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中的黄崖洞水窑兵工厂旧址。
黄崖洞兵工厂制造的八一式马步枪。
当年贮藏八路军枪支弹药的黄崖洞。
黄崖洞兵工厂工人正在制造弹药。
红色记忆
人说山西好风光,险峭峻美在太行,太行绵延八百里,最数黄崖洞如画廊。
位于太行山腹谷的黄崖洞风景区,因悬崖陡壁皆为黄色,且东崖半空有一巨大的天然石洞而得名,也是遐迩闻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4A级景区。但黄崖洞之所以美名远播,决不单单是缘于景色之美,更是因为70多年前,我党在这里创建了抗日根据地规模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为赢得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7月底,记者专赴黎城,探访黄崖洞,在回望历史烟云中追寻那一段荡气回肠的军工传奇。
汽车在太行山脉的崇山峻岭间盘桓。行至黄崖洞镇上赤峪村,一座牌楼巍然而立,上面镌刻着邓小平题写的“黄崖洞”3个大字——曾经声震侵华日军的黄崖洞兵工厂,就坐落在牌楼后面巍峨陡峭的大山深处。
一边沿着红石板铺就的山间小路蜿蜒登山,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顾问赵晚芹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八路军的武器弹药供应严重不足,有的战士不得不用长矛、大刀同日寇厮杀。虽然八路军总部在榆社韩庄成立了修械所,但只能修理损坏的刀枪,兼造简单的地雷、手榴弹,而且还经常遭到日寇“扫荡”的袭扰,饱受“背起工厂打游击”之苦。鉴于此,朱德总司令决定将韩庄修械所搬迁至隐密山区。1939年春,左权将军率领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人员跋山涉水,攀峰越岭,在莽莽八百里太行山四处选址,最终笃定黄崖洞一带为“理想的兵工厂厂址”。
穿过景区停车场,往前走不远,就来到了著名的瓮圪廊景点。这是一段长500余米、宽仅丈许,形状如廊的峡谷。行走于其间,两侧峭壁千丈,危崖层叠,山溪缓流,峰回路转,恰似徜徉于一条天然画廊。抬望眼,但见壁立千仞,双峰对峙,中间惟余窄窄“一线天”。“这是东进黄崖洞山中的唯一通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赵晚芹介绍,左权将军之所以选址黄崖洞,一是相中了这里的悬崖林立,易守难攻,二是东崖的石洞高悬崖壁半腰,极为隐蔽,洞内便于贮藏生产出的枪支弹药,俨然是“老天爷赐给八路军的天然大仓库”。
遥想当年,韩庄与黄崖洞两地之间全是盘山羊肠小道或河沟沙石路,而且建厂时太行山阴雨连绵40余天,战士和军工们冒雨水,踏泥泞,在崎岖的山路艰难地扛运各种机器设备。一些大的设备不易搬运,只能拆成数块,一人扛一部分运进去。黄崖洞多石少土,官兵们就地取材,用石头垒墙,红石板盖顶,建成了工房、宿舍、办公室、俱乐部等。
翻过一座山头,远远望见山下有一大片平坦谷地,数间石头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这里就是黄崖洞兵工厂的所在地水窑山,当年的厂房已不复存在,这几栋房屋是对兵工车间的复制。走进这些石屋,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真实的武器展品,无言地述说着黄崖洞兵工厂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兵工奇迹——
抗战时期的黄崖洞兵工厂汇聚了许多尖端技术人才,有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的教授和学生,有武汉、上海等大城市来的技术人员,甚至还有从苏联、日本留学归国的军工专家。为了抗击日寇的共同目标,这些卓尔不群的知识分子主动投身人迹罕至的黄崖洞,心甘情愿地嚼黑豆高粱、穿粗布衣服、住草棚土炕,用火一般的热情绘制图纸、研发武器……
兵工厂的工人也人人铆足了劲,经常加班加点,昼夜不休。厂领导为保证工人的健康,下班后锁上工厂的大门,但工人们晚上跳窗而入,继续干活。领导把灯收了,工人们用自己节约下来的食油点灯,坚持生产。
“凭着这股子激情,黄崖洞兵工厂呈现出惊人的创造力,用最简陋的工具生产出五五式步枪、八一式步枪、五○炮等武器弹药,年生产能力可装备16个团。”赵晚芹激动地说,这些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打得日寇胆寒心惊,朱德总司令高兴地赞誉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时光倏忽70载,抗日烽火硝烟尽。
而今,站在八路军贮藏军火的石洞口俯瞰整个黄崖洞景区,但见群山如黛,松涛似海。事实上,黄崖洞兵工厂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迁出黄崖洞后又在附近太行山区继续生产制造军火,为全国解放也立下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从这里走出来的技术骨干不计其数,为共和国的工业建设和军工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发源于黄崖洞兵工厂的共和国军工事业恰似眼前这满目青山,早已枝繁叶茂,生机无限。
黄崖洞,一个名垂中华民族抗战史的神秘山洞!黄崖洞,一座永载共和国军工史册的不朽丰碑!
历史回放
建设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的前身是八路军总部在榆社县韩庄村成立的修械所,机器设备十分简陋,远远不能满足战争对武器装备的需要。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遵照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示,将韩庄修械所迁进地形隐蔽、易守难攻的黎城黄崖洞,居山创业,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作为八路军在抗日根据地创建的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黄崖洞兵工厂被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尘封往事
炮弹大王甄荣典
甄荣典是黄崖洞兵工厂的一名优秀车工,他从当学徒时候起,就一直干车炮弹外圆的工作。这是一种很累的活,其他工人大多因体力扛不住,一般干上三两个月就会要求调换工种。但甄荣典想:如果一换人,就得从头再学习生产技术,会误不少工、少造不少炮弹。于是,为了能够多生产炮弹,让前方将士多消灭鬼子,甄荣典一直咬紧牙关,坚守在繁重的车炮弹外圆生产岗位上,就连吃饭也是争分夺秒。他的生产纪录从日车炮弹外圆40余发,一直上升到480发,自己的双手被磨出了一层老茧,厚的连筷子也拿不稳。他本人因此而先后获得“炮弹大王”、晋冀鲁豫边区“新劳动者旗手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9-25 09:43:4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