日军第3中队,日军就应该偷笑了,现在自然送货上门,难道还能错过吗。
在炮兵掩护下,日军以不知死活的第3中队为主力,出动三四百部队,连续对第3营发动几次波浪式进攻。
11日开始,第3营从容击溃日军多次攻击,己方几乎毫发无伤,随后在17日发动反冲击,反而把日军打跑了。
在丛林山地作战是火力的天堂,人数优势已经不太重要了,况且第3营人数怎么也比日军第3中队多很多!
在这几天作战后,自不量力的日军第3中队就伤亡近半。
日军无奈,又增兵一个加强中队,继续发动进攻,还是只留下一堆堆尸体而已。
这两个中队400多人,共被击毙72人,击伤100多人,伤亡总数接近二分之一,中队附田下少尉也被击毙。
而第3营伤亡才伤亡二三十人而已,非常的轻微。
到了这个时候,55联队长才知道新1军不好对付,慌忙将兵力增加到一个大队1000多人,却仍然无效。
国军在大洛的拉加苏,占据了有利地形,修建了野战工事。这里怪石林立,山洞很多,利于防御方隐蔽。对于进攻一方则极为不利,他们只有几条小路可以突破,很容易被国军火力封锁。在日军炮击的时候,第3营官兵利用山洞和工事进行隐蔽,等日军步兵冲锋上来,他们以密集速射火力拦截,打的日军哭爹喊娘,败退下去。
见白日强攻很难凑效,日军被迫改采用远距离炮击,晚上小股部队夜袭方式连续攻击5天。
没想到,第3营更善于夜战,他们居高临下投掷大量手榴弹,炸的日军无处容身。日军连夜攻击5天,第3营仅仅伤亡3人。
在11月26日到12月27日,第3营先后击溃日军10多次攻击,击毙日军百余人,还抓了8个缅甸兵的活口,自己仅仅伤亡10多人。
唯一遗憾的是,第3营营长陈耐寒到第一线指挥,被日军掷弹筒意外击中殉国。
总之,日军的反攻对于右路大洛的第3营完全无效,一个半大队2000多日军,居然被不到千人的陈耐寒第3营阻挡了1个多月时间。
日军仅仅被击毙的就高达400多人,伤亡总数估计有800人,堪称抗战以来头一次。
自然,头一次还不止这一个。
而此时新38师主力还没有赶到,仅有112团在这一线。
11月20日,于邦附近的112团第1营营长李克己,第2营营长书剑都听到大龙河对岸极为嘈杂,怀疑日军主力赶到,紧急向孙立人汇报。
孙立人早就预计到日军会出动主力部队增援,只是因为参谋长柏特诺乱指挥,自己被迫从命而已。
此时,孙立人声嘶力竭的向参谋长柏特诺报告,要求新38师立即出动增援大龙河。让人无语的是,到了这个地步,柏特诺却始终认为这都是孙立人和陈鸣人过于紧张而已。
柏特诺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来想日本人,认为日军不可能短时间内集中如此大兵力,赶到大龙河,更不可能携带重武器。
柏特诺的依据是,胡康河谷的简易公路已经被雨季破坏,绝对走不了汽车,不能运输大炮和物资。
单单这一结论,就说明柏特诺是多么的无知。日军的大炮和物资,完全可以根本不通过汽车运输。
18师团本来是挽马制甲种师团,也就是物资主要通过马车来运输,大炮主要通过马匹来拖拽,师团的标准战马数量就有7000多匹之多,战时还会大大增加。当时18师团的炮兵就是野炮联队,装备38式野炮。这是一种不可以拆卸,只能沿着公路或者较宽的土路拖拽前进的大炮,每门炮需要6匹战马。
经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会战以后,18师团开始逐步转为驮马师团,也就是不再用马车,而是直接用马匹背负辎重和大炮前进。为什么呢?因为日军发现马车在江南水网中几乎寸步难行,至于需要6匹马拖拽的野炮,更是形同废物,频繁陷入泥泞的公路上不能动弹。
所以,从1939年9月以后,18师团的野炮联队就更改为了山炮联队。火炮从38式野炮转为为94式山炮。从性能上来说,94式山炮比38式野炮逊色很多,但它可以拆卸成6个部分,由马匹背负行军。
基本上,只要人能作战的地方,马匹也都能跟得上,那么94式山炮可以在任何时候协同步兵作战。
就炮弹来说,野炮联队的中队都采用马车(马拉的炮弹车)运输,每辆车可以装140发野炮炮弹,一个中队可以携带540发,数量相当可观,可以进行长时间作战。改为山炮联队以后,不存在马车了,只能将炮弹装在专门的弹箱中,由马匹背负。每个箱子装6发山炮炮弹,一个中队只能携带300发炮弹了。
到了于邦战役的时候,18师团山炮联队的3个大队,有2个大队是山炮,1个大队还是使用野炮。保留1个野炮大队的目的,主要是94式山炮性能平平,日军希望师团能够保留一些性能比较优秀的野炮,压制盟军的火炮。事实证明,这是荒谬的。
后来这个野炮大队只在固定阵地防御战中发挥微小的作用,其余时候基本都在公路上拖来拖去,成为炮兵的大累赘,最终干脆全部炸毁了。
日军炮兵既然主要是山炮,那么根本也就不需要公路和卡车,只要步兵能够通过,山炮也就能通过了。至于补给物资的运输,依靠马匹背负也就足够了。18师团占领缅北以后,四处掠夺了大量马匹,运输能力有很大增强。
况且,18师团长田中新一早就在胡康河谷的孟关、瓦鲁班等地建设仓库,囤积了大量物资。从这些仓库运输到大龙河前线,也不过几十公里而已。
真正惨的是大龙河边的国军112团,他们距离主力部队有200多公里距离,期间只有刚刚修筑了几十公里的中印公路,其余100多公里全部是鸟无人烟的原始森林。
就这个阶段来说,日本不断完全可以大量增兵大龙河,炮兵也毫不费力运上来,就补给能力来说,日军远远强于新1军新38师。
面对柏特诺的固执,孙立人气的七窍生烟,只得拿出拍摄的日军炮兵侦查气球照片。
柏特诺瞟了几眼,却说:这是假的,是日军故意放气球虚张声势,装作有炮兵。
孙立人又拿出拍摄的日军山炮照片,说:这总不会是充气模型大炮吧!
柏特诺居然还强辩说:这些都是假的,可能是胡康河谷的木头做的,然后用油漆漆黑的大炮。我是炮兵专业!相信我,胡康河谷的这种地形,大炮根本运不进来!
孙立人瞠目解释,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孙立人后来回忆录中恼怒的说:柏特纳其人,曾在中国北方的军队中做过情报员很久,染上中国军中的坏习气(指的是欺上瞒下,邀功诿过)。他会说中国话,就被派为中国驻印军参谋长,对于作战指挥,极为不行。他当时指令第112团分三路去占领正面约200多华里的前线阵地,补给呢,根本谈不上。虽然同盟国决定用中国的兵力、英国的装备、美国的武器,但临出发时,尚无水壶锅铲,后来借到挖煤的铲子,每个有七八斤重!!!柏特纳为求进军迅速,不许带重兵器,只准带60迫击炮,连81迫击炮都不准带,并且总指挥部离前线阵地有五六百华里,所提供的情报根本不准。得知第112团的危急情况后,我自己由重庆赶回雷多,向他力争,要求增兵补械,他总说不必。要求将驻在后方的 150英里的我师其他两个团,赶上去急救。他也说:补给困难,不许增兵上去。‘而总指挥部距离阵地有200英里(五六百华里)情报不确,对当前的地形与敌情,全未考虑清楚。据他说,此线仅有士兵三数百人,由数日人指挥而已。所以他的命令,全不似战斗命令,好似教我团平安的去接防一般。其实当前的敌人,最少有二个联队以上。而且是敌人第一流劲旅之第十八师团,自上海而南京,而广州,而新加坡,而仰光,真是所向无敌,同时他们布置已久,利用了大树林的掩护,做好了工事,大树上架巢叠炮,既不易被发现,又非常坚固。其他土堆、土坑榛莽丛集处,都布有射击手,我团行不半途,与敌人遭遇,敌人的迫击炮、野炮、山炮,色色俱全。被围的部队,经过月余的艰苦拼斗,已至粮弹饮水全部断绝,靠吃芭蕉根度日。我要求用飞机投送粮弹,他却说:气候不好,飞机不能出动。又说:”森林丛厚,无法投送。‘他不但不设法解救,反而报告给开罗会议,说中国军队不能作战,不肯前进。
孙立人的回忆也得到了史迪威回忆的证实:第一阶段向胡康谷地进发的计划,竟是以北方作战司令部情报机构的一项错误估计为基础的。该情报机构估计,除了有 一些零星的缅甸士兵外,在第一阶段中不会遇到敌人。而事实上,擅长于森林战的日本部队和新加坡的经验丰富的士兵们,已经在大奈河边建起了桥头堡,准备向印度发起进攻。”“由于遭遇到突然出现的日本人的袭击,孙立人将军的第38师的3个营已经挖起壕沟转入防守,他们被日本人分割包围了,仅靠数量很少的一点空 投物资度日,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司令部好几次救援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孙将军和柏特纳就物资供应问题和是否提供大炮支援的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蒋介石的外国参谋长——史迪威》)
双方争吵了10多天,直到11月30日史迪威从重庆回到印度。
由于柏特诺不可理喻,孙立人跳过他,直接向史迪威汇报情况。史迪威刚刚下飞机,就遇到了焦急万分的孙立人。
没想到,史迪威对孙立人的汇报也将信将疑!孙立人同他一直争辩到晚上12点,还没有结果。
最终,孙立人忍无可忍,提出愿意亲自同史迪威一同乘坐侦察机,到于邦上空侦查,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第二日,史迪威在飞机上亲眼看到日军大量步兵和炮兵部队,才知道孙立人没有胡闹,下令立即增援。
有意思的是,史迪威在中国混的久了,居然学会了中国官场这套四面圆滑的处理方式,保住了亲信柏特诺。
下了飞机以后,史迪威先是把柏特纳上校喊来,严厉批评了一顿,指责他没有查清情报就一意孤行,不向新1军师长征求意见。
随后,史迪威下令,驻印军总指挥部只负责战略部署,具体战术问题完全由新1军各师长们负责,总指挥部不干预。
柏特纳羞愧之下,提前离开会议。
对于孙立人、廖耀湘他们要求罢免无能的柏特纳,重新换另一个美国将领的意见,史迪威却否定了。
史迪威说:柏特纳跟随我多年,不惜放在在美国晋升的机会来到缅甸,到今天还是个上校。我对此深感不安 ,真的委屈了他。这个人很认真负责,从不马虎,是个优秀的军人,缺点就是太自信。这次他是犯了错,但主要责任在我。我希望里面看着他的服务精神,原谅他一次,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
见史迪威这么说,孙立人他们也就无话可说。其实以柏特纳胡乱指挥导致112团差点全军覆没这种行为,在美国陆军肯定早就撤职了,甚至会上军事法庭审判。
当日,孙立人紧急率领新38师步兵第113、114两团和山炮兵第2营,连夜急行军,全力开赴大龙河前线。
可惜,从雷多携带重武器到于邦,需要穿越10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至少需要20天以上!这么长的时间内,只能依靠112团自己支持了。
当机立断,反攻为守
这边,田中新一命令55联队和56联队3个步兵大队和3个炮兵大队,立即渡河,寻找新1军112团决战,将他们一举歼灭,同时救援于邦的被围日军。
22日,日军主力全部渡过大龙河,112团2个营1000多人,反而被日军6000多人团团围。
按照抗战的经验来说,在5倍日军强攻下,112团这1000多人能够支持2到3天就是奇迹。
令人惊叹的是,此次新1军早已今非昔比,他们居然支持了整整1个多月之久。
这不但是日军18师团长田中新一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甚至也超过了孙立人将军自己的预料。
被包围的部队有好几支,如临滨的112团第1营刘益新一个连(负责在后方临滨固守),112团第1营李克己的一个加强连,第2营的几个连。
其中以112团第1营李克己营长的一个加强连,最有代表性。
李克己营长协同第2营攻击于邦,由于没有重武器久攻不克,只能暂时将其包围。李克己营长很有经验,他亲自率领1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包围了于邦村,并且在大龙河渡口设置了2个重机枪阵地。
为什么在渡口布置机枪阵地?是因为李克己营长判断日军很可能从这里增援。
见战斗不可避免陷入持久战,聪明的李营长开始做了一些防御性的准备。其中之一,就是控制了两个林空,以准备获得空投的物资!
上文说了,所谓林空就是原始森林中没有长着大树的区域,也是原始森林中唯一可以空投的区域。
这一高瞻远瞩的部署,对将来的作战至关重要。
在22日之前,日军多股先头部队陆续轻装赶到。
要增援于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这里强行渡过大龙河渡口。这些日军一向轻视中国军队,随即开始用竹筏进行强渡!
在1营机枪连多挺重机枪的交叉扫射下,日军乘坐的木筏竹排都被击毁,上百名日军落入大龙河中尸骨无存!日军吓得半死,再也不敢强渡了。
到了22日日军炮兵赶到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日军56联队1个大队1000多人,在山炮18联队1个大队的掩护下强行渡河!敌人仅仅火炮就有12门之多,光靠李克己营长2个连显然挡不住。
18师团的炮兵经历过多年战争,炮击非常准确,堪称世界上最优秀的炮兵。
日军猛烈向对岸炮击,第一轮炮击就命中第1营阵地。
短时间内,第1营重机枪阵地被日军火炮摧毁,机枪连长吴谨不幸殉国。
李克己营长见日军势大,立即指挥部队向后撤退,进入原始森林躲避炮击。
第1营2个连刚刚后撤几百米,就发现后方1000米高地出现约400多日军。这400日军是在攻击前偷偷渡河过来的。糟了,这下被日军包抄了后路,退不了啦!
同一时刻,在于邦附近的连续进攻的书剑第2营,也遭遇日军56联队1个步兵大队和1个炮兵大队,被团团合围,动弹不得。
第2营距离第1营不过3到4公里,互相可以听得到枪声,但看不到,也联系不上。
在112团第1营第2营被日寇3倍兵力包围的时候,陈鸣人112团团部也被日军突袭。
约700日军借助丛林隐蔽,突然冲击112团团部。情况万分危急,陈鸣人团长手中仅有一个特务连。
好在陈团长历经数百场战斗,处乱不惊。在发现日军尖兵后,陈团长果断率部撤退,同时命令特务连就地还击,务必阻挡敌人10到15分钟。特务连均是精选出来的精锐战士,他们的武器装备也优于普通步兵。这100多小伙子用冲锋枪、轻机枪奋力扫射,同时投掷大量手榴弹,甚至连喷火器都用上了,日军一时间竟然冲不过来。
上下一起拼命,团部终于侥幸突围成功,死伤了二三十人,却没有一个中国人被俘。没想到的是,却有一个美国人被日军活活捉住。
美军联络官艾吉逊少校之前从没有参加过实战,更见过战争场面。日军刚一突袭,这个美军少校就吓尿了。面对团部外面乱飞的子弹,他居然躲在房中不敢冲出去(一说躲在吊床上),最后被日军俘虏。
这是第二次缅甸会战中,第一个被俘的美军军官!
陈鸣人团长侥幸突围,李克己营长却没这么好运气。
此时李克己营长麾下其实没多少部队。他的一个主力连留守要隘临滨。目前他只剩一个步兵连、一个残缺不全的机枪连,总兵力140人左右,基本相当于一个加强连。
他们正面是于邦村的日军55联队1个大队,背后是日军56联队1个大队,前后都是敌人,已经被团团包围。
如果李克己营长没有经验,他可能会带着部队胡乱向后溃退。但撤退道路上,有日军几条火力封锁线,即便能够侥幸成功,估计这140人能够幸存20、30人就是奇迹了。况且即便能够逃出去几个,他们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坚持20天等援军赶到,一样还是会活活饿死。
所以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种关键时候就体现了指挥官的重要性。
新38师能够做上营长的,都不是泛泛之辈。
112团是新38师的主力,而第1营又是112团主力,该营经历大小战斗数百起,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了。
早在第一次缅甸会战时候,李克己营长就已经经历过丛林战,后来从缅甸逃到印度,也走过无数原始森林,对此颇有些心得。
李克己营长认为丛林作战,对准备完善的防御一方有很大优势,只要部署得当,指挥得法,最重要的是有稳定补给,就可以长期坚持下去。
李克己营长同陈鸣人团长一样,从淞沪会战开始,历经数百场战斗,九死一生。新38师的营长几乎都是孙立人亲手提拔的,孙立人对李非常赞赏,他在回忆录中写道:112团1营营长李克己少校是我所熟知的一位军官。他沉着冷静,足智多谋;战时总是身先士卒,所以士兵们跟他在一起时,虽身处逆境却仍信心十足。
见情况如此危急,李克己营长却非常沉着,并没有丝毫慌乱。他认为如果擅自突围,肯定是死路一条,看来只有固守待援才能有一线生机。
李克己营长毅然带着部队冲入自己控制的一个林空,然后在附近约一个半足球场大的区域,部署了防御阵地。
这个长宽不过30、40米的林空,对李克己他们来说确实极为关键的。通过这个林空可以接受空投物资支援,让他们可以继续作战和坚持。
大榕树阵地
李克己他们控制着两个林空,为什么退到这一个,而不退到另外一个更大的林空?
原因也不复杂,李克己看中了这个林空傍边有一颗大榕树,借助这个榕树可以修建稳固的防御工事。
有人奇怪,李克己营长为什么把阵地设置在复杂的原始森林中,而不设置在大龙河岸边的空地上。显然,空地更适合接受空投和空中支援,美军已经掌握了制空权!
为什么这样?是为了躲避日军的炮击。日军此时在大龙河一线有高达36门山炮野炮和8门重炮。如果第1营这区区140人不能隐藏自己,恐怕被日军一轮炮击就全干掉了。
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双方步兵往往到20米距离才能发现对方,日军炮兵侦查员根本无法观测,找不到目标,这些火炮就失去作用了。日军只能用步兵反复冲击,重武器就形同废物了。
就轻武器来说,第1营这个加强连并不比日军弱,可以有效对付日军。
在第一次缅甸会战时候,日军曾经利用原始森林的大树设置火力点防御。
在攻打于邦外围据点时,一些日军故计重施,在树上设置机枪巢,甚至把步兵炮都搬上大树。
这些大树工事给国军造成很大的麻烦和伤亡!李克己营长认为这非常好,决定拿过来用。他选择了一颗非常大的榕树!
第1营的战士后来回忆: “那棵大树的主干的直径有一丈多,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周围还有20几个大小不等的支干合起来,每个支干一个人也抱不过来。树冠很大,差不多有1个足球场大小。李营兄弟利用这棵大树做成天然的碉堡”。
李克己营长这棵树上的最高处设置了瞭望哨,长期安排两个战士用望远镜观察。其实即便不用望远镜,方圆几公里日军的动向一目了然。
自然,光能看到还是不够的,还要能够打到。李克己在树上设置多个轻重机枪工事,居高临下封锁日军所有可能进攻的路线。
自然,这样还是不够的。大榕树的机枪射击点位置很高,但射界还是有限,日军也是利用原始森林掩护,不能清楚的看到,只能进行封锁性射击。
自然,这样的话,就必须尽量支持日军推进的速度,机枪才能大量将其歼灭。
由于撤退的并不匆忙,李克己他们赶着大量骡马,带来了大量武器装备,其中包括大量手雷。
有了武器就好办,李克己命令战士们较远的地方,布置了两百多颗触发式手雷。日军只要碰到他们,就会立即爆炸。
18师团的日军士兵不是菜鸟,他们相当厉害,特别擅长丛林战。发现李克己他们的阵地以后,日军毫不停留,立即以树木作为掩护,分散开高速突进,试图一举冲入阵地。
无奈人跑的再快,终究跑不过子弹。
大榕树上的观察哨,瞬间就发现了敌人,立即示警。大榕树上的机枪手们,也都是可以打中飞鸟的高手。他们发现日军后,一般几个短点射就放倒一个,一串连射,就放倒好几个。18师团战士很顽强,被打倒了几十人,遇着还是拼死冲击,忠于冲到了大榕树外围。
遗憾的是,他们又踩中了触发手雷后。一时间到处都是爆炸声,十几个日军被活活炸死。18师团官兵极为惊恐,认为这是地雷。这些九州佬就算再不怕死,也不可能以人体去踩地雷吧。
18师团官兵只能将冲锋变为小心翼翼的弯腰推进,这又成为大树上机枪的活靶子。
少数几个摸到大榕树阵地内的,又被李克己他们140多人用冲锋枪扫射,无一幸存。
开始几天,日军连续冲锋数次,全部被击退。
恼怒之下,日军开始用机枪扫射大榕树。遗憾的是,这棵大树非常坚固,枪弹打击对它根本无效。而且大榕树上的国军机枪手居高临下,可以毫不费力的压制日军机枪手。日军机枪手只要一开火,不到15秒立即遭到还击,徒遭伤亡而已。久而久之,日军机枪手就不敢朝大树射击了。
日军无奈,又用山炮对大榕树炮击。可惜,大榕树虽大,毕竟只有一个树干比较粗,也不过3米左右,依靠山炮远距离炮击基本不可能击中,用今天的制导导弹还差不多。至于支干不过1米左右,更是难打中。
日军山炮胡乱轰击一通,至少几发炮弹落在阵地内,对大榕树毫无影响。由于原始森林实在无法观测,甚至有些炮弹还落到了包围圈日军头上。
鉴于炮兵对大榕树无效,而且日军运输困难,炮弹数量有限,很快也就停止炮击了。
于是,在李克己营长巧妙的部署下,日军的优势:重武器,兵力多,形成包围;都全部失效了。
日军只能在没有炮兵支援下,依靠机枪压制大榕树上国军机枪,然后用步兵拼死冲击。
不过一般攻击刚刚开始,日军机枪手就会被压制,甚至直接被击毙。日军步兵就在脚下有地雷,头顶有机枪子弹,面前还有大量冲锋枪扫射的情况下冲锋。
显然,这种打法除了让日军丢下一片片的尸体外,起不到任何作用。
顶住了日军一周的攻击,李克己他们最完全站住了脚。
大榕树的作用很大,却也不能只靠一棵树。李克己营长在大榕树阵地非常稳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强化。
李克己在地面上设置了严密的阵地,规划了另外7个据点,每班守负责一个。
这7个火力点可以互相交叉射击,进行火力支援,即便1到2个被日军突破也没有关系。在这种完善火力下,不要说日军,就算一只山羊试图靠近,也会被瞬间击毙。
地面火力点设置好以后,李克己又强化了地雷封锁线。
他让战士们砍伐树木,在外围设置了六道鹿砦,阻挡日军推进,让大榕树上的机枪有更多的射击时间。
从七个火力点向外几百米距离,又部署了数百枚系着线的手榴弹。这些手榴弹多做过掩饰,其中一些即便站在1米外也无法发现。如果敌人想摸进阵地,这数百枚触发式手雷随时会要了他们的命,同时爆炸声和火光还是很好的预警。
防御工事如此完整,看来日军很难有所突破了。更可怕的是,李克己营长他们火力也非常强大,射击精度更是十分惊人。
美式的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和手枪形成的近距离火力网,远超过日军。别的不说,单单汤姆森冲锋枪,日军就根本无法对付。经过美方估算,新1军一个班的火力投射强度,是日军的2到2.5倍。
至于射击精度上,李克己营也丝毫不亚于日军王牌18师团。
在孙立人严格练兵下,李克己营官兵射击技术极为高超,堪称世界第一流。在战前蓝姆迦的考核中,该营在1000米距离用机枪连续扫射,命中率高达百分之二十五。80米距离用冲锋枪扫射,命中率高达百分之三十。步枪在150米射击,命中率为百分之五十。
大家也许要说,这个精度也不高啊。
老萨告诉大家,这并不是射击不动的靶子,全部是打高速运动的移动靶。也就是说,李克己营步枪兵2枪就可以撂倒1个敌人,绝对比珍惜子弹的八路军还牛数倍,射击精度非常吓人!
至此,日军已经毫无办法了。
无奈之下,日军试图用掷弹筒攻击。掷弹筒的射程虽只有几百米,优势是类似于今天枪榴弹一样可以直瞄曲射攻击。掷弹筒榴弹威力和手榴弹差不多,相当适合丛林作战。
自然,如果李克己他们没有类似的武器,恐怕就要吃大亏。好在李可己他们还有2门60毫米迫击炮。一旦遭遇掷弹筒攻击,60毫米迫击炮就立即加还击。60毫米迫击炮在任何方面都远远强于掷弹筒,此时大榕树又是一个很好的观测点,日军掷弹筒手几乎很难生存下来。
况且,掷弹筒最大射程不过650米,这仍然在大榕树机枪火力的范围,形同找死。
久而久之就不敢随便在白天开火了,但零星的用掷弹筒狙击,还是不可避免的。
日军本来击中5倍兵力约700多人团团包围李克己140多人,试图在几天内吃掉。没想到,久攻不克,又无法弃之不理(李克己他们阵地距离大龙河仅有几百米,距离于邦也不到1公里),只得转为夜袭和长期围困。
夜袭也没有什么用处!夜战对于速射武器更为依赖,更适合李克己他们发挥速近距离射武器的优势。在黑夜里,国军2个冲锋枪手可以对付日军一个班的三八步枪兵。
不过,18师团非常顽强,他们几乎每天都来夜袭,即便有伤亡也绝对不会停止。不过,死板的日军夜袭时间都非常固定,被孙立人讥笑为:像化妆舞会那么准时。
所以,李克己他们在日军的夜袭中反而比较轻松,只要在固定进攻时间打退日军几次冲击就没事了。不但白天可以放心睡觉,夜晚甚至可以在日军攻击时间外呼呼大睡。
长期围困也是没用
至于围困,理论上是非常有效的,也是极为致命的。在雷多的新38师援军赶来还有20多天,而李克己他们粮食最多吃3到5天,剩下20天怎么办呢?
众所周知,人不喝水最长只能活7天,普通人3到4天就会送命。在胡康河谷这种气温高达40度的原始森林,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出汗量极大。如果李克己他们不喝水,恐怕连2天都活不过去。
至于不吃饭,普通最多5到7天就失去站立的能力,更别说作战了。到时候岂不是要不等日军杀进来做俘虏,或者放弃抵抗向日军投降。
在日军看来,李克己他们在四面围困下,最多坚持一周就会完蛋,所以他们建立了严密的包围圈,放弃了伤亡较大的白日进攻。
遗憾的是,日军如意算盘被现实打的粉碎。
诚然,日军确实从地面死死包围了李克己营,即便一只猴子怕也逃不出来。但他们无法封锁天空!!
李克己他们的补给线并不在地面,而是在天空。利用控制的这个仅有30多米长款的林空,李克己他们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空投物资,让日军困死战术成为了泡影。
美军已经掌握缅北地区的制空权,每天都有1架C47运输机赶来,对李克己他们空投一个连份额的补给和弹药。由于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所以空投的物资主要都是英军的物资,以饼干、牛肉罐头等为主,却也有一些美军自己的补给品。
在这林空方圆数十公里,都是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区区30米长宽的林空,在空中也就是一个小点。美军运输机掠过这个林空,只需要1到2秒钟。负责空投的美军飞行员的技术惊人,竟然能将空投物资,准确的投到这个林空中。
只是缅甸天气时好时坏,一旦遭遇雨天,空投就会中断。更可怕的是,日军也有一些防空武器。有一次,一架投粮的飞机被日本人的高射机枪在翅膀上打了一个洞,此后三天,再也没有飞机前来,李营长和战士们啃了三天的芭蕉根。
不过,负责空投的C47运输机堪称飞机中的硬骨头,有机翼被打掉一半还能够飞行几十分钟返航的例子。日军小口径高射机枪,只要不是意外的同时击中两个发动机(C47可以利用一个发动机返航,这是设计之处的要求),就不可能击落C47运输机。
所以,空投很快又恢复了。
即便暂时不愁空投,毕竟还是要节省用,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李克己对补给和弹药都是经过仔细计算,尽量把消耗维持在最低限度。他总是和战士们说,把敌人放近了再打,到20米内再开枪。
新38师官兵受到过严格训练,孙立人对他们的要求是50到150米距离,每5发子弹必须撂倒一个敌人。
现在李克己的要求是,20米内2发子弹必须撂倒一个敌人。
由于孙立人的严格练兵,李克己他们基本达到了这个标准。
日军不断改变战术,1营官兵也不断变化应对。由于无法突破李克己他们的地雷阵,日军开始零散炮击破坏雷区和鹿砦,为夜袭的日军开辟道路。由于手雷逐步消耗,补充又很困难,李克己他们相处了新办法。在国内作战的时候,很多国军部队压根就没有地雷。他们就挖有大量陷阱,里面插上尖锐的竹刺,并且在刺上小便。一旦日军陷入,脚掌就会被刺穿,由于尿液的作用,伤口很快会化脓发言。
这种陷阱比手雷还厉害,日军根本无法察觉到它们在哪里,随时可能中招。一旦脚掌被刺穿,日军就失去行动能力,只能送到后方治疗,相当于重伤了。
至于鹿砦的破坏,也有办法。他们用大树丫只做了很多障碍物,日军即便冲到这里,也要艰难的越过这些障碍物才行。不用说,此时日军就又是阵地上国军的靶子。
相比弹药的消耗,物资的消耗更可怕。对于李克己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居然是缺水。
对于李克己他们来说,粮食大体够用。飞机每日都给他们空投口粮!英国人这些口粮的热量很高,诸如牛肉罐头之内,都是为了保证战斗期间巨大的身体消耗的。如果只需要维持基本的生存,一天吃半份口粮也可以了。
在孙立人的强烈要求下,C47运输机还给李克己他们空投了一些D型口粮。D型口粮是美军用于最恶劣情况下的求生食品,也叫做野外求生口粮。
相比有6个罐头的C型口粮,D型口粮简单又轻便,就是一条110克的巧克力。这种巧克力里面含有大量麦片粉、脱脂奶粉、糖等,可以提供高达1770大卡热量。根据计算,即便最极端的剧烈战斗中,一个士兵最多小号4000大卡热量,平时驻守部队往往只要消耗2000多大卡的热量。一天只要吃两条这种巧克力,就可以补充消耗的热量。
这种巧克力还是防高温的,长期保存不会融化变质。几箱子D型口粮,就可以满足这140人坚持好几天了!
有了空投,粮食就不是问题。即便没有空投,还可以挖野菜,吃芭蕉根,怎么也能活下去。
遗憾的是,还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水。
水和粮食就不同!这140个人每天都要喝很多水,即便每次空投几大袋饮用水,往往半天就喝完了。
人每天最少要和1500毫米的水,因为尿液排出也有1500毫米,在原始森林中出汗量更大,必须喝水更多。
如果长期不饮水,人就会逐步脱水,不但会危及生命还会失去作战能力。
人失去体重百分之五的水分,就会出现直觉混乱和判断力降低,恶心想吐,无法有效作战。
一旦失去身体百分之十的水分,就会丧失听力,语言表达不清,走路摇晃,血液循环混乱。
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人体内就会急剧恶化,甚至出现精神错乱状态,器官丧失机能,很快死亡。
另外,如果人有了缺水情况,基本只有人体的百分之二,也会食欲全消,吃不下任何东西。久而久之,身体也就虚弱不堪,连枪也拿不动了。
李克己他们的阵地离大龙河仅仅几十米距离,但却不可能得到一滴河水。
依靠空投的水袋肯定是不够的,必须另外想办法。好在李克己营官兵都受过丛林战训练,这难不倒他们。
在森林中和河边取水,大体有四个方法:
第一,在地下挖坑,看看是否有地下水渗出,然后对这些水做净化处理,成为饮用水!
这个方法无效,因为毕竟距离大龙河几十米,根本没有地下水。
第二,还是在地下挖抗,然后利用河边土壤中含水量高,以及昼夜温差,在坑口罩一块布,布下面放一个容器。蒸发的水分会在布上凝聚,然后滴落在容器内。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论什么时候能够搞到水,缺点是水太少,根本不够喝,只能补充一些饮用水。
第三,砍树。一些树,诸如香蕉树这种,砍掉树干以后,树根一般都有水,每棵树可以保证一个人5天的饮用。但这个方法对李克己他们也不使用!这里有140多人,那么一天就要砍30颗树了,一个月要砍900颗,自然不可能。
第四,利用树藤取露水。这才是最好的办法。原始森林中,到处都是大树,大树上的树叶又多又大。一到了夜晚,随着树林气温降低,树叶上就有有大量的露水的。不过,树叶的露水显然难以收集,天一亮就会蒸发掉。
这难不到李克己他们。他们在蓝姆迦受过专门取水训练,可以用树藤作为取水的工具,轻松获得大量饮用水。
112团第1营重机枪连连长丁涤勋回忆:士兵们把树藤砍断形成斜形,在藤的断面中心钻一个小孔,便于水滴下来,然后用一个水桶或者钢盔接着。大树上叶子上的大量露水,就顺着水藤一滴滴的滴下来,量很惊人。一个晚上就能得到2到3斤纯净没有污染的水,而这里树藤到处都是,少说也有上万根,这样就足够了!
解决了饮用水的问题,李克己他们就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了。
这个坚固又特殊的阵地,被李克己他们称为“李家寨”。
不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家寨。
无论战局如何变化,无论日军攻势如何猛烈,这个所谓“李家寨”内的140多名战士始终保证高昂的士气。
从营长李克己到普通战士都对胜利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必将被友军解围,于邦日军必败无疑。
在这种信念鼓舞下,李克己率部坚守大榕树阵地34天之久,创造二战史上一个奇迹。
其他部队也在苦撑
除了李克己的100多人外,第1营和第2营还有不少零散部队被包围,失去和营部联络。让人惊叹的是,他们大多在原地坚持作战,直到一个多月以后。即便被包围的新1军士兵仅有几个人,他们也顽强防御,决不投降。
李克己增援于邦之前,留下一个连驻守要地临滨,结果也被日军步兵炮兵团团包围。
这个连也是死守临滨,给日军造成极大伤亡。对于这个战斗,老萨就不多说了。
孙立人回忆被孤军包围的李克己营的刘益福连(一连)写到:该连驻守临滨,遭到十倍于己的强敌连续七昼夜的进攻。有一次,该连一排受敌军猛攻,奉命转移阵地,而战士易明清、施洪昭、杨永清三人杀红了眼睛,未听清命令,又时值黄昏,林中更是一片黑暗,本来就处于且战且退的情况下,所以他们木然不知本排已撤退,仍在原地与十六七个敌人对 战。他们激战两昼夜,毙敌8人,把其他几名敌军也打得心惊胆战、狼狈逃走。易、施、杨等三人竟能乘夜觅路,穿经敌人阵地间隙,安然返回本排。
同月25日,敌军再次大举进攻临滨,当时我刘连伤亡较大,阵地有些动摇,敌前锋已冲入我阵地,然而在大树上我早预设有机枪巢,射手余无亨和黄义贵二人沉着射击,硬是将冲入阵地之敌打了出去。敌人直攻不成,遂用炮击,炮弹直泻树干,“轰”的一声,大树被炸倒。敌人以为我机枪射手已毙 命,阵地唾手可得,遂蜂拥而上,破坏鹿砦,冲入阵地。孰料余、黄二人不但未死,也未负伤,机枪仍紧握在手,蓄意静候敌人,出其不意待其冲入,打他个措手不 及。所以,等敌人冲到离他俩只有20来米的地方,才猛地架起机枪,横扫群敌。许多敌人还未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就被机枪子弹洞穿,送他们去见“阎王”。这 一阵猛扫,歼敌30余人,我军阵地遂转危为安。
两三个列兵所起的作用就如此重要,十个百个官兵所汇成的巨大力量当然更是惊人了。临滨之战中,共击毙敌大队长田中胜中佐、中队长原 良和吉五以下敌官兵400多人。26日起,敌人改用“攻心战术”,采用种种方法进行劝降,包括散发汉奸汪精卫“政府”的传单,叫嚣一一二团应投向“和平阵 营”与日本共建“大东亚新秩序”,但敌人这种作法更是徒劳无益。
112团这些部队在日军围攻下,连续坚守了30多天,终于迎来了援军。
轮到我们反攻,1天内击溃18师团
12月21日,经过长达20天艰苦丛林行军,星夜兼程急行军的新38师114团,才赶到大龙河。
孙立人回忆这一段行军写道:大胆的钻入这块丛林的时候,才知道这里真的是一块鬼地方。日光被层层叠叠的树林遮蔽的一丝透不进来,感觉的只是天昏地暗,虎啸猿啼。四周活动的生物是在漫长杂草爬行的大蟒,和从脚踝上爬上来从树叶上落下来的吸血蚂蝗。地下泥深没膝,没有路,只有累累白骨可作我们的指路牌。这些白骨鞭尸42年印缅难民和新22师官兵撤退时候饥病而死的遗骸!
本来孙立人也没想到112团可以坚持这么久,他是准备来为112团报仇的。此次发现112团被围困部队还是在坚持作战,孙立人又是欣喜又是感动。
114团上上下下也憋足了一口气,准备一举击溃日寇,报一年前第一次缅甸会战的仇。
在114团从雷多出发之前,史迪威也鼓舞了这种情绪。
史迪威性格直爽,他对114团演讲到:我的孩子们!你们面前的第二年是日军18师团。去年5年就是这伙狗杂种把我们赶出缅甸的,那是个奇耻大辱。现在是向日本鬼子报仇雪恨的时候了。我命令你们去把鬼子统统杀光,给我们阵亡的将士报仇!前进!
114团官兵听了这番演讲,个个群情激愤,高呼:消灭日本鬼子!胜利是我们的!
此时55联队和56联队3个步兵大队和3个炮兵大队,始终吃不掉112团3个营。经过长达1个多月的拉锯战,这6000多人已经伤亡惨重,疲惫不堪,最可怕的是弹药和物资消耗严重。
日军在胡康河谷修筑公路被雨季破坏大半,确实如伯特诺说的那样,无法通行汽车。虽可以通过马匹补充,一来马匹运输量毕竟是有限的,负重一般最大为100到150公斤,相比卡车一次运输几吨差距明显;二来实战消耗的物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战前储存10天的物资,1天就可以消耗光。
日军在胡康河腹地孟关谷囤积一些物资,经过一个月战斗消耗早已告罄。而保持较大运输能力的后方密支那基地,距离大龙河还有100多公里距离,沿途全是原始森林。
到了这个时候,18师团这6000多人战斗力锐减三分之一,肯定不是新38师114团和112团5000多人的对手了。
21日之前几天,114团先锋部队赶到于邦一线。
由于于邦已经激战一个多月,史迪威极为暴躁,希望立即反攻,短时间内夺下于邦。在史迪威的强令下,114团先第1营不等山炮第2营赶到,就发动反攻,试图解救112团。
18师团毕竟有6000兵力,有数十门大炮,并不容易对付。几天连续交手,日军依靠攻势和炮火猛烈拦截。此时日军已经将8门150毫米重炮运到大龙河一线,九六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也不是什么先进武器,但炮弹重达30多公斤,威力很大。
在他们的炮击下,114团付出近百伤亡,还牺牲了2个连长,却没有什么进展。
22日,孙立人亲自赶赴于邦前线,查看地形和情况,并且将指挥部设在距离于邦村仅仅500米处。
孙立人判断形式,认为疲惫不堪的日军,此时战斗力已经下降严重,应该不难对付了。不过,日军毕竟数量众多,又是第一流精锐部队,他们依靠坚固工事防御,并配有大量重武器。
这种情况下,新38师以轻装攻击,恐怕难以成功,务必等重武器赶到才可以发动攻击。如果114团听从史迪威命令擅自强攻,不但久攻不克,还会因补给消耗殆尽,和112团一同完蛋。相比18师团,新38师的补给线更差,以炮兵为例只能依靠现有的弹药,打完短时间内就无法补充,最近的补给点还在200多公里外。
此战是许胜不许败!
孙立人略加犹豫,顶住了史迪威立即进攻的压力,等待山炮营到位。同时,孙立人还根据获得日军的情报,及时调整攻击部署,以保证务必胜利。
孙立人回忆到:此时,业已作战将及10个月,而史迪威将军,性情急躁,时时催促,希望很快地进展,马上攻占了于邦,我声明调动部署,必须一定的时日,不可性急,否则欲速则不达,徒然偾事。到一切预备好了,拟于翌日出击,我为谨慎计,再到前线视察一次,恰巧前线哨兵打死一敌人排长,从他的身上搜得一张地图,即敌人的防御配备图,从那图上发现我军所攻者,正其防御力量坚强处,经我们再三研究那地图的真假,因地图系军官身上搜出,而又画有铅笔迹印甚多,断定其不是假的,于是我们的进攻计划必须变更。改攻其防御弱之处。因为此次作战,许胜不许败,败则后无补充,旁无去路,必致全军覆没。更将影响大局,故非谨慎万全不能出击,这样为了重加调配又须延期一日,史迪威将军虽然极不高兴,也只得允许。及至翌日拂晓开始攻击,下午5时,就决定了胜负,一鼓而下于邦,并且伤亡极少,歼灭敌人极多。由此打落了敌军精锐的士气,奠定了以后各战役胜利的基础,实为缅甸反攻胜利的转折点,史迪威将军也觉得这是意外的迅速,认为我的慎重处置是对的,说我是“切实际的军人”。
24日开始,新38师114团在75毫米山炮部队掩护下,对日军55联队56联队这3个步兵大队发动全面攻击。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日军连续在于邦攻击一个多月不能得手,事实上摧毁了皇军战无不胜的神话。以包围李克己140多人的日军来说,明明己方有700多人,无论如何就吃掉不,反而伤亡极大。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李克己他们新1军,要比18师团厉害的多!
即便再蠢的日本兵,也看出了这一点,他们士气早已低落,伤亡又大,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以攻击于邦村渡口的战斗为例,孙立人用1个山炮营12门75毫米山炮,先是将大龙河对岸日军炮兵阵地摧毁。
日军虽然炮兵数量是我军山炮营的4倍,但野炮大队行动困难,往往刚开战就考虑撤退,战斗力打了对折。
另外一个山炮大队则在大洛,于邦一线仅有1个山炮大队和1个重炮大队。
这样一来,双方炮兵实力相差就不是很大了。
其实日军94式75毫米山炮,并不亚于国军的75毫米山炮。关键在于,双方弹药补充能力相差很大,炮击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在蓝姆迦,炮兵团每个团的训练都打掉了上万发炮弹,炮击技术极高,日军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就炮弹数量来说,日军每门炮配备炮弹不到100发,此刻早已打了大半。
话说回来,新38师114团山炮营的炮弹也不多,但第一他们有必胜信念,认为打赢了很快就会又补充,立即不惜炮弹数量猛烈炮击;第二强大的美国空军运输机,源源不断的在林空投下一箱箱的山炮弹药,而日军则没有这种待遇,打一发少一发。
在国军猛烈且精确的炮击下,日军炮兵很快不敌。开始他们还能还击,几十分钟后就完全被我方火炮压制。
日军每门炮只有30,40发炮弹,还要保留至少十多发作为撤退时候使用,实际仅能发射20,30发,那怎么行呢?
至于日军150毫米重炮部队,也是纸老虎。日军重炮比较低劣,虽炮弹威力大,但射程远远低于世界主流重炮,同国军山炮基本一致。重炮射速很慢,山炮射速是他的几倍。这样一来,150毫米重炮也很快被国军山炮压制,只能打打停停,最后干脆拖着大炮就跑。
双方炮战不到一个小时,大龙河对岸的日军火炮就哑了。
新1军山炮营炮兵事后回忆:战后去检查日军的炮兵阵地,发现我们的炮弹打的整整齐齐。围绕着炮兵坐标,炮弹坑像鱼鳞一样。81迫击炮比我们还厉害,炮弹像长了眼睛一眼,追着日军打,到处都是被迫击炮炸死的日军尸体。
打垮日军炮兵以后,孙立人下令75毫米山炮和81毫米迫击炮密集炮击渡口,一个小时分别发射了数百发山炮和迫击炮弹,将于邦渡口的阵地几乎炸平。
这种美国佬式样的打发,效果非常明显暗。
防御渡口的200多人日军,被炸死52人,炸伤100多人,伤亡高达四分之三。余者也陷入惶恐中,几乎不能抵抗。
孙立人又命令山炮和迫击炮抵近射击!山炮务必直瞄摧毁日军坚固工事,迫击炮则饱和炮击,大量杀伤工事里面的日军。
在这种炮火掩护下,日军伤亡很大,更可怕的是几乎无法伤及国军。
随后,114团一次冲锋就将渡口占领,击毙几十名日军,还捉了3个俘虏。
占领渡口以后,孙立人命令继续强攻于邦存主阵地!
国军炮兵部队立即向于邦村猛烈开炮,连空中巡逻的野马式战斗机也来投弹。
于邦村的日军倒是很聪明!
在国军炮击开始以后,他们立即放弃阵地,冒险渡河向大龙河对岸撤退逃命。由于之前准备了大量渡船,最终他们突围出去一大半,余者逃往原始森林,寻机偷渡回去。
此战新1军炮兵更是厉害。于邦村主阵地距离李克己营长的“李家寨”仅有几百米,炮弹只要稍微打偏,就会打在自己人的头上。
此次炮击也是极为精确,连孙立人都赞叹道:炮弹落点准确,弹坑就像农民插秧的稻田一样。
此战后,山炮营至此也几乎打完了炮弹,他们的炮弹也不比日本人多。
最终,日军在于邦村被炸死98人,伤者100多人,余部好歹逃了回去。
连驻守于邦村附近的日军一个步兵大队,附近包围李克己他们的另一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大队都被114团击溃,伤亡很大。
眼见新38师114团锐不可当,这些部队本来就过于疲惫,斗志滴落,此时他们实在不敢恋战,纷纷向后溃退撤。
国军第一次打于邦,112团近2000人由于没有携带重武器,面对日军2000人打了近半个月时间,久攻不克。随后日军出动主力4000多人增援,以5倍兵力将112团合围,但打了30多天始终无法吃掉。
此刻,114团主力增援过来,却仅仅用了1天时间就击溃这6000多日军,顺利占领于邦,这就是双方都始料未及的了。
李家寨脱险了
由于日军纷纷向后溃败,日军对112团的包围圈也自然松开了,困守34天的李家寨的居民们也自由了!
在大反攻之前,孙立人已经部署对李克己他们的援助。陈鸣人团长安排112团第1营迫击炮连长丁涤勋(本来是机枪连连长)率领一个连,摸入李家寨内增援。
丁涤勋经过再三观察,决定选择中日两军兵力都薄弱的一段50米的空档钻进去。
李家寨有摩托罗拉步话机,在开阔地有1公里半的通话距离。可惜这里是原始森林中,通话距离缩短到几百米。
丁涤勋先派通讯兵偷偷摸到李家寨外几百米,用步话机告知他们准备增援,让李家寨内的官兵先破坏一块雷区,然后在晚上进行火力接应。
当晚,丁涤勋他们隐蔽行军,100多人终于钻入了李家寨。由此,李家寨的兵力增加一倍,更不怕日军的进攻了。
有意思的事,丁涤勋他们突进的时候,日军围困部队已经发现了他们。只是,日军已经对李家寨的国军深有恐惧,误以为是李克己他们又主动出来逆袭了,根本没有敢于拦截,这是对天放放空枪而已。
丁涤勋和李克己联手,坚持到大部队击溃日军后解围。
很多朋友看老萨对于于邦战役的描述,觉得很轻松,似乎像开丛林聚会一样。其实战斗是万分残酷的!
在新1军开始反攻时,刚到李家寨的丁涤勋对这里不太了解,稍有不慎就差点送了命。他背着摩托罗拉步话机,爬到大榕树顶上指引对于邦村的炮击。大榕树是附近最高点,特别适合作为炮兵观察点。见己方火炮威力大,打得准,日本鬼子抱首鼠窜。丁涤勋过于兴奋,一时忘了提防。
树下日军一个狙击手穿着伪装服偷偷摸过来,对准丁涤勋就是一枪。丁涤勋脸部中弹,从大榕树上面摔了下来。子弹从他的右腮帮射入,斜穿过口腔而出,打烂了整个牙床。丁涤勋是幸运的,如果子弹稍微偏一点,就会穿入脑部,命也就没了。但这个枪伤也带给他一声久治不愈的牙病,到老了更是每天都发作,疼痛无比。
大榕树上面的我军机枪随即发现这个狙击手,二话不说,一顿扫射将他打成两截。这边丁涤勋中枪以后,因为于邦村攻势已经到高潮,他居然不顾自己重伤,仅仅用纱布把伤口一睹,继续爬上榕树引导炮兵。
由于脸部重伤不能说话,丁涤勋就把炮兵坐标写成纸条,让傍边的机枪手帮忙在步话机里面说话。
于邦战役由此结束!
由于都是在丛林激战,相当一部分日军尸体躺在森林里无法找到,但发现的日军尸体就有近500具,估计日军伤亡超过1500人。
此战日军公布自己伤亡900多人!
侧翼大洛的拉加苏战斗中,又毙伤日军700多人,两个叠加起来,共歼灭日军2000多人。
日军参战部队为6000多人,2000多人就是几乎伤亡三分之一。日军18师团军官伤亡也很多,第55联队长藤井小五郎大佐被我军狙击手击毙,日本军部追授他为陆军少将。
中国驻印军伤亡不大,自己宣布仅有230名官兵,实际上约是500人左右,不过日军的四分之一。
尤其大洛的拉加苏防御战,我军第3营由于地形和火力优势,伤亡极小,仅仅伤亡60多人。就是因为双方伤亡比太悬殊,连史迪威本人都产生了怀疑。
新1军新38师军官王伯惠(翻译官)回忆: 25日晚上,总指挥史迪威将军,得到报告时,他很怀疑实际的战果,于是命令部队不要把敌人尸体埋掉,等他亲自看过才掩埋。26日上 午,史迪威将军,果然带了4名宪兵,坐了小艇到前线来了。待他亲自清点敌军尸体后,才连声赞美: “打得好,打得好,我要为你们向最高统帅请奖。”
至于李克己他们李家寨防御战,更是新1军最经典的战斗之一。
于邦战役虽然并不大,尤其新1军不过投入了2个团,日军也不过投入3个大队和1个炮兵联队,双方参战总兵力不超过1万5000人,意义却非常深远。
孙立人说:大龙河一线的战斗,是新1军在缅北时期最艰苦的战斗。随后的战斗逐步轻松,日军抵抗越来越弱。
于邦战役中,新1军终于在人数不如日军的情况下,利用火力优势重创日军,从而彻底打破了抗战期间,国军防御需要2倍于日军,进攻需要3倍于日军的惯例。
这也是自抗战开始以来,第一场硬碰硬中,我们的完胜,不但彻底击溃日军,伤亡还比日军小得多。
日军战史记载:历来的行情都是日军1个大队对付中国的1个师而绰绰有余。尤其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大陆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更有最强的自信心。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无论在编制、装备或战法与训练上都完全不同,步兵军56联队虽曾勇战力攻,然而敌用稠密的火网与空中补给支持着圆形阵地,不仅不能压倒它,且使我军损失惨重。我军虽使敌军损失900余人,敌仍顽抗,扼守密林阵地,毫不退让。全军接此情报后,均为之愕然。
需要说明的是,敌人18师团也极为顽强。
很多新1军老兵回忆,18师团官兵死守阵地,没有命令绝对不撤退,往往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他们冲入18师团阵地是,经常能够看到重伤日军挥刀自杀,或者手中抓着一个冒烟的手榴弹,试图和我们同归于尽。
所谓丛林之虎的美名,也不是假的。只是,敌人厉害,我们却更厉害,强强相遇,最终更强的我们才是胜利者。
于邦战役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军队只要有不亚于日军的武器装备和补给,绝对可以凭借自己力量打败日军,日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此战对于18师团的士气有着极大的挫伤,这是他们自建军以来第一次惨败!
打扫于邦战役的战场时,发现了日军留下的一些书信和刻着字的木板。
其中一份信中,这个日军军官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中国兄弟,你们赢了!
另外那块木板上字的主人却不太服气:这次是你们胜利了,我佩服你们的厉害。不过,我们孟关(胡康河谷中心阵地)再见吧!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2-14 16:09: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