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左联”发起人枞阳童长荣在东北抗联
2015-06-30 10:51:27  来源:凤凰网安徽  点击:  复制链接



  第一位因抗日牺牲的我党高级将领

  说起“左联”,大家都知道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旨在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的文学组织,也知道她的旗帜人物是鲁迅等大家,但你知道其中的一位真正发起人是谁么?说起上世纪30年代的“东北抗联”,不少人也都熟悉当时的领导人赵尚志、杨靖宇的故事,但你知道“东北抗联”早期还有一位和他们齐名的领导人吗……这个人就是我省枞阳籍抗日英雄童长荣。

  但十年前,我无意中接触到这位皖籍先烈名字时,他仅仅是个符号,连一些有关部门也提供不出更多的详情。上网搜寻,也只有寥寥无几的几篇文字。可见人们对“童长荣”这三个字太陌生了。作为烈士的同乡,我觉得我有义务有责任还原烈士的真面目与世人。于是,从2005年开始,我一点一点搜集烈士的相关资料。通过这几年不懈的努力,手头掌握的资料越来越多,对烈士短暂一生的足迹也理顺了。特别是2014年6月,我到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汪清县——烈士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当年的东满一带,专程走访并拜祭了童长荣烈士陵园。

  当地人民对先烈的缅怀、纪念,真的令人动容。省地县各级党史工作者,早就开始了对当地历史的调查,寻找当年的知情人,详细了解、形成文字;在革命时期留下的各种档案里找寻蛛丝马迹。我们接触到一位名叫金春燮的朝鲜族老人,他原是汪清县领导,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对先烈事迹的搜集整理工作,自费跑遍延边各地,联系一些先烈的亲属、后代;确认并建造数十处革命遗址并树碑立传。正因为有这些人矢志不渝的努力,才为我们还原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先驱形象——

  童长荣,安徽枞阳人,1907年11月生。1921年就读于省立师范(现安庆一中前身)时接触革命,后与王步文等成为安徽学运领导;1925年又与王步文等一道东渡日本留学,同年入党,后成为中共东京特支负责人;1928年回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任沪中区委宣传委员、书记,参与筹备左联;后转战至河南、天津、大连任省(市)委书记; 1931年9.18事变后,与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第一批被中共派往东北,组织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童长荣来到抗日前沿阵地东满(包括今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带),任东满特委书记。东满地处中、苏、朝三国交界处,社会情况复杂,日本人的势力早已渗透。童长荣入党时间最早,学历最高,又是一位有丰富对敌斗争经验的“老革命”,既有文韬亦有武略。他是东满抗战的主心骨。1934年,日寇疯狂大扫荡,妄图围剿抗日武装。3月21日,童长荣在带领特委机关转移时,牺牲在吉林延边汪清县。牺牲时,他的身份是东满特委书记,东满抗日武装的最高领导人,党史军史上称他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的创始者。

  从那些为数不多却很有细节的资料看,童长荣个子不高,长条脸,瘦瘦的,脸色苍白,鼻梁上架副眼镜,很像一位在校大学生,当年才24岁。在“山头”林立、战将如云的东北抗战中,童长荣似乎算不上一员猛将、虎将,但却是一位胸怀开阔、目光高远的儒将;他不一定能弹无虚发,叱咤风云,但他更善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精心布局东满的抗战局势,耐心引导东满军民对抗日形势的了解,对革命前途的认识。他总是把眼前的工作同革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让人想着未来。他教身边一位文化不高的同志学习,说将来革命成功了,我们都是国家主人,还要治理国家呢!他领导的东满根据地,人民政权发展得红红火火;男女老幼积极性高涨。游击队成立初期,缺少武器,群众纷纷出钱出力,献计献策。有的人从家里拿来大刀、猎枪,有的人带路去找东北军溃退时偷埋下的枪械,还有几位妇女,居然把伪军的枪偷了过来。

  通过寻访,我还知道日后名扬全球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当年曾是童长荣麾下安图县的游击队队长,他在回忆录中就生动地介绍了“牛皮步枪”(用吃剩的牛皮迷惑敌人以夺取步枪)和延吉炸弹的来历。东满游击队很快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童长荣和杨靖宇、赵尚志等一批抗联初期的武装领导人,都是带着明确坚定的奋斗目标抗日的。很快,日本关东军就敏感地意识到:共产党的抗日游击队是“满洲之癌”,比其他的抗日队伍更危险、更可怕,必须集中力量,全力消灭。

  “左联”发起人的“文韬”对敌斗争

  其实,童长荣在被我党派往东北抗日之前,还在上海创办了一个对我党十分有影响的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左联”的实际发起人之一。

  原来,童长荣1928年由日本回上海后,先后担任中共沪东区委宣传部长、区委书记。上海是当时党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市内各区党的重要领导人都是由有丰富斗争经验的优秀干部担任,如陈潭秋、刘少奇等,年仅21岁的童长荣担任区委书记,足见中央对他的信任。当时党的六大刚开过不久,上海正忙于贯彻六大精神。先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在赴莫斯科出席六大途经哈尔滨时,曾在鲁迅给任国桢的一封信中得知上海的创造社、太阳社等左翼文学团体曾有人攻击鲁迅,影响了左翼文学运动的团结。周恩来返沪后中央便决定加强对上海文艺工作的领导。

  根据中央的指示,童长荣积极奔走于各高等学校和文学团体之间,说服党内外左翼文艺工作者停止与鲁迅的论战。童长荣理论水平很高,组织能力也很强,又有很好的文学修养,经常以笔名在太阳社的刊物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和诗歌等作品,是创造社的骨干成员之一,在上海文学界很受进步人士的拥护,因此他的说服工作很见效力。在弥合了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的关系的基础上,他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努力筹建左翼作家联盟,是左联实际上的发起人之一。左联成立前的联系协调、起草纲领、拟定发起人名单等具体工作他都出力甚多,只因党的秘密工作需要,童长荣不能被列入左联发起人名单。为此,周恩来又把夏衍从中共闸北街道支部调出专门从事左联筹建事务,并与鲁迅等一起名列左联发起人和第一届执行委员之中,而童长荣则在左联成立后不久,被派往河南组织暴动去了。

  而童长荣在宣传上的特长使得他在对敌斗争上的“文韬”更值得一提,甚至可以说是首开先河。他在日本留过学,对日本社会情况了解;他更是个共产党员,对世界动荡的大局也了解。他告诉东满的同志:中日人民友好交往已有几千年历史,我们反对的只是日本的军阀;日本也有劳苦大众,日本民众是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制止这场战争。他派人打探日军的情况,分析日军士兵来往家书的内容,从中看出士兵们的反战情绪,思乡之苦;他还和社会上一些反战的日本人交朋友,这些人常常替游击队送情报、筹粮、捐款、夹带传单;还有人直接找到游击队,要求参加反日会。童长荣还亲自有针对性地用日文写《告日本士兵书》、编各种小册子、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写出许多打动人心的传单,散发到公路边、战场上,或叫人偷偷带到日伪军内部。

  东满游击队除了武装消灭敌人外,还按照童长荣的这些指示瓦解敌人内部,动摇军心,并取得明显效果。解放后曾入选教科书的有关日本共产党员、辎重队司机伊田助男,战场上赠送一汽车弹药,然后留下纸条饮弹自杀的故事,就是发生在1933年3月底,童长荣指挥的一场与日寇进行三昼夜激战后。那场战斗,还使日军有少将军衔的指挥官龟冈村一气急败坏,一连杀了二十多名偷藏传单的士兵,自己也因重伤不治而亡。1934年初,也是一场日寇讨伐战结束后,游击队在冰封的河边,发现两枚野炮弹下压着一封信,写道:“……我们要回国了。这两颗炮弹里各装三百发子弹,你们用它反对日本军阀吧!”落款署着十二个日本士兵的名字。童长荣的博大胸怀,他的远见卓识,使东满军民的抗日增添了一门必备的有效“武器”。

  而在寻访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童长荣的执着顽强、勇于献身。他多年肺病缠身,几次大口吐血;多次身受枪伤,伤口流血红肿,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和战士们一道经受着冰雪严寒、缺枪少弹、缺衣断粮的极端环境,对敌人进行艰苦决绝的反击战。他牺牲时,整个人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战士们面对烈士遗体,泪流满面,痛心地说:长荣同志,你走得太早了!

  未婚妻执着的守望

  为更进一步了解烈士的成长轨迹,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我们寻访到了童长荣的亲属——他的外孙郑卫胜先生。但郑先生的一句话让我们唏嘘不已,“我其实与童长荣烈士并无一点血缘关系。”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郑卫胜的外婆叫何坤芝,一个如灵芝般轻灵美好的女子,出家后改名何佛清。十八岁与童长荣订婚,三年后童长荣到日本,临别时留下话:三年后回来娶你!谁知,这一等就是一生,从此一去无回。在童家大家族分家、寡母无人奉养时,二十出头的大姑娘自嫁入门,从此挑起了生活重担,侍奉老母,挣钱养家,成了烈士母亲唯一的精神支柱和生活依靠。她受尽了千般委屈,吃尽万般辛苦,却始终无怨无悔,为童长荣烈士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长江北岸这个破败的小镇,在这个缺少男人的家里,两个女人日夜倚门盼望。从憧憬、挂念,到担心、埋怨,直至心碎失望。其中的孤寂与凄凉,辛酸与绝望谁人能知?

  而在这些年中,何坤芝曾两次出家,其中一次是被童长荣母亲“逼”的。

  从1925年离家去日本,童长荣一直杳无音信。有一天老人对何坤芝说:孩子,你走吧!嫁人去!何坤芝说:妈,您糊涂了?我是您儿媳妇!“我儿不回了,他没那个福分。我不能耽误你,会遭人骂的。”老人一次又一次“撵”何坤芝走,她一次又一次求情。终于,她思考再三,离开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到一个无人认识之处,与青灯古佛做伴,靠打斋化缘、靠倒腾点小买卖求生,一点一滴地积攒着每一张角票,每一文铜钱;还经常偷偷溜回家,在窗台上留下点什么。

  又过了几个三年,童长荣母亲思儿心切,哭瞎双眼,佝偻身子,摸索独行,如同一段枯木,随时可能倒地。何坤芝再也忍不住了,一头扎进家门,抱着老人,娘俩相拥而泣。何坤芝说,我就是您的儿,我给您养老!

  何坤芝没有食言!几个月后,老太太油枯灯灭,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全然不知她的亲儿早她十四年就已经长眠在冰天雪地深山密林之中,为信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何坤芝含悲忍泪,以孝子的身份,风风光光地将老人家送上了山。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帮忙的、慰问的,谁都不免肃然起敬,唏嘘感慨,啧啧赞叹一番……

  此后,何坤芝成了茅屋的唯一主人,她坚守着,等待着。等着童长荣回来,她先要代老娘好好打他一顿,问他为什么扔下老娘几十年不闻不问;她还要代老娘好好疼他爱他,让他漂泊几十年的身心得到安抚。她考虑自己年龄大了,将来的家不能缺孩子,便抱养了姐姐的幼子,又领养了从小没娘在自己眼前长大的一个小女孩(也就是郑卫胜的妈妈),想为童长荣营造了一个完整的家。

  但何坤芝一直没有等回童长荣。直到解放后两年,一张烈士证明书击碎了她仅存的最后一丝希望,她再一次遁入空门……不过,国家没有忘记烈士,也肯定了何坤芝的身份。她最后的三十多年是在儿孙绕膝中安然度过的。1987年,83岁的何坤芝离世前,嘱咐身边的养女:“将来一定代我去看看你的父亲!”

  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我寻访烈士的过程中,有资料表明,长荣对家乡对亲人一直有着深深的眷恋。他走南闯北多年,但乡音难改。安徽口音使他在给群众干部做报告时常常带个“翻译”;偶尔他也和同志谈起家乡,谈起家中的老娘,也是充满相思之情。原来,在他的身上演绎着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

  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受东北有关部门邀请,童长荣的养女童承英带着郑卫胜姐弟俩千里迢迢到东北吉林省汪清县童长荣烈士陵园,拜祭了他们从未谋面的父亲和外公。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四月下旬,我陪汪清县的一个专门小组,沿着童长荣烈士青少年时期的轨迹,到我省枞阳、安庆、合肥及上海、天津等地,进一步核实补充资料,准备一起拍摄一部童长荣专题片、写一本介绍他光辉一生的书。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6-30 10:57:1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黄显声:东北抗日义勇军缔造者

下一篇:“最后一位抗联传令兵”黄殿军:凝固在战火中的百年深情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