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江苏抗战]无锡军民打出抗日根据地
2015-08-17 10:39:28  来源:新华报业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在苏南日伪统治“模范区”,东进新四军扩军建政——无锡军民打出抗日根据地

  新华报业网讯 近期展出的《抗日烽火在无锡》展品中,有一件抗战文物十分抢眼:那是1941年5月启用的无锡县政府第四区沿蠡乡公所钤记章(见题图右上),这是当年无锡县建立抗日政权的有力物证。

  在建党90周年之际经党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将以往“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提法更新为“苏南抗日根据地”。两字之差,加重了苏南在全国抗日战场中的分量。地处苏南中部的无锡,则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重心所在。

  “当时全国有19个抗日根据地,苏南无锡是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肖根荣介绍:黄土塘打响新四军东进首仗、无锡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新四军第六师师部驻扎锡北等一系列重要史实,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江抗”东进燃星火

  上世纪80年代,无锡博物馆接待了市民陈钟英。他是原中共锡北工委书记陈凤威之子,此行专程捐赠了“江抗”驻锡办事处印章(见题图右下),被列为一级文物。

  上述两枚印章,再现峥嵘岁月。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在团长叶飞率领下,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番号东进,到达无锡梅村后,广泛发动群众、收编地方武装,动员青年参军,打开无锡抗战的新局面。

  “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无锡等地相继沦陷。日军主力向南京、武汉、长沙等地推进,留小股部队驻守交通沿线重镇,这就为我军开辟根据地提供了条件。”江抗老战士施光华说起东进抗日,记忆犹新:“当时苏南农村地区处于无政府状态:地方武装、溃退散兵等势力各据一方,正是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好时机。但蒋介石却规定‘新四军不得出现在沪宁线以东’。为顾全大局,新四军更名‘江抗’东进。”

  “无锡开辟抗日根据地是有群众基础的。”无锡市史志办的龚伟认为,大革命失败后,早年加入共产党的一批无锡党员回到家乡,虽与组织失去联系,却成为地方武装的中坚力量,锡北地区的陈凤威部就是其一。新四军东进后,与这些党员恢复联系,将地方武装力量吸纳至江抗。江抗成为抗日火种,在苏南地区燃起燎原之火。

  “新江抗”建政开新局

  无锡荡口古镇,实业家蔡鸿生旧宅成为标志性建筑。1941年2月4日成立的无锡县抗日民主政府便驻于此。

  在沦陷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得益于“新江抗”的大力推动。1940年9月,谭震林率江南抗日救国军(简称“新江抗”)东路指挥部到无锡,大刀阔斧开展“扩军建政”,先后组建了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县政府、行署、办事处等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广泛开展军事、财经、文教、统战等工作,创建无锡抗日根据地。

  “谭震林是来自中央苏区的老革命,有着丰富的土改经验与敌后斗争经验,在建立工农政权方面也是行家里手。”肖根荣告诉记者,当时敌我友各方势力都在苏南争取年轻人,朝气蓬勃、作战勇猛、军纪严明的谭震林部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上千名上海学生慕名前来参军。“新江抗”士兵被称为“双枪兵”:一支是步枪,一支是钢笔。知识分子的加入,使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快速提升,成为我党我军的人才库之一。

  在敌后发展壮大的苏南新四军,从一挺轻机枪下江南,发展到每个连均配有机枪班,还向苏北新四军提供了上百挺机枪。后来陈粟指挥黄桥决战,东进新四军及其装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上海”抗战影响大

  “无锡抗日根据地,范围不大但影响很大。无锡邻近上海,经济发达,素有‘小上海’之称。在无锡开辟抗日根据地,国际上影响大。我军东进后的黄土塘首捷、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等,通过上海租界的外国媒体宣传,向全世界宣示了新四军的抗战成果。”施光华告诉记者,无锡根据地扩大了我党我军抗战的国际影响力。

  江南水乡人性温顺,沪宁线周边向来被日伪称为“模范区”。但面对外侮,无锡军民同仇敌忾,在这里打出一块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新四军始终在江南地区坚持抗战。”江抗老战士沈仲兴说,全面抗战、全民抗战是全国及无锡抗战的特点。“皖南事变”后,苏南新四军主力整编为第六师,师部就驻扎在锡北寨门诸巷等地。其中“新江抗”改编为第十八旅,多次粉碎日伪顽的进攻,巩固发展了苏南抗日根据地。

  抗战期间,江抗在苏南无锡地区坚持敌后抗日,从东进初期的1000余人发展壮大至5000余人,有力地钳制了日寇,为夺取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每一次回望都是发现

  记者手记>>>

  提起江苏抗战,人们熟悉、铭记的地方是茅山、盐城、刘老庄……而从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新高度、大视野放眼无锡抗战史,同样是可歌可泣、可圈可点,而且独具特色。

  一块抗日根据地,就在日伪统治“模范区”打拼、坚持——党史新明确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就以我军民建政聚力的无锡地区为重心。一场惨烈的陆海空战,为南京布防、厂企内迁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自北洋悲歌后中国海军又一次壮烈的激战、覆灭,阻敌沉江的军舰、民船留下的是民族不屈的脊骨。一次十万道众的大暴动,被《解放日报》激赏为“沦陷地区广大群众的自发抗日运动”——上述这“三个一”生动展现了敌后战场、正面战场、民间抗争所汇成的壮阔画卷,正是中国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一个缩影。

  抗战壮举岂止在家乡?还有在各地空战中牺牲的11位无锡籍空军英烈,还有以无锡荣氏家族为代表的民族实业家将上海、无锡一带的企业拆运西迁大后方的历险壮举……自古有“崇德务实”传统的无锡士民,于勤细农耕的沃土上创建了近代领先全国的工商实业,而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又表现出保家卫国的大义大勇。

  面向重大史实的每一次回望,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是一次新的发现、新的思悟、新的激励。

  “先天道”10万农民抗日大暴动

  

  新四军领导陈毅(左一)与叶飞(右二)刘飞(中)等江抗干部合影。

  链接>>>

  1945年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就《支援江南农民起义运动》一文发表评论,赞扬安镇先天道暴动是“最近半年江南沦陷地区特别是无锡、苏州、常熟一带,广大群众的自发抗日运动。”

  这一年2月27日,驻无锡安镇的10多个日本鬼子和20多个伪军,得知“先天道”集会,就直奔上山村而来。众道徒百姓怒火冲天,纷纷拿起镰刀、扁担、锄头冲上去,一场肉搏把30多个日伪军全部打死。胜利消息迅速传遍四乡,群众听说“先天道”能打鬼子,参加者不计其数。

  当时中共苏中六地委和新四军苏中六分区认为,民间会道门虽有迷信落后的因素,但一般道众是由于痛恨日伪求生存而入道,应分化瓦解其上层、争取团结中下层广大道众,将这一反迫害、反征粮、反抽丁的群众运动引导到抗战轨道上来。我党倡行统一战线,团结发动“先天道”十万群众,有力打击了日伪反动气焰,推进了苏南抗战的新局面。

  舰沉炮吼壮烈江阴

  

  1945年8月15日,当时的《无锡日报》报道日本投降。

  

  “七七事变”后,无锡青年抗敌工作团走上街头宣传抗日。

  

  中国海军“平海”舰被日机炸沉于长江江阴段。

  江阴黄山脚下,长江奔腾至此骤然收紧,江面上一桥飞架南北,自古这“江海门户”已化作和平年代的交通枢纽,唯有桥下拍岸的江水,仿佛在诉说着78年前发生于此的悲壮往事——江阴保卫战。

  “1937年8月,江阴长江江面上,43艘军舰、商轮和趸船,开到黄山以东的长山与对岸靖江罗家桥港之间的江面指定位置一一沉江,此后又有185艘被征用的民船、盐船载石下沉。接下来的3个月,一场惨烈的陆海空大战在这里上演……”年近古稀的徐泉法从事江阴文史工作几十年,但直到上世纪末,他才知道家乡曾承载中国海军的悲壮往事。近日他领着记者来到江畔实地追忆时,话语中仍充满着无限感慨。

  通过寻访沿江各军事要塞与江阴黄山炮台等遗迹,对比参照史册档案,“沉舰锁江”的脉络在徐泉法的研究中逐渐清晰——1932年国民政府与日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后,吴淞炮台失去作用,江阴要塞已成为长江的第一门户,也是防护南京的首要屏障。1937年,眼看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国民政府决定封锁长江,防御重点就选在江阴:一是破除灯塔等标志,使日舰失去航线目标,让暗礁、险滩也化为御敌利器;二是自沉舰船堵塞航道,配合布雷和岸炮构成阻塞线。

  “不仅沉船塞江,国民政府还在江阴派驻了海军主力一、二舰队的十余艘军舰。如此部署,是从‘拱卫京畿’的战略大局出发。”徐泉法说。阻塞线建立后,长江下游的日军舰队行动受限。为了突破这道关口,8月16日起,日机开始轰炸我舰船。9月22日,数十架日寇轰炸机轮番袭击,次日又有70余架日机扑向江阴。中国海军和江阴要塞炮台官兵沉着应战,枪炮齐发,虽然屡屡击毁击伤日机,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最终导致主力舰“宁海”和“平海”被炸沉。此后我海军指挥部搬到“逸仙”舰,日机200架次三度狂炸,虽然我以舰炮还击,命中2架,但舰身依然重伤沉江。当时在江阴要塞观战的外国军事顾问们惊叹为“一战以来最激烈的海空战”。以国民党海军第一、第二舰队全军覆灭,日军损失18架飞机后炸破封锁线而告终。

  大江舰沉,要塞炮吼。此后,江阴驻军于11月26日至12月2日与日军多次激战。当时周边的苏州至常州都已沦陷,江阴据要塞之利作最后抵抗,最终在日军三面围攻下失守。日军打捞江中沉船,一个星期后才打开通道供日舰向南京进发。

  此役虽然以中国海军惨痛失败而告终,但徐泉法认为,坚守持久的江阴保卫战,其意义仍然彪炳史册:“战斗阻遏了日军长驱直捣南京的企图,掩护了长江中下游机关、企业向西部大后方转移,为以空间换时间之持久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8-17 10:43:5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广东抗战:击落敌机13架 重创日舰4艘

下一篇:孤悬敌后的抗日洪流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