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已经不能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为了发动与团结全国各阶层的青年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来,中国共产党决定成立抗日青年救国会(简称青救会)。
青救会是一个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统一战线性质的青年团体。不论出身成分,只要是愿意抗日的青年都可以参加青救会。青救会的成员,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仅自己是学习模范,而且在冬学、民校、识字班中和小学里都起着骨干带头的作用。在抗日根据地里,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是和各地青救会会员的努力分不开的。
(一)青救会的建立和发展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提出“根本改造青年团及其组织形式” 的任务。不久就以原来只有信仰共产主义的先进青年才能参加的共青团改组为公开的、各阶级爱国青年都可以参加的青年救国会。
1937年4月,在延安召开了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通过了《全国青年救国纲领》,制定了《中国青年救国联合会组织简单》(草案),确定青年救国会的中心任务是:一切为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而奋斗。代表大会还决定,建立西北青年救国会的领导机关,作为在全国青年救国会成立之前,现有各地青救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并选举冯文彬为西青救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青救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内建立了边区青救会。逐步地完善了从边区到分区、县、区、乡、村的各级青救会组织。它的一切工作都深入到广大农村,吸引青年工农和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青救会组织,也欢迎地主、富农和商人的子女加入这个组织。
1938年10月,西青救在延安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参加这次代表大会的,不仅有西北各地和陕甘宁边区的青年代表,而且有来自华北、华中、华南、内蒙古和南洋等地青年团体和青年工作者的代表。代表大会深刻地总结了抗战以来全国青年运动的经验,呼吁全国各青年团体在民主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开一个全国青年代表大会,成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总的青年领导机关。在这个总的领导机关成立之前,代表大会征得各地参加会议代表的同意,以西青救领导机关为基础,成立了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选举冯文彬为办事处主任,李昌为副主任。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按照办事处的《简章》规定,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各青年团体的友谊,建立相互间的联系,便利交换工作经验和意见,共同促进青年运动的统一和全国青年的团结。”
在这次西青救代表大会的前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都相继成立了青救会。其中,除西青救和陕甘宁边区青救会外,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晋西北青年抗日救国会、晋察冀边区青年抗日救国会、晋东南抗日青年救国总会、冀南青年救国总会和山东青年救国总会。到1939年7月,晋察冀边区已有青救会会员22万人,晋西北已有会员12万人,晋东南已有会员30万人,晋西南已有会员8.2万人,冀鲁豫区已有会员7万人,胶东已有会员8万人,鲁西北已有会员3万人。皖南事变前后,华中各抗日根据地也建立了青救会组织。
为了加强党对青救会等青年团体的领导,中共中央于1938年5月决定,在党的县委以上各级党委中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即青委。中央青委书记由陈云(中央组织部长)兼任,冯文彬为副书记。在各级地方党委的青委中,至少要有一名专职干部。各级青委属同级党委的领导,同时上级青委对于下级青委也要给予经常的工作指导。1941年,根据中共中央的“六四”决定,在中央、中央局和中央分局里仍设立青委,负责掌管青运政策、总结青运经验、调节青运干部。区党委的青委工作人员全部加入青救会领导机关,使青委与青救会党团的实际工作合一,但仍保存青委名义,以便指导工作。这对于克服一度出现过的“青年主义”倾向,充实青救会的组织与加强青救会的工作是有好处的。
随着抗日根据地青年工作的开展,青救会的组织也不断地发展壮大。到抗日战争后期,许多根据地已有90%以上的青年都加入了青救会。它在广泛动员各阶层青年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准备成立解放区青年联合会的指示》后,各抗日根据地的青救会就陆续改称青年联合会了。
(二)青救会担负着教育青年的重任
在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目前政治形势和青年救亡运动任务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各青年团体的的基本任务。”“必须用活的例子,实际的经验,以民族革命的精神来教育青年,在参加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来学习我们的知识。” 《决议》还指出,教育的内容包括:(1)国防的政治文化教育,即学习民族解放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的方针,实行大众教育,消灭文盲。(2)国防军事教育,即学习抗战必需的军事理论与实际,发扬体育是军事训练的一种补助教育。(3)国防技术教育,即学习国防建设的科学与参加生产。(4)社会教育,即不吃烟酒,讲求卫生,合群的生活,互相友爱等。
这个决议后来实际上成了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青救会共同遵守的决议。各根据地的青救会按照 “决议”的精神,在青年中开展了广泛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一般都做到了理论与实际一致,知识与行为统一,学与做统一,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为了完成教育青年的任务,青救会做了很多工作。举其要者有:
第一,举办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和训练班。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西青救就创办了战时青年训练班(即安吴青训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青年干部。后来,晋察冀边区青救会与边区工、农、妇等群众抗日团体共同开办了群众干部学校,旨在训练区县级群众工作干部。山东省也创办了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山东分校。还有些县的青救会也开办了训练班。例如,苏北淮宝县开办的青年训练班,每期学员训练半年,为区乡培训了一批青年工作的骨干分子。在这些青年干部学校和训练班中,学习的课程主要有:抗战的基本理论、军事常识、文化知识、青年运动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培训的青年干部,要求具备以下品质:(1)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坚持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为民族解放事业不动摇、不犹豫,奋斗到底。(2)了解社会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了解国内外政治形势,了解抗战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3)能把握青年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能懂得组织和领导农村青年,尤其是敌后农村青年的方法。(4)有勇敢、活泼、艰苦奋斗,切合实际的作风,能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把握住原则,有办法,敢干独立工作。很显然,有了这样的青年工作干部,就能够把抗日根据地里的广大青年团聚在一起,为实现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总任务而斗争。
第二,成立青年俱乐部,向青年进行抗战的宣传动员。各地青救会以乡的青年俱乐部(或民革室、救亡室)作为自己的工作基点,通过青年俱乐部向各阶级的青年讲授作战常识,进行军事训练;组织读报,学习时事,分析抗战形势;配合党提出的工作任务编演各种文艺节目。由于青年俱乐部这种形式适合青年的特点,因而就在各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成了青救会向青年进行宣传和动员的良好场所。
为了向青年进行宣传和教育,经西青救倡议,确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并于1939年在延安举行了第一次纪念活动。毛泽东在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题为《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号召中国青年把自己的工作和工农民众结合起来,成为工农民众的组织者和宣传者。此后,抗日根据地每年进行“五四”纪念活动的时候,都要结合当时当地的政治形势和中心任务,采用多种形式向青年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此外,各地青救会也通过纪念“五一”、“七一”、“七七”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来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
第三,大力开展社会教育和群众文化教育活动。例如陕甘宁边区青救会在抗战开始后的最初三年里,就发动6万名青年参加了文化教育的突击运动。1940年9月,中央青委在《关于开展国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青年组织的责任在教育。青年所需要的教育,除了一般军事的政治的和工作的教育以外,更应着重文化的教育,以求脱离文盲、半文盲、迷信、不卫生的状态,而获得关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人生与自然的各种基本常识。” 青救会不但对本组织的成员进行教育,而且还帮助和推动本组织以外的青年和一般成年群众进行识字教育、卫生教育、反迷信教育、尊重妇女保护儿童的教育、民主教育、政府法令的教育和各种有益的娱乐活动。
当时,抗日根据地进行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利用冬闲时间开展冬学运动。为了保证冬学运动的开展,各地青救会每年都要派出主要干部参加各级冬学委员会的工作。通过冬学委员会计划、部署和领导整个冬学运动。同时。青救会要积极动员全体会员积极报名上冬学。也要推动全体青年和成年人都去上冬学。冬学开学后,要帮助冬学建立教学秩序,要求会员和青年在冬学里努力学习。还要帮助冬学教员好好教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使青救会成为冬学的主要靠山。冬学结束后,青救会还要积极参加冬学转
民校、识字班的工作,使社会教育能够经常化,达到提高广大青年文化水平和抗战觉悟的目的。
此外,各地青救会还根据青年的爱好,广泛地开展了文化体育活动。有的办起了剧团,有的成立了秧歌队、高跷队等,也经常进行一些军事体育活动,如爬山、越野跑、野营等。逢年过节还进行联欢和娱乐活动,以及破除封建陋习和迷信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益于青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丰富了青年的生活内容,所以受到了广大青年的欢迎。
第四,对小学教育进行协助。青救会在抗战初期就提出要“推动政府当局举办义务教育,修改学制” 。抗日根据地要“普遍设立义务小学” ,并且把小学校当作了主要的工作支点之一。
为了办好小学教育,各地青救会加强了在小学教师中的工作。除努力把全体青年小学教师吸收进青救会组织外,还选举进步的青年小学教师担任区村青救会的领导工作。与此同时,青救会和小学教师的组织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例如陕甘宁边区青救会和边区教育厅在《关于开展边区国民教育工作的共同决定》中,规定“各级小学教师联席会议与同级青救会应互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工作中取得密切联系。” 这样,青救会就把小学教师团结在了自己的周围。 在各抗日根据地里,青救会十分重视帮助小学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思想上这样那样的问题。并教育青年和一般群众尊重小学教师,以提高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鉴于抗日根据地里小学教师十分短缺的状况,各地青救会还用很大的力量来动员青年知识分子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或者动员他们进入中学、师范深造,毕业后补充师资队伍。为了使中学、师范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青救会领导这些学校的学生会或协助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活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的质量。
青救会对于小学教育的协助,还表现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贯彻各抗日根据地制定的有关普及教育的法令,通过组织的力量来动员学龄儿童入学读书。与教师密切配合,建立革命的教学秩序,向学生进行抗战的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生产教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它为发展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06-13 10:00: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一张抗日烈士荣哀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