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计划实行的军衔制度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是赵尚志将军建立起的一支英雄部队。
1933年10月,在中共珠河中心县委领导下,赵尚志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建立了珠河反日游击队。经过半年多的战斗,游击队获得了很大发展。1934年6月,以珠河反日游击队为基础,联合珠河一带的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建立了哈东抗日游击区。在赵尚志的指挥下,哈东支队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果敢出击,给予日伪沉重地打击,使日寇一听到“赵尚志”的名字就心惊胆战,极大地扩大了游击区及哈东支队的影响。1935年1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哈东支队吸收青年义勇军等地方武装,正式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忐任军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的成立推动了哈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也使日伪惶惶不安。同年,日伪即对哈东抗日游击区及根据地,连续进行“讨伐”,使根据地受到很大破坏。11月第三军在勃利县青山里召开会议,决定开辟松花江下游新游击区。
1935年12月中旬,第三军远征部队在赵尚志将军率领下渡过松花江,进入黑龙江省汤原县境,与汤原游击队会合。在第三军帮助下,汤原游击队后编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1936年8月1日,为贯彻《八一宣言》关于统一军队建制的精神,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并发表了改编通告,赵尚志任军长。
1936年初到1937年10月,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高潮阶段,同时,也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大发展时期。
第三军在赵尚志率领下,从1935年冬到1936年秋冬,活跃在松花江两岸广阔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积极发动人民群众起来抗日,沉重打击日伪。同时,在汤旺河地区建立起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军后方基地以及后方密营。在战斗中部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36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共建立了10个师,“全军约有六千人左右。其中基干队约有一千五百余人,有步枪二千二百余支,轻重机枪十八挺,炮两门;各师直属的收编队共有四千五百人左右,人枪相等。”是当时东北抗日联军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军。此外,还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和无线电通信学校,积极培养军政干部和通讯技术人才。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活动的游击区发展到北满三十余县。致使日寇发出“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的惊呼。
第三军在扩大自身发展的同时,还注重与东北抗日联军其他部队及其他抗日武装、山林队等联系,联合打击日寇,并建立了区域性的抗日领导机构。1935年3月赵尚志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部队到达黑龙江省方正县的大罗勒密,与活动在此的依兰县土龙山农民抗日武装谢文东部、吉林自卫军李华堂部会合,经协商共同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公推赵尚志为总指挥。1936年1月26日,为贯彻《八一宣言》精神,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与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汤原抗日游击总队以及谢文东、李华堂、祁明山等领导的抗日部队,在汤原县吉兴沟召开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经过讨论和协商,通过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决议》,成立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军总司令部,公举赵尚志为东北民众反日联军总司令。1936年2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发表后,东北民众反日联军总司令部改称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该机构为地区性的抗日机构),赵尚志仍任总司令。
赵尚志将军在创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过程中,对部队的建设十分重视。在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也注重部队的正规化的建设。如统一部队的编制、着装,佩戴帽徽、袖标等。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又提出在第三军实行军衔制度。
1936年12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颁布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暂定“官兵等级制”草案》。之后,又分别制定了《各级军佐暂编等级表》、 《军特设及各级直辖、附属机关暂编等级表》。计划在部队中实行军衔制度。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颁定的军衔制度,具体内容为:
一、军衔等级: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二、编制军衔
军长、政治委员——上将或中将
副军长——中将
政治部主任——中将
政治部各科长——上校
科长以下各政治工作人员——中校以下准尉以上
参谋长——少将
各处长——上校
各处长以下官佐(副官在内)——中校以下准尉以上
军掌旗官——上尉
军乐长——上尉
军驻在地办事总处主任——中将或少将级
军驻在地稽查总处处长、驻在地留守总处处长——少将级
军驻在地办事分处主任、驻在地稽查分处处长、电信学校校长、兵工厂厂长、执法处处长、临时监狱典狱长、后方医院院长——上校级
军被服厂厂长、修械所所长、临时病院院长——上尉级
军被服分厂厂长——少尉级
军驻在地留守稽查总队长——上校级
军驻在地留守稽查分队长、执法队长——上尉级
师长、政治委员——中将
副师长——少将
政治部主任——少将
政治部各科长——中校
科长以下各政治工作人员——少校以下准尉以上
参谋长——上校
各处长——中校
各处长以下官佐(副官在内)——少校以下准尉以上
师掌旗官——中尉
师司号官——中尉
师留守处处长——上校级
师留守队队长、执法处处长、后方医院院长——少校级
师修械所所长、被服厂厂长——上尉级
师临时病院院长、被服分厂厂长——少尉级
师执法队队长——上尉级
旅长——少将
副旅长——上校
参谋长——中校
各处长以下官佐(副官在内)——上尉以下准尉以上
旅掌旗官——少尉
旅司号长——少尉
团长、政治委员——上校
副团长——中校
政治部主任——中校
政治部各干事以下各工作人员——中尉以下准尉以上
团参谋——少校
团副官、军需官、书记官、军医官——上尉
团掌旗官——少尉
团司号长——准尉
团修械所所长、执法队队长——上尉级
团被服分厂厂长、临时病院院长——少尉级
营长——少校
营副官——中尉
营军需长——少尉
营军医长——少尉
营书记长——少尉
营司号长——准尉
连长、政治指导员——上尉
副连长——中尉
排长——少尉
司书——准尉
军需——准尉
军医——准尉
另外:
(1)特科或专门人才,得加一级任用之。未定官职之人员(如马炮队之炮目、查马长,工程队之校正等等),另行参照各部队“组织详则”及 “工作条列”暂行草案任用之。
(2)军、师、团其他临时设置,依部令发表之。其各机关官佐等级依各该机关组织暂行条例草案执行之。
三、军衔薪俸标准
上将:七百元、七百五十元、八百元
中将:五百五十元、六百元、六百五十元
少将:四百元、四百五十元、五百元
按三成发给,该三成依十分比发给抗日救国公债券八成, “满”币二成,其发款中可自动提出五成,捐归本队公积金。
上校:三百元、三百二十元、三百四十元
中校:二百二十元、二百四十元、二百六十元
少校:一百四十元、一百六十元、一百八十元
按四成发给,该四成依十分比发给抗日救国公债券八成, “满”币二成,其发款中可自动提出三成,捐归本队公积金。
上尉:八十元、九十元、一百元
中尉:六十元、六十五元、七十元
少尉:四十五元、五十元、五十五元
准尉:三十元、三十五元、四十元
按六成发给,该六成依十分比发给抗日救国公债券八成,“满”币二成,其发款中可自动提出二成,捐归本队公积金。
上士:二十元
中士:十八元
下士:十六元
按八成发给,该八成依十分比发给抗日救国公债券八成,“满”币二成,公积金随意。
上等兵:十二元
一等兵:十一元
二等兵:十元
十足发给,内抗日救国公债券八成,“满”币二成,公积金随意。
(说明)抗日救国公债券,以日帝在东北之铁路、银行、矿山、工商企业等及其走狗逆产,东北国有财富利源为抵偿,于东北光复后,由政府收回。
四、阵亡抚恤金标准
上、中、少将:每员恤金为二千元,现发 “满”币一百五十元。
其余一千八百五十元,发给抗日救国公债券。
上、中、少校:每员恤金为一千五百元,现发“满”币一百元。
其余一千四百元,发给抗日救国公债券。
上、中、少尉:每员恤金为一千元,现发“满”币五十元。
其余九百五十元,发给抗日救国公债券。
士兵:每员恤金为五百元,现发“满”币三十元。
其余四百七十元,发给抗日救国公债券。
(说明)抗日救国公债券,以日帝在东北之铁路、银行、矿山、工商企业等及其走狗逆产,东北国有财富利源为抵偿,于东北光复后,由政府收回。
从以上可以看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拟议实施的军衔制度,内容比较全面。军衔等级设置六等十六级,是依照当时中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军衔内容制定,与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军衔制度一致,即人们习惯说的“将校尉制度”或“三等九级”制度。编制军衔中,一是有军官、军佐之分。直接指挥部队的现役军人为军官,军衔称谓为“上将”、“上校”、“上尉”等:非直接指挥部队的现役军人为军佐,军衔称谓为“中将级”、“少校级”、“少尉级”等,授予后方各机构的人员,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军衔制度的特点;二是强调对具有特殊技能、从事特种技术或专业技术的专门人员的军衔“得加一级任用之”,表明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领导对人才的重视。三是当团以上单位出现临时机构时,其人员的军衔,要求按各级相关的组织条例执行,防止设立临时机构后滥授军衔的情况。在薪俸标准中,公布了各军衔等级不同的薪金档次,但在发放上则规定战士十足发放,其他等级则由高到低,分别按三、四、六、八成发放,而军官(准尉以上)所发放的这部分薪金,又分别由高到低提出五、三、二成为本队的公积金,这样战士与干部的薪俸差距也就不至于很大。努力做到既体现出差距,又尽量缩小差距,既保持我军官兵一致、官兵平等的传统和作风,又表现出按“劳绩”进行分酬的原则和精神。
但也有一些内容,目前还不了解,一是关于军衔评定标准和条件、军衔批准权限等,二是关于军士和士兵的编制军衔。在上述文件中所提到的“组织详则”暂行草案、“工作条列”暂行草案等文件,由于目前没有看到,尚不了解具体的要求和规定。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拟议实行军衔制度,并非偶然。东北抗日联军虽然是由游击队伍发展起来,但各部队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部队的正规化建设。从部队编制、指挥机构、军旗、军服及标志符号等,尽量做到统一。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开始以来,中共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也十分注重部队的正规化建设。1933年7月1日《中共满洲省委给磐石中心县委及南满赤色游击队的信》中就提出了部队的编制问题,指出:“目前军队的编制稍稍在向前发展时,立即编制成为一个师。编制法采用三三制,以班为单位,……三班为一排,三排为一连,三连【为】一团,二团为一师。”1935年3月15日《中共吉东特委、密山县委给第四军第一师党委的信》中也指出: “将来扩大后,也应每团有三连,……每连下可暂时不要排,而分三班至四班,……这就是三三制的编法。”1936年1月20日发表的《东北抗日联军编制系统暂行条例草案》,详细地规定了东北抗日联军的编制体系:“1、以军为建制最高单位,连为基础单位,军以下设师、团、营、连。2、军制采行三三制,军分编三师,每师分编三团,每团分编三营,每营分编三连,每连分编三排,每排分编三班,每班战斗员十名至十四名。”在编制草案“细则”中,明确规定了军政指挥官的权力和职责,以及军、师司令部及团部、营部、连部的编制组成。1936年3月12日《中共吉东省委致饶河中心县委及四军四团的信》中也指出:“七军之编制应按三三制,就由一军三个师,一师三个团,一团三个连,一连三个排至四个排”。“军部内部组织”没“政治部、参谋部、军需处、总务处(或副官处,亦即你们所说的外交部)。政治部下有宣传科、调查组织科、印刷科、青年科、农村工作科等。”“参谋部内分侦探科、军事交通科、作战科、地图科等。”此外,我们从许多历史照片、图片及其他资料中也可以看到东北抗日联军穿着统一的军装,佩戴有帽徽、袖标、领章和胸章等。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及分区独立活动,军服的式样、颜色及标志会有所不同,但都在努力的做到本部队、本地区的统一。这些都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正规化建设的情况。
虽然各级党组织和其它部队没有直接提出在部队中实行军衔制度,但随着部队的发展,在部队中实行军衔制度,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说到军队的军衔,在我们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即过分强调了它的等级性。认为实行军衔制度就破坏了人民军队的官兵平等、官兵一致的传统。军衔制度作为军队组织的重要内容,它除了有等级区分、激励官兵的作用外,最重要的是通过军衔对部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挥,完成遂行的战斗任务。随着部队的发展,活动区域的扩大,多部队、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增多,对部队进行管理、指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军衔制,通过军衔确定每一名军人在军队中的位置,职责明晰,军衔低的服从军衔高的。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都要实行军衔制的原因。
在此,我们也应纠正一个对东北抗日联军的错误认识。在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东北抗日联军的脸谱化形象,即队伍不整、衣着不齐、不时有粗话出口等现象。这是由于许多人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不熟悉造成的。在东北抗日联军的前期斗争中它绝不是这个样子的,而是一支努力向正规化方向建没的军队。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计划实行的军衔制度,最终没有得以实行。
究其原因,一是部队分散,作战频繁。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十个师分散活动在北满地区的三十余个县内,且每个师又分成若干部分,部队分散,游击作战频繁,缺少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客观上制约了部队进行评定军衔的活动;二是1937年下半年以后,东北抗战形势逐渐进入空前激烈和残酷的阶段,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日军民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积极配合全国抗战。日本帝国主义为巩固其东北的后方基地,一方面加紧对活动在松花江下游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等部进行连续不断的进攻;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归电并户,建立“集团部落”,逐步割断厂东北抗日联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使各部队的活动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进入苦斗时期,自然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计划实行的军衔制度,就无法落实了。
过去没有人注意过东北抗日联军曾计划过实施军衔制。从《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暂定“官兵等级制”草案》、《各级军佐暂编等级表》、《军特没及各级直辖、附属机关暂编等级表》等文件的颁定,充分表明了东北抗日联军在向部队正规化建设中的积极探索,是东北抗日联军向正规军发展的表现之一。虽然严酷的现实,使它没有实现,但那些先烈们努力尝试了。
另外,有关书刊曾说:1939年5月30日八路军总司令部颁发《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后,“东北抗日联军也做了实施军衔的准备工作”,这是不对的,是对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的不了解。1936年底东北党组织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直到1945年8月下旬才与中央取得联系,10月20日,向中共中央东北局移交党的组织关系。近9年的时问,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孤悬关外,何来在八路军总司令部颁发《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后,“东北抗日联军也做了实施军衔的准备工作”,这只能是作者的臆想。
二、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苏军军衔
到1938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日益困难,斗争极其艰苦和残酷,活动区域不断缩小,部队减员严重。从1936年底就已和党中央失去联系的东北党组织及东北抗日联军,此时必须独自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针。
1939年初冬,部分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和中共北满省委领导人周保中、张寿篯(李兆麟)、冯仲云、陈翰章、许亨植等在牡丹江虹云商行召开重要会议,就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方向等问题进行紧急磋商。与会者一致同意周保中提出的“保存力量,越界过江,到苏联远东地区野营整训”的意见。
在此前后,一些抗联小部队曾在作战失利后,被迫越过国境进入苏联境内。在得到苏军帮助后,经过短期休整又重返东北继续斗争。
1940年3月,周保中、张寿篯、冯仲云在苏联的伯力与苏联远东边疆区党委和远东方面军举行会谈,讨论了东北抗日联军越界进行整训的问题。周保中向苏远东边疆区区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伊万诺夫通报了东北抗日联军面临的实际困难,要求苏方从国际主义原则立场出发,允许东北抗日联军转移到边境苏联一侧,进行阶段性休整。经过协商,苏方原则上同意了周保中等提出的要求。
根据与苏联远东方面军达成的协议,1940年冬,东北抗日联军一些部队除留少数部队继续坚持东北的游击战争外,开始有计划地退入苏联境内;同时一些因作战失利的部队也先后退入苏联境内。这些进入苏联的部队,计划在冬季进行必要休整之后,第二年春天,再返回东北战场继续同日寇作战。
与此同时,1940年12月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各路军干部在伯力再次召开会议,苏方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日联军的独立领导,同时决定进一步加强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远东军的联系。会上苏方指定苏联远东方面军内务部长、内务旅级指挥官瓦西里作为苏军代表,直接同东北抗日联军进行工作联系(瓦西里在东北抗日联军的独立性问题上,与抗联党委存在严重分歧,苏方于1941年3月进行了撤换,重新委派了新的少将级联络员,代号王新林)。
为了便于对过境抗联部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苏方在1940年冬先后建立了两个集训点,称之为东北抗日联军临时驻屯所(亦称训练处,1941年2月后改称“野营”)。一处设在伯力东北75公里处黑龙江边的雅斯克村,称为北野营(亦称A野营);另一处设在海参崴和双城子之间的一个火车站附近,称为南野营(亦称B野营)。退入苏联境内的抗联指战员分别在这两个野营进行集中整训。
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由于受日苏中立条约的影响,苏方不再协助退入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返回东北,而只同意东北抗日联军派出部分游击小分队,到东北进行一些侦察等活动。
无法返回东北,退入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只好在已建成的两个野营中长期整训,进行政治、文化学习和军事训练。
整训期间,周保中、张寿篯等认为有必要把两个野营中的抗联指战员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学校机构或者是教导团的机构”,由中共东北党组织进行统一管理,请苏方帮助进行训练,进一步提高政治、军事水平,以便将来在回国同日寇作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将上述意见向苏联方面提出,希望得到苏方的支持。经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批准,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对部队进行统一的军政训练。
1942年7月16日,苏联方面代表王新林通知周保中:苏方决定将在苏联境内南北野营整训的东北抗日联军及在中国东北活动的东北抗日联军统一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以“培养中国东北各省之民族革命军事干部”,以便“在东北转入直接战争的新环境时”东北抗日联军能“起到重大作用”。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中共党组织与政治路线不变更。今后不但不限制独立活动性而且加强独立活动性”。教导旅编4个教导营,2个直属教导连(迫击炮连、交通连)。旅长由周保中担任。旅长以下干部均由东北抗日联军干部担任。副旅长、旅副政委、参谋长、副营长、营副政委由苏方人员担任。周保中当即提出教导旅的政治委员由张寿篯(李兆麟)担任,苏方表示同意。
之后,周保中等即开始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筹建工作。决定南野营(B野营)人员全部移至北野营(A野营),部队集中一处。以抗联第一路军人员为基干,编成教导第1营;以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人员为基于,编成教导第2营;以抗联第三路军人员为基干,编成教导第3营;以抗联第二路军第五支队及第一路军一部人员为基干,编成教导第4营。每营编两个连,每连编三个排。“旅编成以后,全部军队生活、教育训练,准苏联红军”。“各级干部人员亦应规定称号(官阶)”。
7月21日晚,周保中与苏联代表王新林共同研究确定了教导旅各营营长、政治委员的人选。随后,上报苏远东方面军总司令部。
7月22日,苏联远东方面军总司令阿巴纳申科大将批准了周保中所报教导旅营以上干部的任职。任命周保中为旅长,张寿篯为旅政治委员。同日,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周保中(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张寿篯(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金日成(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一支队支队长、第一路军代表)在伯力同阿巴纳申科大将和远东方面军参谋长奈采夫就组建抗联教导旅进行了会谈,并向苏方通报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情况。
7月24日,周保中、张寿篯在北野营召开野营全体指战员大会,会上周保中宣布了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决定和苏联远东方面军总司令部对教导旅干部的任命。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成立。之后,苏方派往教导旅的各级指挥员陆续到达北野营。月底,南野营北迁与北野营合并。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组织指挥上暂时由苏联远东方面军代管,编入苏联远东方面军战斗序列,在苏联不公开使用东北抗日联军的名称,对外番号称“第4861步兵特别旅”。部队的军事训练、武器装备、后勤供应均由苏联远东方面军负责,但仍然保持中国共产党对部队的领导及其独立性。1942年9月13日周保中在《关于留C中共东北党组织的报告》中说:教导旅“隶属于远东军总部,成为红军正规军队之一。同时在内容上保持东北抗日救国战斗传统”。
按照苏军的编制,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全体指战员被授予苏军军衔,排长以上干部授军官军衔,副排长和班长授军士军衔,战士授士兵军衔。
1942年7月22日,苏联远东方面军给教导旅首次授衔,被授予军衔的为军事干部周保中、金日成、王效明、许亨植、柴世荣。之后,在7、8月间陆续又给政治干部及其他各级干部、战士授衔。情况如下(不完全统计):
少校:
周保中(旅长)、张寿篯(旅政治委员)
大尉:
崔石泉(旅副参谋长、旅党委书记)、金日成(第1营营长)、安吉(第1营政委)、王效明(第2营营长)、姜信泰(姜健,第2营政委)、许亨植(第3营营长)、金策(第3营政委)、柴世荣(第4营营长)、季青(第4营政委)
上尉:
王明贵(第3营代营长)、崔贤(第1营第1连连长)、朴德山(金一,第1营第1连指导员)、金京石(第1营第2连指导员)、崔勇进(第2营第3连连长)、彭施鲁(第2营第3连指导员)、张光迪(第3营第5连连长)、金铁宇(第3营第5连指导员)、隋长青(刘建平,第3营第6连连长)等;
中尉:
冯仲云(旅文化教员,后兼旅情报科长)、尹俊山(第1营第2连副连长)、范德林(第2营第4连副连长)、徐哲(第2营排长)、沈泰山(第2营排长,旅团委书记、旅党委委员)、张为国(第2营排长)、许凤学(第3营排长)、崔明锡(第4营排长)、崔春国(第4营排长、第7连副连长)、柳三荪(排长)等。
少尉:
董崇斌(第1营排长)、柳京洙(第1营排长)、乔邦义(第1营排长)、朴永淳(第1营排长)、池炳学(第1营排长)、吴白龙(第2营排长)、国如阜(第2营排长)、金丽重(第2营排长)、李海清(第2营排长)、姜尚镐(第2营排长)、白凤林(第2营排长)、祁连升(第3营排长)、周岩峰(第3营排长)、金大宏(第3营排长)、孙志远(第3营排长)、崔光(第4营排长)、李青山(第4营排长)、段大吉(交通连1排长)、朴英顺(交通连2排长)、张锡昌(交通连3排长)、陈德山(排长)、赵连仲(排长)、王凤鸣等。
准尉:
朴成哲(第1营司务长)、陈春树(第4营司务长)、韩秀义(司务长,1942年8月16日授予)、金万益(司务长,1942年8月16日授予)、任德福(上士长,1942年8月16日授予)、夏凤林、金昌哲等
上士(1942年8月16日授予)
王一知(电报生)
中士(1942年8月16日授予)
郎占山(副排长)、单立志(司务长)、栾济舟(厨长军需中士)、金作和(班长)、武昌文(班长)、赵喜林(班长)、王庆云(班长)、林玉贞(班长)
下士(1942年8月16日授予)
孙学义(班长)、金忠烈(班长)、刘玉泉(班长)、金曾东(班长)、张喜山(班长)、孙占山(班长)、李树臣(班长)、卢连峰(班长)、赵福田(班长)、宋殿选(班长)、马云峰(班长)、姜海君(班长)、郝凤才(电报生)、李俊(电报生)、夏礼亭(电报生)、白生太(电报生)、邢连春(电报生)、季喜林(电报生)、李五松(电报生)、金成玉(看护妇)、赵素贞(看护妇)、柳明玉(看护妇)、金顺姬(看护妇)、宋玉廷(看护妇)、国久发
上等兵(1942年8月16日授予)
李生玺(电报生)、张景淑(电报生)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成立时,营级干部除第1营营长金日成外,其他人当时正分别率领小部队在国内活动,并未到职。1942年8月3日许亨植英勇牺牲,之后由王明贵继任第三营营长;柴世荣、季青于1942年10月入苏,安吉于1942年底入苏,王效明、姜信泰于1943年3月入苏,陆续到职。金策直到1943年12月才最后撤退到苏联境内,之后担任第2营政治副营长。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成立后,活动在国内的东北抗日联军小部队,在退入苏联后,大部分编入了教导旅,指战员即授予相应的军衔。陆续授予军衔的有(不完全统计):
上尉:
金光侠(第4营第7连连长)、陶雨峰(第4营第8连连长)、刘雁来(自动枪营连长)等。
中尉:
杨清海(第2营第3连排长、连长)、李永镐(第2营第4连排长、第3营第5连副连长)、陈雷(第3营第6连政治副连长)、乔书贵(第4营7连排长)、林春秋等。
少尉:
刘铁石(无线电连教官,后无线电营排长)、于保合(无线电营排长)、姜焕周(交通连排长)、张凤岐(第3营排长)、鉏景芳(第3营排长)、李忠义(第4营副连长)、张祥(第4营排长)、朴洛权(第4营排长)、姜立新等。
由于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进行的战斗极其艰苦和残酷,退入苏联境内时人数已大大减少。故整编时在编制上受到很大限制,仅仅编成了一个旅。所有干部的职务都被压的很低,军、师干部只能担任营、连职务。军衔的授予也是如此,旅首长最高仅授予少校军衔,营长、营政委等授大尉军衔,连长、指导员授上尉军衔,排长多数为中尉军衔,少数为少尉军衔。1943年3月周保中被晋升为中校军衔.1945年3月王明贵晋升为大尉军衔。期间,一些指战员也先后晋升了军衔:冯仲云、崔明锡、宋明(卢冬生)等晋升为上尉;王一知(女)、周岩峰、张锡昌、陈德山、傅玺忱等晋升为中尉;白生太、单立志、金成玉(女)、林玉珍(女)、夏礼亭、朴成哲、齐连生、李敏(女)、马克正等晋升为少尉。
在进入苏联的抗联部队中(包括后来进入苏联的部分小部队),有一部分指战员没有被编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而是直接受苏联远东方面军的情报部门管理,学习有关军事侦察的制图、绘图、无线电技术等,之后组成侦察小分队,被派回国内执行任务。这部分抗联人员先后也被苏军授予了军衔,如李铭顺被授予少校军衔,李希才被授予大尉军衔,姜德、赵魁武等被授予少尉军衔。
另外,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原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旅长卢冬生和原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刘亚楼,因苏德战争爆发被阻在苏联无法回国,于是被派到苏联远东方面军中工作。卢冬生1943年到抗联教导旅,化名为宋明,在旅政治部任组织干事,参加教导旅党委,负责党务和政治工作,开始被授予军士军衔,到1945年晋升为上尉。刘亚楼被安排在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部工作,化名王生,1944年初至1945年初曾到教导旅任军事教官,负责军事教育工作,苏军授予他大尉军衔,后晋升为少校。
1942年10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取消苏联红军中的政治委员制,实行军事单一指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根据苏联远东方面军的命令,于10月13日取消了部队中的各级政治委员,改任政治副职。张寿篯任教导旅政治副旅长,各营营政治委员改任政治副营长,各连指导员改任政治副连长。
1944年11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授予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88旅”番号。11月6日,在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驻地举行了授旗仪式,苏联远东方面军索尔金少将宣读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命令,苏联远东方面军总司令向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授予了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88旅军旗。至此,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拥有了一个正式的苏军番号。此后,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也被简称为第88旅。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8月9日,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进攻。
在苏联对日宣战前,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根据苏军的命令,在1945年7月上旬就从教导旅派出340名指战员到苏军,进行统一的军事训练,之后被分派到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后贝加尔方面军,担任苏军进攻的向导或执行特殊的战斗任务。战争打响后,抗联又于8月上旬根据命令派出160人,分别组成空降小分队,空投到敌后,执行侦查、破坏等任务。
8月11日,周保中率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剩余部队移驻同江,准备与苏军并肩作战,进攻佳木斯。同日,斯大林电令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东北是你们中国人民的东北,苏联红军的任务是解放东北,建设东北的任务是你们的,待命。”8月12日,苏方通知部队停止行动,整装待命。
在苏联红军的强大打击下,日本关东军迅速土崩瓦解,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根据斯大林的指示和战争形势的急速发展,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原来制定的集中部队直接对日作战的方案已不适合形势发展的要求。
周保中等与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经过协商,决定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由原来的作战任务改为接收东北,落实斯大林指出的“建设东北的任务是你们的”要求。决定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随苏联红军返回东北,迅速占领东北的五十七个战略要点(十二个大城市和四十五个中、小城市及县城),全面接收东北;各战略要点的东北抗日联军负责人同时担任该地苏军卫戍(或警备)司令部的副司令。
8月25日,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有关方面提出,给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指战员授予勋章、奖章并且“授予派到市卫戍司令部担任副职的中国、朝鲜士兵以官衔,授予担任大城市卫戍司令部副职的军官以更高的官衔”。8月26日,苏方通知周保中,要求在8月29日午前将上述名单上报。
8月27日晚,周保中向远东第二方面军总司令普尔卡耶夫大将报送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授予勋章、奖章的名单。8月28日,周保中再次上报了授予勋章、奖章的补充名单。此次授予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的勋章有:“红旗”勋章、“红星”勋章和大士卫国战争勋章;授予的奖章有:“勇敢”奖章、“战斗功勋”奖章。其中周保中、李兆麟、金日成、王明贵4人被授予了“红旗”勋章。
8月28日,周保中向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上报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干部、战士晋衔的名单,其中有:金光侠晋升为大尉军衔,乔树贵等晋升为上尉军衔,刘铁石、吴白龙等晋升为中尉军衔,张瑞麟、夏凤林、宋殿选、卢连峰、张祥、高英杰、任德福、刘玉泉、季喜林、孙学义、朴成哲、赵喜林、张相龙、葛万才、马广荣、江子华等晋升为少尉军衔,庄凤(女)等晋升为准尉。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总司令普尔卡耶夫大将于9月初批准了上述表彰及晋升。
截止到1945年8月25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第88旅)计有:军官149人、军士358人、士兵847人,总计1354人。
1945年9月初,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指战员,身着苏军军服,佩戴苏军军衔,以抗联人员和苏军人员的双重身份,分批从苏联回到祖国,随后分赴各主要战略要点进行接收。
当时担任各主要城市及战略要点苏军卫戍(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和工作人员的主要有:
长春苏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周保中(化名黄绍元)中校
哈尔滨苏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张寿篯(化名李兆麟)少校
工作人员:宋明(卢冬生)上尉、
葛万才少尉、
马广荣少尉、
金伯文(女)上士、
王明上士、
佟德云中士、
刘云阁中士、
郝世昌下士、
盛为敬上等兵(俄语翻译)、
王起有上等兵等
珠河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马克正少尉
工作人员:薛兴起上士、
苏生辰上等兵
阿城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高万友(化名李青山)少尉
工作人员:江子华少尉
阿城玉泉镇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李忠义少尉
苇河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傅玺忱中尉
工作人员:于得水中士
木兰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陈德中尉
工作人员:赵连生少尉、
何有才少尉、
陈××少尉
巴彦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张祥少尉
工作人员:李福上士
呼兰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单立志少尉
牡丹江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金光侠大尉、陶雨峰上尉
宁安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兼宁安县城防司令:乔树贵(化名姜振江)上尉
林口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张锡昌中尉
东安(密山)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李希才大尉
齐齐哈尔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王明贵大尉
嫩江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夏风林少尉
佳木斯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彭施鲁上尉
勃利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曹曙炎少尉
工作人员:姜兴同少尉
依兰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杨清海中尉
富锦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刘雁来上尉
宝清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杨凤鸣少尉
汤原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宋殿选少尉
方正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武昌文少尉
通河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卢连峰少尉
兴山(鹤岗)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张凤歧少尉
萝北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陈忠领少尉
绥化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陈雷中尉
海伦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张光迪上尉
北安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王钧中尉
克山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鉏景芳少尉
吉林苏军城防司令部副司令:王效明大尉
蛟河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黄生发少尉
新站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徐光(化名邢万祥)少尉
龙井苏军城防司令部副司令:朴洛权少尉
敦化苏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隋长青(刘建平)上尉
延吉苏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姜信泰大尉
海拉尔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刘巨海少尉
德惠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乔邦义少尉
九台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范德林中尉
洮南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郭世久少尉
通辽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王明山少尉
伊通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齐连生少尉
怀德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周岩峰中尉
双阳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孙学义少尉
沈阳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冯仲云上尉
工作人员:刘铁石中尉
大连沙河口区苏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董崇彬中尉
大连甘井子区苏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玉泉少尉
大连西岗子区苏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季喜林少尉
东北抗日联军进入各个战略要点后,一方面协助苏军管理解放了的城市,维护社会秩序,肃清敌伪残余,促进中苏友好;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扩大党的影响,同残存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大力开展建党、建军、建政及建立根据地的工作。这些工作,为迎接关内八路军的到来和为我党进入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做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鉴于日本已投降,东北抗日联军已完成了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9月中旬,东北抗日联军改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人们仍习惯称“抗联”),依然保持双重身份。
9月中旬,由党中央派出的以彭真为首的中共东北局到沈阳后,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周保中等亲赴沈阳,向中共东北局汇报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工作。彭真、陈云同志提出要利用东北抗日联军穿苏军制服的有利条件,控制铁路交通沿线,迎接党中央派往东北的大批干部的到来。10月中旬,中共东北局成立后,周保中向东北局移交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党组织关系和全部档案。
随着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回国、回国后工作的展开以及与中共东北局取得联系,中共东北党组织长期与党中央中断联系的状态的结束,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88旅(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历史使命业已完成,1945年10月15日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总司令普尔卡耶夫大将签署了关于解散第88旅(教导旅)的命令。命令指示原在第88旅中的苏方人员分配到苏军的其它部队;第88旅的旗帜送往莫斯科市博物馆保存等。10月25日,周保中发出《关于成立吉合区党委员会等问题的通知》,宣布原东北抗日联军参加苏联红军的人员全部退伍,恢复中国共产党的正常组织。12月11日,第88旅的结束工作全部完成,部队彻底解散。至此,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88旅成为历史。因当时抗联广大指战员,正紧张地进行着建党、建军、建政工作,为了工作需要,当时中苏双方并没有公开第88旅撤销的消息。
1945年12月,主持东北苏军工作的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向周保中通告了苏军的撤军时间表。据此,周保中向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发出通报,要求所有参加苏军的抗联人员在苏军撤退的同时宣布脱离苏军关系。1946年2月22日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发出《远东第二方面军第88旅解散的通告》,正式公布了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88旅撤销。抗联指战员脱离与苏军的关系,到1946年4月下旬,随着苏军的全部撤走顺利完成。至此,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远东方面军长达7年之久的相互支持与协作关系结束。东北抗日联军中实行了近4年的苏军军衔也随之结束。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组成, “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军队组织形式”。它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唯一的一支在编外军序列、被授予外军军衔的部队。
在此说明一点,有书籍、文章及网上称:新疆民族军实行的军衔制也是苏联军衔或苏式军衔,并将其和东北抗日联军并称为佩戴苏联军衔的部队,这是不对的。新疆民族军是一支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武装,它并没有编入苏军序列,何来苏军军衔。军衔等级设置和军衔标志符号也不是完全照搬苏军的模式,说它是苏式军衔恐怕有些勉强。准确地说应该是:新疆民族军实行了军衔制,但受苏联的军衔制度影响较大。
(此文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衔制度的资料由王晓兵先生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资料:
1.刘枫《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2.《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7
3.《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4.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5.《周保中将军和他的抗联战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9-02-13 15:22:4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东北抗联名将冯仲云
下一篇:东北人民革命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