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康河谷战役中,驻印军大胜。在整个战役中,驻印军势如破竹,没有一场败仗,击溃日军王牌18师团,歼灭1万多日军。18师团参战的55和56联队伤亡高达八成,1个联队长被击毙,狼狈溃逃到二线的孟拱河谷。于是,孟拱河谷就成为驻印军的下一个目标。
占领孟拱河谷,就收复了缅北
日军在缅北的防御,大体分为三部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八莫南坎。
最外层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西面的胡康河谷。这个胡康河谷全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了无人烟,几乎无交通设施,是最适合防御的有利地形。这些原始丛林中不要说作战,即便行军也是非常困难。
所以,18师团长田中新一将主力全部放在胡康河谷,试图在这里阻挡住驻印军。可惜,18师团不是新1军的对手,被打的大败,胡康河谷也占领,他们就只能退守孟拱河谷。
所谓孟拱河谷,本来是孟养土司的地盘(孟拱又名莫冈)。这个土司属于中国的藩属,是听命于大明中央政府的土司!早在明洪武年间,大明皇帝改云远路置孟养府,永乐二年(1404年)改为军民宣慰使司,是大名鼎鼎的云南三宣六慰之一。孟养土司是这里的世袭土司,已经历经几十代。他的地盘不小,相当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加山脉以东地区,大约有2万平方公里,也包括盛产宝石的孟拱河谷。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孟养土司还归属中国政府管辖,不听命于缅甸国王的命令。清末由于满清腐败无能,英国殖民者逐步控制了孟拱,在这里修建了铁路,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
孟拱河谷也是比较适合防御的地形,相比胡康河谷就差远了。
孟拱河谷最主要的就是三个小城,孟拱城、密支那和卡盟。孟拱城为中心,东边核心是重镇密支那,西边核心是重镇卡盟(今天叫做加迈)。
孟拱是整个地区的交通枢纽,向西有一条比较宽的公路穿越卡盟,到胡康河谷的核心孟关。向东,则有一条英国人修建的铁路到密支那。向南,则还是有一条铁路连接中部的大城市曼德勒和南部的首都仰光港。
除了路上交通以外,孟拱河横穿卡盟到孟拱,在一年的几个月中,可以通过该何进行江运。孟拱河穿越孟拱城以后,向南流向缅甸大城市,可以行船到曼德勒,八莫等地。
可见,孟拱的位置非常重要。
孟拱河谷相当辽阔,长度高达200多公里,东西的地形区别较大!
孟拱城以西,以居中的卡盟为防御中心,这是第一段。这里地形和胡康河谷类似,是一个狭窄的河谷,到处都是大片的原始森林。
著名的孟拱河(上流也叫做南高江,下游叫做孟拱河),穿越这个地区。
河谷长度虽长,宽度不过10到20公里。本来就这么窄,孟拱河却又将这个地区从南北一分为二,只有一条公路沿江穿越谷底。
河谷两侧大都是330米以上的峭壁,难以攀登,很难迂回作战。
一切军事作战,都被限制在这个10到20公里的宽度内,对进攻一方非常不利。
河谷中间还有一个拦路虎,就是南北走向的库芒山,海拔为4000多米,山势陡峭,很难攀爬,被当地人成为无顶之山。预计日军会在这里驻扎部队,封锁山口。只是库芒山在孟拱河谷也有长达20多公里,日军不可能处处驻防,新1军还是可以对付的。
这一地区地形很险要,毕竟有一条较宽的公路,总体还是比胡康河谷要好打。
只是,这一切的分析都是在旱季,雨季就完全不同。
新1军老兵卢国维回忆当年缅甸雨季写到:回忆雨季,真是谈雨色变。那连绵不断的倾盆大雨,水声大过雷声,帐檐瀑布奔腾,使你不敢离开帐篷一步,普通的雨衣雨具全不顶事。每个帐篷只得发给一套专业用大雨帽、厚雨衣、长统雨靴,以供轮流上厕所和必要的工作用。只有负责送东西的勤务兵才每人一套专业雨具,否则大家都没水喝,没饭吃了。10月雨季已近尾声,才三晴两雨,下的也只是中雨小雨,外出活动已全无问题。
一到雨季,孟拱河谷立即成为水乡泽国。公路上淤泥深达膝盖,到处都是河流和小溪。不要说车辆根本无法前进,连马匹也寸步难行,更别说作战。孟拱河两岸人烟稀少,只生活着少量克钦族居民(中国的景颇族)。即便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他们,到了雨季一般也不会出门。
至于孟拱河,到了雨季也非常可怕。这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在旱季仅有100多米宽,有些地方甚至可以涉水走过。一到雨季,孟拱河会泛滥,河面宽度甚至超过1000米,沿岸地区都被淹没。
这里丛林密集,地形险要,河谷又窄,不适合进攻一方作战。
因此,18师团长田中新一决定孟拱城以西,作为孟拱河谷防御的主阵地,击中主要力量。
第二段是从孟拱城到密支那,这一带线地形好了很多,丛林逐步减少,平原越来越多,还有一条铁路。占领孟拱以后,就可以沿着铁路进攻,日军很难抵挡!不过,前提是你必须在险要地形推进100多公里占领孟拱城才行,期间有日军数万大军驻守。
田中新一认为,密支那附近是孟拱河谷安全的后方,只需要驻扎少量部队。他将114联队的三个大队分散驻扎在地域辽阔的密支那三个要隘,这为后来国军奇袭密支那创造了条件。
日军兵力雄厚
1944年3月,驻印军杀破日军固守的布本山要隘,进入孟拱河谷,拉开了会战的序幕。
本来孟拱河谷的守军就是18师团。日本军部和缅甸方面军都认为,18师团是日军最精锐的野战甲种师团,兵力高达2万2000人,装备是日军中最优秀的。如此强大的18师团,在全世界最适合防御的缅甸北部地形,对付驻印军的2万多人应该丝毫不成问题。
可惜,现实正好相反。胡康河谷激战中,18师团拼尽全力也没有守住,反而付出伤亡1万多人的巨大代价。参战的55联队和56联队都被重创,一线原本250人的加强中队,撤到孟拱河谷都仅剩40到50人,而且基本人人带伤或者有病。
于是,在布本山要隘作战中,18师团连续补充了两次新兵约3000人。
那么,加上在密支那驻守的114联队,目前18师团加上后勤人员,总兵力也不到1万人,还不到全盛时期的一半。
孟拱河谷极为重要,一旦丢失,缅北也就不保,18师团长田中新一多次要求增援。缅甸方面军根据18师团的要求,给该师团增加了大量兵力。
目前,18师团有55联队、56联队残部,以及比较完整的114联队,还有师团直属特种兵大队、野战重炮第21大队、独立第13速射炮大队。
由于部队过于残破,从18师团编组地久留米等地紧急送来1000多新兵,加上之前增加的3000兵,已经连续补充了4000人。
只是,补充的日本新兵无战斗经验,同之前的百战老兵根本无法相比,18师团战斗力锐减了三分之一以上。
对这一点,日本缅甸方面军也很清楚。
在补充18师团新兵的基础上,缅甸方面军又调拨增援三支生力军,为:4月调第56师团今冈宗次郎大佐指挥的146联队(欠l大队);5月上旬调第2师团一刈勇策大佐指挥的第4联队及该师团直属炮兵第2联队第2大队;6月初调第53师团冈田博二大佐指挥的第126联队主力,及桥本驹次郎大佐指挥的第151联队第1大队。
换句话说,补充的部队高达3个步兵联队,1个炮兵大队,兵力为1万多人。
经过这样的重大补充,18师团完全恢复到满员时候的兵力和火力。
表面上部队似乎完全恢复了,师团长田中新一忧心忡忡!他明白,部队战斗力已经一落千丈。
增补的4000新兵毫无战斗力,就仓促投入战场。如果他们的对手是曾经的鱼腩英军还好,现在他们第一战就要面对强大的新1军,后果不难预料。
至于增援的成建制部队,除了第2师团是甲种一流师团以外,另外53师团,56师团都是日军中的二流部队,和18师团有很大差距。田中新一认为,连18师团都对付不了新1军,这些部队又如何是它的对手。
更重要的是,18师团在硬碰硬的激战中,被中国驻印军彻底击溃,目前部队士气低落,对中国人有恐惧心理,再也不是那支从无败绩的王牌丛林野战师团了。
不过,即便这样,18师团毕竟恢复了2万多人的兵力,而且武器装备得到大量补充,更换了最新式的先进武器。相比胡康河谷来说,孟拱河谷交通比较便利,方便物资运输,日军在这里修建了大量野战工事,还囤积了巨量的物资,有长期坚守的条件。
师团长田中新一明白,如果孟拱河谷丢失,尤其是孟拱被驻印军攻占,日军就等于丢了缅北。
所以,孟拱城以西,就是日军最后决战阵地,务必死守。
田中新一下令,如果没有命令,任何日军官兵不得后退一步,违者立即枪决。田中新一还告诫军官们说:你们的阵地就是你们的坟墓,所有人都准备好为帝国献身。如果敌人冲到阵地0距离,还没有我的撤退命令,你们就要果断切腹自杀,不要犹豫。
话虽这么说,田中新一却并不这么想。他是个聪明人,认为:看起来,缅北丢失已经是必然,我们阻挡不住中国人。
他认为18师团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以重兵驻扎孟拱河谷,尽量拖延时间。
在田中新一看来,战争拖延1年以上还是完全不困难的。
一来,18师团毕竟还有2万多人,驻印军不过2万多人,18师团也有优势防御地形,加上官兵怎么也是百战的强悍部队,特别擅长防御。
二来,目前已经是4月,一般从5月开始,缅甸的雨季就到了,会持续到10月前后。在雨季期间,孟拱河谷全部成为水乡泽国,进攻一方基本无法前进,甚至驻扎都有会问题。只要在6月之前,还将新1军主力阻挡在卡盟以西的泽国内,新1军就难有什么作为。
田中新一认为,务必在坚持,将驻印军在孟拱河谷门口阻挡住,再利用雨季拖到10月。
那么,即便驻印军再厉害,恐怕也无法在1945年10月之前占领缅北。
18师团如果能够坚守1年以上,就算完成了任务。
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新22师、新38师、第50师一部、战车第1营参加了孟拱河谷作战,官兵约25000多人。
此时的驻印军已经不是2个师!在史迪威反复的要求下,蒋介石下令将第50师送到印度。
第50师是中央军精锐,早在1929年成军,为陈诚土木系重要部队。
18师团部署如下:
由于孟拱河横穿河谷,将河谷分为南北两段:
第一,18师团56联队及114联队第3大队在孟拱河南岸,沿公路纵深配置,阻止新1军正面攻击,由师团长田中新一亲自指挥。
第二,18师团55联队及第56师团146联队在孟拱河以北地区,沿拉克老河、马诺塘一线,阻击侧翼攻击,由步兵团团长相田俊二将军指挥。
孟拱河谷战役必须速战速决
而驻印军这边,史迪威在3月底杀入孟拱河谷后,也做出自己分析。
他认为孟拱河谷长度为200多公里,沿途地形险要。按照胡康河谷的经验,作战恐怕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而5月雨季就要来到,10月才能过去,那么等于天气又拖延了新1军半年时间。那么即便到1945年3到4月,新1军才能占领孟拱河谷。而后面还有八莫、南坎、腊戌一线,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反攻缅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通中印公路,将大量美援物资送到中国,支持中国抗战。
如果到了1945年底才能打通中印公路,恐怕日本已经投降,那这种作战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史迪威开始构思通过空降,奇袭孟拱河谷最东边的密支那,然后分别从东西两路夹击孟拱,就可以大大减少作战的时间,甚至可以赶在雨季之前占领孟拱河谷。
只是,无论奇袭是否成功,终究是配合新1军向东的正面作战。如果正面作战没有较快的进展,奇袭也就等于失败。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4月4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发出第12号作战令:命令新1军迅速南下,发动孟拱河谷战役。
3月底新38师和新22师杀入孟拱河谷,击溃日军的反扑以后,暂时停下休整了几天,补充弹药和粮食,同时让疲惫不堪的士兵略作休息。
前后休整刚刚一个星期,就接到了出击的命令。
廖耀湘新22师为主攻,负责在孟拱河以南攻击,目标是卡盟,进而占领孟拱,这两个城市都在河的南边。
孙立人的新38师负责在孟拱河以北协助攻击,连续占领日军重要据点,保证完全占领这一线。
有意思的是,此时新1军兵力并不止这么多。几个月,新30师已经全部空运印度进行训练,此时早已训练完毕,开始向缅甸开进。
如果这个师参战,会大大提高新1军的战斗力。没想到,3月英帕尔战役突然打响,英军第4军在日军强悍攻击下仓皇败退。鉴于印度局势险恶,英国人多次向美国求援。
史迪威无奈,只能将本来用于驼峰航线给中国运输的大量运输机转交给英国人,另外,他命令在阿萨姆邦的新30师不要向缅甸开进,而是协同英军防御印度大平原。
唯一一支生力军又去帮助英国佬,我们自己要怎么办呢?
1944年3月到4日,蒋介石在史迪威的要求下,将54军14师和第50师调入印度蓝姆迦,归入驻印军系列。由于驼峰航线强大的运输能力,这2个师仅用了不到2周就全部运到印度。
54军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参加过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众多大战役。
部队不弱,但经过7年抗战早已疲惫不堪,还有些年仅16、17岁的少年兵。这两个师至少还需要几个月时间的训练和补充,暂时是帮不上忙的,要靠新22师和新38师孤军奋战了。
新22师在孟拱河以南,新38师在孟拱河以北。
廖耀湘新22师面对的敌人较多,而且工事坚固,但山地较少。史迪威将105毫米榴弹炮营,155毫米重炮部队,坦克第1营都配属新22师,另外还配属大量卡车运输队。
孙立人新38师面对敌人相对较少,工事也较少,却有很多山地。史迪威将105毫米重迫击炮部队,骡马辎重团都配属新38师。
日军的玉碎战
4日开始,正面主攻的廖耀湘新22师,开始攻击正面第一个日军据点瓦康。
从此战开始,新1军陷入了以前没有过的激战中。
胡康河谷战役,日军往往不会死守某地。在被驻印军迂回切断退路后,日军往往会主动撤退。他们后方还有很多阵地,有退守的余地。
孟拱河谷作战就完全不同,日军已经无法向后退。田中新一下达死命令,务必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日军拼死狙击。
在瓦康的日军兵力只有一个大队1000多人,围攻这里的新22师有3个团,兵力是日军的三倍,却非常不顺利!
河谷地形狭窄,新22师兵力无法展开,兵力优势也发挥不了。
火力上有一定优势,但日军在这里修建了星罗棋布的各种野战工事,只能像啃骨头一样一点点的啃掉。
9日,新1军杀入瓦康日军主阵地,攻击一个重要支点。激战4个小时,才将这个支点的日军击溃。占领这里后,除了发现40多日军尸体以外,还有4个主动自杀还没死的伤兵田代巧、笠逸等,其余没看到一个活人。
随后又激战到14日,日军实在寡不敌众,才奉命从瓦康撤退。小小的瓦康,居然激战了10天之久。
此战,日军驻守的一个大队伤亡殆尽,击毙包括大尉在10多名军官,击毙日军约400人,伤者数百人。新22师阵亡副营长以下军官14人,士兵171人,405人受伤,大约是日军的一半。仅仅牺牲的连长就有6个人(日军有狙击手专打军官),这对新22师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瓦康仅仅是外围其中一个据点,从瓦康到孟拱,还有瓦拉渣、英开塘、马拉高、南亚色、索克道、拉察加道、卡盟、西通等等这么多的据点。
瓦康是个小镇,防御尚且不算什么,在卡盟以西还有一连串可怕的防御阵地!日军花费2年时间,在这里修建了长达20公里的坚固弧形野战工事群,防御能力胜过瓦康十倍。
新22师师长廖耀湘愁眉不展,他可以预计到未来战斗的艰难!
随后的战斗大体是这样,新22师几乎每天都在激战中,一点点的吃掉日军才能前进一些。
日军固守每一个阵地,拼死抵抗,往往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几乎没有人投降。整个孟拱战役,最终击毙日军1万1000多人,毙伤1万人,但仅仅捉到110多个俘虏,可见日军作战意志的顽强。这样的敌人,在二战战场是绝无仅有,堪称最为狠辣的。
5月2日,新22师经过半个月苦战,终于包围了重要据点英开塘。按照一般军事角度来说,日军三面被围,显然应该撤退。日军却恰恰相反,反而顽强抵抗。
孟拱河谷很多地方丛林较稀疏,林空很多,不像胡康河谷那样树木遮天蔽日,根本看不清地面。
此时,史迪威下令空军协同作战,于是出动了36架飞机进行轰炸。坦克第1营出动轻型和中型坦克57辆助战,炮兵数量也是极多!
日军在英开塘盘踞2年多时间,修筑了坚固完整的野战防御工事。此时日军防御的一个大队官兵,从长久大佐以下都已经做好必死决心,全部留下遗书,并且将私人物品寄走给国内亲友。
此战,异乎寻常的艰苦!
当日,新22师64团第2营在空中和坦克掩护下,猛烈进攻。日军野战工事多如牛毛,还有大量暗堡。在阵地隐蔽的地方,藏有大量火炮。每次64团以进攻,不知道从哪里飞出来的日军掷弹筒和75毫米山炮炮弹,一片片的落入国军队伍中。
激战两小时,主攻的第2营才前进了300米。
这里日军野战工事非常坚固,先在地上挖上一米的洞,然后在上面垫上一层厚达0.5米的木材,然后加上沙土,再加上一层木材。这种野战工事即便被105毫米重型迫击炮正面击中,也不能摧毁。新22师少量的巴组卡火箭筒直接命中,也没有什么效果。
想要摧毁它们,必须用75毫米山炮或者坦克炮直瞄炮击。由于这种碉堡露出地面的部分很矮,直瞄火炮并不容易打中。
明堡尚且如此,还有大量的暗堡。这种暗堡以森林的植物进行伪装,非常巧妙,很多时候你走到距离它5米外,也看不出这是什么。
65团第3营第9连在康瓦遭遇这种暗堡的战例,最有代表性。第9连连长贺并州曾经在距离敌人暗堡几十米外反复观察,却始终没有发现目标。他派3个侦察兵米摸上去,谁知道刚走十步,突然遭遇暗堡机枪扫射。为首的侦察兵当场被打倒,血流满地,另外2个侦察兵翻滚到草丛中,开枪还击。直到日军暗堡开枪,贺并州连长才发现躲在草中的敌人暗堡,开始用轻机枪和迫击炮攻击,折腾很久才将它们消灭。混战中,贺并州连长还被日军狙击手击中头部,不幸牺牲。
此次也是一样!
这种暗堡主要进行火力急袭,袭击没有戒备的国军士兵。暗堡坚固性较差,是所谓消耗品。这里面的日军士兵多不准备活命,而是在死亡前多打死一些中国人。
以此次进攻威力,3营1连官兵在攻击一个明堡时,突然遭遇侧面一个暗堡的轻机枪扫射,伤亡十多人。1连立即猛烈扫射,以火力封锁暗堡枪眼,连续击毙轻机枪射手和一个弹药手。没想到剩下的3个日本弹药手,居然接过机枪继续射击,直到全部被击毙。为了打掉这个暗堡,1连付出伤亡20多人代价,而这个暗堡里面日军不过5个人。
廖耀湘见日军防御阵地坚固,要求美国空军立即轰炸支援。
可惜此时天气恶劣,飞机暂时无法起飞,只能依靠坦克强攻。日军在阵地上有好几门反坦克炮,经过激烈对射,前后3辆M3轻型坦克被日军击毁,但也击毁了大量敌人工事。
好在,第二天的5月3日天气就转晴。
这36架P51野马战斗机和B25中型轰炸机,在日军阵地反复投弹轰炸。野马战斗机尚且好说,B25中型轰炸机可以携带1.5吨炸弹。很快,美国轰炸机将日军阵地炸的像猪拱过一样。
天晴了,重炮部队也可以开上来,105毫米榴弹炮开始对日军猛烈炮击。
坦克营也开到第一线,用他们的火炮直瞄炮击,一个个的摧毁工事。12号坦克的炮手射出一枚炮弹,将一棵大树击穿。躲在大树后射击的一个日本兵,当场被炸成两截。这个12号坦克的炮手回忆:我亲眼看见他的上半身跟随树枝向后飞出20米,下半身却还留在原地。
顿时,战局开始一面倒,转而对日军不利。
指挥作战的日军大队长长久大佐,见情况危急,下令进行万岁冲锋,决一死战。大量日军脱掉上衣,手持刺刀,身上背着手榴弹,头上系着“七生报国”的白布带,突然冲出战壕冲击。这种冲锋中,日军分队长小队长甚至中队长,全部拿着武士刀冲在最前面。
此时的新22师攻击部队,刚刚杀到阵地前沿,突然听到一片声嘶力竭的:天皇陛下万岁!的吼叫声。
紧接着,他们和日军冲锋部队迎面遭遇。发现日军的时候,双方仅有50米,已经无法用机枪步枪,只能用冲锋枪手枪,还有拼刺刀。
但新22师官兵并不是孬种,他们在国内经历过无数肉搏血战,是最善于近战的部队。新22师毫不示弱,同日军血拼4小时之久,终于将其击溃。这种反冲锋作战中,新22师的汤姆森冲锋枪发挥了极大作用。新22师冲锋枪兵对着冲锋日军横扫过去,一梭子往往打倒4到5个人。这种冲锋枪子弹为11.43口径,威力极大,一旦中枪非死即重伤,基本是枪响人倒。
期间,新1军坦克也发挥了极大作用。他们的几十辆坦克,面对冲锋枪的日军枪炮齐鸣,射出可怕的炮火。
1辆M3轻型坦克的火力大约相当于步兵一个营,在它的火力范围,冲锋日军根本无法活命。
激战多时,日军伤亡过大,终于支持不住,冲锋部队向自己阵地逃窜。新22师官兵和坦克部队立即追了上去。13号坦克冲入日军阵地,突然发现一枚反坦克炮正在向他瞄准,炮手紧急开炮,将这门炮打的炮管朝天,成为高炮了。
随后,他们发现附近有很多土堆,推测这里是大量日军刚刚修建的大量散兵坑和战壕。
13号坦克立即反复碾压,将十多名日本兵活埋在工事里。
在这种恐怖下,一些日本新兵开始放弃阵地逃跑。11号坦克车长回忆:我们坦克一面低速前进,一面向树林里面猛烈开炮,打的日军鬼哭狼嚎。就在我们坦克前进的时候,树林里面突然窜出一个日本新兵,看来是被我们炮火吓得逃出来的。但他没有经验又慌不择路,居然迎着我们坦克冲过来,一下就被我们撞到,压在履带底下。我听到一声惨叫,爬出坦克看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堆肉泥。后来我去看了他的尸体,又检查了他的步枪。这把步枪里面装满着5发子弹,枪管里面还有些防锈油,根本没有射击过。这些可怜的日本新兵,被他们长官送到这里来送死。
此次大肉搏中,由于新22师有坦克掩护,加上拼刺能力强,且有大量冲锋枪,半自动步枪,手枪,日军伤亡过半,余者也极为惶恐。
大队长长久大佐见兵力所剩无几,请示师团长以后下令连夜撤退。
廖耀湘早就预料到这点,当晚命令105毫米榴弹炮沿着公路反复炮击,将逃窜的日军炸的血肉横飞,将辎重几乎全部击毁。残余日军窜入森林,狼狈逃走。
英开塘战役持续17天,前后击毙日军410多人(这些都是新22师埋掉的尸体),击伤380多人(都是重伤无法行动的伤员)。日军这个大队基本覆灭,只有包括大队长在内极少数人逃走。
新22师阵亡军官11人,伤12人,士兵阵亡145人,伤507人 。
此战由于日军玩命,我军伤亡较大,约是日军三分之二。
日军玩命,进展困难
在廖耀湘新22师苦战的时候,孟拱河对岸的孙立人新38师也在艰难前进。该师面对的是:日军第18师团第55联队第3大队、114联队第3大队、56联队第3大队一部。
相比新22师主攻的日军,新38师面对敌人相对较弱,野战工事坚固程度也有差距。这主要是孟拱河对岸,没有什么有很战略意义的据点,几乎所有重要据点都在孟拱河以南新22师攻击方向。
即便如此,由于日军顽强防御,孙立人指挥新38师进展也不顺利。他们从4月16日开始苦战,直到5月7日才占领大弄阳和芒平两个据点,打通了由的克老缅至大弄阳、芒平间的道路,超越新22师大约30公里。
实战中,新38师打的很好。
如新38师112团第3营,迂回包抄占领日军后方据点芒平后,切断大弄阳和后方联系后,日军开始疯狂反扑。从4月25日起到5月8日,日军集中第56师团146联队第2、3大队主力及第18师团114联队1大队,约2000多人。
他们以4到5倍兵力,不分昼夜,向第3营各阵地发动猛攻。第3营官兵充分发挥火力优势,沉着固守,先后击毙日军200多人,击伤日军无数,阵地毫无损失。
至此,我军在孟拱河两岸占领 英开塘、东瓦拉、拉吉、芒平、高利、奥溪等地。
这些战斗大体还算顺利,进展却比较缓慢,平均每天仅仅前进1到2公里。
孙立人认为,这样作战太费时间。此时已经是5月8日,淅淅沥沥的小雨已经开始了,估计缅甸雨季马上就要到了。
根据经验,雨季开始1个月的雨还会比较小,还能勉强作战。之后,到处都是倾盆大雨,公路上的淤泥积水会齐腰,所有林间小溪都会成为大河,根本无法行军。如果不能再短期内获得突破性进展,恐怕就要被拖到雨季之后了。
于是,孙立人决定下面的作战以迂回为主,尽快击溃日军。
廖耀湘的新22师还是正面强攻,还特别给他增加了第50师149团。
新38师则有一部正面攻击,一部侧面大范围迂回作战。
事实证明,孙立人是非常高明的。
正面的新22师,越来越陷入持久攻坚战。
廖耀湘的新22师强攻马拉高高地,前后居然打了一个月,5月30日才击毙日军500多人,迫使他们从高地撤退。日军的防御越来越顽强!
这里地形非常适合防御一方。
多年后参战的第50师149团连长刘绍东,回忆同马拉高地形类似的索克道写到:这里一边是崇山峻岭,海拔3000多米,被原始森林覆盖着,几乎无法翻越;山脚下左侧就是孟拱河谷,再左边就是孟拱河。此时河水为300米,但据说一到雨季就会扩大好几倍。由大山上流出一条小河沟,宽20米;有一条直通密支那的公路,在山脚下穿过小河沟,小河沟上有一座公路桥。由于两边不是峭壁就是河,无法迂回,唯一的通道就是这条公路!日军在公路附近依托这险要的地形,布置轻重机枪火力阵地,攻击难度极大。阵地前面是一片开阔地,新22师部队在这里攻击了1个月都没有能够打下来。
马拉高高地战斗中,坦克1营出动50多辆坦克助战,但这里有日军很多反坦克炮,仅仅在外围的563高地就有8门反坦克炮,另外还有大量自杀性的人弹。
前后有2辆坦克被击毁无法修复,另有7辆被击伤,损失了9辆之多。在胡康河谷被国军坦克痛揍,此时日军也有了一定反坦克经验。
坦克老兵张廷鹏回忆:孟拱河谷气温极高,坦克内由于有发动机和各种设备,比外面还要高极度。坦克里面温度表经常停留在45度以上,我们浑身上下都湿透了。所以,坦克过一段时间就要打开天窗盖子透气,不然我们就很容易中暑晕倒,甚至死亡。日本人很狡猾地就组成敢死队,专门潜伏在树顶上,只要我们打开盖子透气,他们就开枪和手榴弹。我们只得提高警惕,在开天窗前就用机枪对天和四周扫射,以保证自身安全。我们被冷枪打过无数次!幸运的是在缅甸的大半年时间里,我都没有受伤。
149团连长刘绍回忆:这里不适合坦克作战。有一次,我亲眼看到35辆坦克攻上敌人阵地,敌人立即向小河沟两边分开,让我们的坦克冲过去。然后,日军步兵突然向坦克四面八方合拢,同时狙击我方掩护坦克的步兵,把坦克和步兵分开,失去联系,然后派人弹攻击坦克。我军坦克无奈,只能五辆一组,背靠背向四面八方炮击。但日军利用丛林掩护,用手雷、燃烧弹做自杀性攻击,竟然打伤了3辆坦克。
新22师步兵伤亡也较大,最后64团因死伤较大战斗力锐减,被迫由刚刚到战场的第50师149团接手继续进攻。
到目前为止,新22师也连续作战了5个月之久,伤亡不轻。以主攻的64团第2营第6连为例,从百贼河战斗,该连历经十多场大规模战斗,前后伤亡高达203人,为此连续补充了7次。
即便这样,到占领马拉高以后,该连也不过只剩97人,只有满员时候的三分之二。
149团连长刘绍回忆:新22师伤亡很大,连续作战时间太长,支持不住,撤退下来。我们第50师149团奉命接替进攻。这里地形狭窄,部队展不开,团长挑选了一支精干的部队组成2个营,将全团重武器集中起来使用。60迫击炮、81迫击炮、105毫米重迫击炮、75毫米山炮,甚至150毫米重型榴弹炮,一起集中起来炮战。5月2日,我们进入阵地。开始以步兵引诱性冲锋,敌人一还击,立即用排炮轰过去,将敌人火力压制。日军也不示弱,双方发生激烈炮战,空军也赶来投弹,激战几个小时,将日军炮兵才被打哑。当晚,我们用了一个班去进行偷袭,侦查敌人的火力点,以便了解敌人的机关枪和大小炮的火力从何处发射出来。第二天拂晓,天正起着雾,这对我们非常有利,我们根据侦查到的情况,调集了全部炮兵,将所有重炮击中发射,全团的轻重火力一齐开火,打的日军渐渐失去了声音。我连阵地前的火力点几乎全被打掉,眼看着还有一挺机枪在不断的射击,我便派了一个排的士兵冲上去,拿着刺刀硬拼。虽然日军大势已去,但还是非常顽强,拼死抵抗,绝不撤退。所以,我只要发现还有一个敌人,就会立即派人上去追杀。149团参战时间不长,但伤亡不轻。我们连160人,伤亡50个之多。在日军每一挺重机枪前,都有我们的士兵的尸体。傍边的小溪已经被士兵们的鲜血染红,我自己也受伤。在第二天前进途中,我乘坐的卡车压中了一枚日军的地雷。我被弹片炸伤左臂,左眼至嘴唇的左面部成了重伤。营里立即将我送到新平阳的83医院医治,最终伤愈归队,参加了后来的密支那战役。但是,我左眼周围的面部,留下了黑色的疤痕,很多年后才逐步淡化。
河对岸的新38师作战也是很艰难,5月4日,113团全线越过克老河,向南攻击。沿途拔掉日军小支点20余处,日军死伤100多人,却拼死缠斗。
直到5月25日,新38师才占领重要据点瓦兰。日军在这个2000多米的陡峭高山上修建了大量工事,驻守500多人,配备4门火炮。由于地形太险要,新38师的攻击几乎无法成功,徒增伤亡。孙立人让112团第2营暂时将其包围,然后用山炮每天对其饱和炮击,最终日军支持不住主动撤退。2营在日军撤退路上伏击,当场击毙中队长腾田中尉等100多人,占林瓦兰,却也浪费了不少时间。
而此时,史迪威为了尽快占领孟拱河谷,已经在5月17日奇袭了密支那,又因美国指挥官轻敌和指挥失误,密支那陷入了持久战。
而密支那远离国军补给线,所有物资全部依靠空投。密支那周边日军全部向那里集中,国军处境艰难,更不可能短期内占领该城。
鉴于这个情况,史迪威命令新1军立即在正面强攻,短期内必须打通200多公里,实现和密支那的陆上联系。
这谈何容易!
面前的卡盟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日军在这里盘踞多年,在卡盟外围居然修筑了深达20公里的弧形防御阵地。
和之前的工事不同,这里有一些钢筋水泥的永久性防御工事,日军将18师团主力56联队全部、114联队1个大队、第18山炮兵联队主力、21重炮大队全部击中在这里。
兵力6000多人,还有几十门火炮,包括150毫米重炮。
之前新22师花费一个月才占领了马拉高高地,而卡盟的阵地比马拉高强悍几十倍,恐怕至少要花费2到3个月以上时间。
新1军军长郑洞国也极为着急,亲自赶到新22师一线阵地视察。
他回忆:由于终日大雨滂沱,洪水泛滥,低洼地面积水齐腰,给我军作战带来很大困难。前线官兵们几乎整日在泥水中滚爬冲锋,浑身上下都是湿淋淋的,有的战士干脆脱去衣服,只着一条短裤作战。许多部队的阵地周围都是沼泽,以至于无法埋锅造饭,甚至连开水都没有。一连多日,都以罐头伴雨水充饥。尽管条件非常艰苦恶劣,但不对上下同仇敌忾,时期极为高涨,从师长到一般士兵,大家摩拳擦掌,决心予日军毁灭性的打击。目睹这些情况,我甚为高兴!
高兴归高兴,现实还是残酷的。
就在廖耀湘和孙立人焦急万分的时候,孙立人突然发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这个机会,将会改变孟拱河谷战役的一切!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2-14 15:25:3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