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靖宇县最后一名抗联战士黄殿军躺在炕上,无法言语。
5月7日,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内,一名游客驻足了解有关抗联的历史记录。
5月8日下午两时左右,黄殿军安静地躺在炕上,除了微弱的鼾声,没有任何声响。这位吉林省靖宇县的最后一位东北抗日联军老兵,此刻双眼微闭面向东南——那个方向约20公里处,几名游客正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碑下拍照,两名导游则站在75年前杨靖宇倒下的树旁背诵导游词,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旅游团”做好准备。
靖宇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刘铁成告诉记者,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要追溯至1931年,他们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坚持了14年,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是中国抗日战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45年9月20日,抗联领导周保中见到了中共东北局书记彭真,十多年的苦战终于画上句号。彭真说,我们党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一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二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三就是东北抗联十四年苦斗。
红场阅兵没忘记他
5月9日下午,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红场阅兵正值高潮,部分中国抗战老兵受邀出席。同样接到邀请的中国东北抗联老兵黄殿军没有出现。当参与阅兵的112名中国解放军战士伴着《喀秋莎》乐曲迈过红场时,93岁的黄殿军正在他位于中国吉林省靖宇县的乡下老家卧床不起。
东北三省漫长的冬季已经结束,黄殿军的身体状况却急转直下。今年4月初,他尚在住处接受媒体采访,向来客讲述70多年前与抗联第一路军司令杨靖宇一起战斗的情景,并直言抗日神剧令人“反感”。时隔月余,记者在距离靖宇县城20公里的村庄找到黄殿军时,他已躺在炕上不能言语。
这位老兵面向里墙侧身而卧,留给旁人一头稀稀拉拉的白发,床头镜子照映出来的面庞消瘦如柴。旁边凳子上鸟笼里的鹦鹉还在,那是陪伴老兵许久的伙伴。这位在七十多年前的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不曾被残酷战斗击倒的抗联老兵,此时正与岁月搏斗。黄殿军的儿媳妇一直守在病榻旁边,她告诉记者,“自家孙子回来他都认不得,那些打日本兵的事情全忘了,啥也说不出来。”
黄殿军“啥也说不出来”,这让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曹保明感到“绝望”。2015年春节前后,曹保明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发现其中不乏抗战老兵,他感到“(抗联)老兵文化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部分”,于是他联合当地媒体发起了“抗联老兵口述史”寻访活动。然而,4月21日,当他见到“抗联口述史的关键人物”黄殿军时,这位抗联老兵已陷入意识不清醒状态。
黄殿军是当年接受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二军唯一健在的老兵。
“晚了,我们做这事已经晚了。”曹保明告诉记者,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寻访组已经败下阵来。据史料记载,东北抗联1937年全盛时多达3万余人,经过数万次大小战斗,1941年前后转移至苏联的战士仅有1000余人,留在中国本土打游击的人更少。七十余年转眼即逝,烽火连天中生存下来的“红小鬼”已成老兵,他们中还能够接受寻访组采访的老兵屈指可数。
在吉林省白城地区的洮儿河谷,曹保明等人见到了94岁的抗联战士张林,这位已经聋哑的老兵在泥土垒就的房屋墙根下摆了一副红漆棺材,面对生死的坦然一如战争年代。
家住青岛市四方区的抗联第五军妇女团“娘子军”张景秋,2014年9月份尚与前来探望的志愿者李福军等人忆起东北往事,却在同年12月中旬溘然长逝。
李福军得知张景秋逝世消息,沉默良久,用麦克阿瑟的名言回复记者,“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敌人生命线上的利刃
1931年“九一八”事件以后,张学良率军退至关内,东北三省沦陷,伪满洲国成立,抗日义勇军随之风起云涌。然而,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到1933年年初,东北抗日武装遭遇挫折,跌入谷底。
此时距东北抗联正式成立尚有三年,但后来让日军坐立不安的抗联英雄已初露锋芒:时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联合吉林自卫军、救国军,打开了吉东地区的抗日新局面;中共满洲省委代表杨靖宇于南满整合各县义勇军,建立了统一的抗日游击队;接替周保中担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的赵尚志,加入中共党员张甲洲组建的巴彦游击队;其他诸如李兆麟、魏拯民、冯仲云、赵一曼等均奉党中央之命进入东北投身抗日。这些人及其带领的抗日武装构成了抗联的主力。
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相继成立,按照南满、吉东、北满地域不同,分为第一路军、第二路军、第三路军,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分别担任总指挥。这是1933年抗日义勇军受挫以后,东北抗日战争又一个高潮。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对日本侵略者而言,满洲地区的稳定尤为重要。“东北抗日联军的壮大,等于给日本所谓的满蒙生命线上插了一把利刃,日本侵略者是胆颤心惊。”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原副部长李惠说。东北抗日联军以数万兵力,将数十万日军精锐牢牢吸住,使其不得南下,缓解关内抗战压力。1937年以后,日本关东军由20万猛增至40万。 1936年至1939年,日本关东军推出“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对抗联及其他抗日武装予以围剿。针对抗联的游击战术,日军采取“篦梳山林”的方法,逼迫抗联战士现身;并大搞“集团部落”建设,将散居住户赶入大屯,予以军事化管理,切断抗联的物资供应及兵源补充,使抗联“欲穿无衣、欲食无粮、欲住无屋”。
另外,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以后,满洲省委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加之日军从中阻挠,党内指示、信息唯有通过苏联辗转传递。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饥寒交迫、减员严重。
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在1938年9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昨今两日无食,冻饿交加。”次日又写道:“战斗员足鞋破烂,衣裤单薄,不但不足以御冬寒,甚至不能步履;封锁严厉,群众隔绝,补充之苦难不能无所焦急也。”
抗联在森林里暗设了许多“密营”,用以储存物资及休息宿营,但因叛徒出卖,被日军破坏,这让抗联战士雪上加霜。已经去世的抗联第七军第三团连指导员单立志生前曾说,战士们无饭可吃,拿干木耳充饥,再吃下一团雪,等雪在胃里一化,木耳就被泡胀起来,“顶饿”。
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抗联旗帜从未倒下,即便后来幸存战士转移至苏联,被编成东北抗联教导旅,仍然坚持中共领导,适时越过边境突袭日军,直到1945年作为苏军先导光复东北。
120余师以上干部牺牲
“松花江,水流不停,不灭日寇气不平;长白山上英雄多,数着杨靖宇杨司令,他的战友王凤阁……”
4月19日,家住吉林抚松地区的抗联老兵白庆臣面对来访的曹保明一行,不自觉地吟起这首70多年前传唱于白山黑水间的歌谣。
之前黄殿军曾说过,杨靖宇、魏拯民及曹亚范,是他从军岁月中绕不过去的人。1935年,黄殿军被后来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政治部主任魏拯民介绍入军,做了曹亚范(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二师师长)的传令兵,之后又曾与杨靖宇并肩战斗。
“副军长(魏拯民)问我知道他们是干啥的不,我说不知道,他说,‘我们是打日本兵的,抗日救国,你参加不’,我当时乐得了不得,问他,‘要我吗’,他顺手就把小撸子(枪)从膀子上撸下来,说这玩意儿就归你了。”黄殿军说。
最让黄殿军念念不忘的是“杨司令”。1938年,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在濛江县(今靖宇县,下同)召开万人抗日大会,杨靖宇站在木头台子上讲话,黄殿军跟着战友坐在台下听。“台上上来个大个子,足有一米八九高,肩膀很宽、身体魁梧,说话声音也洪亮。”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杨司令”。
大会一结束,杨靖宇立即部署战斗任务,带着部队攻下一处日军据点。这是黄殿军记忆中打得最“舒坦”的战斗,“一枪没放摸了进去,抱起机关枪,南炕一槽子,北炕一槽子,地下血都淹没了脚面子”。
他们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包括部队亟需的枪支弹药。庆功晚会上,杨靖宇给16岁的黄殿军起了个“小黄孩子”的外号,并教他唱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歌。这首军歌由杨靖宇填词,一百九十八个字,字字有力,句句豪迈。
1940年2月1日,杨靖宇与日军在濛江县一处高地的“讨伐队”相遇,他让警卫旅主力带着伤员朝相反方向突围,自己则带着16名战士继续与敌周旋。当年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一人被围于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战至下午四时三十分,壮烈牺牲。日军剖开杨靖宇遗体,发现其胃已饿至变形,除了尚未消化的棉絮及草根,再无他物。
老兵白庆臣告诉曹保明等人,杨靖宇被害以后,日军将他头颅装进盒子,上抚松一带村屯游街。“杨司令的头颅我见过,四方脸,留着胡子。那是在老林里被日本人追,没时间刮胡子啊。”
曹亚范得知杨靖宇被困后,率军在距离杨靖宇不到7公里的地方与敌激战,欲救出杨靖宇。得知杨靖宇已经以身殉国,曹亚范悲愤交加,“朝天放了一排枪”,之后继续扛起抗联的军旗,在抚松、濛江等地袭击日军据点。1个多月以后,曹亚范牺牲于濛江县龙泉镇,距离杨靖宇殉国地不足20公里—— 这里恰好是黄殿军的故乡。
“知道杨司令牺牲了,没一个人不哭的。”2005年,黄殿军接受央视采访,说自己想念杨司令,也想念曹师长。镜头里的黄殿军目光坚毅,花白胡子盖住下巴,谈到抗联往事仍然悲不能抑。1940年2月,这位杨靖宇口中的“小黄孩子”曾奉曹亚范之命,与四名战士前往湾沟(杨靖宇撤离方向)接应“杨司令”,在地下党员安排的地窖中苦等二十多天,最后得知“杨司令”已经牺牲,五人抱头痛哭。
杨靖宇与曹亚范牺牲当年的冬天,地面温度已低至零下30多度,将黄殿军拉进抗联的魏拯民被困于山中密营,他给党中央写下了这样一封信:我们现在的处境十分艰难,身边的战友已经相继牺牲……尽管敌人现在正向我们疯狂进攻,但我们会百折不挠地予以反击,我相信,我们会愈打愈强。魏拯民与六名战士以树皮草根充饥熬到了次年春天,最终魏拯民在病饿之中逝世,六名战士与寻来的日伪军苦战,全部牺牲。
1942年2月12日,与杨靖宇齐名的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被日军特务从背后开枪击伤,赵尚志倒地瞬间拔枪击毙特务,昏厥以后被预先埋伏的日军抓捕,随之就义。
根据统计,抗联120多位师以上干部牺牲,这在抗日战争史上绝无仅有。口述史记录者李爽告诉记者,对抗联历史了解越多,越能体会他们的不易,“每一个幸存下来的战士都是英雄”。
文/图 记者 何利权 实习生 杜昕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5-29 16:50:4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