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董必武、陈潭秋的影响下通过阅读进步书籍走上革命道路。
他曾长期领导东北抗日斗争,构建吉东国际地下交通网,传递情报护送人员物资。
他曾整编各路抗日武装,筹建东北抗日联军,并且还参与组建东北地区党组织,力促东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他还创立党刊《解放日报》并担任首任总编辑,宣传引导抗日救亡运动。
他就是杨松,1907年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原名吴绍镒,字又衡。1942年11月23日病逝,年仅35岁。此时,距离抗日战争胜利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
人物简介
1934年,吉东地区一县城民居内,昏暗的电灯下,一个青年人正在将满洲省委和吉东特委的指示文件以及收集上来的日军情报缝进衣服里,准备传递给郊外密林中的抗日联军。
他就是杨松,东北抗联地下交通网络和吉东地下国际交通线的创立者。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直到1942年病逝,杨松在他35个春秋的短暂一生中,有11年在东北人民抗日斗争中度过。
化装“种痘先生”领导中东铁路工人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松在苏联海参崴任太平洋职工会秘书处中国部主任,他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准备回国参与领导东北抗日斗争。
1933年3月至5月间,杨松参加筹备建立中共吉东局。7月,他第一次越过国界线回国,在穆棱、密山、汪清等县和中东铁路巡视。
经过巡查后,杨松知晓了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1934年7月,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身份的杨松,化名吴平,装扮成给天花患者接种牛痘的医生,以“郎中”的身份行走在吉东各县,传达中共提出的抗日救国六大纲领。
在此期间,杨松基本上都在吉东第一线领导抗日运动,他和李延禄、周保中一起组建了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和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而后这两支队伍先后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五军,并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开辟了吉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当时在东北地区的中东铁路工人备受压迫,在新修建的图宁铁路工人中尤为严重,日本监工随便打骂工人、工头克扣工资、不发冬季御寒衣物等,杨松在铁路工人和伐木工人中广泛组织反日会,利用尖锐的矛盾鼓动工人从经济斗争入手,渐渐转向反日的政治斗争。杨松还以穆棱为中心,在中东铁路各站都建立了以工人群众为主体的反日会,有一些站建立了党组织。
在《李范五回忆录》中记录道:“各站反日会在职工部统一领导下,利用工作上的方便条件和铁路电话,只要日军军用列车一开动,暗语电话及时传到职工部。自一九三五年以后,各站段屡有军用列车被堵截事件发生。我军每次袭击日军军需列车都是附近站反日会提供准确情报,选择有利地形,协助扒路基、拔道钉。”
亲赴“山林队”感召整编队伍一致抗日
在当年的东北地区有很多自发形成的抗日民众武装,这些武装由于缺乏统一的思想领导,在抗日的同时,有时也会袭扰当地百姓生活。
当时在吉东地区的勃利、密山一带就有这样一支山林队,他们以苏衍仁为首,对外报号“小白龙”。当时由于这支部队有扰民行为,在中共吉东党组织内有人主张缴械,而杨松却不同意,并且向李延禄了解情况后,亲赴“小白龙”部营地。
杨松与苏衍仁相处半月之久,嘉勉他的抗日战绩,还耐心讲解军民关系是鱼水相依的道理。最后在杨松的感召之下苏衍仁细致清理部队人员,改善军民关系,不久就改编成第四军第三团,苏衍仁仍任团长。
从1935年春开始,杨松又先后会见了“打东洋”、“义军”、“西边好”等山林队首领。后来吉东地区这些队伍逐渐改变了过去那些散兵游勇的不良习气,成为受党领导的武装。
正是因为杨松接近下层群众,有几次都在群众的掩护之下化险为夷。一次杨松在吉林一个县城内的油坊中遇到了日伪敌人,而南方口音的杨松引起了敌人的怀疑。正当敌人要逮捕他时,油坊里一个老太太说杨松是她干儿子,不能逮捕。最后由于这个油坊在当地很有名气,敌人也就信以为真。就这样杨松一次次在群众的掩护之下逃离虎口。
建立吉东地下国际交通网 巧用女人辫子传递情报
杨松所在的吉东地区处于中苏边境,又位于南满和北满两个抗日游击区之间,建党初期就是国际交通线的重要枢纽。
吉东特委成立后,在杨松的主持和安排下,先后恢复和重建了五个联络站,形成了一个上下、内外纵横交错的地下交通网。
杨松构建起来的吉东地区地下国际交通网,主要是传递中共中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满洲省委、吉东特委、各县委的指示、文件、书报等。还迎接护送各级党政军领导出入境和到各地巡视、开会、指导工作等。此外还能侦察、传递日伪军事活动情报,筹集运送作战物资和生活用品,有时还潜入日伪军中散发传单、标语,策动日伪军反正,动员开明人士参加抗战。
构建交通线初期,由于敌人会设置路卡进行盘查,传递情报是最难的问题。杨松不断发明创新,将密信、文件放在敌人不易查到的地方。有时在通关前将情报缝在衣服里、放在耳朵中。最后敌人检查越来越严,还将情报和文件放在女人的辫子中,按事先约定好的暗号、地点进行单线联系,或者利用交通网进行接力联络来迷惑敌人。
抗战胜利后,许多抗联老干部都曾说道:“杨松是位很有才能的地下工作者。他在吉东布下了一张神奇的交通网,使这一地区的抗日之路四通八达,党的干部、军队的干部和抗日群众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有人公开或暗中掩护。”
参加共产国际“七大” 组建改编东北抗日联军
1935年七八月间,杨松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参加了共产国际“七大”,并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宣言”的起草工作。之后又担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中国问题顾问,同陈云等一起任代表团满洲问题委员会委员,随后又被代表团和陈云指定为东北工作负责人。
此后,在1936年2月20日,起草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指导东北抗日武装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至1937年10月共组建11个军,至1939年5月又整编为三路军,最盛时发展到3万余人。
期间,代表团决定撤销满洲省委,组建东满、南满、吉东、松江(北满)四个省委和哈尔滨、奉天两个特委,杨松都参与部署各省委的筹建工作。
在协助陈云领导抗联期间,1936年杨松还撰写了《论东北人民反日统一战线》,发表在共产国际刊物《共产国际》杂志上。
1937年“九一八”纪念日当天,又在《救国时报》上发表《全国对日总抗战与东北抗日民族革命运动》一文,周保中、金策、李兆麟等要求部队要把它与党中央文件和毛泽东著作一起列为东北抗日斗争指导方针。
创办党刊《解放日报》并任首位总编辑
1938年2月,杨松返回延安工作,此后就一直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思想理论、外事、东北工作等方面的得力助手。
虽然已经离开东北,但是杨松还在从事东北抗联的工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抗联报告,并且起草了六届六中全会给杨靖宇和抗联战士的致敬电。
还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上先后发表《论七年来东北抗日有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和《再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回顾了1938年前东北抗日斗争史,还为东北抗联总结了六条根本经验。
1941年5月,杨松在延安创办《解放日报》,成为党的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后担任《解放日报》社首任总编辑。杨松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顶多休息三四个小时。最终积劳成疾,引起肺病复发。1942年1月底,病情加重,连续吐血,竟还躺在病床上靠着枕头为报社写文章。
1942年11月23日,年仅35岁的杨松病逝于延安,遗体安葬在解放日报社所在地清凉山山顶上。毛泽东主席为杨松的病逝亲笔写了挽词:“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此时,距离抗日战争胜利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
(感谢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尚金州对本文的支持)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6-19 09:40: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梁树林——东北抗联吕老妈妈
下一篇:东北抗日军队的演变与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