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河北有条“地下长城”
2022-07-13 10:21:15  来源:《寻访河北红色印记》  点击:  复制链接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着神兵千百万……”。抗日战争时期,变化莫测、神兵奇出的地道战战术,使原本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梦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个让日军“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的冉庄!

  一提到保定,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古香古色的直隶总督府,或是华北明珠的白洋淀。许多人都不知道,在清苑县有一个叫冉庄的村落,那里有条“地下长城”,有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独特的斗争形式

  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了华北地区,冉庄的人民为了保护自己,抵御外辱,创造了深入地下开展地道战这种形式。

  冉庄的地道及其工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防御到主动打击敌人的过程。这是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创造并逐步完善起来的。最初的时候是“蛤蟆蹲”,就是群众在村里、村外挖的隐蔽洞。后来把“蛤蟆蹲”加长,再把单口洞改为双口洞,逐渐成为地道的雏形。如果仔细搜寻,你会发现在村民的家中,地窖口、大灶下、床铺下面、废弃的水井,都可能成为地道的入口。

  冉庄地道在最完善的时期,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4.5里,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联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长约30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达,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一般宽约0.7-0.8米,高约1-1.5米,上距地面2米多。从用途来看,可分为用于作战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结构复杂,内部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战斗人员休息室,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地道总指挥部附近挖有很深的陷阱,井上设“翻板”。它是一种防卫设施,如果敌人万一进入地道,踏上“翻板”,就会落井淹死,这就叫“堵住笼子抓鸡,关起门来打狗”。地道又与水井相通,既可作为气眼流通空气,又解决了地道内群众的用水问题,设计十分巧妙,实用价值非常高。

地道分布图

  冉庄地道最后发展成三通、三交叉、五防的地下网络。所谓“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是指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而“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

  聂荣臻元帅曾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冉庄地道“第一人”

  抗日烈士张森林是冉庄地道战创始人之一,是《地道战》中的高传宝的原型。

  1938年,时任冉庄地区抗日政权秘书的张森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不久后冉庄党支部成立,由张森林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

  “七七”事变后,敌人不断来冉庄骚扰。为保护村民,支援前线,抵御外辱,张森林首先在自己家中挖了隐蔽洞,由此开辟了冉庄地道战的先河。

张森林烈士塑像

  1940年秋,张森林调任区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他带领游击组骨干及群众,先后挖了20多千米交通沟和护村沟和供区、县委干部和群众用以隐身、藏物、藏粮的秘密洞穴,为后来的32华里地道网奠定了初步基础。

  1943年农历三月的一天,张森林参加秘密抗日会议被敌人包围,为了保护两名爱国学生撤离,张森林突围时脚部受伤。在被捕后,敌人逼他上汽车,他“誓死不坐敌人的汽车”。尽管受尽折磨,他仍然坚持“誓死不说半句投降话!宁死不当亡国奴!”,最后壮烈牺牲。后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他的就义诗作:

  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

  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

  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

  冉庄精神代代传

  1959年8月,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落成,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1961年3月,冉庄地道战遗址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8月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了1995年1月,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9月,被省军区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有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风貌。景区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地道、石头堡、指挥所等各种作战工事,政府还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除了冉庄村公所、冉庄军事指挥所和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外,还有野外景区。野外景区的地道大多保留了当时的原貌。瞭望台、军事工坊、陈列室、展厅向人们呈现着那难忘的岁月……

  冉庄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游击队对日本侵华者展开的一场艰苦的游击战,是华北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晋察冀游击战的成功案例,是抗日军民一起阻击敌军的抗战成果。它记载着烽火岁月里先辈们的事迹,记载着中华民族顽强的抗争史。

  选自《寻访河北红色印记》,花山文艺出版社,2020年11月。

责任编辑:张雨萌 最后更新:2022-07-13 10:23:4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山地歼灭战的光辉范例——陈庄歼灭战

下一篇:古北口抗战概述-南天门之激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