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伟大的淞沪抗战
2018-07-25 14:19:53  来源:  点击:  复制链接

                                              图为上海守军在闸北堡垒内同日军巷战。新华社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八一三”淞沪抗战78周年。78年前,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了气壮山河、英勇悲壮的淞沪抗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壮烈一幕,在世界的东方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八一三”淞沪抗战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从局部抗战转变到全面抗战的主要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1931年到1945年,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跨越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即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进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而中国的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创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发动全国全面抗战。中国抗战从此从局部抗战开始转变到全面抗战。“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并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七七”事变后,在华北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同时,日本政府和军部迫不及待地加紧策划和准备,蓄意发动对上海的进攻。当时的上海,是远东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和联结世界的最大海港,是全国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上海地处东海之滨,毗邻长江和杭州湾入海处,是中国最重要的军港之所在,是从西太平洋和东海进入长江,深入华东、华中腹地的咽喉和大门。上海又是美、英、法、德等各大国在华权益的集中地和互相争夺的焦点。上海在政治、军事、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各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遂成为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以后实行战略进攻的一大重点;同时,也决定了淞沪抗战有关中国抗战全局的重大战略意义。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闸北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八一三”淞沪会战由此爆发。日本侵略者的图谋,是由其海军和陆军联手,以重兵进攻和夺占沪(上海)宁(南京)杭(杭州)这个极富战略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控制中国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带,进而进窥长江流域,给中国以致命一击,逼迫中国政府接受其城下之盟。国民政府出于对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国际关系等各方面利害关系的考量和战略利益的需要,作出了进行淞沪会战的决策,并随即决定以淞沪为中心的东战场为全国对日作战的主战场。

  在中国共产党和各个爱国党派的积极推动下,在强大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支持和配合下,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织和指挥的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初期最重要的战役和最重大的事件。“八一三”抗战是“七七”抗战的继续和发展,然而,它具有与“七七”抗战所不同的独特历史地位和意义。“八一三”抗战极大地发展和推进了以“七七”抗战为开端的全国全面抗战的总体局面,成为从局部抗战转变到全面抗战的主要标志。首先,国民政府在“八一三”抗战时正式和明确地确立了在“七七”事变时还未曾有过的关于全国抗战的决策和部署。如果说,“七七”事变时,国民政府决策者还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的幻想,仍想把事变限制在“地方事件”的范围内寻求获得解决,那么,在“八一三”事变的新形势下,国民政府决策者不能不改弦更张,决心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民众的建议和呼声,终于确立了全国抗战的基本政策。“八一三”抗战成为全国战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全国真正转入全面抗战的轨道。第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一三”抗战期间正式形成。在此期间,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双方达成改编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等项协议。在淞沪会战进入高潮期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9月22日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于次日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由此宣告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标志着举国一致的全国抗战阵线的全面确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真正开始实现。第三,淞沪会战继华北战场之后在华东开辟了抗日第二战场,并且在战局发展过程中一度成为全国对日作战的主战场。淞沪会战在沪宁杭地区进行,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外交,或是在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其在国内外的影响远非“七七”抗战可相提并论。淞沪会战在参战成分上,投入了国民党中央军的基本部队、空军和海军的全部主力,还动员了全国大部分地方实力派的军队参战,比华北抗战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全国性。淞沪会战的战争规模在抗日战争的进程中是空前的,比华北战场任何一次战役更为巨大与持续。它从军事上体现全国全面抗战真正揭开战幕,开辟和引领了正面战场尔后的历次重大战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历史上被称为八年全面抗战的序战。第四,与淞沪会战几乎同时登上抗日历史舞台的上海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是淞沪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军事战线相配合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抗日战线。以上海为中心汇成的一个空前规模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把自1935年冬以来的民众救亡斗争推到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上海成为这一时期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其作用与影响遍及全国,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性抗日运动高潮的到来。

  民族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一役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为保卫上海、拱卫南京、守卫长江,鼓舞和动员全国军民为打败日军的进攻而进行的一场民族自卫之战,也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大业而战。国民政府统率和指挥的陆、海、空军和前来增援的各省地方部队,云集淞沪,高扬民族抗战精神,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抗击日本侵略者。上海和全国各界民众,各个爱国党派团体,以极大的热忱和勇气支援前线,齐心协力投身于淞沪抗战。在这场民族自卫战争中,千千万万军民民族精神之高昂,战斗意志之坚强,作战之英勇悲壮,在中国近代对外反侵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淞沪会战是在以淞沪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域进行的一场规模巨大的抗日战役。淞沪会战战役规模之巨大,战场范围之辽阔,作战之持续,战斗之英勇惨烈,作战样式之多样,以及这一战役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之广泛与深远,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进程中是极为罕见的。

  淞沪会战在全面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四大会战(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中位列首位,打响时间最早,规模数一数二,陆海空立体作战的样式独一无二,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派军事力量的参战部队最为广泛,是名符其实的抗日战争的第一个大规模战役。同样,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而言,在淞沪会战之前,1935年至1936年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人民进行了抗击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的战争;1936年至1937年西班牙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勾结佛朗哥集团发动的干涉战争。然而,分别在非洲和欧洲进行的这两场在西方最早打响的反抗法西斯的战争,其规模和影响远远不及随即发生在东方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第一个大规模战役的历史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参战的兵员总数多达100万人上下。中国参战部队在3个多月战役期间先后投入的地面部队,折合为陆军师级单位,约为85个师,兵力总数达75万人以上。中国空军参战部队有8个战斗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海军参战的有2个舰队和1个练习舰队等部队。日本帝国政府和军部为实现其“速战速决”降服中国的战略目标,动员海、陆、空军相当大部分主力部队投入淞沪战争,并在一个时期里把对华作战的战略重心由华北战场转移到华东战场。日军参战部队总兵力在25万人以上。陆军部队先后组成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两大作战集团,并于11月统一组成华中方面军,下辖有9个师团又2个支队(各相当于一个旅团)。日本海军部队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空军分属陆军和海军,投入淞沪战场的有海军航空飞机180架,陆军航空飞机210架,共有作战飞机约390架。

  淞沪会战主要是在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所在地沪宁杭地区进行的,淞沪地区是会战的中心区。1937年10月底以前,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是在苏州河以北,黄浦江以西,新泾及杨泾港以东,长江以南的地域。而淞沪会战整个战场范围则比淞沪地区远远为大。从会战的全过程而言,除上海市区(不含公开租界苏州河以南区域和法国租界)外,还遍及其时江苏省所属的宝山、嘉定、川沙、崇明、南汇、奉贤、金山、青浦、昆山、太仓、苏州、吴县、无锡、宜兴、江阴等县市,浙江省的平湖、嘉善、海盐、海宁、桐乡、崇德、嘉兴、余杭、长兴、吴兴、泗安、杭州等县市,安徽的广德等县,以及江浙两省沿海的一部分岛屿。在这个广阔地带,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一致奋起,对猖狂进犯的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的抗击。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对抗优势装备的日军,在完全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几乎没有大炮和坦克等重型武器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精神抗击当时号称世界军事强国的日本陆海空军达3个多月、110余天之久。这一会战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闸北揭开战幕,先后经过了上海市区攻围战(8月13日至22日)、长江南岸抗登陆作战(8月23日至9月12日)、蕴藻浜南北阵地阻击战(9月13日至10月26日)、苏州河南岸阻击战(10月27日至11月8日)、杭州湾北岸和太湖南北撤退战(11月9日至12月2日)等5个阶段的持续作战。11月12日中国军队退出上海市区南市,标志着上海市区及其周边地区会战的结束;同年12月2日,江阴保卫战的结束,宣告淞沪会战的终结。

  参加这场会战的中国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战胜日本侵略者而战斗不已。在一百多天的战斗中,涌现了一批批威武雄壮、可歌可泣、在当时就为国人广泛传颂的英烈人物和英勇悲壮的战斗事迹。第八十八师进攻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之战,三十六师进攻汇山码头之战,九十八师姚子青营宝山城保卫战,十一师、十四师、六十七师四次反攻罗店之战,十一师东林寺战斗,第一师五次反攻王家宅战斗,三十二师火烧场和小朱宅战斗,九十师反攻狄泾东岸之战,税警总团保卫唐桥站之战,一三四师和一三五师顿悟寺、陈家行保卫战,六十七军松江保卫战,第七军吴兴、长兴阻击战等,以及空军的八一四空战,阎海文跳伞身陷重围而临危不惧、杀身成仁,沈崇诲驾机撞击敌舰与敌同归于尽,海军鱼雷快艇“史181”号江阴金鸡港袭击日舰战斗等,都在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熠熠生辉的篇章。淞沪会战后期,谢晋元率“八百壮士”进行气壮山河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固守孤楼4天4夜,与数倍于己的日军拼战,击退敌军十余次进攻,击毙敌人200余名,全国军民为之振奋,同情中国抗战的国际人士为之动容。英国驻沪军队司令史摩莱少将目击中国军人英勇无比的战斗情景,发出了寓意深长的惊叹:从来没有看见过比中国“敢死队”最后保卫闸北更伟大的事情了。淞沪会战这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是自卫与侵略之间的对决,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也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生死搏斗。尽管中国军队最后归于战败而被迫西撤,但是他们在这场会战中铸造的英勇壮烈的抗战业绩、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为国献身的牺牲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与战事交相呼应

  “八一三”淞沪抗战是一场大规模的抗日武装斗争,同时也是一场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上海各界民众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义无反顾地奋起抗战,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各种方式动员和组织起来,开展广泛而持久的抗日活动,全力支援军队作战。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战线广泛和全面,组织救亡团体,团结动员民众,开展抗战宣传,捐输财物支援前线,进行战地服务,救护难民抚慰流亡等,是这个运动的主要内容。轰轰烈烈的民众救亡斗争与前线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交相辉映,铸成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历史中光辉夺目的篇章。

  上海是中国现代产业和先进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城市,又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人民有着深厚的反帝爱国斗争的光荣传统。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的民众抗日斗争热潮,开启了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先河。1935年“一二九”运动之后,上海民众抗日反帝斗争新高潮曙光再现,各界民众群起组织救国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上海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大本营。“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揭开了上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帷幕,在全国全面抗战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淞沪会战的发动和展开,一场规模空前、比以往的救亡运动更具群众性、全面性、组织性和持久性的民众抗日运动,登上了上海抗战的历史舞台。

  “八一三”抗战时的民众救亡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创导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发动和进行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在上海的党组织,始终坚持中央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正确方针政策,以坚定彻底的爱国抗战立场、艰苦深入的群众工作和模范的抗战行动成为救亡运动中团结战斗的核心,引领和影响民众救亡运动向前发展,并与国民党当局和中间党派团体合作,共同把救亡运动推向前进。1937年5月,中共中央委派刘晓来上海整理和恢复党的组织。刘晓离延安赴上海前,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都与他做了重要谈话,对党在上海的工作和民众运动的领导问题作出指示。“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指示由刘晓、冯雪峰、王尧山组成三人团,作为上海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为适应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三人团决定成立工人运动委员会和群众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7月上旬周恩来在上海会见潘汉年和刘晓,并作了谈话。对党在上海的秘密工作和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同年8月,原中共驻上海办事处改为八路军上海办事处,先后由李克农、潘汉年任主任。11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成立,刘晓、刘长胜分任正、副书记。江苏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在工人、职员、文化、学生、妇女、难民等几大系统设立党的委员会,领导上海各界民众的抗日救亡斗争深入持久地向前发展。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上海各阶层各行各业的爱国力量万众一心,迅速聚集,各种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自“七七”事变爆发,至淞沪战役结束,上海各界民众的抗日救亡团体约有180个,组成了民众抗战的强大阵容。这是救亡运动新高潮的一个主要标志。救亡团体是民众救亡斗争的组织中心和活动中心,联系的群众极为广泛,从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到外商洋行职员,从产业工人到民族工商业者,从教师到学生,从艺人到报人,从城市贫民到乡间农民,从企事业职员到家庭妇女,从基督信徒到寺院僧侣,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动员面之大,为上海人民革命运动中前所未有。这一切表明,“八一三”时期的救亡运动具有全民性的特征。

  上海文化界的救亡团体,是众多救亡团体中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在中共三人团的指导和推动下,上海文化界由胡愈之、蔡元培、钱俊瑞等发起,在原文化界救国会的基础上组建救亡协会。1937年7月28日,全国最早的群众救亡协会——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宣告成立,蔡元培、潘公展、胡愈之、沈雁冰、钱俊瑞、张志让、巴金等83人出任理事。这是上海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救亡团体,共产党人在其中居于政治领导核心地位。文协成立后,文化界及与文化界有联系的救亡团体纷纷参加进来,成为团体会员。至8月底9月初,文协已成为上海文化界及有关的各个救亡团体的大本营。它拥有73个团体会员,5000名以上的基本群众。以文协为中心,上海文化艺术界的救亡团体风起云涌,上海文艺界战时服务团、中国诗人协会、上海青年作家救亡宣传团、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国民歌咏救亡协会、漫画家救亡协会等纷纷成立,开展各种抗日文化活动。与此同时,上海工界成立的工人救亡团体达到40余个,职业界成立了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教育界成立了上海教育界战时教育服务团。青年学生们组织了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和青年救国服务社等团体。

  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是上海救亡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动员群众、引领社会舆论、团结教育军民、揭露和打击敌人的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上海全市各方面宣传大军,以高昂的爱国激情和强大的力度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其威力之盛,声势之大,在上海历史上从未有过。在新闻战线,国共合作主办的由郭沫若和夏衍主持的《救亡日报》、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由于其坚定正确的抗日爱国立场,旗帜鲜明的时事评论和生动活泼的新闻报道,成为救亡报刊的旗帜。茅盾、巴金主持的《呐喊》周刊,金仲华、沈兹九、张志让、郑振铎等主办的《战时联合旬刊》,艾思奇、施复亮等主持的《文化战线》旬刊,章乃器、夏征农、章汉夫等主持的《前线》三日刊,华君武主编的《救亡漫画》,柯灵主编的《民族呼声》周刊,职业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救亡周刊》等大批刊物,都以新锐之势轻装上阵,成为抗日救亡宣传的生力军。《申报》、《大公报》等历史悠久的大报,也旗帜鲜明地举起民族解放大旗,为抗日救亡鼓与呼。在文艺战线,话剧界救亡协会发动和组织上海电影、戏剧、曲艺各界演员,成立了13支演剧队,深入淞沪前线和大后方,演出《保卫大上海》、《为自由和平而战》等剧目。音乐界由冼星海、何士德、沙梅、周巍峙等主持的国民歌咏救亡协会,广泛开展抗战歌咏宣传活动,《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保卫中华民族》等歌曲响彻上海的大街小巷和公共场所,强烈地激励着广大民众为民族解放而战。在历时4个多月的持续推进的救亡宣传活动中,上海宣传战线还根据淞沪战局的发展,组织了几次集中性的大规模宣传活动,掀起全市性三次宣传高潮。9月中旬在“九一八”6周年纪念时,开展了精神国防运动宣传高潮。10月上旬发动了国防纪念日宣传高潮。10月下旬掀起了保卫大上海运动宣传高潮。第三次宣传高潮中,全市115个救亡团体参与发起,出动983个宣传队,近5000人投入各项活动。这些集中性宣传活动,规模浩大,影响广泛,显示上海抗日救亡的声势。

  民族抗战精神产生世界性的积极影响

  “八一三”淞沪抗战在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史上是一次壮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也是一场重要战役,谱写了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灿烂的篇章。中国军队在这场会战中最终是被击败了,中国军民做出的牺牲和遭受的损失也极为严重。然而,淞沪抗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不可抹煞的,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淞沪抗战给了不可一世地向着华东要地和长江战略地带疯狂进攻的日本侵略军以迎头痛击,狠狠地打击了它的嚣张气焰,消耗了其相当一部分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毙伤日军9万余人,延缓了日本侵华战争的进程,打破了日本统帅机关“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淞沪抗战迫使日本军部前后4次增调援兵,不得不将侵华战争的主战场从华北战场转移到华东战场,从而分散和牵制了日军兵力在华北的集中使用,减轻了华北战场中国军队所受的压力,并有利于保护中苏两国之间的陆上交通线,也迫使日本统帅机关改变进攻山东的计划,“暂时取消山东作战”,这一切对于正在展开的全国抗日作战是一个切合时机的有力支援。

  淞沪抗战强有力地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到来。淞沪抗战更是直接地促进了上海各界民众在抗日御侮、共赴国难的号召下广泛地团结和联合,汇合成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空前的新高潮。在淞沪抗战血与火的洗礼中,聚集和锤炼了一支坚强有力的抗日爱国力量,为尔后上海“孤岛”抗日斗争,为上海人民支援华中抗日根据地和西南、西北大后方的抗日斗争,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淞沪抗战极大地振奋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打败侵略者、夺取抗战胜利的斗志,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淞沪抗战以千千万万军民的鲜血和生命彰显了伟大而崇高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淞沪抗战成为一部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和一座令人崇敬的座右铭,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淞沪抗战为上海和华东沿海沿江地区工业的内迁,物资、设备和企业单位的转移,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和人员向后撤退,赢得了时间和条件,有助于掩护长江下游地区的抗日爱国力量向中南和西南腹地转移,这对全国持久抗战的坚持起了重要作用。

  淞沪抗战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中国实行抗日外交战略,孤立日本,争取国际社会支持抗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国军民在这场震惊世界的大战役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淞沪会战有力地促使国际社会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获得了更多人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对日本侵略行径的谴责。

  伟大的淞沪抗战,英勇的中华儿女,铸就了民族解放斗争史上一座巍巍丰碑。今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在淞沪抗战中英勇献身的英烈,以及一切为淞沪抗战作出贡献的人们,表示深切的缅怀和真挚的敬意。当今,中国人民比过去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重温淞沪抗战的历史,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执笔人:余子道)

责任编辑:贺晓理 最后更新:2018-07-25 14:22:2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上海第19路军部署抗战

下一篇:一·二八事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