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被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断粮五天五夜,究竟靠什么生存?敌人残忍地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全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在交通如此便捷的今天,要想从北京前往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靖宇县却并非易事。这座仅14.8万人口的东北边陲小城,至今未通火车。路上要辗转于飞机、出租车和大巴之间,需整整一天时间才能抵达。今天尚且如此,当年的情况更可想而知。
然而,正是这个如此偏远的小县城,却是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14年艰苦奋战的重要战场,并最终成为以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命名的英雄城。
让敌人敬佩的抗日民族英雄
靖宇县原名濛江县,1946年为纪念杨靖宇而更名。在县城西南六公里处,就是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三道崴子。多年研究抗联历史的文史学者李立斌说,自2009年免费开放以来,这里每年都要接待30余万参观者。
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碑旁有一棵常青树。李立斌告诉记者,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最后就是倚靠着“扭劲子树”壮烈牺牲的。1963年该树干枯,为了纪念杨靖宇,人们在原来“扭劲子树”的位置栽了这棵针叶松树,起名常青树,意指将军是松柏常青,永活人间。
跟随着李立斌的讲述,记者进入了当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杨靖宇为总指挥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奋战,牵制了数十万日寇入关南犯。
杨靖宇用兵如神,一直是日寇挥之不去的“心腹大患”。1940年初,正是长白山区最冷的季节。日、伪军以分兵合击、紧咬穷追等手段“讨伐”东北抗联,使得东北抗联损耗极大。为了保存力量,杨靖宇决定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
由于艰苦的环境和连续作战,杨靖宇带领的400多人的队伍不断减员。到1940年1月底,队伍仅剩60余人,身后则是穷追不舍的日军。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的两名警卫员下山买粮不幸遇难。敌人从他们的遗体上搜到杨靖宇的印章,判断杨靖宇就在附近山上,于是加紧封锁各条道路。2月23日,杨靖宇只身一人寻粮,在三道崴子路遇五个打柴的农民,便请他们代买粮食。不料其中一人回村后告密。“讨伐队”迅速追到,将杨靖宇包围在树林中。
当时,杨靖宇已经断粮五天,患重感冒且双脚严重冻伤。他倚靠着一棵“扭劲子树”,孤身与敌人战斗。关东军留下的一段战场实录这样记述:“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仰面倒在大树旁,年仅35岁。
日本侵略者始终无法理解的是:自2月18日以来,杨靖宇被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断粮五天五夜,究竟靠什么生存?为了解开谜团,敌人残忍地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全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连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他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最后的抗联老兵
在靖宇县,提起黄殿君的名字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白山地区最后一位健在的抗联老兵,黄殿君老人见证了东北抗联与日本侵略者在白山黑水间的艰苦战斗。
经过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了龙泉镇龙东村一处整洁的农家小院,黄殿君老人和小儿子黄贵清一家就住在这里。“我爷爷今年93岁了,患有胆结石,岁数大了不能做手术。现在一直卧床,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他的孙子黄守文告诉我们。
在听说我们的来意后,黄殿君老人执意让孙子把自己扶起来。老人长髯及胸、瘦骨嶙峋。由于耳背,孙子在他耳边大声重复后才能断断续续回答我们的问题。
1935年,只有13岁的黄殿君被日伪军强迫修路当劳工,连妇女儿童都被逼着帮忙抬土。一天,他与父亲上山,遇到一队中国军人,就参了军。后来黄殿君才知道,那位“特招”他的首长是东北抗联副总指挥、第二军政委兼中共东南满省委书记魏拯民。13岁的小殿君还没枪高,可是他不怕苦不怕死,“小孩儿”的优势,成为他辗转各地为首长传令的最佳掩护。后来,他被分配到第二军第二师,成为师长——著名将领曹亚范的传令兵。
当问到为什么参加抗联时,老爷子的声音一下提高了好几度:“受小日本子欺负,不听话就喂狗!”
谈到杨靖宇将军,黄殿君显得有些激动:“35岁死的!牺牲的时候我不知道。日本的飞机在天上撒传单,说你们的军长叫我们打死了,你们没有活路了,赶快降了吧。”说到这里,黄殿君老人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起杨靖宇的样子,老人说:“那怎么不记得?大高个子,一脸连鬓胡子,能有一米八。他牺牲的时候就剩五个人??”
黄殿君老人说,那时候,吃不上穿不上,爬冰卧雪,成天吃生苞米粒。这还是好的,有时候三五天吃不上饭,日本鬼子天天在屁股后面追。如今,老人的头部和大腿上,还有抗联时留下的伤疤。当问到怕不怕死时,老人斩钉截铁地说:“为了革命不怕死!”
黄守义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抗联的故事,19岁在爷爷的鼓励下参了军,如今在法院工作,“爷爷后来一直在家种地,身体非常好,70多岁还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给学生讲解抗联故事。”
让抗联精神薪火相传
能见到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民实属不易。他刚刚从通化参加纪念活动回来,第二天还要赶往江苏参加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很多地方都在搞和我爷爷有关的纪念活动,所以有点忙。”今年50岁的马继民不无歉意地解释说。
初次见到马继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眉宇间那股英武之气,让人不由感叹:“不愧是将军的后代!”
“我爷爷是个顾大家舍小家的人。他离开河南被派去东北抗日时才24岁,当时我父亲只有两岁,我姑姑才出生五天。自那以后,家里人就再没有见过他。”马继民说。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2年毕业于确山县小学后,又前往省城开封求学。在校期间他接触到很多进步人士,向往革命。1927年春,他被选为县农民协会会长,领导了著名的确山农民暴动、刘店秋收起义。1928年调往河南省委后不久派往东北。
1972年,马继民随母亲到通化为爷爷扫墓,年仅七岁的他才知道自己是英雄的后代。“我后来又去过几次,觉得爷爷非常了不起!”
从军四年、退伍后原本在郑州铁路局工作的马继民,2005年7月来到靖宇县担任县长助理,主抓红色旅游。马继民告诉记者,来靖宇县工作缘于2005年参加杨靖宇诞辰100周年活动,“当时靖宇县政府组织抗联后代重走抗联路。这次经历,让我对这座以爷爷名字命名的县城有了更深的感情,也促成后来我到靖宇工作。”
十年来,为了弘扬抗联精神,马继民协助有关部门对靖宇县境内的抗联遗址、遗迹进行勘查,设立保护范围并立碑说明;对抗联文化和杨靖宇精神进行挖掘和整理,出版了《杨靖宇将军故事百篇》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史》等书籍。靖宇县还成立了东北抗联文化暨杨靖宇精神研究会,马继民任执行会长,多次组织杨靖宇精神宣讲、重走抗联路等活动。
李立斌告诉记者,在马继民的努力下,杨靖宇殉国地等抗联遗址得到修缮和有效保护,红色旅游成为靖宇县的“名片”,“杨靖宇将军殉国地被列为国家100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每年接待参观者数十万人。不仅很好地弘扬了杨靖宇将军的爱国精神,也推动了靖宇县红色旅游的发展。”对此,马继民说:“能为靖宇人民做点事,也是我对爷爷一种特殊的纪念方式。”
如今,马继民每年一半时间在靖宇工作,一半时间在原单位郑州铁路局工作。他在自己投身抗联文化的同时,还向儿子讲述爷爷的英雄事迹。8月22日至26日,马继民还带儿子在哈尔滨重走抗联路,让儿子切身体验抗联精神的伟大。
按照马继民的计划,不久的将来,靖宇县将建成东北抗联纪念园,让更多的人了解抗联故事,让抗联精神薪火相传。
(《中国报道》杂志供稿 作者:张春侠)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7-01-16 11:00: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东北抗联名将冯仲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