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中)
2016-04-25 11:42:44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  复制链接

  “‘瘦李’就是赵一曼”

  赵一曼留在世间的另一张照片,最终揭开了她的身世谜底。

  何成湘收到了李坤杰寄来的照片后,马上认出照片中人正是曾经在哈尔滨共同战斗的“李洁”,也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赵一曼。不过,“赵一曼”这个名字使用时,名字的主人是在抗联的部队中,与何成湘已经没有直接联系。所以,他虽然确信李坤泰就是赵一曼无疑,但并没有马上给出结论,而是展开了进一步的查证。

  恰在此时,《工人日报》记者何家栋准备写赵一曼的报道,何成湘就把李坤泰的照片交给他,委托他带着照片到赵一曼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去核实。

  在哈尔滨以东的珠河地区,当年和赵一曼朝夕相处的游击队员和乡亲们,看了照片都惊喜地喊道:“瘦李,她就是瘦李,就是赵一曼!”他们还向何家栋叙述了赵一曼如何精明能干,说话有时露出四川口音,能文能武,枪打得很准;说话声音很大,还说她如何不怕困难,不怕敌人;说她走时乡亲们如何舍不得她。

  何家栋找到了当年赵一曼从医院里出逃时用马车送她的车主魏玉恒。魏玉恒一眼就认出了当年那个满身是伤的女共产党员,就是照片中的清秀女子,他立刻大声说:“是她,没错!”

  除了这些曾经见过赵一曼真容的人证,更重要的物证也被找到了。何成湘将他搜集到的赵一曼身世情况汇报给党组织,党组织随即进行了更周密的调查。

  在黑龙江省档案馆,一个个日伪档案卷袋被仔细核对,最终整理出赵一曼被捕后的全部情况记载。

  一份又一份的审讯记录,清晰而真实,记述了赵一曼与日寇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事迹。一张泛黄的照片附在一份审讯记录之后,那是赵一曼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被日本鬼子拍照留下来的——肉体的创伤使她显得有些痛苦,然而她又十分安详。那紧闭的嘴唇,那闪亮的眼睛,还和抱着孩子时照的相片一模一样,面部表情还是那样透着一股坚毅的力量。那是钢、是铁,是敌人永远无法摧垮的力量。

  她,就是赵一曼,就是“瘦李”,是四川宜宾出生的李坤泰,是李坤杰的幺妹!

  李坤杰、陈达邦、何成湘、郑易楠、陈琮英……许多在赵一曼生前曾经亲近和熟识的人们,这才得以把自己记忆里的不同阶段的“赵一曼”拼凑在一起,还原了她完整而真实的一生。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生于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白杨嘴(现一曼村)。赵一曼有五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与二姐李坤杰感情最好。在李坤杰的记忆里,赵一曼天生就有一股追求自由的“拧劲儿”。

  赵一曼10岁的时候,按照家乡的规矩,该裹脚了。

  那时,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统治近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长期禁锢和统治人们的封建意识、封建陋习还没有革除。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裹脚仍是很多女孩子必须经历的一个人生历程。

  母亲给赵一曼裹脚,却被赵一曼几剪子剪掉了裹脚布,还当着客人的面在堂屋里洗脚,以示抗议。赵一曼的父亲李鸿绪曾说她“端女儿乃刚烈之女也。”

  赵一曼13岁时,李鸿绪病逝,大哥大嫂成了一家之主,他们管束不了赵一曼,就准备给她找个婆家嫁出去。谁知媒婆刚上门,赵一曼割了一把浑身利刺的藿麻,指着媒婆说:“如果再来管我的事,我就用藿麻收拾你们!”

  13岁的女孩,已经流露出了性子里的倔强和刚烈。

  赵一曼的大姐夫郑佑之是中共四川省委川南党组织的创建人,也是赵一曼的革命领路人。她自小在郑佑之主持的新式学堂里上学。1924年,19岁的赵一曼加入共青团,二姐李坤杰也成了她发展的团员。

  次年,在郑佑之和李坤杰的协助下,赵一曼从自己的封建家庭里逃了出来,到宜宾县城的女子中学插班读书。21岁时,赵一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过,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还相当缺乏斗争经验,因为学生运动中张扬激进,她很快就被宜宾女中除名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赵一曼离开了满是柔弱之气的女子中学,转而进了更符合她性格特质的学校——黄埔军校。

  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国民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黄埔军校政治科迁移至武昌,成立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也就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赵一曼经过党组织的推荐,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女子队。同年入学的学生共1000多人,被称为“黄埔六期”。

  当时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和本校一样,有大量的共产党员。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恽代英是校务委员,罗瑞卿是和赵一曼同期的黄埔学员。

  女子队共有195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军事院校女学员。赵一曼的军校同学黄静汶回忆,女生进校后统一剪短发,换男装,和男学员一样接受训练。

  在军校中的赵一曼并没有留下多少记载,那时的同学也只对她留下了“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刻苦”这样的泛泛回忆。

  当时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收女学员,很难说是真的要培养能上阵杀敌的女战士、女将军,战争的血腥残酷就注定了男性是其中主要角色。但是,赵一曼后来能在白山黑水间带领队伍与日寇殊死搏杀,战绩卓著,这一段军校生涯应该有不小作用。

  黄埔军校的学制只有两年,有很大的“速成班”色彩,而赵一曼的军校生涯还不到半年。

  1927年,先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继而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大肆逮捕、屠杀中共党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革命形势急剧恶化。武汉的党组织遭到残酷破坏。赵一曼不得不结束军校的学习,化装成逃难农妇到达上海。

  上海同样笼罩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之中。为保存力量,党中央选派年轻党员前往苏联留学。

  李坤杰对赵一曼的记忆基本上就止于她进入黄埔军校。在这之后,赵一曼遇到了她的爱人陈达邦。

  赵一曼的一生很短,只有31年;她与爱人共度的时光更短,仅仅一年。

  爱情、亲情与革命

  1927年9月,在上海吴淞口码头,赵一曼和40多名青年党员一同登上了一艘苏联商船。

  党员们每10人编成一个小组,统一行动。赵一曼所在小组的组长是陈达邦。

  陈达邦1900年生于湖南长沙一书香门第,与任弼时是同学,他的妹妹陈琮英后来成为了任弼时的夫人。

  陈达邦是黄埔五期学员,算是赵一曼的“学长”,但此前并不相识。两人的爱情就是从这艘船上开始的。

  船从上海航行到苏联要一个多月。赵一曼一路饱受晕船之苦,也一路得到陈达邦的悉心照顾。

  两人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赵一曼的俄文名字叫“科斯玛秋娃”,学生证号为807。他们的课业繁重,有中国革命问题、政治经济学、游击战争,当然首先要过语言关。赵一曼从没接触过俄语,也是陈达邦从旁指导。

  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1928年4月,赵一曼和陈达邦结为夫妻。

  陈掖贤在回忆母亲的文章中写道,父亲回忆起和母亲在莫斯科时的生活,曾经感慨地说,“那的确是很踏实、很幸福的一段时光”。结婚那年的暑期,两人一同到克里米亚海滨休假,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不久,赵一曼怀孕了,他们爱的果实即将降生,但莫斯科寒冷的天气,令本来就身体欠佳的赵一曼肺病加重。她感到自己无法再继续学业,留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也会影响陈达邦的学业,便主动向旅莫支部书记提出:中断学业,回到中国去做一些实际工作。

  幸福的时光如此短暂,分别来得实在太快。

  赵一曼回国后,曾短暂借住在好友、地下党员郑易楠的家里。据郑易楠回忆,赵一曼曾说起,陈达邦也想回国,她不同意,陈达邦想要送她回国,她也不同意,就让陈达邦在苏联好好学习,以后有机会再回国。陈达邦拗不过她,只能把身上最值钱的一块怀表和一枚金戒指给了赵一曼,让她遇到难处时应急。

  1928年11月,怀有身孕的赵一曼告别了陈达邦,与五位同志一起踏上了回国的艰难旅程。对于这段经历,赵一曼曾对郑易楠回忆,为了避开敌人的严密盘查,虽有火车,但不能坐,他们扮成被驱逐出苏联的华侨,还用绳子捆起来推出国境线。他们徒步穿过冰天雪地的国境线奔回祖国,她的脚也冻了,手也冻了,要爬着走,又怀着小孩,反应也很大,这孩子命大,居然在肚子里安然无恙。

  赵一曼回国后,先在党中央工作,后来中共中央派她到湖北宜昌建立联络站,接应和安排西南各地往返于上海之间的同志。

  在宜昌,赵一曼早产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陈掖贤。不过,陈掖贤的名字是后来堂伯给起的,赵一曼只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叫“宁儿”,取自她本名李坤泰时的字“淑宁”。直至牺牲,赵一曼都没来得及给自己孩子起个大名,在最后的遗书中,仍称儿子为“宁儿”。

  不久,赵一曼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到上海,开始了隐蔽的工作。她那时用的名字是李一超。“一超”是她在宜宾女中时给自己起的名字,放弃“李坤泰”的原名,表示与旧家庭决裂。当时,李一氓在上海负责党中央的保卫工作,赵一曼扮作他的妹妹,“李一超”和李一氓正好也像兄妹排序,这个名字就沿用了下来。

  1929年秋天,赵一曼受党中央委派到中共江西省委机关工作,赵一曼化名姓高,与扮作教师的江西省委秘书王宏组成了一个家庭掩护机关工作。结果,刚到南昌不久,江西省委机关及其下属部分组织遭到国民党破坏,三百多名党员、团员、革命群众被杀害,赵一曼在王宏的掩护下侥幸脱险。

  为向党组织汇报情况,赵一曼只能怀抱幼儿返回上海。而此时的她身无分文,只能用陈达邦送的怀表换了一张船票。

  几次险象环生的经历,让赵一曼不得不考虑儿子的安置问题。带着孩子,对地下工作是一个负担,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工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任何一个母亲也不愿这种危险降临到孩子身上。

  孩子和革命,赵一曼只能选择一个。她选择了后者。

  1930年,赵一曼抱着儿子,在上海拍摄了一张合影,然后,她找到陈琮英,和她一起把儿子送到了武汉陈达邦的堂兄家里,由他们代为抚养。

  骨肉分离时,宁儿才一岁零三个月,从此,母子俩生死两茫茫。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4-25 11:44:2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上)

下一篇: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