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伉俪相伴七十载
2015-09-25 10:21:53  来源:网易新闻  点击:  复制链接

  李俊

  视点导语

  盛大的阅兵,将人们的思绪拉回烽火连天的岁月。

  抗战打响,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投入敌人火海,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击碎。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视点“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的前三期,讲述了贵州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中不可缺位的角色,上期视点罗列的一个个数字,更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众志成城。本期,我们从宏观视角回到微观,聚焦的是一对八路军老战士的故事。在民族存亡的大时代背景下,一个人如何修正自己的人生航标,让个人的命运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中去?工作生活在贵州的这对夫妇用他们数十年的人生经历写下了他们的人生答卷。

  用生命品尝过战争残酷的人们,更知道和平的滋味是如何甘甜。

  纪念就是为了反省历史,维护和平,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落后是要挨打的,中日的伤亡比达到了惊人的7:1就是明证。70年后的今天,隆重的阅兵宣告了中华民族在新的征途上走向新胜利的坚定决心!

  亲爱的读者朋友,本期,我们用普通人的故事作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的结束,感谢你们给予的肯定和激励。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端起了长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抗战歌曲保卫黄河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希前哲。须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校歌

  抗日战争的硝烟尽管已散去70载,但对参加过抗战、如今已步入耄耋甚至望百之年的老兵们来说,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早已融进血液里,与他们相伴终身!

  遵义市有一对老夫妇,他们本来分隔两地、互不相识,却在抗战中相识相知,一起参加革命,一起舍生忘死。日前,记者采访到了这对抗战老兵夫妻——李洪涛和朱翠兰。

  在李老家,记者看到,两位老人都是发丝银白,满脸沧桑,温和的目光里饱含着睿智与执着。他们所住的房屋比较狭窄,客厅里两个沙发和一个火炉占去了大部分空间。沙发正对面的墙壁上是一个镜框,里面是李洪涛和时任总书记胡锦涛的合影。墙壁的另一面是一幅国画,画着两个大大的寿桃。

  李洪涛老人记忆力下降,而老伴朱翠兰记忆力好多了。两人都用老花镜,都用地道的北方话讲述70多年前的抗日岁月。往事如昔,历历在目。

  丈夫李洪涛:曾是抗联主任

  1925年,李洪涛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一个农民家庭。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东平县在1939年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后属冀鲁豫专署。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到李洪涛的家乡烧杀抢掠,他的学校被毁了,他只有回家放牛羊。侵略者的罪行在他年幼的心灵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1938年,为壮大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中央军委决定抽调一支八路军主力部队组成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驻东平、平阿山区,李洪涛的家乡东平县西沟流村成为平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建立了抗日救国群众团体。李洪涛当时是村儿童团长,组织儿童团员为八路军放哨、送信。一年后,15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他调冀鲁豫边区干校学习,后派往沙区高内县3区抗联工作,继任4区抗联副主任、延津县城关区抗联主任。

  “八路军刚来时,困难多,我们山东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党在山东的领导基础比较好。日军向山东进攻时,地下党举起抗日救亡大旗,为山东抗日斗争增添了力量。我们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我的叔叔是地下党员,介绍我到鲁西青年救国总会,在山东西部开展组织农民活动。”

  1942年大灾荒,日本兵占领着城市,经常到乡下扫荡,抢走了粮食,很多老百姓活活饿死;李洪涛他们吃糠咽菜,身体浮肿,没有换洗衣服,浑身长满了虱子。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与敌人进行着卓绝的斗争。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肖华领导我们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肖华就住在我家。日军扫荡时,我是4区抗联主任,根据上级指示,我们化整为零。参加游击队的都是穷人,没有什么苦受不了。游击队没有统一服装,没有吃的,我们就挖野菜、采树叶充饥,阴雨天气潮湿闷热,我们睡的地方都长毛发霉。由于长时间劳累,加上吃不饱,睡的地方又潮湿,许多人生了病。”李洪涛边回忆边讲述,“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主力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反复进行‘扫荡’,施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五一大扫荡’期间,我的家乡被日伪军扫荡、清剿,村庄里所有的好房子统统被烧光,人被杀死。日军将老百姓杀害后,尸体全扔进水井里,用石板盖着。”

  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李洪涛和战友们发誓一定要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日军武器太厉害了,我们就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出来偷袭日军,主要是破坏日军的碉堡、岗楼,拔他的据点,和他打游击。我们抗联白天躲在地道里,由于地道十分潮湿,我周身长满虱子,身上还长了疥疮,现在脚上还留有印子。”

  像李洪涛一样,许多年轻人参加了八路军领导下的武工队,生龙活虎地战斗在敌后,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有力支援了主力部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不久,李洪涛任鲁西南东平县联合会主任和武工队指导员,其后又任鲁西南地区兵站动员科科长,《鲁西南日报》社记者。解放战争时,李洪涛成了一名解放军;1951年调任贵州仁怀县宣传部长;1952年调到遵义地委当秘书,兼政策研究室主任;1955年任地委委员,秘书长兼《遵义日报》社总编辑;1980年任遵义地委副书记,兼任党校校长、政法委主任、纪委书记;1982年任正厅级地委书记。其时,改革的春风吹拂着大江南北,50出头的李洪涛精力充沛,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工作。

  妻子朱翠兰:抗联宣传员

  朱翠兰1928年出生在山东菏泽县大黄集镇一个贫困家庭。88岁的朱翠兰是个慈祥的老人,她告诉记者:“抗战时期我是抗联的宣传队员。我们活到现在不容易啊,酸甜苦辣都尝过了!”

  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1943年朱翠兰参加抗联时,曾遭到家人的反对。

  “我叔看不惯我当兵。对我父亲说:‘哥,你就眼睁睁看着她跟八路军跑?’当时女同志少,我爸爸开始还不理解。我参加八路军,是为了救中华民族于危难,解救被日寇蹂躏的国土和国民。我们只有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才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保卫家园。”

  作为八路军领导下的抗联的一名宣传队员,朱翠兰主要是做抗日救亡的宣传,动员群众参加八路军。

  “我哥哥朱习贵也当了八路军,是通信员。他跑得快,被称为‘飞毛腿’。有一次日军骑战马追他,他跑了9公里日军都没有追上。”

  “在部队做宣传员,要利用各种机会向民众宣传我党的抗日纲领和抗战政策。开始时我碍于面子不敢讲,通过一段时间锻炼掌握了一定的宣讲方法和技巧,宣讲效果越来越好。我们宣传队每到一处都受老百姓喜欢,大家特别爱听我讲。”回忆往事,老人记忆犹新,“当时我不识字,又没有纸和笔,识字的党员就用树枝在地上教我们识字。反‘扫荡’期间,我们每到一个村庄都要在村头巷尾与老乡拉家常,宣传抗日救国。抗战期间我们女同志工作上与男同志一样,跟随部队行军一天要走60公里。当时部队上有两人走不动了经常掉队,每次队伍已经吃完饭收碗出发了他们才赶到大部队休息的地方。行军时,我背一个小书包,挎一支步枪。由于营养太差,我个子瘦小,扎军用皮带要钻眼,就这样走着走着皮带还是往下掉。行军中我们女同志遇到生理期,也没有卫生纸,没有裤子换,打湿后只有脱下来拧干穿上又继续赶路。”

  朱翠兰说,抗战期间,老百姓掩护八路军的事迹非常多,根据地的老乡们为掩护八路军有的失去了丈夫,有的失去了子女,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正因此,我们八路军才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才能够打胜仗,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我真怀念那些曾经救过我们八路军的老乡啊!有一次我和工作组几名同志被日军堵在村子里。我们分别躲在老乡家,日寇进村后就到每家每户搜查八路军。当时我还是一个17岁的大姑娘,装成农村妇女,借老妈妈的衣服穿上,脸上用泥巴搓黑,冒充是房东的儿媳妇,才躲过了日军的追杀。”谈到日军的残忍,朱翠兰老人哽咽了,“日本鬼子扫荡我们村时,将30多名党员和干部关在一个屋子里,然后用木材和汽油活活烧死,没有烧死的活人全部被他们残忍地扔在井里,将井填满后,还用碾子压起。”

  抗日期间的文艺表演形式多,朱翠兰她们还对民歌民调进行改编。说到这里,老人坐在椅子上,小声地唱了起来:

  敌人来了不放松,好好藏在芦苇中;

  不要心慌不要忙,瞄准敌人再开枪。

  头杯茶,敬我的爸啊!我去当兵你莫哭啊!

  二杯茶,敬我的娘啊!儿去当兵你莫想啊!

  三杯茶,敬我的哥啊!我去当兵你把活做!

  四杯茶,敬我的嫂啊!我去当兵你助人好!

  五杯茶,敬我的妹啊!我去当兵你陪嫂睡!

  六杯茶,敬我的弟啊!我去当兵你莫淘气!

  七杯茶,敬我的妻啊!我去当兵你多做活!

  离别全家上前线啊!我要打敌保国家啊!

  少从人家门前走,免得人家说闲话啊!

  “这是当地群众自编自唱的一首歌谣,在当时天天晚上可以听到这样的歌声。你能想象得到当时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有多么好吧?”朱翠兰说,“长年累月在野外奔跑,夏天顶烈日,冬天冒雨雪,口渴了喝溪水,带的干粮吃完了便啃野果,饱一顿饥一顿。当时正是身体发育阶段,但因为老是行军转移,而且大多数是夜里走路,十分疲劳。有时实在累极了,走着走着就卧倒在路旁的土沟里睡着了。”

  谈到牺牲的战友,朱翠兰老人情绪更是激动:“王巧云的爱人仪忠慧在桐梓任区委书记,晚上出去开群众会,在回区公所的路上中了敌人的埋伏,牺牲了。他们才结婚没有多久,多年轻的同志,好可惜呀!”

  抗战伉俪 幸福晚年

  1943年,李洪涛认识了同在抗联的朱翠兰。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组织上批准,李洪涛和朱翠兰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两人都是共产党员,都听从组织的号召同时参加了解放战争,又同时报名参加解放贵州战役。

  李洪涛夫妇1949年初跟随南下部队二野五兵团七大队二中队南下,来到国酒茅台的产地遵义茅台镇。时任仁怀县茅台区区长和政委的李洪涛,在茅台有着一生难以忘怀的艰难而惊险的日子。至今,茅台人民还十分想念李政委,传颂着他亲自组织指挥打土匪的故事。

  两位老人相继于1986年和1991年离休。李洪涛有多年的文字工作经验,与文字结下深深的难解之情。他选择了文学诗歌,结识了许多文友,和他们一起切磋。他先后在遵义市老年大学义务当老师,讲授诗词、摄影、书法课程。离休后他写了500多首诗词和对联,有的收录进国家级书刊。1999年老人出版了《洪涛诗词选》,今年将再版《李洪涛诗词选》。

  李老的诗词情真意切,党情、国情、亲情、乡情等都很浓郁。如《纪念七·一》——

  党庆欣逢七七春,

  披荆斩棘历艰辛。

  八年全面抗战驱倭寇,

  三载扫敌灭蒋军。

  一白二穷成过去,

  千山成水物华新。

  神州崛起惊宇宙,

  十亿高歌颂党恩。

  还有《赞金婚》、《老伴情》等。李老写的诗词中,有一种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厚重而博大的精神。就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个民族走过那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激励着他们这些老一代革命前辈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到了今天。他们的革命激情、工作热情、诗歌真情都从这种伟大的精神而来,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人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岁月老人又把我们引入了新的一年,树增长,人添岁,谁不希望青春常驻、永不衰老?何必杞人忧天,自寻烦恼。其实,人生四季各有魅力——少年如花如歌,青年意气风发,中年成熟沉稳,老年世事练达。”李老说。

  朱翠兰同样热爱学习,积极参加市老干局组织的文体活动,还在遵义市老年大学参加了音乐班学习,参与了打门球等体育活动,所在门球队多次获奖。

  李洪涛、朱翠兰1949年跟随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来到遵义后就再没有离开过这片红色的土地,至今已有66年。两位老人身体都很硬朗,儿女孝顺,家庭温馨。平日里,他们生活简朴,每天坚持读报。作为老共产党员,两老始终助人为乐,都参与了关心下一代协会工作,时不时到学校、单位作报告。对两老而言,共产主义信念已经融入他们生命的全部,为革命事业生死与共是两老一辈子的选择。图片提供 李俊(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9-25 10:23:3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烽火三晋 抗战老区记者行33】:浴血保卫黄崖洞

下一篇:上海抗战地图发布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