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新闻报道串起的抗战烽火——访91岁老记者王火
2015-05-05 11:04:33  来源:《文汇报》  点击:  复制链接

  1945年,驻沪日军向中国军队缴械投降

  王火说,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时,“浑身冰凉而血液却沸腾燃烧”;见证公审日本战犯冈村宁次时,王火忠实记录下杀人魔或颓丧或故作平静的表情;在上海探访江湾战俘营和虹口日侨时,王火捕捉到日侨复杂微妙的心理,更觉彼时雷雨天气闷热难熬……有关抗日战争的人与事,几乎构成了王火上个世纪40年代记者生涯的重头主线,也深深影响了他此后的文学创作与人生轨迹。

  现居四川成都的91岁作家王火,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老人一再强调:“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历史。”

  在和记者的对话中,91岁的王火依然思路清晰。聊到当下不少抗日题材影视剧时,老人一贯平缓的语调突然变得急促,“一些‘抗日神剧’里,一颗子弹发出去、一把刀砍下去,鬼子当场毙命。现实中打仗哪有这么容易?日本军人狡猾得很,我军战士也对抗得十分辛苦。要是年轻人光看这些,根本无法了解真实的历史!”王火担心,70余年前的战火岁月会不会被一些快速消费式文化所消解,而他力所能及的,就是写出他所知道的事实真相。

  王火笔耕不辍,佳作无数。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1993年结集出版的《战争和人》三部曲,这部基于王火亲历岁月的160万字巨著,曾摘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最近几年,由于视力退化、记忆力不如从前,老人鲜少提笔,要写文章也多口述请人代为输入到电子文档。有历史研究中心曾于2012年至2014年间录制“王火口述历史”;去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馆录制了“王火谈独特的经历和创作”,并设立“王火文库”。

  王火感叹,时间是个可怕的杀手,它会使一个时代消失,使一个地方巨变,使记忆随着人的老化和死亡变为乌有。“无论是文字、图片或音视频,能把过往的战火记忆留存下来,总归有意义,哪怕是支离破碎的也好。”

  率先报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从未看过她笑”

  1946年秋冬至1947年期间,还在复旦大学读书的王火,已经以《时事新报》《新生报》和《现实》杂志等多家报刊特派记者身份从事采访报道。“从中学时期我和同学们就被国破家亡的阴云笼罩,早已卸下稚嫩学生气。1938年底我读初二,上海租界沦为‘孤岛’,我们时刻关注战争动态,写了很多抗日檄文。满脑子想的都是中国何时能收复国土不被帝国主义欺侮、中国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顶天立地做人……”

  这也就不难理解,初出茅庐当记者的王火,可以独当一面采写重要稿件。1947年初正值寒冬,23岁王火发现并采访了29岁李秀英。

  至今王火还忘不了最初采访李秀英时的模样:语气坚定、神情严肃。“她本来肯定是位端庄俊秀的姑娘,但我看到她时,她的面部近乎《夜半歌声》中的宋丹萍,鬼子兵用刀割损了她的鼻子、眼皮、嘴唇和面颊。她用一条长长蓝灰色围巾包裹住大半张脸。”听李秀英讲述不堪回首的血腥恐怖经历时,王火记得自己“浑身冰凉而血液却在体内沸腾燃烧。她落泪了,我的心战栗,眼眶也湿润起来。”

  王火数次对话李秀英夫妇,并实地勘查验证。夫妻俩不厌其烦地支持协助,令王火十分感动,但最触动他的是,李秀英虽被敌人毁容,却是抗战胜利后受害者中率先出面控诉指证日寇暴行的女同胞。“她不仅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和幸存者,更是英烈奇女子,堪称代表中华女性为民族气节和正义不惜殉身的圣女。”

  时间倒回至黑暗的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大举进攻南京。那时的李秀英因怀有7个月身孕,与父亲一起躲进南京国际安全区的美国教会学校地下室避难。19日,3个日本兵破门而入,图谋强奸李秀英,正直倔强的她与日本兵殊死搏斗,身中37刀。日本兵悻悻离开,李秀英被父亲送进医院,性命留住了,肚里胎儿不幸流产。当时在南京的好几位西方人士对此有详细记载,其中美国人约翰·马吉拍摄的李秀英受伤照片,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10年后的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主犯谷寿夫案中,李秀英出庭作证。此后,老人常参加集会控诉日军暴行。

  此后的几十年,王火陆续在报刊、电视上看到她的形象,脸部伤疤渐渐平复了,“但从未看到她的笑容”。

  包括李秀英在内,王火访问了一批在南京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见证人,写满了厚厚几本笔记、拍下不少照片。王火对其中3位幸存者难以忘怀,愤然提笔,1947年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通讯《被污辱与被损害的——记南京大屠杀中的三个幸存者》,笔调春秋风格,快意恩仇。“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文明和尊严。”2004年底李秀英逝世,王火听闻黯然久之。

  新中国成立后,王火历任多家出版社、杂志总编,他放下了记者手中的“枪”,重新拾起作家的笔。“文学创作是我为国家、为人民献出光和热的一条途径。”其中,王火的代表作《战争和人》三部曲里,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血腥风雨南京城”一章中宁死不屈的妇女庄嫂,原型正是李秀英老人。

  1945年9月9日,冈村宁次签署投降书后步出会场(本版图片均出自王火《九十回眸:中国现当代史上那些人和事》)

  见证公审日本战犯,“对冈村宁次的公审就像演戏!”

  刚上市的今年5月《当代》杂志,刊登了王火短篇纪实作品《公审冈村宁次》。文中,王火从亲历1945年9月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写起,直到1949年1月冈村宁次被判“无罪”遣返回国。每忆至此,老人总难掩气愤:审判如此草率,日本右翼势力太猖狂。

  值得注意的是,从日本受降到公审冈村宁次,中间整整拖延了3年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体国民广播《停战诏书》,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率领部属在南京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王火回忆,冈村宁次起立接过日军降书时表现得沮丧低沉。但此后冈村宁次曾长期被保护在南京一幢洋房里生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主持的东京审判,本来提出要将冈村解赴东京取证,但因其受偏袒未果,直到1948年8月23日上午冈村才首次在上海被公审。

  当辩护律师千方百计为冈村宁次开脱罪责时,旁听席上嘘声一片。当天中午宣布休庭后,下午王火接着去参加旁听,没想到3个多钟头后,法庭宣布“由于证据不足,今天只审不判,审讯到此休庭。”这引来现场更密集的议论,王火至今还记得,人们最大的疑问便是,“包庇了这么久才公审一次,实在不光彩,这种公审实际上就是演戏!”

  1949年1月26日,军事法庭对冈村宁次进行最后一次公审。王火以重庆《时事新报》特派员身份提前一天去申请记者旁听证,遭拒,法庭声称只请了《中央日报》、中央社记者。到了26日当天,王火依然赶到塘沽路市参议会大礼堂,但被宪兵拦阻,王火事后听说,审判草率结束,66岁冈村宁次竟被判“无罪”!而且到了当年1月30日,冈村宁次与259名日本战犯一起乘美国轮船离开中国被遣送回日本。王火悉数记录下公审现场经历,以“王公亮”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报道。

  访江湾战俘营、虹口日侨,“他们原以为自己是世界第一”

  1946年夏天,在上海的日俘收容于江湾。王火以重庆《时事新报》特派记者身份前去采访。他在自传纪实《九十回眸:中国现当代史上那些人和事》一书中写道,当时江湾“京沪区徒手官兵管理处”是一栋灰色三层楼建筑物,看上去脏兮兮的,荷枪实弹戴钢盔的士兵站岗警戒,坊间议论纷纷:何必对来中国杀人放火的鬼子兵这么好,把“俘虏”洗白成“徒手官兵”!

  这群在江湾的日本官兵状态怎样?中方已遣返了多少日本人?王火带着一肚子疑问,找到当时出来受访的管理处长王光汉,这个矮矮胖胖少将的回答令王火心头一紧——“7年的事我们打算10个月干完,现在已经送走很多日本人了。”他描述有的日本人在遣返船离岸时竟高喊,“我们要回来的,你们等着吧!”王火意识到,低声下气的战俘只占一小部分,更多日本兵养成了以征服者自居的不可一世性格,“他们认为投降只是天皇权宜之计,是为了避免本土遭受更严重破坏,以备将来重振国威。”王火继续追问王光汉:日本宪兵个个手上沾满鲜血,竟连罪大恶极的也不惩办?但对方以“这不属于我的回答范围”来搪塞。

  当天中午,王火赶到虹口唐山路第三方面军日侨管理处,找到一位张姓少校翻译,请他帮忙组织一场日侨座谈会。最后,来了两位老年男人和6位中青年女子,多为在苏州经商的日本侨民。据王火回忆,好几个日侨先表示感谢中国的宽大,然后称这次战争是受了军阀之骗,“投降前,我们总以为日本海陆空军都是世界第一,没想到突然就战败了!真是受骗了!”

  王火突然发现,原来日侨的认识只停留在这样一个程度,立即在现场反问:“世界第一就该侵略别人吗?你们只认识到受骗,却没意识到侵略有罪,认识不到中国被你们烧杀成什么样子!你们带着现在的这种思想回去,将来说不定国家强大了,又要扩军向外侵略!”

  其中最为年长的佐藤让王火印象尤深,据说这个寡言少语、脾气古怪的老头曾在上海一家研究所研究黑热病。“点名让他谈谈时,老头面孔铁板,了无笑容,只是冷漠说了句他对政治问题不感兴趣。”王火追问他:“日本研究细菌战,你研究黑热病是不是与此相关?”当时佐藤惶悚不已,掏出小手帕擦汗,辩称自己主要在研究“癞”的治疗,还说“中国有几百人患癞病,我不一定想回日本。如果可能,我愿意在华继续研究。”王火心头浮起一阵愤懑,这样的“日侨”参加研究细菌战完全可能,“居然也作遣返处理,实在令人担忧!”当时天有下雷雨迹象,闷热难熬。座谈结束时,王火激动难耐,“心里最大的念头就是,希望中国赶快富强起来。”(记者 许旸)

  1946至1948年间,王火作为《时事新报》《新生报》和《现实》杂志的特派记者,时常活动在上海、南京一带。图为那一时期的存照。

  王火小传

  王火,本名王洪溥。1924年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采写了南京大屠杀、审判日本战犯及汉奸的特写通讯,采访过胡适、于右任等现代史上知名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劳动出版社副总编、北京《中国工人》杂志主编助理、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等。

  著有《游击队长——节振国》《战争和人》《霹雳三年》《外国八路》《禅悟》等40余部作品,共计600万余字。所写作品曾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郭沫若文学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石江鹏 最后更新:2015-05-05 11:10:0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地雷战"玉兰"原型陈桂香:13岁参加抗日已90岁

下一篇:抗战时期郑振铎抢救古籍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