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烽火中声震大江南北的《拂晓报》
2017-02-22 09:31:01  来源:人民网 茅永怀  点击:  复制链接

彭雪枫(左五)和《拂晓报》社的同志们在一起

  抗日战争时期,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一份久负盛名、声震大江南北的报纸,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报晓鸡”。这就是由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的《拂晓报》。

  一

  抗战爆发后,日军顺陇海路打到开封,国民党汤恩伯部不战而溃,豫东地区连失38座县城,中共中央决定派彭雪枫从竹沟带领游击支队挺进豫东。临行前,彭雪枫建议创建一份报纸:“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只有把全民族动员起来,万众一心,才能战胜敌人,报纸是传播革命道理最迅速、最有力的工具之一。革命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武攻文治,自古皆然。”

  办报就要起个既有革命性又切合实际还得有鼓舞作用的报名。有人说叫“曙光”,有人说叫“胜利”。当时这类名字已屡见不鲜。彭雪枫则提议:“就叫‘拂晓’吧。”并进一步解释说:“‘拂晓’代表了光明即将来临的意思。”大家听了,一致赞同。最后,彭雪枫在大家的公推之下欣然命笔,写下“拂晓报”报头。报社设在宣传科内,科长王子光兼任报社第一任社长。

  1938年9月29日, 《拂晓报》在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创刊,彭雪枫亲自为其撰写了发刊词———《〈拂晓报〉是我们的良友》:

  我们的报纸,定名为“拂晓”,包括着庄重而又伟大的意义。

  《拂晓报》出版了,她担负着:

  第一、要和我们的指挥员战斗员发生着血肉的关系,她指示我们方针,引导我们前进……同时,她又能够发表我们对敌人的怒吼,反映我们日常生活。

  第二、要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行为,做无情的斗争。

  第三、要和广大群众,各个友军,密切地团结起来,亲密的结合起来。我们要做到,而且一定能够做到:“拂晓”离不开我们,我们离不开“拂晓”。

  同志们,《拂晓报》的读者们,我们要为着“拂晓”的———也就是我们的这些伟大任务而斗争。

  《拂晓报》创刊号共3版,其以催人奋进的战斗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她像一把烈火,照亮了大地,烤热了周围,给人以振奋、向上的感觉。除发刊词外,还发表了《东进誓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人都是战斗员,人人都是宣传员》《行军注意事项》《东进战歌》。版面上展现着一片杀敌出征的气势。

  报纸初印,困难很多,只有一罐油墨,两支铁笔,两块锈钢板,半筒蜡纸,一块木垫板,一个油印用的胶皮辊子,调墨板也没有。印的时候,在一块白铁板上调油墨,用图钉在蜡纸上边一头钉紧,在木垫板上印刷。困难大,但大家热情高,王子光带领众人一起想办法,克服一个个困难。在敌后,不是行军就是打仗,流动性很大。《拂晓报》的同志们背着背包,带着印刷工具,随军转战在黄淮平原上,有时一夜走100多里,人困马乏。可一到宿营地,大家不顾疲劳,立即抽出钢板,展开蜡纸,刻写出版报纸。

  1939年2月,支队直属机关驻进河南永城以南的书案店。这是豫皖两省交界处的偏僻小镇,报社驻在歇了业的三开间店铺里,算是有了一个安定场所。随着豫皖苏根据地逐渐扩大,《拂晓报》也越办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彭雪枫决定把报社从宣传科分离出来,任命王少庸为社长,并增加了一批有经验的办报人才。接着开始考虑提高质量的问题。

  在版面内容上,改变过去“一锅煮”的做法,开设国际版、国内版、副刊。委任专人为随军记者,前方有重大战斗,都刊发本报通讯,再加副刊诗歌、杂文、散文、小说点缀,这就成了一份很像样的报纸。

  此外,工作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当时,部队极端困难,军需处的金库里只有5元钱。报社更困难,连调油墨的煤油也买不起。没有油印机,每期尽最大努力,也只能印三四百份。他们只好采用土办法,用棉籽油代替煤油,用锅灰代替油墨。为此,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规定前方部队在战斗中缴获的油印器材、报刊,一律交《拂晓报》社。一次,部队在永城消灭了一支“和平救国军”,俘虏了骑兵司令李颜良,在他的司令部里发现了几罐油墨,一块钢版、几支铁笔和一些油光纸,便派骑兵火速送到报社,解决了燃眉之急。

  原在国统区工作的陈其五、康英调到报社后看到报社这样困难,捐出了100块大洋。国民参政会参议员梁漱溟从重庆赴山东途中来到书案店,他是有名的学者,在访问《拂晓报》社时,看到同志们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还把报纸办得如此出色,非常感动,当即捐出100块大洋。这两笔捐款,真是雪中送炭。

  有了钱,《拂晓报》旧貌换了新颜。从第28期起,改用白纸两面印刷,每期两版,定期出版。从第34期起,每三天一期,四开四版,第一版社论、要闻;第二版本区新闻;第三版国际新闻;第四版副刊。再加上红、绿、黑三色套印,很受读者欢迎。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22-12-23 15:25:5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那志良: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好多人都不会打包

下一篇:日军的暴行和不屈的北平人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