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北抗日联军,人们并不陌生。但由于这段历史已过去70多年了,人们对它的记忆也许有些模糊,但这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最早与日军进行武装斗争,坚持斗争达14年之久的人民军队。在当时异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东北抗联用手中简陋的武器与强大凶残的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并一直高举抗日的大旗直至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在14年的英勇奋战中,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同数十倍于己的日本侵略军展开浴血奋战,成千上万的抗日志士血洒疆场,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至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北抗联的人和事,至今谈来,仍栩栩如生,催人泪下,令人感奋。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东北抗联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不畏艰险、勇于奋进。
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历程曲折,大体经过了抗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和抗日联军三个发展时期。
一、创建抗日游击队
人们都知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罪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企图把中国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的侵略战争。在强敌大举进攻面前,中国人民展现了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伟大民族精神。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呼声和迫切要求,可是蒋介石政府却提出“以和平对野蛮,以公理对强权”,实行“不抵抗”政策,并将数十倍于日军的东北军官兵调往关内“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而留在东北的军队一部分参加抗日救国的行列,另一部分则投靠了日本侵略者。日军在数日内就占领了沈阳、长春、吉林等重要城市,不到4个月的时间,东北三省的主要城镇和绝大部分领土即被日军侵占。1932年3月,日本侵略者迫不急待地制造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占领地,从此中国东北的3000万同胞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共满洲省委义不容辞地领导人民进行了抗日救国斗争。中共中央、中共满洲省委及时发表宣言,作出决议,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指出“不抵抗”政策的实质,号召人民拿起武器,用民族自卫战争来驱逐日本侵略者。同时开展了大量艰苦的工作,组织和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当时,在东北抗日战场上,首先兴起的反日武装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义勇军是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组织的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各种名目的抗日队伍的统称。在抗日义勇军里,不仅有共产党人,也有工人、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还有抗日的东北军的爱国官兵、地方官吏与士绅,遍布东北各地的绿林武装和民间团体“红枪会”、“大刀会”等等。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非常迅猛,参加阶层也很广泛,这在东北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到1932年夏季,东北抗日义勇军曾发展到30余万人。东北三省及热河省的172个县中,义勇军活动的地区就遍及102个县。
中共满洲省委对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和发展十分重视,对其斗争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援助。各地党组织不仅发动群众支援义勇军的斗争,而且还动员工农群众积极参加义勇军,同时派出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到义勇军中开展工作。仅1931年末到1933年初,派往义勇军工作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互济会和反日会成员就有100人以上。著名的抗日将领、共产党员李延禄、周保中曾分别担任国民救国军王德林部的参谋长、总参议,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都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抗日武装奠定了基础。
东北党组织在领导与援助义勇军斗争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得工作。从1932年初开始,中共满洲省委就陆续派省委军委书记杨林、杨靖宇、赵尚志,大连市委书记童长荣,省委秘书长冯仲云等到南满、东满、北满等地进行创建抗日武装的工作。经过艰苦努力,在上述地区先后创建了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巴彦、汤原、海伦、饶河、珠河、密山、宁安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这些反日武装后来成为建立抗日联军的重要基础。
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诞生之后,就以崭新的思想风貌和战斗风格活跃在抗日战场上。它以抗日救国为宗旨,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表现了英勇顽强、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具有坚强的战斗力。各地反日游击队在同日伪军浴血奋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下的东北人民,从抗日游击队的斗争中得到了鼓舞,看到了抗战必胜的前途和希望。
二、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
1933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山海关,侵略战争开始向华北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宣言,郑重提出:中国工农红军愿在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力和武装民众的三个条件下,和国内任何军队订立作战协定,共同抗日。l月26日,《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进一步提出了在东北地区实行全民族反日统一战线的方针,以联合各种反日武装力量共同抗日。东北各地党组织根据“一二六指示信”的策略方针,开始组建人民革命军。从1933年9月到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各军相继成立,队伍不断扩大,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有了新的发展。
1933年9月18日,在磐石南满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1934年11月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2个师,全军约800余人。
1934年3月,在东满各县游击队的基础上,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一独立师,1935年5月,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由东满特委书记魏拯民兼任,政治部主任李学忠,下辖3个师,全军约1200人。
1935年1月,在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原珠河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编成3个团,9月间扩编为6个团,全军约700余人。 1934年10月,在密山人民反日革命军和密山游击队的基础上,成立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李延禄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政治部主任何忠国,全军共230余人。
1935年2月,在绥宁反日同盟军基础上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编成2个师,共900余人。
1936年1月,在汤原反日游击总队的基础上,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夏云杰,代理政治部主任张寿篯(李兆麟),下辖6个团,全军近1000人。
东北人民革命军在组建过程中和组建之后,以自己英勇善战和对抗日救国事业的忠诚,感召了各种抗日队伍纷纷向人民革命军靠拢,这样使反日武装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和发展。1934年12月第一军独立师司令部于临江县城墙砬子召集17支抗日义勇军队伍代表参加会议,会上通过了《东北抗日联军联合抗日宣言》,并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与会代表一致选举杨靖宇为总指挥。以后,以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为中心,参加联合作战的义勇军部队达到5000余人。同时,第二军独立师也联合十余支义勇军、山林队共1000余人,组成抗日联合军指挥部,推选王德泰为指挥。1934年3月,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的前身珠河游击队发起,召集“爱民”、“北来”、“好友”、“七省”为名号的义勇军、山林队首脑会议,他们依照中共满洲省委提出的三项条件(不投降、不卖国、收复失地、抗日到底;拥护民众利益;允许民众武装抗日),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推选赵尚志为总司令。第四军、第五军都是以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队伍为骨干,联合救国军余部和其他抗日武装队伍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地联合军指挥部、总司令部和同盟军的建立,标志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中心的、联合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的反日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
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发展,使日本侵略者极度恐慌。敌人调动超过抗日军几倍的兵力,对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实行连续不断地“讨伐”。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人民革命军各部坚决执行反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实行符合实际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艰苦的环境中英勇奋战,多次粉碎日伪军的“讨伐”,并在斗争中发展壮大了队伍,扩大了游击根据地,开辟了新的游击区,使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三、东北抗日联军组成,游击战争迅速发展
1935年5月的华北事变,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指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呼吁全国“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并提出了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主张。按照中共中央建立抗日联军的精神,东北人民革命军各部从1935年冬开始,在东北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着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2月2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各部和抗日游击队联合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布将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反日游击队一律改成抗日联军、抗日游击队。从1935年冬到1936年8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相继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各军的主要领导人是: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杨靖宇,政治部主任宋铁岩;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第四军军长李延禄,政治部主任黄玉清;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政治部主任胡仁;第六军军长夏云杰,代理政治部主任张寿篯。1936年11月,以抗联四军二师为基础,组建了抗联第七军,陈荣久任军长。
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反日统一战线方针,加强对义勇军、山林队的争取和团结工作,东北抗联又相继成立了4个军。这4个军分别是:1936年9月由民众救国军谢文东部改编的第八军,谢文东为军长,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原吉林自卫军李华堂部改编为第九军,李华堂为军长,许亨植(李熙山)为政治部主任;1936年11月,原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汪雅臣部(1936年2月曾改称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为第十军,汪雅臣为军长,王维宇为政治部主任;1936年5月,东北山林义勇军祁致中部改编为抗联独立师,1937年11月组成抗联第十一军,祁致中为军长,金正国为政治部主任。
1936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后,东北地区相继成立了中共东南满、吉东和北满省委。为适应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需要,东北抗日联军先后组成3个路军,即:1936年7月组成的第一路军,辖一、二军,总司令杨靖宇,副总司令王德泰,政治部主任魏拯民;1937年10月组成得第二路军,辖第四、五、七、八、十军,以及救世军王荫武部、义勇军姚振山部,总指挥周保中;1939年5月组成的第三路军,辖第三、六、九、十一军,总指挥张寿篯,总参谋长许亨植,1940年后,冯仲云任第三路军总政委。
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扩大了抗日军队,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战斗在南满地区的抗联第一军,取得了歼灭伪军邵本良部等一些列的重大胜利,给东南满地区的抗日军民以极大鼓舞。
1936年,抗联第一军为了与东渡黄河的中国工农红军取得联系,先后进行了两次西征。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扩大了抗日部队的影响,振奋了民众的抗日斗志,给敌人以很大打击。
抗联第二军编成后,与抗联第一军相配合,转战于长白山区。经数十次战斗,消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讨伐”,扩大了抗日游击区。
抗联第三军在松花江沿岸广泛出击敌人,游击战争十分活跃。第三军在坚持汤旺河游击根据地斗争的同时,还派出部队西征,开辟新游击区。1936年11月,军长赵尚志率一支由500余人组成的骑兵部队,从汤原西征,12月间到达铁骊(今铁力)、庆城(今庆安)一带,之后又北进海伦、通北。在通北进行了著名的冰趟子战斗,以500余兵力与围剿的800余日军展开激战,此役歼敌200余人。抗联第三军各师也在各地区分头出击,顽强作战,取得了许多胜利。仅1936年10月到1937年6月间,所进行的大小战斗就达上百次,毙、伤、俘敌1100余人,部队在战斗中有了迅速发展,到1937年7月,抗联第三军发展到10个师,6000余人。
抗联第四军组成后,继续活动在通河、方正、勃利地区。1936年3月,军长李延禄奉命接受新的任务,由李延平代理军长。该军一部随同抗联第三军远征海伦,另一部由李延平带领东征,开辟宝清、富锦游击区。东征部队于6月间在富锦县收编了几支抗日山林队,编为第四军第四师。之后,又配合抗联第三、六军作战,粉碎了日伪军的秋季“讨伐”,部队发展到2100余人。
抗联第五军组成时,由于日伪军的不断“讨伐”和经济封锁,使第五军的活动范围日渐缩小,给养发生困难,绥宁抗日游击区面临困难境地。为此,军部决定,除留少数部队坚持老区活动外,主力开往中东路东段道北地区,开辟新的游击区。1936年2月间,第五军第一、二师主力分头从宁安向道北转移。进军途中他们选择有利时机,不断打击敌人。1937年初,第五军的第一、二师和军部直属队先后集结在牡丹江下游的依兰东部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游击战。1937年1月,当军部得知驻刁翎的日军300多人将撤往林口时,遂在大盘道设伏,给敌人以重大打击,并缴获大量武器和物资,这就是著名的大盘道战斗。
3月间,抗联五军与第三、四、八、九军共700余人又联合攻打依兰县城,并设伏兵打击敌援军,歼敌240余名。抗联第五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但摆脱了被敌围攻的困境,而且扩大了抗日游击区,壮大了队伍。到1937年夏季,全军已达3000余人。
抗联第六军组成后,便和抗联第三军协同作战,以汤原为基地,开辟了依兰、桦川、富锦游击区。经半年多的英勇奋战,终于粉碎了敌人的秋季“讨伐”,到1936年末,全军已发展到2000余人。1936年11月26日,军长夏云杰不幸牺牲,后由戴鸿宾继任军长,之后全军扩编为4个师。1937年5月,第六军夜袭汤原县城的战斗,给敌以沉重打击,下江抗日军民深受鼓舞。
抗联第七军组成后,继续在饶河、虎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37年3月6日,军长陈荣久在饶河县小南河率队与日伪军激战时壮烈牺牲,崔石泉(崔庸健)继任党委书记兼代理军长。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斗争,部队发展到880余人,饶河、虎林老游击区进一步扩大,并在同江、富锦等地开辟了新游击区。
抗联第八、九、十军和独立师相继组成之后,也都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这对东北的抗日斗争产生极大影响,其战略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东北已变成日本侵略军向中国内地大举进攻的后方基地,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成为全国抗战的组成部分。由此,按照党的指示,东北抗日联军更加积极地开展游击战争,以牵制敌人,配合全国抗战。
抗联第一路军决定分兵西进,把游击战争扩大到辽宁西部,伺机与关内抗日部队相呼应。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第一军军长杨靖宇亲率军部直属部队,于7月16日从桓仁出发,向兴京、清原挺进。因途中屡遭敌军的阻截和追击,遂在桓仁、宽甸、兴京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当年秋,日伪当局又集结兵力,出动飞机,对东南满地区实行重点“讨伐”,企图消灭抗联第一路军。杨靖宇决定改变西进计划,回师辑安,同第一军各师转战濛江、辉南、桦甸、清原、开原、东丰、西丰等地,采取伏击、夜袭等战术,相机打击敌人。与此同时,抗联第二军在魏拯民指挥下,在额穆、辉南、濛江、抚松、桦甸一带屡创敌军。1937年10月18日,魏拯民直接指挥部队(约250人)夜袭辉南县城,解除了伪警察武装,消灭了守卫军需仓库和炮台的敌人,获得大批粮食、布匹、棉花、药品。据粗略统计,从七七事变到年底,抗联第一路军进行较大规模的战斗达33次,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俘虏120余人,日伪重点“讨伐”抗联部队的图谋宣告破产。
中共吉东省委领导的抗联第四、五、七、八、十军,在全国抗战开始后,重新作出战斗部署。除留一部分队伍坚持牡丹江沿岸各地的游击战争外,其主力部队向依兰、宝清、富锦一带发展,以求与北满抗联部队协同作战。之后,吉东地区各军主动出击,勇敢地打击敌人。经过半年多的战斗,吉东抗联各军都有很大发展,日伪军的秋季“讨伐”以失败告终。
北满地区抗日斗争在全国抗战爆发后,更为高涨。1937年9月18日,汤原县格节河等区爆发抗日反满大暴动,给日伪统治以沉重打击。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与挺进到北满的吉东抗联部队相配合,在依兰、汤原、桦川、宝清、勃利、饶河、绥滨、富锦、同江、抚远等广大地区纵横驰骋,打击日本侵略军,歼灭了大量敌人,扩大了抗日游击区。1937年冬,日伪军对松花江下游地区实行疯狂的“大讨伐”,抗联各军协同作战,进行了艰苦的反“讨伐”斗争,显示了抗联的战斗威力。
总之,1936年和1937年,是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发展的时期,到1937年秋已建成11个军,兵力达3万多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三大游击区。抗联在辽、吉、黑广阔的原野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威胁着日伪统治,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选自《东北抗联纪实》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4-18 10:34:3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论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贡献
下一篇:东北抗联品格探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