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战时河北冉庄建16公里地道网:似地下迷宫
2022-08-01 09:58:11  来源:新华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河北冉庄地道战旧址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展厅

民兵连老兵李恒彪(2015年拍摄)

  抗战地标

  “蛤蟆蹲”成地道雏形

  电影《地道战》中的那棵老槐树,依旧矗立在冉庄村中央,它见证了那段烽火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魔爪很快伸向华北,以平、津为进攻出发地,以平汉路为突击方向,一部沿津浦路,一部沿平绥路,两翼迂回同时进攻。1937年9月24日,沧州和保定被日军攻陷。1937年10月10日,日军占领石家庄,冉庄所属的冀中大部相继沦陷。

  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敌人一来,老百姓就连人带物转移到村外的青纱帐。但秋后青纱帐一倒便无处藏身,群众就开始在野外和村里挖隐蔽洞。最初的隐蔽洞是单口洞,人们称之为“蛤蟆蹲”。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会后,八路军挺进敌后,在冀中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1938年,冉庄村民张森林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

  张森林在冉庄秘密发展了几名共产党员,建立起冉庄秘密党支部,并任村支部书记。为了隐蔽,张森林在自家红薯窖下掏了一眼大深洞,洞里放了小木桌和油灯,在洞里召开会议。这个洞是冉庄地道的雏形和开端,此后张森林号召冉庄的党员、干部、群众,挖了很多这样的隐蔽洞。

  冀中沦陷,冀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村村民挖“蛤蟆蹲”躲避日军,不过一旦被敌人发现,藏身的群众就无法逃脱。于是老百姓把一个洞口改成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

  日军进行华北大扫荡

  不论是单口洞还是双口洞,往往只能隐蔽和防御,不能打击敌人。于是群众继续加以改进,把双口洞继续加宽加长,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连一家,一户连一户,从隐蔽地洞发展成为“多口洞”以及地道。

  1939年初,中共蠡县县委书记王夫就指示,选群众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1942年初,冀中区党委发出《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信》,在冀中全区推广地道战,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地道战从此诞生。

  只是文件发出不久,1942年5月1日,日军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进行细碎分割,妄图扑灭抗日烽火。

  据统计,日军在冀中8000多个村庄、60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总计修筑据点、岗楼、碉堡1700多个,挖封锁沟达到4150多公里,把冀中分割成2670多个小块,每块都处于严密的火网封锁之下。冉庄周围9公里内,就建有炮楼、据点15座。

  但当时的地道数量少、隐蔽性差又缺乏防护功能,有许多被敌人破坏,也有因地道口被敌人发现,村民被毒死其中的惨事。

  如1942年5月27日,日军出动300余人,朝定县南部北町村方向扫荡,北町附近十余村庄的村民,纷纷躲进北町地道。因汉奸告密,日军找到了地道入口,将大量窒息性毒瓦斯放进了地道,致使800多手无寸铁的妇孺老弱全部毙命。

  冉庄建16公里地道网

  冉庄地道网在敌军“扫荡”之后开始成规模,边战边挖,战斗功能也逐步完善。因北町村惨案的教训,冀中根据地的许多地区全民动手,对地道进行了改进,建成房上、地面、地下“三通”的“立体”地道网。当时整个冀中平原挖地道长达12500公里,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

  进入冉庄地道,就像走进一座神秘的地下迷宫。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地道分军用、民用地道两种,民用地道藏物藏身,有与若干水井相连,排水、取水、通风;军用地道,则用于调兵遣将。地道里设有指路牌、照明灯、休息室、储粮室、地下兵工厂、囚笼、陷阱等。

  冉庄地道具有“三通”、“三堵”、“三交叉”、“四好”和“五防”等多种功能,具体来说就是高房、地道、院落相通;堵街口、堵门口、堵窗口;明枪眼和暗枪眼、高房和地堡、地堡和墙壁火力交叉;好打、好钻、好藏、好跑;防火、防水、防烟、防钻、防破坏。

  地道成战斗奇袭设施

  把增强是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冀中地道战进行过专题研究。他指出,1942年“五一大扫荡”前,地道就已经在冀中出现,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地道在经过短暂的萎缩后很快恢复并又有了长足进展。“日军对冀中地区的大‘扫荡’,促发了冀中人民的觉醒,这是地道斗争得以开展的内部因素。”

  开展地道战后,冀中的斗争形势很快有了好转。1943年之后,冀中地道多设置射击孔、陷阱、翻口,使地道从军民的隐蔽所发展为奇袭敌人的战斗设施。射击孔分布于地道支线连通的墙基下、夹墙里、门槛后等交通要道处,备有立射或坐射的单人射击设备,为保证射击准确还备有掩体。

  1945年7月,栾县南高村群众,在日(伪)军先后出动近1000人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依托地道五战五捷,杀伤敌80余名。1945年5月29日,(雄县)米家务军民,在我方不满百人对敌2500多人的劣势情况下,全歼伪治安军第十八团团部及第三营和团直炮兵连,生俘敌人官兵94人。

  虽然冉庄不是冀中平原地道战的发源地,但辉煌的战绩使得其脱颖而出,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称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共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利用地道作战72次,配合部队作战85次,击毙伪团长一名。当时驻保定日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不朽老兵

  参与地道战的民兵连老兵李恒彪:把地道挖到炮楼下,抱桶炸药去炸敌人

  革命歌曲《地道战》,李恒彪已经听过无数遍,但每听一次,总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豪迈的歌声,把他带回70多年前的战争岁月,记忆就像打开的匣子,一幕幕涌上心头。

  2015年,家住北京的李恒彪,抗战时期作为冉庄民兵连的一员,冉庄挖地道、打地道战的全过程,李恒彪都是参与者。他每年都要回冉庄几趟,逛一逛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亲眼见父亲遇害

  河北省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展厅里,张森林、李连瑞和李九徳三位烈士塑像并肩而立。李九徳就是李恒彪的父亲,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清苑县第二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在1939冉庄“六·一五”惨案中,李恒彪目睹了父亲遇害。

  惨案当天深夜,日伪军就已包围了冉庄,堵住了村口不准百姓出村,出村被抓者先被打两三个耳光,然后又被一脚踹进路边沟里。天亮后,被抓住的四十多人被驱赶回村。

  日伪军要求全村人集合,并供出八路军和共产党员。乡亲们没吭声,气急败坏的鬼子握着刺刀冲进人群,看谁像共产党拉出来就杀。“两个鬼子见父亲上衣口袋上有墨水的痕迹,抓住父亲的衣领和胳膊,嘴里喊着:八路干部!”李恒彪亲眼目睹了父亲遇害。

  “日本鬼子太残暴了,甚至杀人取乐。”李恒彪曾听村里不止一位长辈说过,日本鬼子高兴也杀人,不高兴也杀人。“两个日本鬼子心血来潮,想吃野兔子肉,叫20多个人去轰兔子,在野地里转着圈地快跑。轰不出兔子,鬼子急眼了,连开三枪,当场打死一个。”

  成年纪最小民兵

  1938年,冉庄建党支部建基层政权,李恒彪母亲隋亚香是第一任村长。同年,学校成立了儿童团,李恒彪加入儿童团并担任大队长,每天带领儿童团员们在操场练步伐队列,用木棒代替钢枪练刺杀或学唱抗日歌曲,轮流在冉庄村头站岗放哨查路条。

  1938年,冉庄建立了抗日武装游击组,这是冉庄民兵的前身。“记得游击组成立正好是冬季,夜间站岗巡逻没有棉衣,肚子又饿,但年轻人还是踊跃报名。”

  李恒彪说,“六·一五”惨案不久,母亲隋亚香把他送进民兵连,他也成为民兵连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冉庄民兵队伍三十多人,利用地道、地雷、手榴弹和土枪土炮,在抗日战争中多次打败敌人整营整团甚至1700多‘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

  冉庄民兵经常深夜进军铁路线,扒铁道,扒下钢轨送到县兵工厂换枪支弹药,扒下枕木换成粮食补助贫困的民兵家庭,一举两得。“这一做法得到上级的表扬,并向铁道沿线各村的民兵推广。”李恒彪说,民兵自己武装自己,手榴弹、地雷、炸药都自己动手做。

  全村动员挖地道

  1942年,侵华日军集中兵力对冀中进行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企图一举扑灭抗日烽火。扫荡过后,炮楼里的鬼子和汉奸认为安全有了保障,便成群结伙肆无忌惮地进村骚扰,打人、杀人事件时有发生。

  “咱们不能看着日本鬼子杀人放火,一定要想法子打击敌人。”李恒彪说,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冉庄人拿起铁锹、镐头大挖地道,挖成了既能很好保存自己又能打击消灭敌人的战斗工事。

  在挖掘地道的过程中,有的全家上阵,男女老少轮换着挖,有的干脆把贴饼子菜、窝窝头放到挖地道的现场,累了吃一口继续挖。

  李恒彪说,挖地道最让人高兴的时刻当属两组对掏即将打通,相互听到对方挖掘的镐头咚咚响的时候。这时候两边都铆足劲抡圆镐头,都想一镐下去凿出个大窟窿来。窟窿凿出来后,两边的人争着探头,乐得哈哈笑,如同战场上胜利会师。

  挖到敌人炮楼下

  像《地道战》电影里一样,冉庄民兵战时根据敌情和进犯的路线,各战斗班组按队部研究划分好的区域,进入各自使用的高房、地堡、暗室、护村沟等作战工事,在工事掩护下痛击敌人。地雷是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能遮挡敌人袭击的沟、坡、坎和房屋前后,都布下手拉、脚踏、绊脚、连环等各种型号的自爆地雷。

  1945年4月至5月,伪军调集兵力接连三次进犯冉庄,最多一次有1700多人。每次敌军来犯前,李恒彪和民兵战友们就早早进入地道。“集中精力从射击孔向外观察,等到敌人靠近时,或者瞄准射击敌人,或者伺机拉响地雷,三战三捷。”李恒彪说,“我们民兵打了多次地道战,只有1个受了点伤,零死亡。”

  日军投降前夕,清苑县境内多数据点炮楼被端掉,只有防护极为严密的张登据点负隅顽抗,该炮楼周边的沟四米深,四米宽,高处还有敌人监视射击。“没有重武器,攻打炮楼几乎不可能。”李恒彪说,清苑县武装队决定挖地道到炮楼底下,用炸药炸倒炮楼。

  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流上阵,只花了两个昼夜就将地道挖到炮楼脚下。同属民兵队的李恒彪、张炳奎和刘大雨三人,具有爆破方面的经验,主动请战去点火。李恒彪说,哥仨做好了牺牲的心理准备,只是要求“如果我们出不来,一定要把我们挖出来送回冉庄。”

  当天夜里,三个人一人抱一桶炸药,弓着身子走进地道。到炮楼脚下时,准备点燃导火线时,三个人谁也不肯先走,最后决定一起撤。一点着引线,三个人便使出浑身力气猫着腰猛跑。三人刚刚钻出地面,就听见一声闷响,炮楼摇晃起来,炮楼内的伪军和鬼子大乱。(记者 陈强 林桂炎)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2-11-15 10:41: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古北口抗战概述- 古北口之激战

下一篇:抗战时期的河北:私自买卖棉花会被判刑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