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在黄海海域发现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消息轰动了整个考古界,随着水下考古工作的进行,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关于这艘在海水中沉睡了120余年的战舰是如何沉没的谜团也将逐步解开。
异常水域发现甲午战争遗物
2013年,丹东港集团在开发丹东海洋红港区时,在新港清淤过程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可能是存在沉船。这一片海域正是当年大东沟海战的战场,打捞当年沉船也是丹东人多年的心愿,丹东港迅即邀请文物部门介入进行调查。
“在没有进行正式的水下调查前,丹东港集团从2013年发现这艘沉船起,每天都安排至少一艘拖轮对沉船进行24小时守护,以确保沉船的安全。”该负责人说。
2014年,考古人员在水下打捞起这艘沉船的第一块残片,让这艘沉船的身份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块带有翻卷创伤的锻制钢板。由于长期埋藏于水下泥土之中,保存十分完好。残片上面的双排大型铆钉孔清晰可见,根据锻造的分层特点,初步断定这艘沉船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这块残片的发现使认定沉船身份和价值的工作朝前迈了一大步。初步探明,这艘沉船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丹东一号”。
此前,参与致远舰考古行动的知名历史学者萨苏曾在日本考察过甲午战争的遗物,因此被丹东港邀请加入考察工作。此后,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著名水下摄影师吴立新,也都先后加入到这个团队中。
2014年4月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介入该项工作。
担心外界知道经纬度的话可能会引起盗捞,出于保密需要,萨苏向记者介绍了探捞的大概位置,是在甲午战争的战场大鹿岛和大东沟之间。大东沟实际上是一条水道,它是从鸭绿江干流里分出来的一条出海口,它的南侧叫大东沟。邓世昌和战舰上的众壮士就是在这一带壮烈殉国的。
在探摸的过程中发现了多处的沉船遗址,这些船里面有几艘被怀疑为北洋水师的沉船,这一带北洋水师共沉了三艘军舰。
天气太冷曾封海沉沙固定
2013年年底到2014年前半年,主要是由丹东港在这一带水域里面进行搜网式的检查,主要是使用多波束雷达、声呐进行水下检测,发现水下可疑的点。
目前探捞的点就是当时反射显示几率非常高的一个点,于是当时在辽宁省文物部门的协助之下,丹东港派出人员到这一带进行抽沙清淤,在清淤的过程中发现了文物的残片。残片在2014年3月的时候已经出水,国家文物局迅速做出反应,派出一个小组进行考 察,人员都是当年参加过“南海一号”船搜索的队员。
工作人员检测到,水下有1600吨沉没的船体。国家文物局的考察船,叫做“中国考古一号”。“中国考古一号”到达以后,作为指挥船来指挥工作。
2014年10月份之后,天气太冷了,不适合下潜探捞,于是就暂时封海。这期间,工作人员用沙袋、麻袋将沉船压住,避免被风浪冲得偏离位置。
最近一次探捞是今年5月份,一百多件文物陆续出水。探捞队伍由两组工作人员组成,一组工作人员下水,另一组工作人员在探捞平台上。
探捞平台就是在沉船上有个大吊车,上面有抽沙机、潜水平台。整个探捞平台浮在海面上。
潜水员发现东西以后,就会转到“中国考古一号”上,再通过清洗鉴定等方法,再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瓷盘系偶然拼接而成
据萨苏介绍,9月17日是黄海海战纪念日。按照工作规则,工作人员每次发现探捞物后都会有记录日志。当天发现的瓷器碎片是位于致远舰推测舰尾,推测舰尾左侧有一处被板结的沉积物,在抽沙时打开沉积物,发现了一批瓷器碎片。当时并没有记录太重要的内容,工作人员没觉得这些瓷器碎片很重要。
第二天,陈悦通过电话提到瓷器可能有标志,因为北洋水师的瓷器上往往都有舰徽之类的符号,此次水下考古调查领队周春水和摄影师吴立新两人细心地拿着这些瓷盘碎片开始拼,最后拼出一个瓷盘状。
这个白色瓷盘表面上看并无特殊,而从侧面看,科考人员突然发现中心位置出现了舰徽。因为盘子上面的釉彩是带金属铅的,一百多年过去了,釉彩肯定已经掉了,但是铅已渗到瓷器里面去。所以瓷器的含铅率就特别高,从侧面看时,金属就会有反光,这样舰徽就被保留下来了。
科考人员看到的舰徽最上面一行写着“CHIHYüAN”,就是英文“致远”的拼写。左右两边各有三枝带有橄榄叶的装饰。下方是一个半圆,写着“THEIMPERIALCHINESENAVY”,也就是“中国皇家海军”的翻译。中间有两个篆字,上面是“致”,下面是“远”,共同组成一个中心舰徽。
后来,他们将这个舰徽与它的姊妹舰“靖远舰”仅存的瓷器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风格做法确实是一样的。
繁体“致远”字样为证实致远舰最直观证据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周春水告诉记者,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打捞发现100多件文物,从打捞起的文物可以断定,“丹东一号”沉船就是甲午海战致远舰。
周春水说,目前已发现的文物中,一组上面写有繁体“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是“丹东一号”实为甲午海战致远舰的最直观证据。
这艘沉没战舰发现于丹东港的西南方向10海里的距离,所处海底深度大概在18米到24米之间。沉船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9—10米,体量在1600吨左右。整个船体外轮廓形态保存尚可,但舱中损伤较大,杂乱分布较多碎木板、铁板和机器零件等物品,并发现多处火烧迹象,调查中还发现炮、子弹等武器弹药残件,伴出有大量铆钉铁甲板、木质船材等遗物。
军官舱附近发现七八具骸骨
引人关注的是,4日,考古人员在沉船中除了发现大量文物外,还在军官舱附近发现了七八具骸骨,这些骸骨被发现时已不完整。
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对沉船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诸多文物相继被打捞出水,再现了当年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近代史专家、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关捷教授说:“当年在大鹿岛海域,北洋海军投入了几乎所有战船和兵力与日本交战。打捞致远舰,打捞起的是一段历史,一种民族的精神。”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第五代孙丁昌明在2014年海祭甲午海战阵亡将士时说:“登鹿岛而远眺,犹见艨艟激战,临黄海而俯察,仍觉硝烟未散。”
目前,考古队已经和相关方面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妥善处理将士的遗骸,以供后人凭吊、纪念。
(据新华社新媒体专电)
还原致远舰
海底文物揭开沉睡的秘密
今年的水下考古工作从8月1日开始,10月6日结束。一些重要文物近日陆续出水重见天日,121年前致远舰的一些面貌、场景也得以在这些文物中复原,让后人更加直观地认识那段英勇悲壮的历史。
1 海底发现步枪子弹
解读:当时船上可能有“狙击手”
参与了此次致远舰考古行动的历史学者萨苏说,海底文物让致远舰更多秘密将被揭开。“在海底还发现了步枪子弹,其中一些是使用过的弹壳,当时在船上为什么会使用步枪?”
萨苏说,据他分析有两个可能,一是在致远舰向日舰冲锋的时候,船上的陆战队员拿起步枪向敌舰射击,第二个是当时船上可能有狙击手,在韩国电影《鸣梁海战》中当时日舰有手持火铳的狙击手。“这说明在海战中,船上的陆战队员们一直是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不屈的斗志。”萨苏说。
2 将士遗骸上有焚烧痕迹
解读:船员们都是在烈火中坚守岗位
在目前发现的北洋将士的遗骸上面都有烈火焚烧的痕迹。萨苏说,从这些遗骸上能看到他们经历怎样惨烈的战斗。“甲午海战中,来远舰中了日军使用的下濑火药炮弹,船上燃起大火。战后来远舰开回港口,打开舱门后,发现这些船员都有不同程度烧伤。”萨苏说,致远舰比来远舰中弹要多,特别是在冲锋时,遭到了难以想象的炮击,“这些船员都是在烈火中坚守岗位。”
3 一枚鱼雷引信已插上雷管
解读:当时的鱼雷已经处于待发状态
萨苏说,当时一名英军的下级军官记载他看到的致远舰最后航程,他表示致远舰在冲向日本舰队的时候舰身已经倾斜,从它的舰身两侧排水口中不断排出白色的泡沫。这艘战舰舰身倾斜,却以最高的时速勇往直前,它的火炮已经停止射击,只有桅盘中的机关炮开火。
萨苏说,海底发现的一枚鱼雷引信已经插上雷管,这说明当时的鱼雷已经处于待发状态,“在致远舰最后的关头,船员们各司其职,他们可能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接近敌舰,要么撞沉它,要么发射鱼雷击沉它。”
但最终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使得战场沉寂下来,致远舰是在距离日本舰队约一公里处走完了自己的航程。致远舰的体内发生剧烈爆炸,军舰的船头先行下沉,舰尾高高竖立到空中,但螺旋桨仍然在不停地旋转。不到十分钟,这艘巡洋舰就彻底消失在了大海之中。
这声大爆炸很可能就来自致远舰的锅炉,这或许可以解释锅炉的构件之间为何如此远离、分散。萨苏说:“英军的描述再加上海底的文物的相互印证,使我们知道在这场大海战中邓世昌不是一个孤独的英雄,他和他的战友们都无愧于中国第一代职业海军军人的称号。”
4 当时的港币硬币
解读:见证海军维权功绩
在此前的打捞中,曾出水了诸多生活用品,包括以竹林七贤为主题花纹的青花碗,以及一些钥匙、锁和银锭,其中还有一枚当时的“港币”硬币。
虽然只是一枚小小的硬币但是却见证了致远舰的一段旅程。
据萨苏介绍,致远舰1887年编入我国第一支近代化远洋舰队北洋水师,管带为提督衔记名总兵邓世昌,从此再未更换过指挥官。“该舰编入北洋水师后,曾多次出访新加坡、俄国远东地区乃至日本,也曾在多次朝鲜半岛出现危机的时刻前往当地稳定局势。”萨苏说。
中国海军研究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说,在甲午海战前致远舰和北洋舰队一道曾在维护我国领海和地区稳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致远舰官兵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团结奋战抵御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我们捞的是民族魂,哪怕只剩下一块铁也要把它捞上来!”这是1997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打捞致远舰后,当时张序三中将说的一句话。(综合)
科考细节
致远舰残骸在海底24米
据参与致远舰考古调查的甲午史专家陈悦介绍,致远舰残骸目前在海底24米处,刚发现时舰体上覆盖了厚达3米的淤泥。
据此次水下考古调查领队周春水介绍,自今年8月初考古工作开始以来,打捞出水的沉船相关文物种类有60余种,数量100多件,它们主要分为3大类,即船载武器、船体构件以及船员生活用品。
周春水说,目前考古工作还没有正式进入文物大规模提取阶段,出水文物都是在抽沙过程中从泥沙中剥离出来的,并且为了保护沉船船体结构,考古队并未对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块船体甲片进行捞取,这些需要等到将来船体打捞工作计划出台后,再着手进行。
疑似邓世昌私人印章出水
随着辽宁丹东港沉船被确认为致远舰,有更多文物陆续出水,比如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有“云中白鹤”四个字,专家分析该印章疑似邓世昌的私人物品。
云中白鹤,比喻志行高洁的人。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裴松之注引《原别传》:“邴君所谓云中白鹤,非鹑鷃之网所能罗矣。”
参与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专家、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说,目前发现的重要文物,几乎都位于致远舰的后部。
“带有致远舰舰徽的盘子、格林炮,以及多种私人用品的出现,都意味着目前正在调查的区域属于致远舰的后部。”陈悦说,瓷盘一般为船上军官使用。
舷窗见证惨烈战斗
在4日首次进行的水下发掘行动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致远舰上的一扇舷窗文物。陈悦介绍,这枚舷窗为方形,在大鹿岛海域的沉船只有致远舰上有这种舷窗,位置就在致远舰的管带套间。
邓世昌舰长套间外面的舷窗,目前一共发现四枚。
从央视的直播画面看,舷窗上覆盖着大量的海洋生物,舷窗的受损程度也较为严重,显示出当年战斗和爆炸的惨烈。(华西/王国平)
邓世昌后人: 想潜入海底摸铁甲沉舰
在确认“丹东一号”为致远舰后,有媒体就此采访了邓世昌后人及诸多北洋海军后裔。叶伟力为邓世昌第五代外孙,他告诉记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致远舰被确认,这是质的飞跃。
记者:您是怎么知道“丹东一号”被确认为致远舰这一消息的?
叶伟力:是陈悦老师(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给我发的微信,其中包括带有“致远”字样的篆书瓷盘图片。当时我正在工作,看到后非常激动,第一时间给父亲、哥哥打了电话,他们也非常激动。我的父亲也一直在关注网上和电视上的打捞信息。
记者:当时第一反应是什么?
叶伟力:经过这么几代人的努力,致远舰最终被确认,终于开花结果了,这是质的飞跃。这不仅是致远舰和邓世昌的事,而是代表了那一代的甲午将士们,致远舰和邓世昌只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心里想的是,作为甲午将士的后人,我能做些什么工作?
记者:目前致远舰的确切打捞方案尚未确定,对此您有何期待?
叶伟力:一定要科学打捞,不要破坏性打捞。根据媒体报道,在船后部的生活区,发现了一些包括拖 鞋在内的生活用品,这对于考古和历史研究都很有价值。应尽量将致远舰及其内部相关文物,完整地打捞出来。有人提出建议,希望可以建一座“甲午海战致远舰无名将士墓”以及纪念碑供后人凭吊。对此我也是完全赞同。
记者:“丹东一号”目前是基本确认为致远舰,如果最终确认为致远舰,您想做些什么?
叶伟力:如果有那么一天,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想潜入海底,去亲手抚摸一下这艘曾经伴随先辈们浴血奋战的铁甲沉舰。因为如果是我生在甲午那个年代,可能也会做出与致远舰将士们相同的选择,这或许就是血脉的传承吧。(法晚)
时事档案·致远舰
致远舰是北洋水师最先进的军舰之一,爱国将领邓世昌是致远舰的管带。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今辽宁丹东附近海域)爆发海战。此役北洋水师损失5艘战舰,其中“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沉没在交战海区。此战中,邓世昌任管带的“致远”舰为掩护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日军舰队,不幸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本版图片均由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梅曼雪 最后更新:2015-10-13 11:05: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甲午战争其实是一场“海归”对决
下一篇:致远舰何时打捞暂未确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