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卫国土 钱塘江上造毁“爱国桥”
2015-09-23 11:15:26  来源:人民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八月的杭城,正值酷暑,已经建成78年的钱塘江大桥上却比往日更多了几分繁忙的景象:从8月3日起,杭州工务段钱塘江大桥车间一桥工区的师傅们正在为大桥进行一场大修。

  桥下,不少杭州老年市民闻讯赶来,站在钱塘江边,深情地看着这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伙计接受维修。

  老底子的杭州人更是对这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大桥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称呼它为“一桥”,不仅因为他是由以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更是为了纪念它在抗战年代,为杭州乃至浙江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的重要贡献……

  战略布局 钱江必须被跨越

  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华的步伐。战争年代,交通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抗战的重任,多条国防备战铁路开建,无数爱国者抛头颅、洒热血,加入了苏嘉铁路、(南)京赣铁路等的建设。

  与南京紧邻的杭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加强华南、华东与南京的联系,南京政府决定把杭江铁路沪杭甬铁路扩展为浙赣铁路。但横亘着的钱塘江,则成了铁路建设的莫大障碍,甚至影响着全国抗战的整体布局。在此形势下,于钱塘江上建桥,迫在眉睫。

  建桥一事达成共识,政府多方筹款,并得到了银行大力支持。“看似一切具备,但在钱塘江上建桥,最缺的是技术,工程师迟迟不能定下来。”钱塘江大桥旁的钱塘大桥纪念馆里,管理员魏刚讲诉当年的情况。

  经过多方物色人选,南京政府最后决定任命茅以升为工程处处长,罗英为总工程师,李学海等桥梁工程专家为工程师,负责大桥的勘测设计。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但茅以升和他的团队能取得建桥的资格,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没有中国人指挥建成一条现代化桥梁的先例,大家都不看好中国人。哪怕,茅以升20岁就成为美国康奈尔大学最年轻的研究生;23岁时,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关于桥梁工程的见解,被国际桥梁界定为“茅氏定律”,成为美国加里基里工学院建校以来第一位工学博士。好在,茅以升和他的团队设计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大桥设计方案,最终战胜了外国专家。

  1934年11月11日早晨,铁道部、浙江省建设厅、桥工处等的代表,赶往闸口工地参加钱塘江大桥的开工典礼。伴着压力与动力,钱塘江大桥在战火中开建。

  “在战事随时可能爆发的情况下,茅以升一方面要考虑建桥过程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另一方面要考虑如果桥梁遭受破坏后,如何迅速恢复的措施。为此确定了相应造桥方案。首先正桥各孔跨径必须一致,若遭遇破坏时,可移靠岸边迅速修复。其次,采用浮运安装法,浮运机具妥当保管,以便桥梁被毁修理时得以迅速进行。再次,将原规定跨径不得超越35米,改为60米上下。建桥工、料费在500万左右为限。”魏刚告诉记者,钱塘江大桥从开建之日起,就做好了随时可能被毁掉的准备。

  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茅以升和工友们日夜奋战,但因为缺乏对变幻莫测的钱江潮的了解,工程接二连三遭遇挫折:先是打桩机船“多德号”因台风沉没,继而一只600多吨的沉箱被钱江潮冲得在桥址上下游10多公里的江面上来回“游走”。

  看着汹涌的钱江大潮,茅以升眉头拧成了结。

  顶着轰炸 “一桥”在炮火中诞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第二天日军飞机空袭南京、上海,并进入杭州领空,钱塘江大桥工地遭到了日军飞机的“重点关照”。

  空袭当天,6号桥墩还有重要问题没能解决,茅以升和罗英亲自下到6号沉箱的底下,和工程师、建工等共商解决方法。这时,突然沉箱里的电灯全灭了,一片黑暗。电灯一灭,高压空气也好像出了问题,江水就要涌上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电灯突然亮了,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待茅以升和罗英一上来才发现,一切工作全部停了,到处不见人。只有一个守护沉箱的工人对茅以升说:半小时前响起了空袭警报,电停了,有三架日军飞机来炸桥,但是没炸中!现在飞机飞走了,电又来了。多亏来者佛监工当机立断,启动了新的美国造内燃机,把高压空气送进去才保障了沉箱的安全。

  救茅以升的来者佛是萧山人,从小生长在钱塘江畔,对钱塘江水情非常熟悉,他因1935年在《浙江新闻》上连续发表了7篇《钱江水势与钱江大桥关系》的系列文章,得到了茅以升的赏识,喜出望外,上门请他担任建桥监工与水利参谋。

  记者联系上了来者佛的儿子来光明,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他父亲全程见证大桥的建设的经历:“空袭过后,日机经常来‘光顾’。茅以升带领大家顶着日本飞机的轰炸日夜赶工。当时,江中正桥桥墩还有一座未完工,墩上两孔钢梁无法安装。但战事紧迫,整个大桥工地都笼罩在战时气氛之中,所有建桥员工同仇敌忾。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大桥在一个半月的极短时间内居然能通车了。”

  1937年9月26日凌晨4点,钱塘江大桥在国家危难时刻建成通车,铁路桥面的开通,让后方的物资源源不断通过大桥支援前线,小型的战斗机都用火车运到杭州笕桥机场,大大加强抗击日军的力量。

  阻止日寇 89天新桥被炸毁

  “11月5日,日军登陆金山卫,上海遭受两边夹攻,形势非常严峻,通往南京的铁路已经不通。三天后,上海失守,杭、嘉、湖等地的难民越来越多的涌入杭州,形势危急。”因为父亲全程参与了钱塘江大桥的建设,来光明对钱塘江的历史耳熟能详。

  11月16日,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处接待了一位南京政府派来的南京工兵学校丁教官。丁教官向茅以升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后对他说,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

  “虽然在建桥时就想到了桥可能会被炸毁,但当听到这个消息时,茅以升和我父亲他们还是非常的难过,毕竟在那种艰难的环境中建桥,跟大桥相处的时间比家人都多,大桥就是他们的孩子。”来光明边擦眼泪,边继续讲诉他知道的大桥历史。

  茅以升对这一点早有思想准备,并且在未完工的14号桥墩内预做了一个放炸药的空洞。但面对潮水般的逃难百姓和源源不断的撤退车辆,茅以升希望尽可能延缓炸桥减少损失。经与浙江省政府及南京方面协调,决定延迟炸桥时间。这一推,就到了12月,丁教官找到茅以升:“情况紧急,不能再拖了!”

  当时,炸这样一座桥墩和五孔钢梁,需要100多根引线接到放炸药的各处,如果等到兵临城下再做恐怕太晚了。可是如果马上做,敌人并没有赶到,又太早了,怎么办?好在有预先留好的桥洞,先把炸药放在预留的空洞内,然后再将引线从炸药处引至南岸的一所房子里,等到要炸的时候再把每根引线接通雷管,最后一声令下,将爆炸器的雷管通电引火。

  12月23日下午5时,为阻止日寇南侵,随着几声巨响,通车仅89天的钱塘江大桥被我方自行炸毁,钢铁巨龙应声倒卧在滚滚江水中,大桥受到重创:第14号桥墩全部炸毁,第10、12、13孔钢梁朝萧山方向一端坠入江中,第14、15孔钢梁全部沉入江底。

  “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公路面开通,仅这一天有10多万难民从桥上逃难而去,逃难一直延续到23日下午5点多桥被我方炸毁为止。据后统计,在开通的短短89天时间里,就有数百万计的生命通过钱塘江大桥而得救,通过大桥撤退的军用民用物资,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建造钱塘江大桥的总投资。”魏刚指着纪念馆里的历史图片告诉记者,“仅12月22日这一天,南撤的机车有300多辆,客货车2000多辆,很快杭州变为一座空城,避免了第二个南京惨案的发生。”

  从1934年11月11日开工(正式动工为1935年4月6日)到1937年9月26日大桥建成通车,倾注了国家和民族太多的心血。到12月23日大桥才通车89天,桥面通车仅36天!但炸桥迟滞了日寇的疯狂进攻,形成了敌我隔江对峙的局面,暂时的保护了钱江南岸百姓安全。

  炸毁大桥对阻滞日军南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日军曾对大桥寄予很高的期望,通过它可以直抵战争后方,因此他们决定马上修复大桥。但大桥岂是那么容易就能修复?

  1940年1月22日子夜,日军突袭南岸登陆后,萧山当天沦陷。9月日本人开始修复大桥,先行通行汽车,1943年才开始修复铁路面,至1944年10月完工。在修桥期间的1944年3月28日,5号桥墩被我抗日武装力量爆炸破坏。1945年2月4日,6号桥墩再次遭爆炸破坏,迫使列车中断运行,日本人于4月25日草草修复后再通车。抗战期间,大桥在日本人手中,始终未能全面修复。

  但茅以升炸桥后悲痛至极,好像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他愤然作诗:“斗地风云突变色,挥泪炸桥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迎接胜利 大桥重生成“地标”

  茅以升和两位同事随身携带着14箱建桥资料,辗转数省,直到抗战胜利,便马不停蹄赶到杭州进行钱塘江大桥修复工作。14箱建桥资料一份给了上海铁路局,一份给了浙江档案馆,为钱塘江大桥2002年首登《中国档案遗产工程》和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资料。

  因大桥抗日战争时被炸破坏,多处钢梁曾在江水中浸泡了十多年,生锈腐蚀严重,1950年,上海铁路局组织精兵强将,用了近一年时间油漆大修,使全桥外观得到全面改善。到1953年大桥才最终修复完成,历时整整7年,远远超过了当初两年半建桥的时间。

  从1951年至2001年政府两次对大桥公路面进行了彻底大修,对大桥两端引桥进行重建,并且增建和改造了东侧人行道,桥下层作业吊篮。2006年,上海铁路局投入150万对大桥14号桥墩进行了全方位的加固。近年来,上海铁路局每年投入近万名人工,投入的工、料费用高达数百万。同时用15至20年时间有计划的整孔更换桥枕和钢梁喷砂油漆。

  如今,钱塘江上已建起六座各有名字的跨江大桥,而历尽战火磨难、见证杭州发展的钱塘江大桥,仍被杭州人亲切的成为“一桥”。老一代的钱塘江大桥人如来者佛,生前全力守护大桥,死后也长眠于大桥旁。

  滚滚钱塘江水依旧,火车的轰鸣声展示着大桥“老骥伏枥”的活力。大桥两岸,杭州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座“爱国桥”,正陪伴着杭州老百姓一起见证着幸福的生活!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9-23 11:17:0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共御敌 西湖“湖边邨”的中韩抗战友谊

下一篇:抗敌烽火燃遍三晋山河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