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名军事记者的空中经历
77岁高龄的吕德润先生现任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在任这个职务之前,吕老一直在新闻战线上驰骋。1943年,吕老在重庆北培复旦大学统计系毕业后,便被重庆《大公报》派驻印度、缅甸记者,随中国驻印军采访。
在印度、缅甸的那些日子里,吕老乘坐C—46运输机、B—25和B—29轰炸机多次飞越驼峰。一次随中国空军B—25轰炸机出征的经历使吕老终身难忘。
1944年8月上旬,吕德润在采访中听说我轰炸机队即将出击轰炸日军占据的孟养,马上请求指挥部随机采访。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的采访。
B—25轰炸机队起飞了,在空中摆开了品字阵形。一过加迈城,就进入敌军阵地。吕德润心情紧张起来。吕老对记者说:“如果说心里不害怕那是假的。当时敌人火力很猛,高射机枪、高射炮从四面八方向我们打来。”但坐在轰炸机上的吕德润想到更多的是日本鬼子对重庆的轰炸。重庆《大公报》报馆被炸、大隧道惨案、大学房屋被炸等情景历历在目。复仇的火焰在他心中燃烧起来。
此时,因敌军火力乱打,上下气流将飞机冲击得高低不稳,吕老形容说:“就像喝醉酒似地晃荡”。吕德润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在采访、是记者,而像一名战士一样在观察地面的敌人阵地。这时,投弹手陈云高写了一张条子给他:“左后下方是孟养,瞄准目标小白庙尖”。吕德润往下一看,那是一个长方形的城镇,镇内右角上有一个小白庙,方底圆尖。
这时,所有的轰炸机的肚子都开了膛,炸弹一排排向目标飞去。爆炸产生的巨浪使飞机颠荡不已。吕德润拧着脖子回头看孟养,已无法看清。城市在浓烟中消失。
吕老告诉记者:这次军事行动太过瘾了,是在驼峰飞行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次。
八、中国大使说:他们的英雄事迹,高耸在世界屋脊上
战争年代是创造奇迹的年代。驼峰空运创下了战争史的纪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险的大空运;也创造了人类航空史上的奇迹。
驼峰空运从1942年5月开始至1945年11月,历时三年多,中美两国投入了近万名飞行和地勤人员、一千多架飞机,往来运送战略物资70余万吨、3万多名作战人员,另有千余架作战飞机经此航线投入中国战场。
当时的新闻报道披露:我国云南省的昆明、陆良、呈贡、云南驿、沾益和四川的叙府(今宜宾)、新津、彭山、广汉、泸州及重庆等机场,都承担了驼峰空运任务,在驼峰空运最繁忙的时候,每75秒就有一架飞机从印度或我国某一机场起飞。
78岁的陆元斌老先生正在致力于“驼峰空运”的研究,他告诉记者:“驼峰空运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了支点作用。当时美英等国致力于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上牵制一百万以上的日本军队,支持中国抗战,就是为盟军赢得胜利创造条件。1942年,中国处于极其艰苦困难的环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全民族的抗战才是唯一出路。驼峰空运,为中国输送了大量物资,拖住了蒋介石不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抗战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
驼峰空运的部分物资,送到了延安八路军手中。在战火中采访过史迪威将军的吕德润回忆道:“史迪威将军一来中国就与蒋介石有矛盾,他认为谁抗日就应该将物资输送给谁。他在给白宫的报告中曾提出分配物资给中国共产党。当时有部分物资辗转送到了延安。”
在北京宋庆龄故居可以看到一台老式的X光仪器,在抗战艰苦的岁月里,宋庆龄要将这台仪器运到延安,就找史迪威帮忙。史迪威说,这好办,用飞机运。但在机场上,仪器太大,搬不进机舱门。史迪威就下令将机舱门改大,使这台X光仪器运到了延安。在吕老的记忆中,史迪威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交往的故事有不少……
半个世纪以来,参加驼峰空运的人和了解这段往事的人,始终在怀念那些岁月。
1946年秋,两位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就读的前驼峰飞行人员,摆脱不了对驼峰飞行那日日夜夜的思念,于是,开始了与过去在驼峰航线上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的联系。就这样,后来诞生了美国“驼峰”协会。这个协会多年来一直在履行一项义务,就是协助在驼峰航线上失踪者的亲属,打听了解失踪者的下落或者协助搜寻死者的遗骨。在驼峰空运中,损失的飞机和死亡、失踪人员太多了。中美两国共损失500多架飞机,空勤人员牺牲和失踪者达1500人。
中美建交后,美国驼峰飞行人员开始重新踏上中国国土,重返故地追踪当年的足迹。中国北京航空联谊会、昆明航空联谊会等单位为了怀念先烈,募捐在昆明建立了驼峰飞行纪念碑。
1984年8月,在美国驼峰协会的年会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向该会赠送了一块采自“驼峰”故土——云南保山的岩石,以表达中国人民的怀念之情。这块岩石,被美国朋友视为珍品,陈列在俄亥俄州德顿空军博物馆。中国驻美大使章文晋说,驼峰飞行人员的英雄事迹,高耸在世界屋脊之上。对那些长眠的人,我们怀着难忘的记忆,对活着的人我们怀着无限的尊敬。
是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航空勇士们用热血写下的人类航空史上这伟大而又悲壮的一页,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长眠在驼峰深山幽谷中的英灵和至今不知下落的失踪者!在南京落成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留下了驼峰空运先烈的英名:报务员杨光鎏、副驾驶谭宣、报务员王国梁、副驾驶王铭佩、报务员董少华、报务员王跃东、正驾驶陆铭逵……
(原载《解放军报》1995年8月4日)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08-14 11:44: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老“文艺兵”记忆里的抗战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