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驻印军坦克第1营大胜孟关——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五)
2019-01-11 10:22:04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孟关决战

  新1军从2月5日开始,发动对孟关的进攻。

  孟关是整个胡康河谷地区,最大的一个林空。它是原始森林中,少有的一块极小块平原地带。

  这里没有高大树木,只有一些较高的茅草,易于日军发挥自己的炮兵和空军火力优势。在第一次滇缅会战追击新22师和第5军军部到达这里以后,日军就将他作为整个胡康河谷防御的中心。

  18师团以孟关为中心,部署了2个步兵联队和1个炮兵联队、1个重炮兵大队、1个战防炮(反坦克炮)大队。

  原则上,这些部队总兵力应该为1万多人,却因为于邦战役、大洛战役、太白家战役的惨败,只剩下6500多战斗兵和二三千非战斗人员,实力有很大削弱。

  更惨的是,最初将孟关作为防御中心,是因为日军有绝对炮兵和空军优势,完全可以用自己的长处攻击国军的短处。

  现在却正好颠倒过来,国军已经享有完全的制空权和炮兵火力的相当优势,孟关反而不适合日军防御作战了。

  不过,日军在这里已经盘踞多时,修筑很多工事和大量物资仓库,自然不可能随便放弃。

  田中新一师团长决定,必须依靠孟关同新1军决战一举将其击溃。如果孟关丢失,整个胡康河谷也就必然完蛋,日军只能退守孟拱河谷。

  相比胡康河谷来说,孟拱河谷地形相对较好,又有公路和铁路,更不利于日军防御。

  换句话说,连胡康河谷都丢了,怎么可能守住孟拱河谷。

  目前形势对于日军很不利!于邦战役、大洛战役、太白家战役中日军都遭受重创,伤亡总数超过5000人,包括1个联队长在内众多军官被击溃。

  这三个战役都是两军正面的硬碰硬作战,结果都是日军战败,极大影响了18师团官兵的士气。

  况且,新1军的空中优势也越来越大。

  在攻击孟关之前,空军7个中队战斗机和轰炸机,沿着日军简易公路反复扫射投弹,将道路上的卡车击毁一半。日军运输部队损失严重,余者被迫逃入森林。

  这对于日军来说是极为致命的!当时日军已经计划在3月开始攻击英帕尔地区的英军,杀入印度大平原,迫使缅北新1军不战而退。根据第15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就是这个孙子下令打响了七七卢沟桥的第一枪)的命令,缅北地区日军抽调大量卡车去南边增援,18师团的卡车部队也被抽调走了大半。不过,18师团在第一次滇缅会战时,曾经缴获中英两军数百辆卡车,卡车上是没有问题,难以找到这么多合格的司机,即便日本大城市的市民,也几乎没有私人汽车。

  本来运输部队就有很大削弱,现在又被盟军空军反复打击,日益减少,日军补给供应自然就逐步困难了。

  相反的是,在2月,经过中美联合工兵的巨大努力,中印公路已经顺利从印度边境小镇雷多向东延伸200多公里,穿越可怕的原始森林到前进基地新平洋,随后又修到了太白家。

  中印公路不同于日军的简易公路,后者只能容纳一辆卡车的简易公路。中印公路不但可以容纳两辆卡车并排通行,还可以承受50吨坦克的压力。

  这样一来,几乎无限的补给,从印度源源不断运送到缅甸最前线,再由卡车送到距离战场几公里处,最后由骡马或者辎重兵运送到最前线,真的是要什么就有什么。

  一线美国加拉哈德的大兵们,甚至从前线供给处领取了很多避孕套。这倒不是为了找缅甸妓女用的,胡康河谷压根没人烟,更没女人。这些避孕套主要用于覆盖在枪口,防止雨水和灰尘进入枪膛,导致枪械击发失败。真正遇到敌人的时候,避孕套也不会影响射击。这个方法一直用到今天的海湾战争!

  虽军事目的,但前线都能提供避孕套,可见补给之充足。

  至于空投上,还是如往常一样厉害!

  美军已经将胡康河谷所有的林空全部标注出来,设置了专门的坐标。新1军迂回部队多围绕着林空进行!只要部队能够赶到林空,劈天盖日的降落伞就会从天而降。每个降落伞下都是一个空投箱,里面什么都有,包括香烟、咖啡粉、口香糖,甚至家信。这是以往中国官兵,做梦也想不到的!

  新22师和新38师仍然分两路出击,从两翼夹击孟关日军。

  有趣的是,新1军三战皆捷,如此辉煌的战绩,居然还不让史迪威满意。

  史迪威在日记中大骂国军高级军官,对国军普通士兵倒是颇为赞赏,对驻印军中的美国人则大为夸奖,说他们人人都非常能干。

  也许是出于对美国人的信任,认为美国人丛林战会比新1军强得多,史迪威动用了美军第5307支队

  美军第5307支队的任务是穿越原始森林,渗透进入孟关后方,切断日军逃跑路线。

  美军第5307支队,代号“加拉哈德”,共有2700人,清一色的美国大兵,是一支丛林特种部队。

  该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游骑兵部队的前身!

  萨沙附注:加拉哈德是亚瑟王传说中的一名骑士,他是圆桌骑士中最纯洁的一位且独自一人找到了圣杯。换句话说, 加拉哈德是最强的骑士。

  第5307支队虽不是特种部队,却是从美军中特别挑选训练的丛林野战部队,主要执行特种作战。

  就装备来说,第5307支队的武器比新1军好得多。就最基本的步枪而言,新1军还在使用落后的手拉单发春田步枪、恩菲尔德步枪,第5307支队则清一色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这种步枪可以连续单发射击8发子弹,期间不需要拉枪栓。就丛林战来说,这种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比手拉单发步枪,要强三倍以上。

  遗憾的是,美军的人员素质就不高了!美国本来根本不关心亚洲的战事,关心的第一是欧洲,第二是太平洋。

  按照美国总统罗斯福和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想法,美军不应该有一兵一卒到缅甸作战。

  史迪威本来强烈要求至少提供2到3个美军师,由他指挥、被否决以后,史迪威只得要求提供一支特战部队来,这就是第5307支队。

  第5307支队的兵员素质却不好,他们多来自西南太平洋和加勒比地区的驻守部队。这些士兵远离战争,每日生活极为无聊。一旦节假日,他们只做两件事,一是喝掉所有可以找到的酒精饮料,二是找当地的有色肤色女人睡觉,一些人甚至因此感染性病。

  其中大部分的兵员,来自于驻扎在加勒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第33步兵师。这个步兵师在美军中臭名昭著,专门安置全军的捣乱分子和智力偏低的人。

  第5307支队的体检中,一些医生惊讶的说:我们原来以为这些人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但我们发现其中很多人患有慢性病,甚至还有一些古怪的人,怀疑是精神病患者。

  第5307支队在印度接受了3个月的丛林战强化训练,战斗力有所增强。史迪威亲自视察这支部队以后,对他们表示基本满意。这些士兵有的很怪异,有的则非常野蛮粗鲁,军纪松弛,但都很勇敢好斗,在史迪威看来是优秀的军人。

  正是由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史迪威对第5307支队非常自信。没想到,后来第5307支队多次在日军面前连接惨败,依靠新1军几次救援才避免覆灭的悲剧。

  这让自大的史迪威气得半死!

  此战作战主力是廖耀湘的新22师,它负责正面强攻,而孙立人的新38师负责向南迂回包抄。

  驻印军总指挥部对右纵队新编第22师,下达了第10号作战命令,其要旨如下:

  一、新22师(欠第65团及第66团各1个营)即由腰班卡、拉征卡之线,向南攻击孟关。

  二、新22师第66团第1营配属坦克第1营,受指挥官布朗上校指挥。

  师长廖耀湘奉命后,立即部署攻击孟关外围的两大支点腰班卡、拉征卡以外:

  第66团(欠1营)配属1个工兵排,沿公路西侧开路前进,攻略孟关。

  第64团主力,沿公路向南前进,压迫孟关之敌。

  第65团(欠1营)配属炮兵及工兵各1个连,自腰班卡向东南开路前进,夺取般尼,攻击日军侧翼。

  国军两路进展,都比较顺利。

  南面的孙立人新38师,于2月19日,击毙日军第55联队第1大队长室喜忠大尉,连续占领安拉卡、丹般家等30多处据点,至此第1大队已经溃不成军。南面的日军被新38师击溃,根本无力增援孟关主战场。

  苦战孟关

  北面的廖耀湘新22师,作战也不错。他们于2月10日俘虏55联队通信中队中队长松永孝义大尉,这是第一个被俘虏的日军中队长一级军官。

  23日,新22师经过激战,一举击溃孟关外围两大重要据点:拉征卡和腰班卡,防御这里的日军56联队1个大队,仓皇放弃阵地向后溃败。

  此战不同于之前的于邦战役、大洛战役、太白家战役,新22师使用了大量重武器,还有强大的空中支援。

  中美联合空军以每天100架次标准,派出大量轰炸机和战斗机攻击孟关日军。而新22师虽难以携带155毫米重炮和105毫米榴弹炮,却仍然携带大量75毫米山炮。

  这种M1山炮是美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年代研发的,性能平平,属于落后武器。

  不过,在缅甸丛林中,M1 75毫米山炮却有极大作用。这种火炮重量轻,仅有650公斤。可以拆卸成6个部分或者9个部分,最重的炮管也就110公斤!其中6个部分是由马匹,9个部分是由士兵背负。

  山炮重量很轻,基本所有新1军步兵能够到的地方,山炮都可以到,任何时候都可以提供炮火支援。

  M1 75毫米山炮的火炮射程为近10公里,不亚于日军山炮和野炮,可以有效压制敌人。至于炮弹威力也不错,重达7公斤,可以使用延迟0.5秒的引信。

  炮弹穿入敌人工事内部,然后再爆炸。日军在胡康河谷没有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因为水泥钢筋根本运不进来,都是一些土木工事。这些土木共识,根本挡不住M1 75毫米山炮哪怕一炮。

  除了曲射以外,M1 75毫米山炮更擅长直瞄炮击。它的精度很高,新1军优秀炮兵可以做到每发必中。

  M1 75毫米山炮是二战美军制式武器,基本有美军的地方就能看到这种炮。由于山炮太实用了,美军甚至将它安装在M2半履带装甲车、M8装甲车、甚至LVT两栖车上,作为机动火力支援。

  孟关战役中,新22师大量使用75毫米山炮,将日军阵地工事一个个摧毁。一发75毫米山炮击中日军工事,工事立即被炸毁,里面的日军一个也别想活。

  远距离炮兵火力,日军完全不是新1军对手。

  近距离交火中,日军被新22师的轻重机枪、迫击炮、冲锋枪、卡宾枪压制的一塌糊涂,完全占据下风。

  日军士兵尤其对新1军的汤普森冲锋枪,非常恐惧!丛林战很多是遭遇战,双方看到对方距离仅有10米。这种作战,所有枪械无法精确射击,就看谁先能用火力压制住对方。在这种作战中,日军三八式步枪每发射一枪,新1军汤普森冲锋枪就能还击10枪。双方差距太大,日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18师团是精锐部队,整个日军在二战中仅仅生产了1万多支冲锋枪,分散到几百万大军中,一个团才有1支冲锋枪,能有什么用处。而新1军步兵班正副班长各有1支冲锋枪,两军近战火力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日军溃败也是情理之中。

  至此,在孟关外围的日军部队全部被击溃,新1军开始直接攻击孟关。

  由于孟关外围地形较窄,大部队根本展不开,廖耀湘命令64团从正面攻击孟关,65团和66团和坦克第1营从侧翼包抄,同南面的新38师部队会师,侧击孟关。

  美军第5307支队则向孟关后方重要据点瓦鲁班迂回,尽量切断日军退路。

  2月29日,新22师正面进攻的64团,连续击溃日军拦截,一举杀到孟关附近。此时18师团长田中新一,已经陷入疯狂状态!

  孟关是胡康河谷的核心,一旦失守,胡康河谷也就不保。

  如果胡康河谷被新1军占领,那么孟拱河谷失守只是时间问题。孟拱河谷丢失,密支那和整个缅北,也就会在短时间内被新1军占领,18师团也就必败无疑了。

  田中新一认为,胡康河谷万万不能放弃,必须在孟关和新1军决一死战。在这一指导思想下,18师团孤注一掷,发动了全面的反攻。

  田中新一师团长发誓要在孟关和新1军决战,其实他心中并没有什么把握。在孟关阵地修建之时,在田中新一命令下,修建了两条到后方的秘密公路。

  这两条公路都可以并排走两辆马车,更重要的是修建的时候没有砍掉公路两边的树冠。这样一来,从空中就很难看到这条若隐若现的公路,便于日军隐蔽撤退。

  看来,早在战役开始之前,田中新一就做了逃走的准备。

  在田中新一命令下,日军倾巢而出,全面猛攻。

  64团顿时遭受日军数倍兵力的三面袭击,最前面的第2营还被包围。有丰富防御经验64团并不慌张,依靠火力优势顽强防御,吸引日军主力围攻。日军依靠人海战术强行进攻,但在64团火网面前突破有限。

  只是,日军毕竟人多,又有武士道精神,攻击还是很凶狠的。日军军官挥舞着武士刀冲在最前面,后面是大量大吼天皇万岁的疯狂士兵。

  在冲锋之前,日军也利用掷弹筒拼命轰击,榴弹如雨点一样落在64团阵地。好在64团经验极为丰富,他们遭遇日军主力以后,立即退入森林,抢修防御工事。

  原始森林里面,树木极多,只要有斧头、锯子之内,木头要多少有多少。仅仅几个小时内,64团就利用坚硬的柚木修筑了简易土木工事。

  这种工事主要有几种,最简单的,就是将大树直接砍倒,将树木横在地面,人躲在树干后面射击。这种只能防御子弹,不能防炮,最大优势是十多分钟就能建好。

  另外比较讲究的,是先将地上挖一个1米的坑,然后将砍伐的树木垒在洞口,在盖上很厚的土。这种工事不但能够有效防弹,还能防炮。

  原始森林中的柚木,颇有些生长多年的,硬度和韧性极好,掷弹筒榴弹击中也不能将其摧毁,更可以毫不费力阻挡子弹。

  在日军大喊万岁的冲锋中,64团官兵沉着稳定,等日军到可以看到的25米内才丢出大量手雷,然后猛烈射击。日军在密集火力扫射下,如联合收割机面前的小麦一样,一片片的倒地。

  即便一部日军能够冲入64团阵地,64团官兵也毫不示弱,果断同他们拼刺刀,将他们彻底消灭。

  新22师炮兵连长王权裕回忆:打孟关是很残酷的,那场战役我们打了2天2夜,我们身边的树都被火炮打倒了,二线的炮兵都在用机关枪扫射敌人。有一次,我们和日军正面相遇,我正准备砍了芭蕉遮荫休息。当时有一个日本兵拿了一把刺刀,突然冲到炮兵阵地前,离我只有几米。我没有提防,手中只有砍芭蕉用的刀,没有枪。他用刺刀一刺我,我顺手一挡。他用力太大,自己一个狗吃屎倒在地上,我顺势用手中的砍刀,对准他头上就是一刀。看来他是个新兵,这是第一次和人拼刺,而我1936年就当兵了,有过多次肉搏战经验,不然恐怕死的就是我。虽然我一刀砍死了这个日本兵,也没有受伤,却被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整个孟关被打成一片焦土,几个月都无法驻人。

  早在第一次滇缅会战中,64团拿着五花八门的枪械,一个团就几门迫击炮,尚且能够同日军打平手。

  现在有了如此多的新式武器,如此强大的火力和几乎无限的补给,又怎么能不赢呢?

  双方战斗惨烈,伤亡都不轻。以第2营为例,连长高士钦壮烈殉国,全营弹药几乎消耗极大。

  我方伤亡不轻,进攻日军伤亡更为惨重。仅仅2日一天,第2营阵地之前,就横七竖八留下70多具尸体。

  双方激战3日,日军用尽全力始终啃不动64团。

  师团长田中新一无计可施,大骂下属:你们这群窝囊废,都是皇军的耻辱,大日本帝国的脸都被你们丢尽了。1年前,皇军只用了10万人,就在缅甸击溃了近20万盟军,占领缅甸全境。现在你们三倍兵力,都歼灭不了中国人一个团?

  日军基层军官也不示弱,辩解:师团长阁下,不是我们无能,我已经尽了全力。我的大队连炊事兵和辎重兵都拿枪,果敢冲锋了!可是中国军队现在今非昔比,防御火力实在太强。我看到一个牺牲士兵的钢盔,上面居然被打了5个枪眼,你可以想象敌人火力多么厉害。火力拼不过中国人,我们的炮兵又打不中丛林里面的目标,步兵怎么冲锋都冲不进去,我又能怎么办呢?

  在64团吸引孟关日军主力混战同时,侧翼包抄的66团已经迂回孟关附近。

  日军对这股国军毫无防备,66团正好遭遇增援的两个日军炮兵中队。

  66团发现日军炮兵以后,判断他们没有什么步兵协同防御,立即果断猛攻。日军两个炮兵中队不能抵抗,几乎全军覆没,被打死130多人,余者用手榴弹炸毁6门山炮,分散逃入森林。

  66团歼灭日军炮兵以后,已经逼近孟关。

  这边65团奉命穿越森林包抄孟关侧翼,只因为森林中难以辨别道路,一度迷路。他们于3月4日到达孟关附近,比65团迟了一日。

  此时新22师已经对孟关三面包围,日军如果玩命死战,一旦被切断退路恐怕就要全部完蛋。

  此时美军加拉哈德部队,已经占领了从孟关到后方瓦鲁班的渡口和公路两个支点,日军后撤受到严重威胁。

  18师团长田中新一还算冷静,不是一个莽夫。他惊讶的发现孟关附近出现大量国军,又得知瓦鲁班出现美军部队,立即惶恐命令围攻64团的日军后撤,保卫孟关主阵地;瓦鲁班附近日军则全力进攻美军,打通后撤的路线。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日军就果断放弃孟关后撤到12公里外的瓦鲁班据点去。

  毕竟相比胡康河谷的重要性来说,保住18师团主力更是关键。胡康河谷丢失,还有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南坎、腊戌;如果18师团主力在胡康河谷被歼灭,这些地方会被国军兵不血刃的拿下了。

  可惜,这时下令已经来不及了。

  进攻日军返回孟关,立足未稳就遭到猛攻。3月5日开始,新22师三个团,从三个方向发动全面攻势。

  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64团第2营冲入孟关北侧,66团第3营冲进孟关西部,与64团第2营会合。

  在新22师三面夹击下,战斗力强悍的18师团顽强抵抗。

  诸如66团正面的日军兵力就很多,仅仅3月4日一天就发动了对66团几十次反攻。

  3月5日,66团3营杀入孟关西南。日军见3营兵力不多,立即集中数倍部队围攻3营。没想到3营毫不示弱,顽强开枪开炮拦阻,还勇敢的同日军近距离拼刺刀。

  经过数日激战,18师团实在不是对手,伤亡太大,防线四处都被突破。加上后方瓦鲁班先后出现美军、国军新38师一部甚至国军坦克第1营,全军顾此失彼,溃不成军。田中新一认为孟关已经没法防御,必须撤退。

  田中新一下令丢弃所有难以携带的重型辎重,全军轻装撤退。此时孟关附近那条简易公路,已经被盟军饱和轰炸,基本炸断,而且新38师一部已经将其占领切断。

  好在还有两条穿越丛林的隐蔽公路,18师团由此得以撤退。

  新22师在当日顺利占领孟关,击毙日军800人,日军伤亡总数超过1500人。

  孟关战役,新1军先后打垮了18师团所属步兵第55、56联队及114联队第3大队主力,炮兵第18联队、野战重炮21大队、独立第13速射炮大队。

  驻印军坦克第1营组建

  孟关战役中,新1军还第一次使用了装甲部队。坦克第1营,协同66团第1营奉命截断孟关敌人后撤路线。

  在抗战初期,国军曾经有一个坦克团,都是五花八门购买的英德甚至意大利坦克,一共才89辆。

  到了抗战中期,又补充了一批苏联坦克,始终还是维持一个团的规模,算不了什么,甚至汽油供应都非常困难。

  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爆发,勃然大怒的美国佬立即向日本宣战。日本成为美国的敌人,而中国又是日本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1942年中美达成了武器援助的协定!

  史迪威虽然不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却是一个不错的训练教官。他认为国军和日军最大的差距,主要是炮兵和坦克!

  炮兵就不用说了,坦克兵也是日军的强项。早在第一次滇缅会战的时候,日军多次利用上百辆坦克装甲车搭载大量步兵,长驱直入,迂回包抄。他们抢在国军回防之前,突破东路国军防线。最终,这些日军机械化部队攻陷了腊戌,封锁了国军回国路线,使得中国远征军几乎瓦解。这让史迪威认识到,坦克对于战争的重要意义。

  况且,美国陆军主要的火力就来自于炮兵和坦克,坦克自然是无法忽视的重要攻击力量。

  1942年11月,史迪威和中国政府成协议,以美式装备组建7个坦克营!这7个坦克营全部都在印度组建,而国内那个所谓的坦克团早已损失殆尽。国军几乎全部的装甲力量,都莫名其妙的诞生在国外了。

  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整个二战期间生产了28万辆坦克装甲车,区区6个坦克营算得了什么!

  美国提供的是M3A3轻型坦克和M4A4中型坦克,装甲车则是M3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和M3A1轮式侦察车,这些都是美军的标准装备!

  1943年,驻印军装甲兵总顾问罗斯韦尔-H-布朗上校,先后从印度卡拉奇接收了145辆美制M3A3轻型坦克,200辆6轮大卡车和50辆吉普车。第一批美制36辆M3A3坦克很快运到蓝姆迦,组成坦克第1营。

  这里就要说到罗斯韦尔-H-布朗上校了!

  布朗上校名义上是驻印军装甲兵总顾问,实际上就是装甲兵最高指挥官,初期的副指挥官为坦克第1营营长赵振宇上校。

  布朗上校早在30年代就在中国担任武官,会说一些很简单的中文,也因此认识了史迪威,两人很谈得来。

  布朗上校,是一个极为优秀的装甲兵军官!一战期间,美国装甲兵在法国组建。一战以后,美国装甲兵被轻视编制锁到极小,直到二战爆发才开始恢复。

  布朗上校本来是步兵军官出身,二战前才转行成为装甲兵军官。此时美国装甲兵规模很小,坦克只有400辆,中型坦克只有18辆。

  在抗战初期,布朗上校则特别重视日军坦克部队的作战。他详细研究了日军坦克作战的种种细节,写成多份报告交给美国陆军,深受军方好评。

  于是,史迪威担任驻印军总司令以后,也将布朗上校调至麾下,担任装甲兵指挥官。

  布朗上校是一个很标准的美国军人,他勇敢、认真、非常专业,对自己领域的一切了如指掌。

  在整个缅北装甲兵作战中,布朗上校始终都在最前线,他的坦克跟随大部队一同前进。最初坦克第1营全部都是轻型坦克,很难抵御日军反坦克炮的打击,逐步换装了一批更强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

  作为一线指挥官,布朗上校却拒绝将坐车从轻型坦克换位中型坦克。他的理由是,指挥官的位置相对靠后,中型坦克应该留给战士们去用,他们更需要这类武器。实际上,布朗上校的轻型坦克往往落后一线坦克几百米而已,也是极为危险的。

  为此,史迪威多次批评他,让他注意自己的安全。布朗上校则一笑了之!

  就自身的能力上,布朗上校极为高明。在蓝姆迦训练时,一个新学员第一次驾驶,不慎将坦克开到了农田里。脱困的时候,学员操作错误,导致履带脱落。

  这要在国内,学员肯定会被一顿臭骂。没想到,此时路边正好经过一辆吉普车,车上一个头发微白的美国军官从车上跳下。他耐心教育这些学员应该如何安装履带,然后应该如何从泥泞中开出来。当这辆坦克开上公路以后,这个军官才乘坐吉普车离开。前后半个多小时,军官态度温和,没有一句责备的话。

  后来学员们才知道,他就是布朗上校。

  至于坦克第1营营长赵振宇,则是实际指挥作战的中国军官,他也相当了得。

  他是河南商城人,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中国有装甲部队之时,赵振宇就在部队服役了。他跟随邱清泉参加过著名的兰封会战、昆仑关战役,多次负伤,是一名经历过实战的优秀装甲兵指挥官。

  赵振宇的性格外冷内热,不苟言笑,从不会骂人,也不会说笑话,部下对他望而生畏,其实他对人很好。赵振宇上校和布朗上校一样,都是极为专业的军人,对装甲兵的一切极为熟悉。

  在缅甸,赵振宇多次驾驶坦克参加实战,自己也屡次受伤,还被日军狙击手子弹擦着额头飞过。

  有这样2个优秀的指挥官,驻印军坦克部队怎么可能不强大呢?

  1943年底,国军依靠美制坦克就组建了4个坦克营,全部配属在印度的驻印军!原则上每个营下辖3个连,每个连配属17辆轻型坦克,全营装备坦克50多辆,另外还有大量的配属车辆,仅仅轮式车辆就超过100辆。

  不过,后期交付国军的坦克就越来越少,逐步停止了。

  美国坦克的数量不足,这4个坦克营的武器装备,并不齐全。有完整装备的只有第1营到第3营,第4营只有部分装备。

  1944年又成立了3个坦克营,也装备驻印军。只是这3个营的装备更是奇缺,主要作为训练坦克兵的性质。

  次年又组建了第7个坦克营,这个第7营根本就没有配属过坦克,等于不存在了。

  具体如下:

  第1营 上校营长 赵振宇(装备齐全,有各式坦克装甲车87辆)

  第2营 上校营长 梁 燕(装备齐全)

  第3营 上校营长 廖家齐(装备齐全)

  第4营 上校营长 谭宝林(装备不全)

  第5营 上校营长 吴文芝(主要是人员训练,无固定装备)

  第6营 上校营长 钟明达(主要是人员训练,无固定装备)

  第7营 上校营长 鲍薰南(主要是人员训练,无固定装备)

  真正参加了实战的,就是这个坦克第1营;坦克第2营也曾参加了后期部分战斗,其余各营基本没有参战。

  关于这个坦克第1营的成立,还有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1943年12月,完成初步训练以后,坦克第1营官兵奉命去印度加尔各答接受作战的装备。

  布朗上校和赵振宇上校带着全营官兵,坐火车赶到加尔各答仓库。这里挺着崭新的轻型坦克56辆,备用坦克16辆,一共72辆;另外,还有各种卡车100多辆。

  光是相关的配套装备,就堆满了近百间仓库。

  看到这个场面,赵振宇营长不觉极为激动!

  早在1937年4月,在南京郊区方山,倾全国之力组建国军装甲兵团时,也不过有各种坦克89辆,其中仅有英国维克斯坦克32辆,德国1型坦克17辆还算有战斗力,一共才不过49辆。

  装甲兵团成立的时候,震动了全国,当天搞了一个极大的成立仪式,南京党政军各界名流都来参加。事后,全国几乎所有报纸都大肆报道。

  现在得到最先进的72辆美制轻型坦克,赵振宇营长兴奋无比,忍不住问布朗上校:有没有交接仪式?

  布朗上校随口回答:没有任何仪式!

  赵振宇营长疑惑的问:美国政府把这么多装备移交给中国,连个仪式也没有吗?

  熟悉中国的布朗上校听出了话中的意思,淡淡笑了一下:好吧,那就搞个仪式吧!

  布朗上校招呼几个连长排长围过来,然后自己站在傍边的一个树墩上,高声说:赵振宇上校,我代表美国政府,将这些装备交给贵营,请接收!

  随后,布朗上校砰一声跳下树墩,对着愣着发呆的中国军官说:好了,仪式结束!!!

  这样一大笔财富,这么多值钱的装备,仅仅一句话就交过去了!

  赵振宇他们震惊了半天:一是感叹美国人务实不讲究面子工程,二是感叹美国国力多么强大。在中国人眼中是了不得的财富,对老美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坦克第1营强大的装备

  美国人移交的这批坦克装甲车的性能,比之前国军装备的坦克,有着显著的提高。

  此次移交的72辆坦克,为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轻型坦克之一。

  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

  它是 M3系列轻型坦克最终的改进型。它在1942年定型,1943年才开始生产,前后生产了共生产3427辆。

  M3A3 是美军1943年生产的一种最新式坦克,性能非常优秀!

  它的攻击力不错,主要武器为37毫米火炮1门,7.62毫米机枪3挺:1挺并列机枪、1挺前置机枪 和1挺高射机枪。

  37毫米火炮的威力有限,却绝对可以击穿所有日军现役坦克的正面装甲,更可以轻松击毁缅北所有防御工事。

  这门火炮口径小,可以携带的弹药数量就很多,高达174发,可以连续作战数周之久,不用补充弹药。

  对于日本步兵来说,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的火力相当可怕,不谈那门37毫米火炮,就算3挺7.62毫米机枪也够日军受的。

  日军一个大队才有一个机枪中队,装备8挺重机枪,而下辖4个步兵中队。相当于,每个日军中队只有2挺重机枪,那么区区一辆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光是机枪火力,就比日军一个中队还强。再加上炮的话,日军一个大队才有2门70毫米步兵炮,相当于2个中队才有1门炮。

  这样一换算,一辆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的火力,就相当于日军2个中队的兵力,步兵人数大大超过500人,基本相当于中国步兵一个加强营了!

  它的装甲厚度也还算可以,达到40毫米,最薄地方也有11毫米,就轻型坦克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它的正面装甲,可以防御37毫米口径以下反坦克炮攻击,更可以抵御山野跑弹片和轻武器的攻击。

  传承美制坦克的特点,它的机动性很好,具有非常优秀的越野能力,而且发动机非常稳定。接收M3坦克的英国装甲兵,很喜欢它的速度和机械可靠性,因此昵称它为“甜心”。

  它采用W679-9A风冷汽油机,动力经变速箱、传动轴传递到车体前部的主动轮,这使得12吨的坦克最大越野时速达到58公里,最大行程为113公里。

  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有4名坦克乘员,坦克车体却不大,可以跨越2米壕沟,攀爬31度的陡坡,涉水深度也高达0.9米,非常适合在缅甸的丛林作战。

  自然,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在欧洲和北非战场,不算什么第一流武器。面对可怕的德军装甲部队,这种坦克的防御力薄弱,攻击力也弱!

  可是,这里是亚洲。即使日军最强的97式中型坦克,M3A3斯图尔特轻型坦克也可以从容对付。更不要说这里的很多日军,压根就没有反坦克武器。

  最初,史迪威也考虑装备美国最常见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不过英国人却劝他别这么做。

  早在第一次滇缅会战期间,英国有一个装甲旅参战。实战中证明,较重的坦克根本无法在缅甸丛林行动,更别说作战。最终英国人在撤退的时候,将整个装甲旅的坦克全部毁掉。英国人的轻型坦克尚且不适合缅北丛林,更别说重达31吨的美制中型坦克。

  说一千到一万,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非常适合丛林战。

  辅助车辆为M3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和M3A1轮式侦察车,性能也都算不错。


----------------------后期装备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更是了得!
 

 

  M3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

  它是美国和英军在二战的制式装备,战争期间就生产了4万多辆。

  这种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具有远远强于轮式车辆的越野能力,可以在没有公路的野外高速行进,载重量和使用寿命也远远强于履带车辆。

  它的最大越野时速为72公里,最大行程为近300公里,这算是相当不错了。

  该车的用途很多,除了3名车载成员以外,还可以搭载一个全副武装的13人步兵班,并且可以运输各种物资和弹药,拖拽大炮,是非常实用的车辆。

  武器上,它装有2挺机枪,其中1挺为威力强大的12.7毫米M2重机枪,有一定自卫能力。

  它的最大缺点,是防御力弱。车窗是防弹玻璃,车身有一些钢板,可以防御轻武器的射击,但顶部敞开,难以抵挡来自上方的攻击,诸如榴弹破片。

  不过,M3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的定位就是运输车,并不是需要参加实战的。就这个要求来说,它完全胜任!

  至少比没有防护和攻击力的卡车,要强大十倍以上。

  就运输能力和机动性上来说,它也明显强于德军的相关车辆,至于落后的日军就更别提了。


-------------------M3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
 

 

  M3A1轮式侦察车

  它和上面的M3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差不多,区别在于它是完全的轮式车辆。

  该车体型小得多,为四轮结构,机动性很好,公路最高时速高达80多公里,最大行程高达400多公里,非常适合做侦查和战场突击任务。

  武器上,有3挺机枪,其中1挺为12.7毫米重机枪,有还算不错的自卫能力。

  它的运输能力不错,除了1名司机以外,还可以运输7个全副武装的士兵。

  主要缺点仍然是防御能力弱,虽然有6到13毫米装甲,可以抵御轻武器的近距离射击,和M3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一样,顶部敞开。

  它主要装备美军陆军骑兵部队,作为侦察、指挥和火力支援,一般不能用于高危险的战场。

  整个二战期间生产了2万多辆,到1943年以后才被防御能力更强的M8灰狗装甲车所替代!

  M3A1轮式侦察车的定位是侦察车,也不需要和日军主力作战,现有的性能也就足够了。

  该车还是非常实用的,它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陆军服役到1990年才退役!


-------------------M3A1轮式侦察车

 

  坦克第1营装备都很先进,比我们的敌人日军要厉害的。

  而坦克第1营编制远比表面上庞大,并不是72辆坦克这么简单。

  萨沙简单说下坦克第1营的编制!

  作战部队分为3个坦克连,连长分别为赵际昌、詹海蟾、孙明学,每个连配属坦克17辆;1944年3月以后,又增加配属了1个装甲炮兵连,配属改造的75毫米自行榴弹炮。

  具体作战时,以连为战略单位,排为战术单位。每个连下辖3个排,每排装备5辆坦克,另外有2辆配属连部。

  它下辖3个坦克连,1个装甲炮兵连,1个补给连。

  除了作战部队以外,还有编制庞大的保障部队,这也是美军的特点。

  以补给连为例,他的连长为刘奎斗,下辖辎重排、保养排、抢修排,还有搜索小组。

  仅辎重排,就下辖油料组、弹药组、给养组这3个组。油料组就有卡车21辆,每辆可以装载20桶53加仑汽油,弹药组也有21辆卡车。

  整个补给连,拥有车辆153辆之多,每辆卡车上有1挺12.7毫米M2机枪,这样光是重机枪就有153挺之多。

  而油料组之内,都配有2门反坦克炮,这样整个补给连就有10多门反坦克炮。

  就机枪和反坦克炮数量来说,即便中国国内最顶尖的一个军,也绝对比不了!

  仅仅1个补给连就如此强大,可见驻印军实力之了得!


--------------------驻印军训练时候用的是这种不到5吨的,布伦机枪运载车。这是一种轻型装甲车,英国人于1936年研发的,一共生产了6万辆。这种布伦机枪运载车主要当作辅助车辆,不能作为坦克使用,因为它的装甲厚度仅4到10毫米,用来训练坦克兵还是可以的。国军坦克兵都是精英。当时最优秀的军人送到空军,担任飞行员。差一些的则送到装甲部队,担任装甲兵。他们吃的和别的部队不同,为美式补给,主要是这种K级口粮。它一盒是一天的份量,包括中餐和晚餐两盒:K口粮正餐盒,内有奶酪罐头,饼乾,糖果,口香糖,饮料粉,砂糖,盐片,香烟,火柴, 开罐头刀和木勺。K口粮晚餐盒,内有肉类罐头,饼乾,肉羹,糖果,口香糖,速溶咖啡粉,砂糖,香烟,开罐头刀,卫生纸和木勺。看起来很丰富,营养也很不错,但口感一般。尤其连吃一段时间百分之百腻了,闻到味道就要吐。


 

  坦克兵都是精英

  驻印军坦克部队在缅北大大支援了驻印军的作战,将缅北18师团2万多日军基本歼灭。而为了编组这7个营,国军先后从国内抽掉了官兵1万多人赶到印度缅甸,最终训练了2批坦克兵,共1000多人。

  要知道,这1万多人并不是普通的战士,而大部分是所谓十万青年十万军中参军的青年知识分子。

  他们之中,中学甚至大学毕业生占其中的百分之八十,剩余的多是已经在国内训练好的装甲兵学校的学员。

  这些学生到印度以后,立即授予下士军衔,月薪饷为2个印度卢比。

  训练是非常严格的,也是高强度的。所有训练都是由美国教官负责,中国翻译协同。除了在印度40度的高温下进行诸如吊杆,单双杠,俯卧撑,急行军等 基本体能训练,灵活型训练,耐力训练以外,还要在丛林中做生存训练,比如怎么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中通过指北针识别方位,识别枪声,识别风声,野兽声(野 兽声多是被人惊动所发出的),甚至还有识别野菜,如果获得饮用水,防御蛇和蚂蝗等训练。

  至于各种枪械操作,爬山,攀登,开路,搜索,侦查,埋伏,突袭,驾驶汽车,驾驶坦克等等,就属于他们的本职任务,自然必须精通了。

  训练虽苦,待遇却好,物资供应极为充足。

  岳天将军回忆:由国内调赴印度人员,抵达蓝姆伽基地后,第一件工作即为消毒,先理发(军官平头、士兵光头)然后至沐浴站淋浴,原著之服装军毯等 全部焚烧,手表、饰物亦须消毒后发还。沐浴后发给个人装具;包括全新军服、内衣裤各两套、枕头一个、皮带S腰带各一条、胶鞋、皮鞋各一双、长统毛袜两双、 军毯、毛巾各两条、牙膏、肥皂、皂盒一组、水壶及餐具各一组、钢盔一顶(钢盔之外盔兼供面盆之用)。其次,是美军军医人员每日至营地巡察厨房及环境卫生状 况,发现有患病者,即使是轻微的感冒患者,亦立即通知军医派救护车前来接去医院治疗,以免在连队传染;康复后医院自动送回连队。病患在住院期间,部队可以 去探视慰问,但不得携带任何食品或衣物到院中。

  装甲老兵杨舒回忆:我们到达印度的汀江机场,整顿了四五天后前往大后方兰姆迦。在这里生活就好啦!军装是英式的,顿顿吃牛肉罐头,味道相当好!还发给我们一人一条棉毯,两个帆布水袋,我们把它放在水里泡它几天,以后就不漏水了。美国教官训练我们,问我们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开汽车、电话通信、开炮等都可以选, 然后首先在电影院里放给你想学的那一门技术,我觉得开坦克很威风,就去报名学开坦克。

  第二天,我们被带到一间房子里,那儿竟然停着一辆坦克,他 们把边儿拆了,坦克就架在中间。旁边有美国教官、中国翻译,教官就介绍给你坦克的各个部件,教你怎么发动怎么起步怎么刹车。三天以后,我们就开始跟着助教坐在坦克上训练。我们刚开始练的是只有5吨的小坦克,这个太小了,打战时一般用不上,正式用的是14吨的M3A3轻型坦克,装甲厚度25毫米,上面有一门大炮、三挺机枪。

  我们这些贫穷的、赤手空拳的人,却拿到了那么威风的美式装备,再加上吃得好,大家都很高兴。去哪儿都是开车和开坦克,路都不用走, 心里相当舒服。按照中国人的想法,一般战斗前不说死字,不吉利。不过因为心情好,不管是排长连长,大家都嘻嘻哈哈的,说该吃吃该喝喝,去打小鬼子,死也要做个饱死鬼。

  余燕生将军晚年回忆:兰姆迦地临印度比哈尔省,原是一战俘营,幅员广阔,方圆数百公里,地势丘陵起伏,数小溪流贯其间,水清砂细,铁公路遍达各处,部分地区尚有原始森林,葱葱郁郁。一般土地荒瘠,人迹罕见,实弹演习、射击等各种训练均少安全顾虑。地区中有砖造平房数处,其较大者编号为十九号之四及之五,为地区训练、勤务、管理指挥部,其余中、美、英军驻地,均以帐篷为主,每营区数公里方圆,帐篷多属英式热带型双层蓬顶,虽天气炎热,仍不失凉爽舒适。

  教学场所,大多为露天野地,帆布椅凳排列成行,伴以帐篷数顶,供器材堆放及教官休憩,视之甚为简陋,然教具却准备完善,从坦克、特种车辆、各型输具、重兵 器、火炮等应有尽有。学员人手一件,三人一车,一节课动辄出动百余辆件操演。教官、助教要求严格精实,决不宽贷,参训学员对美方之密集教育,为达训练成效不计成本之气魄,无不敬佩。以汽车驾驶训练为例:当时中印公路将打通,全面反攻在即,军用物资亟待由印度运赴国内,然输具易得,驾驶难求。为解决此一问题,美训处立即将原有驾驶学校扩充。除周日外,每天上下午各开驾训一班,每班学生九十至一百二十人,教练卡车八百余辆,巅峰时期,每月可训练合格驾驶近两千余名,不数月即满足运输需求。

  机校第一批赴印者是十七期坦克兵科毕业生、及少数自动车辆工程学院毕业生,约在百人上下。我十八期坦克科及部分军官队学员为第二批,人数较多。我等均搭车从洪江至昆明再转搭飞机至印度汀江营房,换上英国所供应服装,再由铁路运抵兰姆迦接受训练。

  在兰姆迦时,我被分发至坦克第六营第一连。当时驻印军成立了七个坦克营,战一、二营已装备训练完成,赴前方作战,战绩辉煌。坦克三营已接装备正整训待发中。我 等均在战训班接受战术、驾驶、通讯、射击、保养、丛林战等训练。每一项目训期不一,长者十周,短者四至六周,最短者如丛林战仅一周即完成。每完成一项训 练,美训处都会发给合格证书。受训时一般是在凌晨早餐后出发,到各自训练学校受训,一直到下午一至二时方返驻地午餐,餐后再训练新兵,生活紧凑充满希望。 我因受训时成绩优异,留美训处当教官,遂调战七营。坦克第七营是干部师资训练营,营长是鲍熏南上校,其人治军严谨,生活管理十分严格,为我兰姆迦驻军之模范,战七营之体验对我日后治军观念影响甚深。

  在兰姆迦约十个月训练完成,接收装备,部队转赴中印边境。

  最初参战的为坦克第1营,它装备的全部是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会战后期才增加了一个连M4A4谢尔曼中型坦克!

  丛林战难以展开,国军被迫以团甚至营为单位出击。而国军的坦克营也被迫拆散为坦克连甚至排,协同步兵作战,主要作为自行火炮使用。

  不过,也有以坦克营为单位配属步兵作战,甚至有将坦克和步兵编组为机械化部队,高速突进,单独作战的经典战例。

  可以说,最初的胡康河谷争夺战,就是整个会战中装甲部队作战的缩影。


-----------------------上图的47毫米反坦克炮和下图的37毫米反坦克炮,对国军坦克都有一定威胁。尤其前者,是日军在诺门罕被苏军坦克痛揍以后,加强反坦克火力的产物。至于九七式20mm反坦克步枪,数量太少,穿甲能力太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驻印军坦克部队第一天的战斗

  日军在胡康河谷作战中,被坦克第1营打的很惨。这里面固然是坦克第1营非常厉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日军师团长田中新一轻敌。田中新一做梦也没有想到,新1军会使用坦克!

  为什么呢?田中新一判断胡康河谷的地形根本无法使用坦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判断没有错误。

  不要说胡康河谷的丛林,即便已经修好的中印公路,坦克也很难通过,更别说作战。

  中印公路修建之初,就是按照可以通过30吨坦克的标准。可是,这里是可怕的丛林和山地,到处都是洪水、泥石流、塌方。

  坦克第1营在12月接收了坦克以后,于1月开始从印度开往缅甸前线的新平洋基地。

  1月不是雨季,也经常下雨,公路被破坏严重。加上这里地形太险,公路很多都是大斜坡,连续转弯,甚至接近360度转弯。

  这种道路上,坦克简直寸步难行。一些大斜坡,光靠坦克难以自己通过,必须依靠一辆推土机在前面拖拽。

  对于连续转弯,更是可怕,必须不断加油门,然后减速。由于雨天路滑,稍有不慎就会出事。1月17日下午,第1连16号坦克因路滑减速不及,将路基压垮,翻入深谷。驾驶员黄英杰殉国,这是第二次滇缅会战第一个牺牲的坦克兵。

  至于接近360度转弯,更是鬼门关。赵振宇营长乘坐吉普车打头阵,却发现坦克大部队很久没有跟上。他急忙驾车回头去看,发现一排5辆坦克都堵在这个转弯。由于压力太大,路基已经塌了一部分,5辆坦克有半尺的履带悬在空中,随时可能翻入山谷。

  赵振宇营长吓得一身冷汗,急忙找来一辆推土机,拼死将他们拖走。但路面陷住了履带,推土机无论怎么拖,都拖不动,还又搞塌了一部分路基,更是危险。无奈之下,赵振宇营长又找来一辆吊车,才将坦克救出险境。

  这种情况下,坦克在公路上每天仅能前进10多公里,甚至一天走3公里。这还是旱季,如果是雨季,更不知道会怎么样。

  公路尚且如此,丛林就更别说了。

  森林恶劣的情况,大大超乎坦克第1营的预料,很多地方坦克无法通过,只能依靠工兵开路。

  坦克老兵回忆:丛林里树与树之间,是无数的树藤和树枝!我们的坦克开进去以后,每前进几十米,履带就被树藤树枝缠住,坦克速度就越来越慢,最终完全不能动弹。这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跳出坦克,将藤蔓砍断拽出来。还有些大的树藤更是恐怖,一根就能拦住坦克完全无法移动。甚至有一次,我的15吨坦克居然开上一根树藤,一半车身被吊在空中。

  另外老兵回忆更可怕:有些丛林根本无法通过,树木密集的像一堵墙,连火炮都打不穿。我们用坦克硬闯,连坦克车体都被撞变形,坦克夹在树木中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我们经过这些丛林,必须先用一辆推土机开路,不然真的寸步难行。

  18师团田中新一由此判断,国军坦克根本不可能进入丛林作战。所以,18师团虽装备18门47毫米反坦克炮,还有独立第13速射炮大队,18门98式20毫米机关炮,具有很强的反坦克能力,却没有做正式的部署,最终吃了大亏。

  很多朋友认为坦克作战,就是一冲一杀就完了,其实最艰苦的是在行军的路上。

  3月3日,赵振宇率领坦克第1营主力,在64团第1营步兵掩护下前进,杀向孟关侧翼。

  全营200多辆坦克和卡车凌晨出发,由两辆推土机开路,在丛林中艰难行军。

  期间的艰难困苦无法形容,最终在中午12点逼近日军据点南姆卡。

  坦克第1营营长赵振宇回忆:我坦克第1营在完成攻击部署後,旋以第1连(配属步连×1)为前卫,在第64团之掩护下,行超越攻击,并於南姆卡西北约1.5公里处与日军警戒部队遭遇,经该连猛烈攻击,歼敌30余人後将之击溃,在後跟进之坦克第2连乘势超越发起攻击,再击溃三马卡之日守军,作战中第3连亦兵分三路,分向南姆卡西南之敌攻击,一时间,坦克火炮及履带之震撼声响彻云霄,日军为之丧胆,我军则士气大振。

  中国的坦克营在南姆卡第一次和日军交手,开始却不太顺利。这些中国坦克兵此时毫无作战经验,更不知道在丛林中应该如何作战。而日军18师团装备相当精良,颇有一些反坦克武器。

  就18师团步兵联队自己来说,每个联队配属一个反坦克炮中队,装备6门反坦克炮。

  这些反坦克炮多是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打穿国军轻型坦克M3A3 斯图尔特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除此以外,日军还有大量的反坦克地雷,可以平射的速射高射炮、反坦克枪、反坦克枪榴弹等等。

  更重要的是,18师团南下进攻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缅甸的作战中,都有对付盟军装甲部队的丰富经验。即便不用重武器,他们的步兵利用炸药包,集束手榴弹也可以有效炸毁盟军坦克。

  坦克第1营在南姆卡西北丛林中和日军30多人遭遇,立即猛烈开炮。这小股日军根本没有准备,瞬间就被消灭。

  坦克第1营第一次战斗似乎很顺利,可惜随后就难了。

  南姆卡日军有反坦克炮和山炮等重武器!他们发现丛林中有新1军装甲部队后,立即向最前面的坦克第2连猛攻,并出动反坦克步兵接近坦克。

  在最前面的推土机,首先被一枚炮弹击中。随后,雨点一般的山炮炮弹,密集的飞过来。

  赵振宇营长见丛林道路狭窄,坦克摆成一字长蛇阵,根本无法作战,立即下令全力突进。

  日军的位置较好,他们居高临下,视野比较开阔,可以隐约看到丛林中的坦克。

  而国军坦克第2连受丛林限制,只能看到约10多米的距离,根本不知道日军火炮在哪里,吃了一些亏。

  混战中,第1连1辆M3A3轻型坦克,被日军埋置的地雷炸断了履带,4个坦克手都负了轻伤。随后1辆M3A3轻型坦克为了绕过雷区,又陷入河沟。

  这2辆坦克的成员都是第一次作战,没有经验。德国装甲兵即便坦克受伤很严重,也是绝对不敢在前线离开坦克的。原因很简单,坦克目标显著,很多敌人步兵盯着,你只要一出来百分之百没命。

  国军战士不知道这点,他们仓促下车进行抢修的,都遭遇日军伏击扫射,当场殉国多人。

  坦克第1营本来以为南姆卡只有日军1个中队,没有什么重武器。而实际,南姆卡驻扎日军整整1个大队,有多门火炮。

  鉴于丛林中,坦克数量再多也实战不开,赵振宇营长果断命令第1连留下和日军缠斗;第3连则向侧翼迂回,侧击南姆卡;第2连则高速突破,杀向日军侧翼的三马卡据点。

  第1连处境最不好,他陷入一场混战。日军正面火力很强,用山炮和反坦克炮部队对准丛林乱射,第1连坦克也开炮开枪还击!

  山炮炮弹雨点一般射过来,纷纷落在坦克边。日军炮兵火力开始相当厉害的,坦克第1营指挥官布朗上校的指挥车,通讯天线连续被炮弹打断4根之多。

  好在坦克装甲不在乎炮弹破片,只有轻微的损失,但卡车就不同了。

  辎重部队和第1连距离不远,在敌人炮兵乱射下,没有防炮能力的卡车遭受一定伤亡。

  其实伤亡本来不应该较大,主要第一次参战没经验,卡车辎重部队距离前线只有几百米。等到赵振宇营长下令,辎重部队向后撤退时,已经有多辆卡车被击毁击伤了!

  在第1连和南姆卡敌人猛烈炮战之时,第3连巧妙绕道南姆卡侧翼,发动了突袭。

  坦克首先开炮,将日军反坦克炮摧毁。没有反坦克武器的日军大乱,开始溃逃。

  坦克3连连长孙明学上尉汇报:草丛里隐藏的敌人,一听到坦克的声音,就开始逃跑。他们踩倒的茅草面积很大,看来逃走的敌人数量很多。在坦克炮塔里,我用潜望镜清清楚楚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的场面。只要坦克朝着那些活动的茅草里面射击,一发榴散弹打过去,草丛下就是一堆尸体。

  日军也不是软蛋,他们也用反坦克炮和山炮还击。

  一发炮弹落在刘连长坦克前,不到30米外爆炸,相当危险。而另一发山炮炮弹,正好落在3连排长张刘军魂少尉的坦克车顶。刘军魂为了观察敌人,正将顶盖打开,密集的弹片正好窜入车内。一瞬间,排长刘军魂和副驾驶牺牲,驾驶员重伤,剩下炮手一个人。

  这个炮手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人贝克士官。在坦克第1营里面,有200多个美国军官和士兵,都是现役装甲兵。

  见这辆坦克被击中,手持燃烧瓶的日本步兵十几人向它发动冲锋,试图彻底摧毁这辆坦克。贝克士官毫不畏惧,使用坦克车顶机枪向四周猛烈扫射。

  贝克士官有着丰富的丛林射击经验,他采用了疯狂射击的模式。在坦克的丛林战中,往往只能看到10米远,根本不可能精确瞄准。贝克士官使用机枪向四面可能有日军的地方,密集扫射。日军被吓住了,他们根本无法靠近,还被击毙数人,最终一哄而散。

  贝克士官不但保住了坦克,还救了那个重伤的中国驾驶员。

  激战到下午6点,南姆卡日军都被打出据点,向丛林溃逃,准备夜晚再发动反扑。而坦克2连则冲入三马卡据点外围,将这里驻守的几十名敌人全部打死。

  当晚,日军步兵果然对坦克第1营进行了夜袭。

  18师团官兵有丰富的丛林战经验,他们认为坦克即便在白天的丛林中也只有10米的视线,夜晚基本就和瞎子一样。只要18师团官兵敢于夜袭,使用手榴弹和燃烧瓶就可以将坦克第1营歼灭。

  对于这次夜袭,赵振宇营长和布朗上校也早有预计,做了相应的部署。

  他们命令坦克在丛林中,围成一圈,用大灯向外照射。国军步兵,则在坦克的外围修筑简易工事,负责用轻武器阻挡日军靠近。赵振宇营长明白,夜袭日军都是分几波进攻,靠近坦克的不过是最前面的部队,后面还有八九成士兵。一旦遭遇夜袭,坦克就用机枪扫射,协同步兵防御。同时,他们用坦克炮向周围远处做拦阻性炮击,杀伤日军后续进攻部队。

  当晚,日军夜袭部队大举进攻,但在国军坦克和步兵火网前碰的头破血流,丢下一地尸体,仓皇逃走。

  击退了日军步兵夜袭,却打破日军炮兵袭击。坦克第1营还没有炮兵部队,而日军则用藏在丛林里面的75毫米山炮和150毫米重炮,连夜炮击。

  无论夜袭也罢,炮击也好,造成坦克第1营伤亡极小。

  仅有1辆坦克被炮弹击中,3名坦克成员受伤,其中1人是美国人。另外还有两个美国坦克手,被一发炮弹炸死,原因让人不可思议,就是为了一杯咖啡。

  在营地,这些养尊处优的美国兵习惯了每天喝4杯咖啡。在夜袭中,他们因困得受不了,居然跳出坦克用明火煮咖啡。在美军K级口粮中,是有速溶咖啡粉的。

  结果,正好一发75毫米山炮炮弹落在坦克边,将他们3人全部炸死,没煮好的咖啡流了一地。

  对于这个伤亡,赵振宇营长觉得简直不可思议,难道咖啡比命还重要?布朗上校却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士兵也是人吗,有点嗜好并不稀奇。

  参战老兵杨舒回忆当天作战写到:几个月后,我们部队奉命从雷多基地往前走。之前不知道要去前线了,等我们碰到日本人了,才知道,哇,已经到了缅甸了!那天是下午五点多,我们是直接冲到日本 人的阵地上去了,日本人也想不到,看到坦克哇啦啦开进去,他们才知道一支装甲兵团来了,吓得满树林到处跑。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下来捡他们丢下的物资。

  大概六七点,没想到日本人又回来了,向我们开炮,炮就落在我的坦克旁边,很多汽车兵都被打死了。之前那些汽车兵还很庆幸,觉得我们开坦克要上前线不安全,他们开汽车的相对安全。结果那天就死了很多汽车兵。第一次作战的我在坦克里被吓慌了,看不到日本兵,只见炮弹,只能挨着。之前没见过这种阵势,我魂都吓掉了,汗水把衣服都打湿了。后来步兵赶上来围着坦克保护着坦克,才稳定了阵线。我们在美国教官的指点下开始攻击,这时候天已经很黑 了。

  我们排的5部坦克,由排长的坦克带路往前推进。因为丛林中也没有路,地图又靠不住,好像路走错了,见鬼了!大河挡路,第一辆坦克不小心冲到 河里去了,排长钻出来,没想到被对岸埋伏的日本兵一枪打死了,副驾驶也被一下就打穿了胸部,他拼命爬上岸去,被后面赶来的坦克和汽车救了,而驾驶手就闷死在坦克里。日军不知道后面还有坦克跟来,我们坦克的机关枪一阵扫射,他们来不及躲避,被打死很多,树林里一片惨叫声。

  跟着我们跑的另2部坦克,走着走着又走错路了,糟糕了,中了日本兵的埋伏, 履带被打断了,开不动。一辆坦克的驾驶员和副驾驶开门出来看,都被打死了。里面只剩炮手和机枪手两个人,几个日本人抱着柴火来烧坦克,炮手掉转炮头,360度扫射,连人带柴火都被扫下去,但是没多久他们又来了……这时候,他们用坦克里的通信设备联系连长,请求支援。我那时正和连长他们在一起,赵际昌连长都要哭了,因为我们这边也正在跟日本人激战,根本派不出救兵,只能让他们支持到天亮。

  这边为什么派不出人来呢,因为我们在河边遭到了日军的伏击。一辆坦克碰到了地雷,3个战友死了,1人重伤。而这时还有抱着炸药包要和坦克同归于尽的“肉弹”扑上来,重伤的那战友连续打死了几个“肉弹”,子弹打光后,怕被抓受辱,他就开枪自尽了。

  那一晚上,我闭着眼睛砰砰砰地打,有时候打到哪儿也不知道。后来天亮了,日军撤了,连长才带我们去救了那2部坦克。这一战,我们第一次上战场,死了几个人,打死了几百日本兵,夺了他们的阵地。

  3月3日是坦克第1营第一天作战,打的很乱,有一定伤亡,却成功占领南姆卡,还算是很不错的。

  坦克共有17辆受损,其中1辆落入河中,翻了个底朝天,暂时无法打捞;1辆履带被炸断,受伤也不算重,等待维修组的美国军士抢修一下即可;其余15辆受伤极为轻微,基本都是弹片的划伤,不需要修理。坦克兵伤亡十多人人,辎重兵伤亡几十人,均不算很严重。坦克第1营毙伤日军二百多人,仅仅活活压死的就有100人,顺利占领南姆卡。

  见南姆卡被攻陷,18师团长田中新一果断下令,孟关主力撤退。

  3月4日,坦克第1营主力继续前进,杀向三马卡据点。坦克3连率先从侧翼冲入三马卡据点,这里日军慌忙调转反坦克炮迎击。3连坦克纷纷开炮,几分钟就将2门反坦克炮摧毁。随后猛烈扫射日军步兵。

  日军在这里有一个中队部队,根本抵抗不住。伤亡大半后,他们一溜烟的冲入丛林逃走,三马卡据点也顺利被占领。

  此时,日军主力已经开始纷纷从孟关撤退。

  3月5日,新22师66团杀入孟关中心。坦克第1营接到的命令,是向侧后包抄,尽量追击逃窜的日军。当天的行军更是困难,由于2辆推土车在3日就被击毁,只能依靠坦克开路,蹒跚前进。

  下午15点,坦克第1营主力杀到一个要隘,同一伙正在吃饭的日军迎面相遇。

  日军毫无准备,看到坦克以后吓得魂飞魄散,瞬间全部逃走,丢下大量辎重。

  当晚,坦克第1营开入宁库卡,切断了18师团指挥部,同兵力最多的56联队之间的联系。此时深入敌后的美军5307支队,正被日军打的溃不成军。田中新一师团长发现坦克第1营开入宁库卡以后,大惊失色,下令日军暂停攻击5307支队,防止腹背受敌。这样一来,5307支队才侥幸脱险。

  此时孟关已经被66团占领,廖耀湘下令,坦克第1营不要停止不动,立即向日军后方瓦鲁班包抄,切断他们的退路。

  孟关战役就这样结束了,坦克第1营虽有一些损失,却完全值得!

  战斗中,国军坦克部队从侧翼突破,吸引日军大量兵力和火力,掩护了正面攻击的66团。

  实战中,丛林确实非常不利于坦克行动,但并非不能使用坦克。战斗中,坦克的火力极强,只要找到日军开火,几分钟后就能压制的日军不敢还击。

  更重要的是,坦克对于步兵来说,具有极大的心理威慑力。人类自古以来都畏惧比自己大的的敌人,看到即便大象鲸鱼这些大型动物也会望而生畏。坦克沉重的发动机噪声和开炮时候巨大的炮声,对于日军步兵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心理打击,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士气。

  全世界所有军队都是这样。以朝鲜战争为例,北朝鲜步兵师发动突袭的时候,南韩军队虽不是对手,却还顽强抵抗。没想到北朝鲜用上了大量T34坦克协同攻击,南韩军队就很快垮了,连汉城都放弃了。溃逃的南韩士兵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坦克来了!我们打不过的!我们对付不了坦克!

  在18师团集中优势兵力的猛攻下,66团因有坦克协助,当天就打退了日军几十次冲锋。日军面对国军坦克的优势火力,力不能敌,每每冲锋的结果只是留下大 量尸体。

  在新22师以66团等部正面吸引孟关日军同时,新38师则从侧翼绕道孟关背后,一举占领孟关,歼灭大量日寇。

  此战是驻印军国军坦克部队第一次实战,官兵都没有战斗经验,自然有些慌乱甚至失误,这都是难免的。

  第一次作战有些乱,好在战果还是辉煌的,而且吸收了战斗教训,随后就有经验了。一来是之后高度强调步坦协同,没有步兵掩护,坦克不随意前进。二是坦克一旦受伤,坦克乘员不随意爬出坦克修理,以防止遭受日军步兵伏击。


--------日军依靠孟关的复杂地形拼死抵抗,只是实在不是新1军的对手。由于新1军掌握制空权,日军还部署了很多假目标,吸引美国轰炸机投炸弹。


 

  日军悲惨的回忆《孟关平原的突袭——冈田大队长的战死》

  此战日军惨败,尤其被这支规模不大的坦克部队打的无法招架。

  日军的记录,似以原第55联队第三大队副官井上咸大尉的回忆文章在《孟关平原的突袭——冈田大队长的战死》(发表于《丸》杂志1988年别册第10号)一文中写到第三大队这一战的经过:

  孟关这一面的地形,是茅草覆盖的开阔地,附近的河水已经干涸,土地质地松软,易于挖掘战壕。面对发现敌军装甲部队伴随的突击军团,大队长试图组织一次正面伏击作战。

  冈田大队担任迂回作战中的右地区队,出发前曾在参谋的直接指导下进行过艰苦的步兵—炮兵协同演练,可以熟练地进行炮火掩护下的突袭。大队长选择的设伏地区在干涸的坦盖河河畔,那里简易公路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横越河川。在道路附近,可以看到满是赤锈的炮车和卡车残骸,星星点点,那是两年前,遭到日军追击的中英军败退时丢下的装备。

  连续几次被敌人追着屁股打,终于可以对敌设伏,主动出击,部队的求战情绪高涨。战斗在3月1日黄昏打响,随着敌军出现的报告,山炮部队开始猛烈开火,两翼各中队的官兵组成一条横线,跃出战壕向中国军发起冲锋,大队总部也不例外。

  意料不到的是遭到袭击的中国军队毫不慌乱,就地开始用火炮还击。刚刚冲出数步,我们周围已经接连落下了多枚炮弹,其中一发正在我身边爆炸。就在我身后几步的冈田大队长,“啊”地一声大叫,仰天倒下。硝烟中,我还记得看到有一个只有一条腿的军官在疯狂地蹦跳。事后,我发现这是炮兵派来协同的联络官天野中尉。

  在和敌军短兵相接的状况下,作为副官,如果大队长被敌人抢去……我的脑子中只有这一个意识,几乎是本能地扛起满是鲜血的大队长开始向后奔跑,一跑就是几百米。冈田大队长是个大个子,那种背负的感觉今天提起来,还能感到当时肩头仿佛被烧伤一样的痛。

  冈田大队长在后送中死亡。

  这时,大队部遭到敌军集中射击,高级军医官大石少佐负致命伤,随即死亡。大久保辅助军医官、我、突击尖刀中队指挥官岛田中尉等均负伤,一时整个第三大队失去了指挥,没有负伤的军官几乎没有。冲出阵地的部队全靠军曹一级进行指挥,整个突袭陷入失败。

  这次突击前的夜晚,冈田大队长的勤务兵完成到东京送阵亡官兵的骨灰任务,带着家书返回部队。那天夜里,冈田大队长和新婚不久的大石军医在蜡烛下读家信的情景,我至今无法忘记。

  我所负的伤幸好不重,当时我左手握着军刀向前冲锋,一块迫击炮炮弹弹片击中刀锷又反弹击中腿部,形成一个盲贯。深夜,整个战线都崩溃了,部队开始向出发阵地奔跑退却。敌军打出的炮弹密集如雨,红色和黄色的曳光弹远远看去仿佛烟花大会。

  敌军发射的迫击炮弹,间杂使用瞬发引信和延时引信,后者可以钻进战壕内部爆炸。日军无论躲在壕沟里,还是冲出来突袭,都难以避开它的杀伤,在反击中,第二大队管尾大队长也战死了。

  两个大队长的战死严重伤害了士气,第三大队的官兵丧失了斗志,开始纷纷自行脱离战场,继任的代理大队长木村大尉拼命收容,才将部队稳定下来。

  孟关平原的会战,尽管师团对迂回作战赋予很大希望,仍然以失败而告终。主要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想到敌军强大的装甲部队会越过丛林来发动攻势,而且其火力 之强大超出预料,我军全力突袭依然无法完成任务。这一战失败以后,中国军队暂时消失了踪影,当他们再次出现时,却是在师团的后方基地瓦鲁班……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2-14 15:46:3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驻印军第一次进攻战,完胜大洛——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四)

下一篇:坦克闪电战,奇袭瓦鲁班——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六)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