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外交是抗日战争这部伟大史诗中的重要篇章,它在孤立敌国、争取友邦的思想指导下,表现出了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少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可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
“弱国无外交”,是指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弱国没有外交主动权,而只能按照强国的意志行事。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反法西斯侵略的大而弱的国家,因而,如何在世界争取道义的支持,在列强之间巧妙周旋,权衡利害,因势利导,以实现“孤立敌国,争取友邦”的外交目的,是中国外交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据此,中国外交贯彻了淡化国家间意识形态的不同和政治制度的差别,以抗日为目的,同国际上一切反日力量建立和发展关系。国民政府宣称:“敌人只有一个,其他皆朋友。”当时中国共产党虽不是一个执政党,不存在国家关系问题,但早已懂得并在实践中发展对外关系应不受意识形态的限制。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即提出,应与一切反日的国家、党派甚至个人,“进行必要的谅解、妥协,建立国交,订立同盟条约”。1937年5月,中共中央强调,“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全国抗战爆发后,又明确提出:“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与一切反对日本侵略的国家订立反侵略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相协定。”总之,国共两党对外政策的共同之点是,都力争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支持,着眼于孤立和打击日本法西斯。
联苏抗日争取军援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对苏联远东地区也构成威胁,特别是日、德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矛头直指苏联,又客观上促使苏联加强对中国的援助。尽管中苏两国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分歧,但基于对苏联国家利益的判断,联苏抗日,成为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进行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针。
1932年2月,中国就向苏联提出缔结中苏互不侵犯条约问题。1933年底,中国政府主动恢复了因中东路事件而中断的中苏邦交。之后,国民政府频繁向苏联派出军事、教育、艺术等多种代表团出访莫斯科。1935年12月,蒋介石派陈立夫、张冲秘密访苏,商谈“由苏联供应军事装备并缔结一个中苏互助条约”。1937年春,苏联允诺以战争贷款方式向中国提供武器援助。中国全国抗战爆发后不久,中苏即于8月21日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在美、英、法等国对日采取所谓“中立”立场和“不干涉”政策时,苏联是当时世界诸强中唯一积极支援中国抗战的国家。从1938年至1940年,苏联先后向中国提供4.5亿美元的武器装备贷款。此外,国民政府通过谈判,还获得了苏联局部暗中出兵参战的军事支持,如苏联派出一批军事顾问和军事专家,帮助中国军队训练,并直接派遣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对日作战。先后来华参战的苏联空军志愿队人员有2000余人,他们参加了保卫南京、武汉、南昌、重庆、兰州等城市的空战,其中200余人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
在这之后,苏联为避免在遭德军进攻时东西两面受敌,曾于1941年4月与日本订立《苏日中立条约》,宣称“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这无疑对中国抗战产生负面影响。但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百万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全歼日本关东军,又大大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进程。总之,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与美英结盟 扩大外援
美国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盟国和支持者之一。美国援华的特点是: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威胁时,才逐步改变对日妥协的政策;看到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持久抗战,认识到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后,而逐步加强援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初期,美国政府采取所谓“中立”立场和“不干涉”政策,不但不给中国抗战必要的援助,相反,却允许其企业和公司继续卖给日本大量钢铁、石油、机器设备等战略物资。1940年9月,德、日、意签订军事同盟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才发生了较大变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强了与美国结盟、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外交活动,使美国的援华大为改善。1941年4月,罗斯福签署命令批准美国军人可以辞职加入陈纳德组建的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帮助中国与日本空军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实现“先欧后亚”战略,需要中国在东方拖住日本,因而才成为中国抗战的坚定盟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援外租借物资共485亿美元,其中英国所得占63.71%,苏联所得占22.76%,中国所得只占1.8%,约7.48亿美元。
英、法等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较苏、美等国少。全国抗战开始时,英、法采取牺牲中国权益的对日妥协政策,对中国政府要求在对日问题上进行军事合作事宜始终未予积极回应。中国为维护滇缅、滇越、桂越国际交通线的畅通,曾与英、法两国政府洽商军事合作问题,也一直难于达成共识。法国在1938年曾给中国提供铁路借款。1941年后,英国从维护远东殖民利益出发,才开始重视中国抗日战场的地位和作用,虽然给过中国一点借款或贷款,但这完全只是表示一点意思而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两国才在远东成为共同对日作战的盟友,中英两国军队在缅甸共同对日军进行了殊死作战。
延缓德日联盟
中国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大局考虑,利用德国政府担心日本扩大侵华反而会助长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一心理,纵横捭阖地开展外交工作暂时维持中德关系,从而中立德国,阻缓德国迅速倒向日本,不使为敌。在中国抗战之初,德国决定保持中立态度,并继续维持对中国的军火供应。据统计,在全国抗战爆发后的16个月中,平均每月仍有3.6万吨德国军火经香港运入中国,占中国进口军火总数的60%以上。直至1940年9月德日意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后,中德两国遂绝交。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各国人民相互支援、共同战斗所取得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过有关国家和人民的援助,但主要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不畏强暴,独立坚持持久抗战,长期浴血奋战的结果。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过程,研究世界主要大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苏、美、英、法等国援助中国抗战的前后不同,有一条共同铁律,即各国均以维护自己国家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不把政治制度或意识形态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一历史经验值得深思和借鉴。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3-28 16:19:0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时期的外交情况(下)
下一篇:全国抗战爆发后国际形势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