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内蒙古地区抗日武装“新三师” 建制沿革及其历史贡献(2)
2017-11-26 10:18:30  来源:阴山岩画的博客  点击:  复制链接

  1940年,日寇在中国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后,调拨主要兵力,加紧进攻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侵占绥远的日寇多次进行"大扫荡",妄图跨过黄河,侵占伊克昭盟,进而向陕甘宁边区钳入。新编第三师根据敌人的动向,从各团抽调兵力,由第8团团长朱实夫任前敌指挥,派步兵七团、八团和骑兵九团坚守在达拉特旗的黄河沿岸,前哨设在谢家圪坦、二里半一带,指挥部设在张明高圪坦。多次击退了日寇和伪军的进犯,保护了当地群众的秋收,防止了日伪军的抢劫,保卫了伊克昭盟七旗一县,保障了陕甘宁边区北部的安全。

  1941年夏,新三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往甘肃靖远整训,划归兰州第八战区指挥。翌年,由步兵师改编为新编骑兵第七师,所辖三个团:十九、二十、二十一团;1944年新编骑兵第七师奉命进驻张掖。1945年由新编骑兵第七师改编为骑兵第九师,所辖三个团:二十五(团长汪韬)、二十六(团长戴效)、二十七团(团长陈应权);1946年由骑兵第九师整编为骑兵第二旅,所辖三团(团长汪韬)四团(团长钱治国),陕西泾阳、临潼驻防。1949年该旅三团被人民解放军击溃,四团代团长(团长钱治国从汉中离队)牛炳昆率所部以及旅部于9月在成都凤凰山机场起义,编入贺龙所属十八兵团序列。1949年7月,白海风积极参加西蒙自治活动,9月23日,他和何兆麟、巴文竣及旗内正协理罗巴图孟柯、副协理罗永寿、章京陈爱尔德尼巴图等与阿拉善旗第九代第10任札萨克和硕亲王达理札雅等人通电起义。

  二、“新三师”的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抗击外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空前增强的伟大事件。自1938年5月到1942年在黄河之滨坚持抗战整整三年,新三师以及地下党委同民族地区的人民一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并英勇地投身于抗日武装斗争行列,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始终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追寻少数民族走向民族解放的道路。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斗争有了新的发展。是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提出:“把蒙回两族(首先是蒙古)反日、反中国统治者的斗争,提到武装斗争的程度,并把他们的斗争同我们的斗争直接结合起来。”27日,毛泽东指出:“少数民族、特别是内蒙民族,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威胁之下,正在起来斗争。其前途将和华北人民的斗争和红军在西北的活动汇合在一起。”中共中央、毛泽东的科学论断,为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

  绥远抗战,是全面抗战前华北地区较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开创了中国军队主动进攻、战胜并驱除日伪军的先例。绥远抗战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中国军民无不扬眉吐气,掀起了新的抗日救亡高潮,鼓舞了士气。绥远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绥远抗战,挫败了日寇侵占绥远进而入侵西北的图谋,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情,增强了救亡图存必胜的信心,写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光辉的一页。

  8月14日,毛泽东分别致信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和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在赞扬他们的爱国精神的同时,敦促他们抗日。2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内蒙工作的指示信》,全面分析了日伪军进攻绥远的企图与严重形势,严厉指责国民党对蒙古民族的反动政策及其行动,指出了蒙古民族面临民族存亡的两条道路,重申了毛泽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的主张与政策。10月25日,毛泽东再度致信傅作义,敦请他坚持抵抗日寇。12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出《关于绥远抗战通电》,号召全国人民援绥抗战,并表明红军坚决抗战的立场。毛泽东还赞扬绥远抗战是“全国抗战之先声”。中共中央特派南汉宸来绥远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并赠送“为国御侮”的锦旗。

  1937年 2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蒙古工作应以援绥抗日为中心的指示》,2月7日,又发出《关于内蒙工作给少数民族委员会的信》,主要强调内蒙古工作应当是抗日援绥,拥护傅作义、阎锡山抗战,蒙汉联合一致抗日,帮助蒙古民族中的抗日派,争取中间派,孤立分化右派,注意解决蒙民的特殊要求,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8月,中共中央对日军进攻芦沟桥发表通电,动员全民实行抗战,全面抗战就此开始。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蒙古工作的指示信》,指出:“蒙古民族团结一致,驱逐日寇出绥蒙和蒙汉联合抗日是目前绥蒙工作的最高原则。”月底,由绥远民先队、牺盟会、妇女会、学生联合会等抗日救国团体联合组成“绥远民众抗日救亡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春,日军加紧策划向我大西北的屏障和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伊克昭盟进攻。3月,日寇在包头设立了所谓的“伊克昭盟公署”,扶植阿拉坦额齐尔充当傀儡,对蒙古族实行分化瓦解政策。为粉碎日军的进攻和阴谋,4月,“中央绥蒙工作委员会”在三边成立,白如冰任书记,委员有李衡、赵通儒、于占彪、乌兰夫、白海风、孔令甫、刘兴源等,同时随八路军警备骑兵团从定边进入伊盟桃力民,全面开展伊盟工作,先后建立了中共桃力民工委,河套特委和包(头)固(阳)工委。5月间迁至伊盟中心桃力民乌素其日嘎村建立中共伊克昭盟工委,中共绥蒙工委及八路军骑兵团进驻克泊尔庙,成立了桃力民工委所辖6个党支部。驻桃力民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国民党抗日派盂文仲旅骑兵团,桃力民地方武装联合起来,抗击日伪第8师,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这个地区的抗日动员会(后易名抗敌后援会)和抗日救国会等组织,事实上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半政权半统战性的机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蒙汉各族贫苦牧民和青年学生,建立起了“战地动员委员会”或“抗敌委员会”等群众团体,并争取了曾参加“独贵龙”运动的那素滴勒盖(雷寿昌)营长和乌审旗王爷特古斯阿木古朗等有势力有影响的上层人物,团结在共同抗日的旗帜下。从此,伊盟的抗战局面迅速打开。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内蒙古的一些爱国的蒙古族上层人士也举起了抗日的旗帜。

  二是始终注重培育民族干部,进一步壮大民族抗日武装的力量。

  老一团、蒙旗保安队、蒙旗独立旅多数官兵来自土默特旗贫苦农牧民,经历了阶级剥削与民族压迫之苦,有较强的反抗意识,因而也较易接受先进思想。早在大革命时期,许多蒙古族共产党员就深入老一团做争取教育工作。中共包头工委书记李裕智、绥远工委书记吉雅泰,1925年就通过私人关系结识了老一团的进步官兵,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的革命觉悟,开展民族工作。1928年,吉雅泰发展了老一团第一个党员——老一团排长李森。从此,李森以合法身份作掩护为党做了大量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更多的共产党人如:王若飞、乌兰夫、吉雅泰,奎璧,贾力更、吉合、刘仁、梁一鸣、佛鼎、赵诚、曾涌泉、勇夫、高布泽博、朱实夫、王逸伦等同志,都先后在老一团开展过革命工作,有的还在老一团任职、挂衔。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许多蒙古族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都得到过“老一团”的保护和支持,当时在“老一团”工作的就有共产党员李森和恒升等人;中共党员王若飞、云泽(乌兰夫)、吉雅泰、奎璧等,在包头地区开展地下工作时,也曾在“老一团”得以隐蔽。在共产党员、特别是蒙古族共产党员的教育、影响下,老一团官兵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大汉族主义的压迫有了清醒的认识,而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此后,老一团中不少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仅1929年至1930年,就有20多人分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学习。老一团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进步势力和朴素的爱国思想。因此,当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中国东北时,老一团反响很大,官兵群情激愤,力主抗日,爱国热情十分高涨。

  改编后的新三师,完全按八路军的模式,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工作体系。在部队扩建过程中,相应地对党的组织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党委委员由原来的5名增加到7名,即:云时雨、孟纯、奇稀古、云飞扬、克力更、王允文、云蔚。党委书记仍由云时雨担任,同时兼任伊盟工委委员。各连重新建立了党支部。团营连的指挥员多数是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全师的共产党员已发展到100多名。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党组织接受伊盟工委的领导,党的活动由半公开转入地下。

  在部队扩建过程中,对广大官兵,特别是共产党员的思想作风,进行了一次整顿。通过整顿和开展党内思想斗争,使我们新三师党组织更加团结、思想作风更加纯洁,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整顿党内思想作风的基础上,通过公开的政治工作系统,积极宣传我党的《抗日十大纲领》、《八一宣言》、《告全国同胞书》等重要文献,还举办长征报告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官兵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增强官兵的群众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同时在部队驻地和附近的村庄,开展群众工作。此外,还专门开展对当地王公贵族的团结争取工作,使一些上层人物拥护军队支持抗日。经过多方面的艰苦工作,新三师在伊盟地区扎了根,形成了军民团结,共同抗日的局面。

  部队利用正规训练之余,抽调政工人员深入附近农牧户中宣传抗战政策,动员各族各阶层人士踊跃参加抗日行列。部队为了培养蒙古族班排级军官,创办了军政干部学校,白海风、纪贞甫兼任正副校长,乌兰夫任专职教导主任,专管教学、行政、人事等事宜,并亲自授课。学校吸收郡王、杭锦、鄂托克、乌审和部队中有文化基础的蒙汉族学员共80余名,进行军事、政治,文化训练。至1939年部队发展到2000多人。在有条件的地区,部队帮助当地政府建立农民、青年、妇女救国会等群众团体,训练民兵,建立了自己的武装。

  1939年前后,伊盟抗日根据地逐步巩固。为防止敌人对没有撤离敌占区的家属进行迫害,部队决定尽快将他们接到伊盟抗日根据地。时任运输连连长云元世受命多次过黄河,深入归绥、包头、萨拉齐、毕克齐等地,接送家属,包括孟纯、云蔚等同志的家属。新三师在伊盟驻扎时,土默特一带的进步青年去延安途径这里,都会受到部队的保护和护送。从延安派往内蒙古地区开展工作的同志,在这受到很好的接待和隐蔽。云丽雯、云清、陈介平、乌兰等同志都在新三师居住和路过,包括乌兰夫的妻子云亭、儿子乌斌、乌杰。这一阶段新三师成了由延安到日伪战区的中转站。

  三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团结抗日的正确主张。

  为抵制马占山收编的企图,蒙旗独立旅转移到陕西神木、府谷驻防,保存了这支民族武装。1937年11月初,部队取道东胜,开到陕西府谷县哈拉寨。时值初冬,部队的供给极度困难,千余人马的粮秣和部队的棉衣无法解决。基于这种情况,1938年初,白海风带领纪贞甫、常永生、胡风山、康济民、云元世(随从副官)等去南京找国民党中央政府,要军饷、粮秣和武器装备。途中获知南京失守,他们赶到武汉,再由武汉来到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去国民党政府要供给的情况,还告诉毛泽东,国民党同意蒙旗独立混成旅扩编,给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三师的番号。请示毛泽东,这支部队是明显打共产党的旗帜,还是仍然以原来的面貌出现。毛泽东明确指示:还是以原来的面貌出现为好,这样便于统战工作和胜利后革命发展的需要。

  白海风走后,乌兰夫到山西岢岚县八路军120师办事处联系党的关系。在岢岚,乌兰夫见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120师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同志,向他汇报了蒙旗独立旅的情况,并请他转报中共中央。甘泗淇听了情况后,非常高兴,并说:“你们这支部队所以能够这样好,关键是党的领导,是执行古田会议的精神,支部建在连以上的成果。”谈话后乌兰夫即住下等待中央的回电。没过两天中共中央发来回电,电文大意是:了解到这支部队的情况很高兴。中央正打算开展伊克昭盟的工作,有这样一批蒙古族干部和部队很可贵。要继续扩大这支部队,把它作为培养抗日民族干部的学校。乌兰夫接到了中央的电示,与党取得了联系后,即离开120师返回部队。临走时120师送给蒙旗独立旅1000套军装、1000双布鞋、1000元菜金等装备和给养。

  1938年5月,毛泽东通过神木边区党委,发电邀乌兰夫去延安汇报工作。乌兰夫接到电报后十分激动,当即安排好部队工作,离开神木前往延安,住在军委招待所。翌日乌兰夫到高岗办公室,同时被邀请去的还有白海风。高岗带领乌兰夫、白海风一块去见了毛泽东。毛泽东详细询问了蒙古族的生活状况和部队的工作后,对蒙古民族的解放和伊克昭盟抗日斗争作了重要指示:蒙古民族只有同中华各民族一道,驱除日寇,解放全中国,才能取得本民族的统一和解放。要利用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争取国民党的供给,设法扩大队伍。你们是蒙古族部队,要回到伊克昭盟去开展斗争,以抗日的模范行动,影响带动蒙汉群众,团结争取蒙古族上层和宗教上层一道抗日。

  正当新三师和兄弟部队友好合作,一致抗日的时候,新三师影响的扩大,更加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他们担心新三师赤化,当时国民党陈长捷、门炳岳、马鸿宾三面包围,只留西去之路,胁迫部队离开伊盟,口号是肃清伊盟的共产党。胡宗南几次下令调新三师到甘肃靖远县去整训。新三师地下党委觉察到国民党用心险恶,头两次调新第三师到靖远,师党委在向中央报告请示的同时,以日本侵略军企图越过黄河,侵占伊盟,部队不能离开为理由,未予执行。胡宗南调不动新三师,便一方面派驻河套、榆林、宁夏的国民党部队压逼新三师,另一方面给白海风发来一封密电,催新三师立即开往靖远,并电令白海风“就地将云时雨(乌兰夫)枪决”。在这危险关头,白海风让乌兰夫看了密电,部队党委及时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部队马上起义拉到延安去。乌兰夫向党中央请示,中央很快复电,指示新三师的党组织要保证部队西调靖远,不能分家,也不要起义拉回延安,以免顽固派借此制造事端,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并要求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已暴露身份的,迅速离开部队回延安,尚未暴露身份的,继续留在新三师“长期潜伏,保存实力,伺机行动”。

  是年夏天,乌兰夫、克力更、寒峰等以各种借口离开了新三师,回到了延安。不久,白海风带领新三师离开伊克昭盟,国民党将许多共产党员干部调到新疆等地,分散控制在其他部队中。许多老战士也被调到各地,从甘肃补充了许多新兵。这支以蒙古族为主要成分的抗日武装逐步被国民党瓦解。1941年夏,新编第三师的爱国官兵,告别了伊克昭盟各族群众和曾经共同战斗过的地方,越过沙漠,途经宁夏,于1942年初来到甘肃靖远县。国民党将它们改编为新骑七师,把原有的两个步兵团改成了骑兵团。师长仍是白海峰,副师长朱实夫。这时,跟随部队西行的共产党员,按照撤离时乌兰夫传达中央关于“保存实力,长期埋伏,伺机行动”的指示,在条件极端复杂和艰难的情况下,继续秘密地从事着党的工作。党的骨干分子孟纯、王允文、云飞扬、赵俊诚、云蔚、云德权等采取各种方式教育党员和广大爱国官兵,始终保持民族气节,高举抗日旗帜,绝不向敌人屈服投降。在他们的带动下,多数党员一直坚持到斗争胜利。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1-26 10:20: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内蒙古地区抗日武装“新三师” 建制沿革及其历史贡献(1)

下一篇:日本对内蒙的残酷统治(1)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