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训练工作,是东北抗日联军为提高官兵军事素质和部队作战能力而进行的军事理论教育和作战技能教练的活动。军事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术技术水平、增强指挥员组织指挥作战能力、培养部队组织纪律性和优良战斗作风的主要手段。它直接关系部队的整体素质,影响部队的生存、发展与稳定。东北抗日联军从创建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军事训练工作。从而使抗日联军的战术技术水平和整体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对东北抗日联军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夺取全东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东北抗日联军军事训练工作的概况
东北抗联从创建抗日游击队起,就是处在日伪军的包围和不间断的“讨伐”之中。在频繁、残酷的战斗中,中共各级党组织和游击队,深感指挥人员的军事素质和部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性。战斗中常常由于指挥不当和游击队员的战术技术水平差,即使再勇敢顽强,却很难取得胜利。有时还遭到极大的损失,甚至导致战斗失利。有的游击队刚刚建立,一次战斗损失殆尽。随着游击队的发展和抗日游击战争的不断扩大,对指挥员素质和部队作战能力的要求愈加提高,尤其对军事指挥人才的迫切需求。鉴于这种形势,中共满洲省委于1934年提出了要加强干部训练,以解决对人才的需求问题。在中共满洲省委在指示中明确指出:“反日民族革命战争的发展,党与群众工作的扩大,到处迫切需要干部人才,但是党的干部非常缺乏,不能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因此,干部的恐慌便成了目前工作中一个最大问题。克服一切困难解决干部的需要,是目前全党最迫切最中心的一个战斗任务。”在指示中还就如何训练干部,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
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各地党组织和人民革命军、游击队,积极加强干部培养和部队的全面军事训练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34年夏,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的教导连举办干部训练班。不久,在独立师直属部队中均开办了教导队。1934年底,人民革命军第1军成立时,军教导队已发展为教导团。1935年,各人民革命军、游击队都陆续建立起教导队,第2军还建立起随军学校。同时,各部队还广泛结合部队的日常行军、宿营、作战等活动,开展结合实际的军事训练。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后,不仅教导队普遍列入各军、师的编制,而且在东满、南满、吉东、北满各大游击区内,均办起了军政干部学校。与此同时,各部队的军事训练工作也不断加强。在中共各级党组织和抗联各军的领导下,还制定了《军事教育大纲》、《军事政治学校各种纪律评则草案》,使训练的组织、计划、实施都初步有了依据,对训练的要求更加严格,训练质量不断提高。这对提高干部的指挥作战能力与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适应当时抗日游击战争不断扩大与发展的形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8年以后,抗联斗争进入了困难时期,抗联各军的后方根据地先后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军政干部学校的训练难以进行。加上部队大量减员,干部奇缺,几个军的军政学校不得不把教员、学员补充到部队。但是抗联的军事训练并没有中断,边作战,边坚持训练。1941年后,抗联部队陆续转入苏联境内,后来组成了教导旅,进行集中正规的训练。
二、东北抗日联军军事训练的主要方式
东北抗日联军始终处在日伪军包围和经常“讨伐”的困难环境中。针对这种情况,抗联的训练依情况之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
(一)教导队训练。抗联从游击队时期起,有的部队就建立了教导队。1934年以后,各人民革命军、游击队都陆续设立了教导队。教导队成为培养和提高干部的重要基地。教导队的编成、各个时期规模大小不一。在人民革命军和游击队时期,一般为营、连一级的单位。在抗日联军时期,教导队的编制进一步扩大,编成人员更加充实和健全。一般军一级教导队为团级单位。不仅在军、师两级编制有教导队,个别团一级单位也编有教导队。各教导队定期从部队选调学员,到教导队进行短期轮训。训练时间一般为1至2个月,也有的3个月,还有更长的时间。教导队每期训练的人数不等,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教导队的规模而定。有的20人、30人、50人,有的为80人。训练内容,军事方面多为游击战术、射击技术,也有的还学些简单的部队管理和军事地形学、战斗勤务等。训练内容的设立多是根据游击战争的需要和各部队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部队日常训练。抗联从创建到抗战胜利一直处在紧张、残酷的战争环境之中,部队不可能按部就班地出操、上课、搞训练。为了提高抗联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对全体指战员主要是采取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办法,结合日常行军、作战的实际进行训练。这种训练形式从1935年以后在部队中广泛开展。人民革命军第1军有的部队,每到一地宿营时,就组织干部、战士结合自己驻地实际地形,研究日伪军打我们时,可能从哪个方向来?日伪军来了我们该怎么办?打完后我们应向什么地方转移?通过研究不仅提高了干部战士的战术水平,而且当日伪军来袭时,部队可以从容应战,人人都心中有数。抗联第5军有的部队,还建立起射击研究组(班),利用空隙时间让射击技术好的干部战士向大家介绍射击经验,然后组织大家练习,每隔几天搞一次。这种形式的训练,在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的日记中有许多记述。如“1939年7月25日:晚间部员及卫士的瞄准练习。”“7月26日:晚6时至8时实弹射击。”第3军有的部队在每次打完一仗后,由军、师、团司令部,或召集下级指挥员总结战斗中的经验教训,尔后向参战的全体战士进行传达。也有的在战斗后,召开战评会,评指挥、评分队的动作,总结经验教训。这种结合实际的训练,对提高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增强作战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开办军政干部学校。东北抗日战争的前期,随着抗联部队的不断发展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日益扩大,仅靠各级教导队的培养和训练干部,远远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从1935年后各地区、各军陆续办起了军政干部学校。人民革命军第2军,率先办起了随营学校,对干部施行短期培训。1936年后,第3、第6军在汤原的汤旺河沟里办起了东北抗联政治军事学校和无线电通信学校。抗联第2路军在下江地区,第11军在桦川县七星砬子也相继建立了军政干部学校。学校训练时间较教导队为长。一般为3至6个月。培养对象主要是连、排干部。也有的学校如第3、第6军在军政学校,还办了师团干部训练班。学校的训练相对稳定,设施稍完善,教学组织、教学力量均较好于教导队。因此,训练质量有很大提高。各学校为抗联部队培养了大批军事指挥人才。这一时期抗联相当一部分连排干部出自学校的短期训练班。有的师、团干部也经学校的轮训。这对提高各级干部的作战组织指挥能力及整个部队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组织临时训练班。临时训练班没有固定的编制,而是根据作战需要和条件,随队临时组织,训练时间和人数比较灵活。第5军1936年冬,在敌情缓和情况下举办随营训练班进行军事训练,每日按系统上课。后来举办了排、班长及队员的特别训练班。抗联第3路军于1939年至1940年办了两期训练班。第一期学员30人,时间1个月;第二期学员20人,时间3个月。通过训练为部队培养了急需的作战骨干,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五)密营训练。1935年后,抗联各军在高山密林中修建了许多密营,储存给养和作为部队休整基地。休整时则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第4军军部和警卫连全体成员,1936年冬季在大叶子沟密营里进行了冬季整训。学习军事、文化,围绕“民族解放战争和统一战线”、“无产阶级革命”等专题进行了学习和讨论。选出有经验的连、排干部任教官,负责军事训练。经过一冬整训,部队的政治、军事、文化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抗联第1军军部和第1师于1936年冬至1937年春,在宽甸县四平街密营进行了军事训练;1938年底至1939年初,第1路军司令部在桦甸县头道溜河密营进行军政训练。
(六)抗联教导旅训练。1941年后,抗联部队大部陆续转移到苏联境内,在双城子、伯力分别建立了南、北两个营地。1942年8月正式成立抗日联军教导旅。将南、北两个营地合并,进行集中集训。每天8小时军政训练,有严格的一日生活制度和各项纪律。军事训练内容比较全面,有队列、射击、刺杀、投弹、战术、工程、滑雪、跳伞等课目。各级干部还要学习军事理论、作战组织指挥、司令部工作、汽车驾驶等内容。每年冬季有为期两周的野营训练。部队滑雪到百公里以外的地方,结合野营做行军、宿营、警戒、侦察、伏击、偷袭、野炊以及实弹射击等课目。以及组织全体人员进行攻防对抗演习。教导旅的训练一直持续到1945年秋。几年的训练使抗联全体指战员全面系统地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增长了现代作战的知识与技能,为夺取东北抗日斗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东北抗日联军军事训练工作特点
东北抗联的军事训练工作,由于处在沦陷区的特殊条件和频繁战斗的情况之下,因而有其不同的特点。
(一)形式灵活。抗联的军事训练,不仅有教导队、学校、训练班、研究讨论会、士兵会、经验交流会、战评会以及结合实际的日常训练等多种形式,而且在每种训练形式中又根据各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强求一致,从效果出发、灵活多变。如教导队训练上,1935年抗联第5军分成了东、西两部分,比较分散,难以实施教导队的正常训练。中共吉东特委在给东部派遣的指示中在强调当前干部缺乏,要下最大决心坚持教导队的训练,努力培养干部。同时又指出:“在你们东部远征队目前如不能单独成立教导队,可成立一个规模较小的教导班”“1个月毕业,即派赴某队内工作。”各部队在日常军事训练中更是灵活多样。有的在战前结合制定作战预案进行研究,有的在战后结合总结作战的经验教训进行训练。1933年冬,饶河游击队为打破日伪军冬季“讨伐”,组成滑雪队进行1个月的训练,熟练掌握了滑雪技巧,在爆马顶子战斗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还有的见隙插针进行训练,1940年11月第3路军第3支队到达诺猛河畔,利用休整时间组织新兵射击训练,结果打靶成绩良好;12月12日到达乌苏门宝吉金矿,利用衣食充足的良好条件,对新参军的青年队员进行为期1个月的军政训练。在战后进行训练时,有的师、团由司令部总结后召集部队指战员讲解、讨论;有的是召集下级指挥员共同进行总结,研究战法和经验教训;还有的召开士兵会进行战评,评战法、评指挥、评部队动作。由于训练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形式,因此训练取得好的实效。
(二)要求严格。抗联的军事训练虽然形式灵活,但是在训练的关键问题上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如在训练方法上中共满洲省委强调“要废除院校式的教育,把实际和理论联系起来。讲解一切理论问题、政策问题都必须清楚,拿浅近明了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学校和教导队在选调学员问题上,各部队提出的条件不完全一致,但要求严格是共同的,都提出必须是有觉悟的优秀份子。第2军还提出培训干部的学员,必须是在部队6个月以上的,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的战士。1936年以后,各部队还陆续制定《军事教育大纲》《军政学校各种纪律评则草案》《训练班规则》。抗联教导旅还制定了《生活作息制度》对训练的时间、内容、目的、方法、原则、要求和训练的组织、纪律,以及训练效果的检查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具体严格的要求。各部队在多数情况下都能拟定训练计划,按计划进行训练。如抗联第5军教导队1936年6月第1周的训练计划表,对训练的内容和方法都规定得比较详细。由于抗联部队在训练上要求严格,从而保障了训练的效果。
(三)注重实效。抗联不论是在学校、教导队还是在部队的军事训练中都是从实效出发,扎扎实实提高指战员军事素质和部队作战能力。在人民革命军时期制定的《军事训练大纲》中,关于训练的要求就明确提出:“注重实效,去除形式主义。”在训练的时间安排上,要求在没有作战任务或不受敌人袭击,驻军超过2日以上的良好天候情况下,都应进行军事训练。在训练方法上,《大纲》中提出:“(抗联)是抗日救国的群众武装集合体,军队是革命的含有无限的自动性。因此在进行军事教育上,完全用启发自动性,多用示范和解释。”在训练内容上,1939年以前主要是突出最基本的游击战术和射击技术,根据各部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重点;1940年以后强调“游击队不但努力发挥游击运动的长处,并且要学会正规军作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各种新式武器的熟练使用。游击队不但善于学会作战,而且要善于学会管理军队和一切人事行政的处理”。由于抗联部队的训练,主要是结合日常行军、作战的实际进行。因此,学后使用效果好,对提高干部、战士的军事素质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4-19 09:11:4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率先抢占东北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