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县境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13公里。东以卫运河与山东省冠县、临清市为界,南与大名县接壤,西与邱县、曲周、广平县毗邻,北与临西县相连。全县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全县辖4镇4乡,277个行政村,人口330053人,有汉、回、满等民族,汉族占99%以上。县城南馆陶西距邯郸市75公里,东距山东聊城市60公里,106、309国道和邯济铁路在县城通过,交通便利。
馆陶县地处华北平原的南端,属掩埋古河道的壤质土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势平坦。境内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于耕种,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农业县。
20世纪30年代初期,馆陶县就有了共产党的革命活动。1930年至1932年大名七师的共产党员李镜明、田辛甫、曾则西(甄择栖)、孙锦、裴志耕(裴博祥)、王华等人先后来到馆陶县南馆陶第二高级小学和南拐渠第三高级小学教书。他们向学生介绍进步书刊,传播革命理论。1931年前后,李镜明介绍阎兆亨、孙鹏、阎良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秋,东北流亡学生共产党员王毅之、纪毅心来到南拐渠三高教书,组织学生成立了馆陶县反帝同盟支部。1934年2月经大名共产党员平川介绍,梁毅民、靖濡之等人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他们成立了孟良寨团支部,梁毅民任支部书记。
馆陶县党员发展首先是在进步青年学生中进行的。1935年8月,聊城师范学校(原名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党组织负责人王晋亭来到馆陶县。1936年12月,王晋亭介绍学生肖永茂、时念福、于法人入党。1937年1月,国民党山东省主办的济宁乡村训练班第一期学员毕业,共产党员宋秋潭、沙延孝、周乐亭分配到馆陶县几处乡农学校任职。不久,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意见,成立了中共馆陶县特支委员会,书记宋秋潭。1936年8月,在北平由王华云等人创办的精业中学读书的馆陶县学生郎清荣、焦善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2月郎清荣回馆陶家乡度假,介绍同学陶明、杨陶天入党,1937年春,他们成立了中共南馆陶支部,杨陶天任支部书记。中共馆陶县特支委员会和中共南馆陶支部,由于隶属关系不一样,在组织上没有任何联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馆陶县特支委员会撤销。
抗日战争初期,在日军的大举进攻下,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政府南撤。1937年11月23日,县城北馆陶(今属山东省)沦陷,日军撤走后又土匪民团蜂起。在国家危亡之际,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将军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公开与共产党合作,在聊城树起抗日大旗,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收编了鲁西北各地的土匪民团等杂牌武装,到1938年春,创建了包括50多个县在内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15日,范筑先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十支队收复了馆陶县城,为馆陶县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抗日县政府的成立和抗日武装、抗日群团的成立、发展创造了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馆陶县处三省交界和远离大城市和铁路线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由山东到冀南、太行山地区的交通要道和跨越卫河的咽喉,大批的抗日军队和军用物资在此过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7年冬,根据山东省委和中共鲁西北特委的指示,馆陶县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和战斗力,中共鲁西北特委派郭英来馆陶帮助成立中共馆陶县委,由于当时馆陶县还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成立县委的条件还不成熟,经研究决定先成立一个中心支部,代行县委职责,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待条件成熟后再向县委过渡。
1938年7月,中共鲁西北特委书记徐运北来到北馆陶,决定撤销中共馆陶县中心支部,正式成立中共馆陶县委,梁毅民任书记。在县委的领导下,馆陶县抗日挺进队创建并发展起来,县青救会、农救会、妇救会、工救会等陆续建立,各区动委会及各群众团体也相继成立起来。
1938年11月15日,聊城失守,范筑先和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干部和守城战士壮烈牺牲。1939年2月7日,北馆陶县城第二次被日军占领,馆陶县委、县政府和群团组织的领导机构转移到六、八区一带(馆陶县西南部孟良寨、王庄、西河寨、南拐渠、房寨、常儿寨、南彦寺、影庄、庄固、朱庄等村庄)坚持抗日游击斗争,直到1945年7月28日馆陶县境光复。此时,馆陶县委下设6个区委,几乎村村都建立了支部,共有党员1879人。
八年全面抗战中,日军经常集结重兵到馆陶“扫荡”,并在馆陶建立据点,烧杀抢掠,制造了南彦寺、南广才、北要庄、李桥等多起惨案。1943年日军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据统计,全县受害村庄199个,因霍乱死亡10329人。
在艰难的环境中,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村村成立民兵自卫队、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救国会等组织,地方武装、民兵和群众配合主力部队英勇抗日,对日伪作战540余次,其中主要战斗24次,影响较大的战斗有赵官寨战斗、董固战斗、北阳堡战斗、南彦寺民兵大会战、塔头战斗、贾庄战斗等,毙俘日伪军1600余人。
抗日战争时期,上级领导机关及军队经常在馆陶活动和驻扎。1938年12月,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冀南行署副主任宋任穷到馆陶县孩寨村小住。1939年11月15日,129师政委邓小平在南馆陶附近的秤沟湾召开了先遣纵队、筑先纵队干部会议,作了坚持抗日斗争和整饬军纪的报告。1942年夏,由于旱情严重,军民生活越来越困难,冀南行署主任宋任穷在西河寨村召开大会,号召党政军民要厉行节约,艰苦奋斗,发展生产,度过灾荒。期间,宋任穷住在该村党支部书记闫庆国家坚持指导抗日斗争。10月18日,冀南区一、三地委共同在该村召开党、政、军县、团级以上干部会议,会上传达了冀南区党委《关于度过今冬明春艰苦局面的决议》,区党委书记宋任穷和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到会,宋任穷做了重要讲话。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馆陶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模范人物。八年全面抗战中,馆陶县为国捐躯的烈士达1000余人。
进入解放战争后,馆陶县属于战略后方,担负着艰巨的支前任务。一批接一批的担架队、火线远征队、运输队开赴前线。在解放战争中,馆陶县总计出动担架5000余架,约50000多人,大车10000余辆,民夫20000多人,武装民兵30000多人,提供牲畜30000多头。1947年9月,馆陶县独立营100余人全部升级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14纵2旅125团3营7连。1947年7月到1949年2月,馆陶县曾先后抽调300多名县区干部随军南下,为夺取全国胜利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0-21 09:07:3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河北抗战老区:邯郸广平县
下一篇:河北抗战老区:邯郸魏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