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孙女讲述杨靖宇抗日传奇:牺牲10年后家人方知
2016-03-04 09:44:37  来源: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点击:  复制链接

  

  杨靖宇的儿媳妇和孙女

  

  杨靖宇留给家里的唯一一张照片杨靖宇留给家里的唯一一张照片

  

  已经87岁高龄的方绣云每天仍坚持看公公的传记

  “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纪律严明到处宣传,群众俱欢迎,创造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战争……”这几句铿锵有力的歌词,来自一首名叫《西征胜利歌》的歌曲。也许这首歌很多人都没听过,然而这首歌的作者却是家喻户晓,他就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将军。

  “这首歌是我爷爷在1936年创作的,当时为了同北上抗日的红军取得联系,他派部队进行了第一次西征。为了鼓舞士气,创作了这首歌曲。”2011年6月23日,在河南郑州市一个普通的住宅小区内,年过半百的马继先向《法制周报》记者声情并茂地述说起自己“从未见过面”的爷爷的感人故事,“到现在爷爷已经牺牲了70多年,但他却一直活在我们这个家庭里。”

  这时,坐在旁边的杨靖宇烈士的儿媳妇,现年87岁高龄的方绣云老人指着桌子上红布包

  裹着的一段桦树皮说:“这块树皮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她爸爸(指马继先的父亲、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在世的时候,逢年过节总会拿出来教育家人,后来是我拿出来给家人讲公公的感人故事,以后这个任务要交给孩子们了,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老人的声音不大,言语中却满是坚定。

  为革命两度改名

  说起杨靖宇,大家都知道他是鼎鼎有名的抗日民族英雄,然而说起马尚德、张贯一,知之者却甚少,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

  1905年的2月26日,伴随着清王朝的风雨飘摇,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户马姓农民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马尚德。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打小就调皮捣蛋”的男孩日后会成为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

  “从小就很倔,认准的事儿,谁说也不中。”杨靖宇的大孙女马继先现已经退休在家,关于爷爷的故事,她已经能“倒背如流”,5岁的时候,杨靖宇父亲病逝,孤儿寡母的艰难日子,反而让杨靖宇格外要强与上进。

  “性子里满是正义感”的杨靖宇在1919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年仅14岁的杨靖宇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

  1925年,他在开封(当时是河南省省会)街头演讲学生运动;1926年,他受党派遣回确山老家当农协会委员长;1927年,他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率领5万农民武装占领确山县城,打垮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这一年,杨靖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此时,他只有22岁。

  1928年4月,正受警察通缉和搜捕的杨靖宇偷偷回家,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儿子不孝,让您吃苦受累了……”当妻子抱出刚刚出生5天的女儿让杨靖宇给起名时,杨靖宇无比愧疚地看着妻子,“就叫小躲吧,躲藏的躲。”

  “我姑的名字就叫马躲,后来才改名为马锦云。”马继先回忆说,“我爷爷在我爸刚2岁、我姑出生才5天的那天离开了家。那时候谁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要干什么,我奶奶和老奶奶都不知道。”

  这一次远离家乡,谁也没有想到,竟是杨靖宇与家人的诀别。

  1929年8月,杨靖宇被派到抚顺任特别支部书记,化名张贯一。在抚顺,他因领导当地矿工罢工,曾两次被捕入狱,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才被组织营救出狱,历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杨靖宇的名字也是他后来打日本鬼子的时候改的,为了不连累家人,他在抚顺领导工

  裹着的一段桦树皮说:“这块树皮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她爸爸(指马继先的父亲、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在世的时候,逢年过节总会拿出来教育家人,后来是我拿出来给家人讲公公的感人故事,以后这个任务要交给孩子们了,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老人的声音不大,言语中却满是坚定。

  为革命两度改名

  说起杨靖宇,大家都知道他是鼎鼎有名的抗日民族英雄,然而说起马尚德、张贯一,知之者却甚少,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

  1905年的2月26日,伴随着清王朝的风雨飘摇,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户马姓农民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马尚德。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打小就调皮捣蛋”的男孩日后会成为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

  “从小就很倔,认准的事儿,谁说也不中。”杨靖宇的大孙女马继先现已经退休在家,关于爷爷的故事,她已经能“倒背如流”,5岁的时候,杨靖宇父亲病逝,孤儿寡母的艰难日子,反而让杨靖宇格外要强与上进。

  “性子里满是正义感”的杨靖宇在1919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年仅14岁的杨靖宇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

  1925年,他在开封(当时是河南省省会)街头演讲学生运动;1926年,他受党派遣回确山老家当农协会委员长;1927年,他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率领5万农民武装占领确山县城,打垮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这一年,杨靖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此时,他只有22岁。

  1928年4月,正受警察通缉和搜捕的杨靖宇偷偷回家,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儿子不孝,让您吃苦受累了……”当妻子抱出刚刚出生5天的女儿让杨靖宇给起名时,杨靖宇无比愧疚地看着妻子,“就叫小躲吧,躲藏的躲。”

  “我姑的名字就叫马躲,后来才改名为马锦云。”马继先回忆说,“我爷爷在我爸刚2岁、我姑出生才5天的那天离开了家。那时候谁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要干什么,我奶奶和老奶奶都不知道。”

  这一次远离家乡,谁也没有想到,竟是杨靖宇与家人的诀别。

  1929年8月,杨靖宇被派到抚顺任特别支部书记,化名张贯一。在抚顺,他因领导当地矿工罢工,曾两次被捕入狱,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才被组织营救出狱,历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杨靖宇的名字也是他后来打日本鬼子的时候改的,为了不连累家人,他在抚顺领导工

  人运动的时候,用过张贯一这个名字。”已近耄耋之年的方绣云,说起自己公公的事情,如数家珍。

  牺牲10年后家人方知

  1932年11月,杨靖宇被组织派往吉林组建武装部队进行抗日斗争。按照党的指示,杨靖宇结合当地实际,决定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史料记载,在组织“抗联”一事上,杨靖宇采取了写信、发传单、主动联系等手段。孙女马继先说,“爷爷是大高个,一米九多,顶天立地,令人信任。载入史册的是,16支不同的武装力量齐刷刷凝聚在了杨靖宇的游击队周围,共同围攻大兴川、八道河子、破坏吉海铁路……”

  东北被日军视为征服中国的战略基地,但东北抗日联军队伍日益壮大,犹如一把尖刀插进敌人心脏。

  “抗联”牵制了数十万侵华日军,使之无法入关,成功配合和支援了全国抗战。因此日本人对杨靖宇“恨之入骨”,下决心一定要除掉这个“满洲治安之癌”。

  从1938年起,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动军警6万余人,“对于捕杀杨靖宇等须全力以赴”,强调“同时遇‘抗联’和抗日山林队,专打‘抗联’,不打山林队;若是同时遇到杨靖宇和其他‘抗联’部队,专打杨靖宇,不打其他‘抗联’。”

  “可以说,日本鬼子为了除掉我爷爷,打击‘抗联’,真是啥招都用过。”马继先回忆说,“就在这样困难的境况下,他们还是继续坚持战斗,是民族的信仰、抗日的决心支撑着他们。”

  1940年2月23日,日军在吉林省蒙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孤身一人的杨靖宇,讨伐队劝他投降,他不予理睬,不停用手枪射击,讨伐队遂猛烈向他开火,杨靖宇壮烈牺牲,终年35岁。“爷爷牺牲后,日军还残忍地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说到这里,看着桌子上祖父被剖腹的照片,马继先数度哽咽,良久无语。

  “我18岁嫁到他们家来,根本就没见过公公,也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方绣云感慨地说,“解放后党组织找到我们,我们才知道公公在东北打鬼子,牺牲快10年了。”

  桦树皮成了传家宝

  杨靖宇壮烈牺牲后,日军用铡刀把他的头颅切下,并拍照片示众。最后他的头颅被送到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用药水浸泡在瓶子里藏匿起来。

  “公公牺牲后,举行过三次公葬,前两次不知道,最后一次我参加了。”方绣云告诉记者。

  据史料记载,在杨靖宇壮烈牺牲后,伪蒙江县政府曾于1940年3月在保安村北门外的山岗上搭建起祭祀灵棚,为杨靖宇主祭安葬。(安葬仪式按日本习俗,在木碑前横拉着两头细中间粗的草绳,上面挂着白色的纸条,焚香供酒,日本僧人礼拜念经。但当时不论在场或不在场的蒙江老百姓却是以此为祭台,默默地真心悼念抗日民族英雄。

  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后,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蒙江县建立了民主政府。新政府在1946年初召开了各界代表座谈会。会上,动员募捐为杨靖宇将军修墓,县政府作出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的决定。

  1948年,长春解放,被日伪军保存长达8年的杨靖宇烈士的头颅也终于被找到。1952年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在通化市修建靖宇墓。

  “1958年,我们去东北,当时看到公公的头颅,我丈夫当时都哭昏过去了。”方绣云回忆说,“那次公葬是将公公的头与遗骸合葬在一起,他牺牲十几年后,才能得以全身安葬,实在令人心痛。”

  此后的几十年里,方绣云和老伴马从云带着儿女们,曾多次去杨靖宇墓前祭拜,虽然每去一次,“都要难受好长时间”,但她认为“难受也要去,让后人们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

  1953年,是方绣云第一次和老伴马从云去东北,那一次他们辗转前往公公战斗过的很多地方,并特意带回来一段东北的桦树皮。

  “当时在那里,我和孩子他爸一起还特意尝尝那些草根、树皮的滋味。”方绣云回忆说,“实在是难以下咽,可公公就是靠吃这个打日本、干革命。”

  而这段桦树皮也成了马家的传家宝。

  “打我记事起,每当逢年过节,我父亲都拿树皮出来,给我们讲述爷爷当年的故事。”杨靖宇烈士的二孙女马继传回忆说,“父亲过世后,就是母亲拿出来讲,再后来母亲年纪大了,就是我们拿出来给孩子们讲。想着自己有这样一个英雄爷爷,一定不能给他脸上抹黑,也一定要将他的革命精神告诉后辈,让他们继承先人遗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杨靖宇将军的唯一“遗产”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在与日军的战斗中英勇献身后,现场留下的遗物有一身破衣、3支手枪、230发子弹、钢笔、怀表、指南针和现金6660元。

  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并没有给自己家人留下任何遗产、遗书或遗言。1942年,杨靖宇的妻子在老家病逝,临终前曾拉着儿子马从云、女儿马锦云的手说:“好好藏着你爹的照片,将来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找你爹去。”而这张照片是这位抗日民族英雄留给这个家庭唯一的“遗产”。

  记者手记

  “红色家书”报道是在传承历史

  《法制周报》记者 赵雪浩

  回想做“情系红色家书”系列报道这3个多月以来,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一份对历史的尊重。

  “你们是在做一件对革命烈士和民族都有益的好事。”我清楚记得,这是5月26日,远在新西兰的邓邦镇通过越洋电话给我说的一句话,他是革命烈士邓中夏的侄子。5月24日,《法制周报》在16版刊登了《邓中夏:仕宦之家走出的革命者》,这是“情系红色家书”系列报道之三。邓邦镇的赞誉之词,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其实在这之前,“红色家书”系列已经推出了方志敏、夏明翰的故事,也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特别是本报刊发《夏明翰女儿口述一家五烈士红色故事》后,引来不少同行关注,《北京青年报》、山东卫视《天下》栏目、凤凰卫视《走读大中华》栏目都纷纷赞扬这篇报道“有血有肉、饱含深情”。夏明翰女儿、85岁高龄的夏芸老人通过儿子告诉记者:“这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有关我父亲报道的最感人的一篇。”

  而对于我来说,采访夏芸,印象最为深刻。

  在江西九江,我特意买了鲜花,带上家乡人的问候,来到了夏芸老人的家。

  已经85岁高龄的夏老,因为年前跌跤一直卧床不起,但听说是家乡媒体来采访,十分热情,要保姆将床摇起,半躺着和记者叙话。

  我明显能感到她的吃力,她有时候会想很久,并不断重复,并多次叮嘱我“对照史料,别出错了”,那种认真让敬佩油然而生。

  “我年纪大了,时间不多了,能多一次机会向媒体说说我们一家五烈士的故事,是我的责任。”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老人拉住记者的手,一再嘱咐,“我们后人没什么,烈士们

  不容易,要好好记住,别忘了他们。”

  在采访左权女儿左太北的时候,老人家总是讲着讲着就哽咽起来,采访不得不几次中断。我能切身的体会到,他们作为一个烈士之后,所承担的压力、肩负的责任和被寄托的希望。

  “不能给烈士脸上抹黑。”这是众多烈士后代最为一致的想法。

  事实上,很多烈士亲属都在这样默默践行着。他们都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左权的女儿叫上记者一起去菜市场买菜,黄公略将军的外孙女在一家普通的民营企业打工,而杨靖宇的儿媳与两女一儿挤住在普通的三居室里……

  这一切都让我感动,感动他们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感动他们平凡的生活,他们没有以烈士后人自居,没有“给烈士脸上抹黑”。

  当一切见面的场景、谈话的内容、追忆的历史成为文字时,读者们的评价才是最好的脚注。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法制周报》推出‘情系红色家书’系列报道。透过一封封红色家书,读者品出了蕴含其中的希望、乐观、坚强、艰苦奋斗、迎难而上……”这是5月30日,湖南省委宣传部第63期《阅评简报》给予我们这个系列报道的鼓励。

  “《情系红色家书》的策划报道做得很好,篇篇都是自采的,而且每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也很震荡人心。这期的《女儿追忆“向蔡同盟”铁骨柔情》也是相当的感人。”这是6月8日,来自长沙市开福区的读者刘毅对我们报道的评价。

  看到这些,作为该系列报道的记者,感到自己是在完成一项历史使命,无比自豪。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6-03-04 09:51: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战斗序列沿革

下一篇:胶东第一兵工厂图集,手榴弹、四五式步枪!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