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禹民(1916—1940),原名高升山,山东省高密县人。1924年随家人闯关东到黑龙江省依兰县,后迁居勃利县。1934年在依兰中学读书时参加反日活动,193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依兰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共依兰县委书记、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宣传干事、中共下江特委宣传部长、中共下江特委书记,中共北满省委执行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九支队政委、三支队政委等职。1938年夏,抗联北满部队主力西征,高禹民留在下江地区坚持抗日斗争。1939年冬率领抗联六军一师向黑嫩平原转移,与主力部队会合。1940年11月9日在阿荣旗鸡冠山与敌人激战中壮烈牺牲。
1938年,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了艰苦的阶段。日本侵略者除向东北大量增兵外,还对东北人民和抗日联军采取了极端野蛮的法西斯政策:对抗联各部队由南向北分区包 围,进行大“讨伐”,用“铁壁合围”“篦梳山林”“来回拉网”等办法进行大“扫荡”;利用汉奸、走狗实行“大检举”,破坏我地下组织,捕杀抗日干部;同时 又搞所谓“集团部落”“保甲连坐”,进行“大并屯”,把广大人民群众同东北抗联隔绝开来。
根据敌人企图在松花江下游地区围歼抗联部队的企图,北满临时省委决定整理北满各联军,除少部分部队留守松花江沿岸、三江一带,以保持旧的游击区外,主力部队 向敌人统治薄弱、有广阔回旋余地的小兴安岭西麓战略转移——即西征,冲出松花江下游沿岸敌人的重围,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保存、发展抗日力量。
学 生出身的高禹民,临危受命任下江特委书记及第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留守下江坚持斗争,负责领导下江地区部队与地方的全部工作。他协助李兆麟进行了大量艰苦 细致的西征准备工作。在敌人频繁的“讨伐”和饥寒交迫中,他以“只要头尚在、血尚温,誓死抗日”的思想鼓舞战士。他还编写了一首《浪潮歌》,鼓舞部队士 气,展示反满抗日必胜的信心。“法西斯残暴,战火烈焰烧,革命斗争汪洋大海,谨防海底礁。狂风起浪潮,水手舵把牢,毁船难,上岸冲、冲!敌傀也难脱逃。资 本主义坟墓俱备了,葬钟一声敲。阶级仇恨难消,誓死高举红旗摇,赤光普照,中华万恶消。”
条件严酷,为了生存,高禹民和战士们自己动手,在深山中的老白山密营周围种了一些白菜、土豆、萝卜等,秋天收获以后,一部分供应每日的需要,一部分储存起来,以备冬天大雪封山时食用。10月下旬,第三批西征部队的200多人途经老白山密营。此时的山里已经下了几场大雪,西征部队大都还穿着单衣,也没有粮食。高禹民和留守战士把仅剩的、埋在雪里的冻萝卜挖出来,煮冻萝卜汤分给大家吃。西征部队在老白山密营住了3天,打了一次鹤岗,解决了一部分战士的棉衣问题,又踏上了西征的路程。
留守部队除了要对付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偷袭外,还要与可怕的严寒和饥饿作斗争。北满的寒冬,积雪没膝,在整个冬季零下40度 左右的酷寒中,高禹民和战士一样,身着“开花”棉袄,脚穿露出脚趾的靰鞡,白天行军打仗,晚上经常露宿在篝火旁。《露营之歌》中描述的“朔风怒吼,大雪飞 扬,征马踟蹰,冷风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他们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没医没药,伤病员含苦忍痛坚持斗争,有的人晚上睡下,第二天早晨就 成了冻尸。饥饿又是一大威胁,没有粮食,就杀战马,吃马肉、马皮。马吃完了,只能吃草根、树皮,好一点儿捡到一些松籽充饥,艰苦度日。多少胸怀壮烈、勇赴 国难的抗联将士,默默地死在饥寒交迫与病困之中。
本来年青英俊的高禹民变得黑瘦黑瘦的,但他却没有丝毫的消沉。12月2日,高禹民给北满临时省委写了一封7000多 字的“每字逐句的都有热情奔流”的长信,信中的坚忍与赤诚及对坚定抗战的信念,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信的开头首先表达了对战友的怀念:“黄叶纷飞的时期, 交通别去,当遍地银花山川皆白的时期交通返回,在这长期间的过渡期间内远地的战友们是何等关心你们的一切……交通来到带来了无限的革命热情,真使人愉快至 极。”接着报告了下江地区政治形势,地方工作情形,队伍状况,提出了对省委工作的批评和建议,其中充满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信的末尾,透过对他们生存 状况的描绘,展示出高禹民和战友们面对艰难困苦仍矢志抗日的坚定斗志与信念,尤其感人至深:“亲爱的同志们:现在夜已深了,室外的狂风配合着树声呼呼怒 号,冷风阵阵袭来,吹得一盏昏暗的野兽油灯的灯火动摇不定。燃烧鼓舞起革命的热情,吃马皮、树皮、松籽的战士们正在酣睡着,负伤同志们的咳声打动了我的心 弦,周身的热血在奔腾狂流……想到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热血又在沸腾……我一刻也不能忘掉,同时也没法忘掉,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教导我们,要在急流的旋涡里踏 着烈士的鲜血前进,杀敌,冲锋!”
1939年端午节前,北满省委宣传部长冯仲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汤原第六军一师一团密营,“与可爱的、青年的、被饥寒侵蚀得特别瘦癯的禹民同志会面了。”他发现,此时,下江游击区的形势非常严重,主要干部牺牲、过境逃亡、被俘,一团由原来的103人减少到只剩23人,兴东一带还有11个人的队伍,绥滨西部还有二十三团的20余人。从中可以想见留守部队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与生死考验。
虽然无吃无喝,缺医少药,环境恶劣,敌情严酷,时刻面临着各种死亡的威胁,但高禹民心中反满抗日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抗日必胜的信念始终激励着他和他的战友们义无反顾,奋勇拼杀.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8-12-21 14:39:1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石门子伏击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