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筹资3700万元重建致远舰纪念甲午海战。
工作人员正在北洋海军提督署内布展。
当年致远舰全景。
7月19日,在辽宁丹东东港,工人正在按照1:1的比例分段复建致远舰。
致远纪念舰正在紧张建造。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爆发,致远舰在海战中激战5小时弹尽且受重创后,管带邓世昌欲冲撞日舰吉野与之同归于尽,但被日舰集中火力击沉,同舰官兵246人殉职,邓与爱舰同沉,全舰仅7人获救。
为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丹东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下称丹船重工)承建的北洋舰队“致远舰”1:1复制建造工作正在进行。据了解,这次致远舰复制工程将耗资3700万,所有经费由丹东当地多家企业与个人自发筹集,预计9月份完工下水。19日,京华时报(微博)记者专程赶赴丹东东港,对致远纪念舰的施工现场进行了探访。
探访
民企筹资3700万元1:1建造致远纪念舰
7月19日上午,丹东港造船平台上,数十名工人正在进行致远纪念舰的施工作业。主管复制舰建造工作的丹船重工生产部部长孙守林向京华时报记者介绍,自己今年2月份接到建船通知,经过产前准备、生产设计等流程,于5月5日正式开始施工。为了赶在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日)之前完工,纪念舰制造工作已投入200多人,工期紧迫。
据介绍,正在建造的纪念舰长81.38米、宽11.58米、型深6.4米,主尺度完全依照致远舰原型进行建造。孙守林工地上的办公室桌面上,铺满了致远舰的原型照片及设计图纸,其中还包含近130年前,致远舰刚刚完工下水时的照片。
“这些照片和资料有些来自英国原船厂,建造前我们还专程去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考察了2次,看了按比例缩小制作的模型。”孙守林说,立项之初,有参与其中的专家反复查找史料,并到致远舰的制造商—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查找资料,最终才确定该船的设计方案。
复制舰无动力不能自航
正在建设的致远纪念舰目前尚无法看到主船体雏形,孙守林解释,这是因为船体施工分段进行,各段完成后才会进行合龙。
据介绍,纪念舰的建造分为主船体部分、船体上舰部分和仿古装修,丹船重工负责船体建造,机枪、鱼雷、大炮等物件的仿古装修由北京另一家公司全权负责。
孙守林说,主船体为8个分段,现已有6个分段完工,剩下2个分段正在收尾,机舱、煤舱、蒸汽机、锅炉间等均分布于主船体内;上舰部分则分为7个分段,其中包括舰长室、水兵生活区、机枪架等,均在建造之中。
“纪念舰将来主要是用于参观,舰船能下水但不具备行驶动力。”孙守林表示,原致远舰动力为双蒸汽机,由于复制舰是展品,将不配备动力,无法独自航行,只能依靠外力拖拽。
难点在于古今技术差异
“由于要赶在9月17日竣工,我们一直是边设计边施工,120多年前的造船方式与现在的造船完全不同,复原舰船当年的外观、材质都存在困难。”孙守林指着造船平台上的一段正在建造的主船体称,致远舰原舰使用铆钉铆接技术连接各块船板,但现在造船使用焊接技术,“铁板焊接之后会有焊缝,铆钉结构的则不存在,我们就得想办法”。
为了尽可能原样重现舰船,孙守林的团队在船体外侧多加了一层铁板遮住焊缝,同时打磨溜光,之后在相应位置镶嵌假铆钉,以达到复原的效果。
除了造船工艺上的不同,致远舰的船型也与平日丹船重工建造的民用船只存在很大差异。“普通船只船型下身肥大,采用气囊下水;致远舰因需要增加航速,船型呈刀形,下身瘦小锋利,采用滑道下水。”孙守林说,为了使复制舰平稳下水,施工方还专门制造钢架,支撑在船体底部,预计复制舰完工下水后能达到1500吨左右。
经费主要来自民企筹集
建造致远纪念舰项目的参与者宋沛然说,这次致远舰复制工程将耗资3700万,来源主要是当地的民营企业和个人筹资,并没有政府和国企的参与。当地造船老工人和退休技术人员得知要复建致远舰,都主动加入建造队伍中,给予义务指导和劳动。除此之外,这个项目还得到很多甲午历史爱好者、甲午史学研究者的支持。
“这笔经费中有三分之一是打算用在规划设计、技术人员指导和购买图纸资料上,但好多人甚至没签过一纸合同,纷纷义务给予支持,很多花费都免了。”宋沛然说,其他费用将用在建造材料和部分人工费用,船体由外到内都会仿真做旧,单舰内装修面积就达900多平米。
此次致远纪念舰设计
顾问主要是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和旅日作家萨苏,得知要复制致远舰后,陈悦主动提供自己多年收集的30多张致远舰图片资料。同时,还帮忙联系当年建造舰艇的英国造船厂,英国方面也免费给予支持,提供了一些造船档案资料。
对于是否能够真实还原致远舰当年的样貌?宋沛然介绍,保守地说,主体还原应该可以达到80%以上。建造时技术人员主要依据军舰图纸,其中舾装件和武备都是经过历史考证的,包括基本外形、规格、尺寸,外观和主要装备构件已是基本还原,“但是有一些细节我们只能去猜测,根据其他可以考证的资料尽量去还原,包括内部装修风格、使用的材料、餐桌餐具、食物。”
观点
复制致远舰是建造精神丰碑
此次建造致远纪念舰,曾经参与复制过定远舰的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陈悦再次参与其中。陈悦主要负责舰船仿古设计,包括造船设计过程中,主要牵扯到与历史上的致远舰有重叠部分,内部的装修装饰风格的界定均由他负责把关。
从要复制致远舰那一刻起,就有人开始质疑建造有无必要,而陈悦对于这种质疑有自己一番解释。
“失败的战争还是有东西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无论是黄海海战,还是威海保卫战,北洋海军在战斗中都迸发出一种可贵的战斗精神。”陈悦说,最集中代表就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这个事情让中国人记忆深刻,虽然很多人知道致远舰,记得邓世昌,但是致远舰具体是什么样的却没有一种直观感觉,复制致远舰更像是建造一座特殊的纪念碑,这是与历史上海军的精神有关联的一艘船,是一座精神丰碑,现代人可以直接登上这艘船,感受当时的情境。“1:1的还原再现场景具有强烈的历史现场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普及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平台,让人仿佛瞬间回到历史的感觉。”
在陈悦看来,复制致远舰是一件具有十足魅力的事情,作为一个研究者,能够看到自己一直琢磨研究的军舰能够以1:1的形式神奇再现,很令人激动。同时,复制定远舰花费资金较大,需要很多条件共同促成,既然有人愿意复制致远舰,而且是一个很恰当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对这条船有兴趣的研究者都会主动站出来,使其更像历史上的致远舰。“就算他们不找我,我也会主动去找他们。”曾经参与复制过定远舰的陈悦说。
链接
致远舰的由来
1884年中法战争时,福建船政水师在马尾海战时十分钟不到就全军覆没,当时对清政府刺激非常大,船政舰队覆灭后,其担负的台湾海峡的海防就变成真空,清政府为了填补台湾海峡的海防,决定向欧洲购买四艘先进的巡洋舰。当时争议很大,李鸿章提倡在德国买,但驻英国的公使建议买英国的,争议之后,清政府决定最后在德国、英国各买两艘,同时吸收两国的技术,又让两国形成竞争关系,都为清政府好好造舰。
“致远舰是当时在英国买的,是当时著名大师设计的,排水量为2000多吨,火炮的口径不大,主炮的口径210毫米,当时因为配备的德国炮弹很多,李鸿章提出把致远舰的大炮换成德国的,用英国的炮架,加德国的炮管,这是很特别的。”陈悦说。
当时,致远舰做了一个大胆尝试,以前军舰都是注重前进火力,而英国设计师同时也在注重侧面火力,这是适应日本纵向战术的军舰,“很可惜只有两艘,改变不了结果。”陈悦说。
对话
“驻守刘公岛20年,我的甲午情结”
作为北洋海军基地和甲午战争古战场,刘公岛成为了铭记甲午历史的要地。1985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设址于北洋海军提督署,开始对外开放。时年37岁的威海人戚俊杰被作为博物馆馆长派驻到刘公岛上,一待就是20年。
时值甲午战争120周年,北洋海军提督署复原陈列展览今天起全面对外开放。年过花甲的原馆长戚俊杰百感交集,向京华时报(微博)记者讲述了他的甲午情结。
这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甲午情结。你真正进去了以后,马上就会想到自己的祖先在那做过什么,是怎么做的,想到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馆长戚俊杰
>>谈建馆之初
岛上没自来水交通不便
京华时报:当年是什么契机和想法促使您来到刘公岛组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戚俊杰:1984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沿海14个城市对外开放,威海港和刘公岛也名列其中,国家决定把刘公岛上北洋海军原来的建筑,主要是北洋海军提督署由军队管理移交给地方管理,所以当时地方上需要成立一个单位管理提督署。1985年3月我们进岛接管了提督署并组建了这个单位,当时的名字叫“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1992年管理所更名为博物馆。
京华时报:那时岛上的条件有多艰难?
戚俊杰:当时的刘公岛上有三多三少,男人多女人少、灯泡多开关少、苍蝇蚊子多干净地方少,而且岛上没有自来水,交通不便,提督署房屋塌漏严重、破烂不堪。最困难时,我们连买开水的钱都没有,过去在威海买一壶开水1分钱,但在刘公岛上最贵要3分钱。
当时有人劝我出来,但是一旦进入那个环境就不会想轻易放弃。这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甲午情结。
京华时报:你们是如何摆脱困境的?
戚俊杰:刘公岛之所以要开放就是因为有北洋水师,人们之所以要上刘公岛就是看提督衙门,所以我们就利用这个开放收费,我是1985年3月21日进岛,4月6日我们就开始卖票,每个游客收1毛钱,当时有领导反对我的做法,但我坚持这种创业的理念,有了这1毛钱,我们5壶开水的钱就有了,1毛1毛地攒,我可以买玻璃把破窗户换了。
1985年5月1日劳动节当天统计共有1000多人进岛参观,这让我看到了这片事业的希望,也就是这一天确立了以文物吸引旅游增加收入,然后把收入运用到文物当中去,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场地,使得文物和旅游形成良性循环,寓教于游,进行爱国主义和国耻教育,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成功的。
>>谈文物征集
主要由将士后裔提供
京华时报:多年来,您在征集寻找文物上,有着怎样的经历?
戚俊杰:博物馆初建馆之时找不到一样像样的文物,而现在博物馆内已有数千件藏品,打捞出水的济远舰双主炮也是“镇馆之宝”。征集文物主要是通过学者和将士后裔,这些年我们北上南下、国内国外,多次反复,寻访将士后裔已有200多位。
其实很多将士后裔一开始并不愿意跟我们说祖先的事情,他们内心有很沉重的压力。因为甲午战败有很多人把责任推给他们的祖先,这实际上是不公正的,所以我们只能是跟他们讲、说,多次反复联络,有的是通信好几年,再见面好多次,才能获得信任。
>>谈名将后裔
丁汝昌的后人生活艰难
京华时报:丁汝昌的后人现在生活怎么样?
戚俊杰:丁小龙和丁晓明是丁汝昌的第五代孙,解放以前他们的父亲丁荣澍是国民党县参议员,解放后父母都做过教师,后父亲不幸被迫害致死;母亲带着大小几个孩子,最小的还不到1岁,后来他们的母亲也自杀了。这几年他们的生活能相对好一些,现在他们受作者邀请,在提督署和博物馆陈列馆帮他人卖书。
京华时报:甲午战争有何启示?
戚俊杰:当时的北洋海军小成即满、停滞发展,光有定远和镇远这种世界级的军舰不行,必须是完整的舰队,必须是要有一个配套的设施。海军是个花钱的军种,投入少肯定不行,海军的重要作用在于它的机动能力,平时不练到了需要时怎么能达到目标呢?
人物
守墓人于开臣:
这个地方不应该被忘记
65岁的于开臣是土生土长的大鹿岛人,从村上的养殖公司退休后,他自愿来到岛上设立的邓世昌墓和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的附近守墓,这一守已是5年。
7月的大鹿岛游客开始络绎不绝,每天都有数十拨游客来到墓前瞻仰英雄先灵,每年此时,于开臣就住在墓地石梯脚下自营的小卖铺里。由于不少游人趁着早上看日出时会顺便瞻仰陵墓,他早上三四点钟便要来到墓地清扫,傍晚一直等待游人离开再将墓地清理干净。
“我觉得这个地方不应该被忘记,年轻一代不记得这些事,很多人就是凑热闹,有时看到不尊重英雄的导游或游客,我会特别生气。”尽管已年过6旬,于开臣说话时依旧中气十足,情绪激动时会手舞足蹈。他说,老辈们传下来的海战故事他听了几十年,现在看到太过业余的导游讲解不到位,他常会主动去给来墓地瞻仰的游客当一把免费导游。
“按照岛上祖辈传下来的说法,1894年9月17日中午开始,不下20只船在大鹿岛的西边海域打得不可开交。”站在甲午海战的无名将士墓前,于开臣向记者讲述,战后正是涨潮的时候,大鹿岛的渔民将四周漂浮的百余具北洋将士的尸体打捞上岸,掩埋在岛上,“其中有一些就埋在现在这个位置”。2005年10月,丹东市政府已将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人员正在北洋海军提督署内布展。
当年致远舰全景。
7月19日,在辽宁丹东东港,工人正在按照1:1的比例分段复建致远舰。
致远纪念舰正在紧张建造。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爆发,致远舰在海战中激战5小时弹尽且受重创后,管带邓世昌欲冲撞日舰吉野与之同归于尽,但被日舰集中火力击沉,同舰官兵246人殉职,邓与爱舰同沉,全舰仅7人获救。
为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丹东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下称丹船重工)承建的北洋舰队“致远舰”1:1复制建造工作正在进行。据了解,这次致远舰复制工程将耗资3700万,所有经费由丹东当地多家企业与个人自发筹集,预计9月份完工下水。19日,京华时报(微博)记者专程赶赴丹东东港,对致远纪念舰的施工现场进行了探访。
探访
民企筹资3700万元1:1建造致远纪念舰
7月19日上午,丹东港造船平台上,数十名工人正在进行致远纪念舰的施工作业。主管复制舰建造工作的丹船重工生产部部长孙守林向京华时报记者介绍,自己今年2月份接到建船通知,经过产前准备、生产设计等流程,于5月5日正式开始施工。为了赶在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日)之前完工,纪念舰制造工作已投入200多人,工期紧迫。
据介绍,正在建造的纪念舰长81.38米、宽11.58米、型深6.4米,主尺度完全依照致远舰原型进行建造。孙守林工地上的办公室桌面上,铺满了致远舰的原型照片及设计图纸,其中还包含近130年前,致远舰刚刚完工下水时的照片。
“这些照片和资料有些来自英国原船厂,建造前我们还专程去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考察了2次,看了按比例缩小制作的模型。”孙守林说,立项之初,有参与其中的专家反复查找史料,并到致远舰的制造商—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查找资料,最终才确定该船的设计方案。
复制舰无动力不能自航
正在建设的致远纪念舰目前尚无法看到主船体雏形,孙守林解释,这是因为船体施工分段进行,各段完成后才会进行合龙。
据介绍,纪念舰的建造分为主船体部分、船体上舰部分和仿古装修,丹船重工负责船体建造,机枪、鱼雷、大炮等物件的仿古装修由北京另一家公司全权负责。
孙守林说,主船体为8个分段,现已有6个分段完工,剩下2个分段正在收尾,机舱、煤舱、蒸汽机、锅炉间等均分布于主船体内;上舰部分则分为7个分段,其中包括舰长室、水兵生活区、机枪架等,均在建造之中。
“纪念舰将来主要是用于参观,舰船能下水但不具备行驶动力。”孙守林表示,原致远舰动力为双蒸汽机,由于复制舰是展品,将不配备动力,无法独自航行,只能依靠外力拖拽。
难点在于古今技术差异
“由于要赶在9月17日竣工,我们一直是边设计边施工,120多年前的造船方式与现在的造船完全不同,复原舰船当年的外观、材质都存在困难。”孙守林指着造船平台上的一段正在建造的主船体称,致远舰原舰使用铆钉铆接技术连接各块船板,但现在造船使用焊接技术,“铁板焊接之后会有焊缝,铆钉结构的则不存在,我们就得想办法”。
为了尽可能原样重现舰船,孙守林的团队在船体外侧多加了一层铁板遮住焊缝,同时打磨溜光,之后在相应位置镶嵌假铆钉,以达到复原的效果。
除了造船工艺上的不同,致远舰的船型也与平日丹船重工建造的民用船只存在很大差异。“普通船只船型下身肥大,采用气囊下水;致远舰因需要增加航速,船型呈刀形,下身瘦小锋利,采用滑道下水。”孙守林说,为了使复制舰平稳下水,施工方还专门制造钢架,支撑在船体底部,预计复制舰完工下水后能达到1500吨左右。
经费主要来自民企筹集
建造致远纪念舰项目的参与者宋沛然说,这次致远舰复制工程将耗资3700万,来源主要是当地的民营企业和个人筹资,并没有政府和国企的参与。当地造船老工人和退休技术人员得知要复建致远舰,都主动加入建造队伍中,给予义务指导和劳动。除此之外,这个项目还得到很多甲午历史爱好者、甲午史学研究者的支持。
“这笔经费中有三分之一是打算用在规划设计、技术人员指导和购买图纸资料上,但好多人甚至没签过一纸合同,纷纷义务给予支持,很多花费都免了。”宋沛然说,其他费用将用在建造材料和部分人工费用,船体由外到内都会仿真做旧,单舰内装修面积就达900多平米。
此次致远纪念舰设计
顾问主要是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和旅日作家萨苏,得知要复制致远舰后,陈悦主动提供自己多年收集的30多张致远舰图片资料。同时,还帮忙联系当年建造舰艇的英国造船厂,英国方面也免费给予支持,提供了一些造船档案资料。
对于是否能够真实还原致远舰当年的样貌?宋沛然介绍,保守地说,主体还原应该可以达到80%以上。建造时技术人员主要依据军舰图纸,其中舾装件和武备都是经过历史考证的,包括基本外形、规格、尺寸,外观和主要装备构件已是基本还原,“但是有一些细节我们只能去猜测,根据其他可以考证的资料尽量去还原,包括内部装修风格、使用的材料、餐桌餐具、食物。”
观点
复制致远舰是建造精神丰碑
此次建造致远纪念舰,曾经参与复制过定远舰的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陈悦再次参与其中。陈悦主要负责舰船仿古设计,包括造船设计过程中,主要牵扯到与历史上的致远舰有重叠部分,内部的装修装饰风格的界定均由他负责把关。
从要复制致远舰那一刻起,就有人开始质疑建造有无必要,而陈悦对于这种质疑有自己一番解释。
“失败的战争还是有东西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无论是黄海海战,还是威海保卫战,北洋海军在战斗中都迸发出一种可贵的战斗精神。”陈悦说,最集中代表就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这个事情让中国人记忆深刻,虽然很多人知道致远舰,记得邓世昌,但是致远舰具体是什么样的却没有一种直观感觉,复制致远舰更像是建造一座特殊的纪念碑,这是与历史上海军的精神有关联的一艘船,是一座精神丰碑,现代人可以直接登上这艘船,感受当时的情境。“1:1的还原再现场景具有强烈的历史现场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普及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平台,让人仿佛瞬间回到历史的感觉。”
在陈悦看来,复制致远舰是一件具有十足魅力的事情,作为一个研究者,能够看到自己一直琢磨研究的军舰能够以1:1的形式神奇再现,很令人激动。同时,复制定远舰花费资金较大,需要很多条件共同促成,既然有人愿意复制致远舰,而且是一个很恰当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对这条船有兴趣的研究者都会主动站出来,使其更像历史上的致远舰。“就算他们不找我,我也会主动去找他们。”曾经参与复制过定远舰的陈悦说。
链接
致远舰的由来
1884年中法战争时,福建船政水师在马尾海战时十分钟不到就全军覆没,当时对清政府刺激非常大,船政舰队覆灭后,其担负的台湾海峡的海防就变成真空,清政府为了填补台湾海峡的海防,决定向欧洲购买四艘先进的巡洋舰。当时争议很大,李鸿章提倡在德国买,但驻英国的公使建议买英国的,争议之后,清政府决定最后在德国、英国各买两艘,同时吸收两国的技术,又让两国形成竞争关系,都为清政府好好造舰。
“致远舰是当时在英国买的,是当时著名大师设计的,排水量为2000多吨,火炮的口径不大,主炮的口径210毫米,当时因为配备的德国炮弹很多,李鸿章提出把致远舰的大炮换成德国的,用英国的炮架,加德国的炮管,这是很特别的。”陈悦说。
当时,致远舰做了一个大胆尝试,以前军舰都是注重前进火力,而英国设计师同时也在注重侧面火力,这是适应日本纵向战术的军舰,“很可惜只有两艘,改变不了结果。”陈悦说。
对话
“驻守刘公岛20年,我的甲午情结”
作为北洋海军基地和甲午战争古战场,刘公岛成为了铭记甲午历史的要地。1985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设址于北洋海军提督署,开始对外开放。时年37岁的威海人戚俊杰被作为博物馆馆长派驻到刘公岛上,一待就是20年。
时值甲午战争120周年,北洋海军提督署复原陈列展览今天起全面对外开放。年过花甲的原馆长戚俊杰百感交集,向京华时报(微博)记者讲述了他的甲午情结。
这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甲午情结。你真正进去了以后,马上就会想到自己的祖先在那做过什么,是怎么做的,想到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馆长戚俊杰
>>谈建馆之初
岛上没自来水交通不便
京华时报:当年是什么契机和想法促使您来到刘公岛组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戚俊杰:1984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沿海14个城市对外开放,威海港和刘公岛也名列其中,国家决定把刘公岛上北洋海军原来的建筑,主要是北洋海军提督署由军队管理移交给地方管理,所以当时地方上需要成立一个单位管理提督署。1985年3月我们进岛接管了提督署并组建了这个单位,当时的名字叫“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1992年管理所更名为博物馆。
京华时报:那时岛上的条件有多艰难?
戚俊杰:当时的刘公岛上有三多三少,男人多女人少、灯泡多开关少、苍蝇蚊子多干净地方少,而且岛上没有自来水,交通不便,提督署房屋塌漏严重、破烂不堪。最困难时,我们连买开水的钱都没有,过去在威海买一壶开水1分钱,但在刘公岛上最贵要3分钱。
当时有人劝我出来,但是一旦进入那个环境就不会想轻易放弃。这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甲午情结。
京华时报:你们是如何摆脱困境的?
戚俊杰:刘公岛之所以要开放就是因为有北洋水师,人们之所以要上刘公岛就是看提督衙门,所以我们就利用这个开放收费,我是1985年3月21日进岛,4月6日我们就开始卖票,每个游客收1毛钱,当时有领导反对我的做法,但我坚持这种创业的理念,有了这1毛钱,我们5壶开水的钱就有了,1毛1毛地攒,我可以买玻璃把破窗户换了。
1985年5月1日劳动节当天统计共有1000多人进岛参观,这让我看到了这片事业的希望,也就是这一天确立了以文物吸引旅游增加收入,然后把收入运用到文物当中去,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场地,使得文物和旅游形成良性循环,寓教于游,进行爱国主义和国耻教育,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成功的。
>>谈文物征集
主要由将士后裔提供
京华时报:多年来,您在征集寻找文物上,有着怎样的经历?
戚俊杰:博物馆初建馆之时找不到一样像样的文物,而现在博物馆内已有数千件藏品,打捞出水的济远舰双主炮也是“镇馆之宝”。征集文物主要是通过学者和将士后裔,这些年我们北上南下、国内国外,多次反复,寻访将士后裔已有200多位。
其实很多将士后裔一开始并不愿意跟我们说祖先的事情,他们内心有很沉重的压力。因为甲午战败有很多人把责任推给他们的祖先,这实际上是不公正的,所以我们只能是跟他们讲、说,多次反复联络,有的是通信好几年,再见面好多次,才能获得信任。
>>谈名将后裔
丁汝昌的后人生活艰难
京华时报:丁汝昌的后人现在生活怎么样?
戚俊杰:丁小龙和丁晓明是丁汝昌的第五代孙,解放以前他们的父亲丁荣澍是国民党县参议员,解放后父母都做过教师,后父亲不幸被迫害致死;母亲带着大小几个孩子,最小的还不到1岁,后来他们的母亲也自杀了。这几年他们的生活能相对好一些,现在他们受作者邀请,在提督署和博物馆陈列馆帮他人卖书。
京华时报:甲午战争有何启示?
戚俊杰:当时的北洋海军小成即满、停滞发展,光有定远和镇远这种世界级的军舰不行,必须是完整的舰队,必须是要有一个配套的设施。海军是个花钱的军种,投入少肯定不行,海军的重要作用在于它的机动能力,平时不练到了需要时怎么能达到目标呢?
人物
守墓人于开臣:
这个地方不应该被忘记
65岁的于开臣是土生土长的大鹿岛人,从村上的养殖公司退休后,他自愿来到岛上设立的邓世昌墓和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的附近守墓,这一守已是5年。
7月的大鹿岛游客开始络绎不绝,每天都有数十拨游客来到墓前瞻仰英雄先灵,每年此时,于开臣就住在墓地石梯脚下自营的小卖铺里。由于不少游人趁着早上看日出时会顺便瞻仰陵墓,他早上三四点钟便要来到墓地清扫,傍晚一直等待游人离开再将墓地清理干净。
“我觉得这个地方不应该被忘记,年轻一代不记得这些事,很多人就是凑热闹,有时看到不尊重英雄的导游或游客,我会特别生气。”尽管已年过6旬,于开臣说话时依旧中气十足,情绪激动时会手舞足蹈。他说,老辈们传下来的海战故事他听了几十年,现在看到太过业余的导游讲解不到位,他常会主动去给来墓地瞻仰的游客当一把免费导游。
“按照岛上祖辈传下来的说法,1894年9月17日中午开始,不下20只船在大鹿岛的西边海域打得不可开交。”站在甲午海战的无名将士墓前,于开臣向记者讲述,战后正是涨潮的时候,大鹿岛的渔民将四周漂浮的百余具北洋将士的尸体打捞上岸,掩埋在岛上,“其中有一些就埋在现在这个位置”。2005年10月,丹东市政府已将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人员正在北洋海军提督署内布展。
当年致远舰全景。
7月19日,在辽宁丹东东港,工人正在按照1:1的比例分段复建致远舰。
致远纪念舰正在紧张建造。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爆发,致远舰在海战中激战5小时弹尽且受重创后,管带邓世昌欲冲撞日舰吉野与之同归于尽,但被日舰集中火力击沉,同舰官兵246人殉职,邓与爱舰同沉,全舰仅7人获救。
为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丹东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下称丹船重工)承建的北洋舰队“致远舰”1:1复制建造工作正在进行。据了解,这次致远舰复制工程将耗资3700万,所有经费由丹东当地多家企业与个人自发筹集,预计9月份完工下水。19日,京华时报(微博)记者专程赶赴丹东东港,对致远纪念舰的施工现场进行了探访。
探访
民企筹资3700万元1:1建造致远纪念舰
7月19日上午,丹东港造船平台上,数十名工人正在进行致远纪念舰的施工作业。主管复制舰建造工作的丹船重工生产部部长孙守林向京华时报记者介绍,自己今年2月份接到建船通知,经过产前准备、生产设计等流程,于5月5日正式开始施工。为了赶在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日)之前完工,纪念舰制造工作已投入200多人,工期紧迫。
据介绍,正在建造的纪念舰长81.38米、宽11.58米、型深6.4米,主尺度完全依照致远舰原型进行建造。孙守林工地上的办公室桌面上,铺满了致远舰的原型照片及设计图纸,其中还包含近130年前,致远舰刚刚完工下水时的照片。
“这些照片和资料有些来自英国原船厂,建造前我们还专程去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考察了2次,看了按比例缩小制作的模型。”孙守林说,立项之初,有参与其中的专家反复查找史料,并到致远舰的制造商—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查找资料,最终才确定该船的设计方案。
复制舰无动力不能自航
正在建设的致远纪念舰目前尚无法看到主船体雏形,孙守林解释,这是因为船体施工分段进行,各段完成后才会进行合龙。
据介绍,纪念舰的建造分为主船体部分、船体上舰部分和仿古装修,丹船重工负责船体建造,机枪、鱼雷、大炮等物件的仿古装修由北京另一家公司全权负责。
孙守林说,主船体为8个分段,现已有6个分段完工,剩下2个分段正在收尾,机舱、煤舱、蒸汽机、锅炉间等均分布于主船体内;上舰部分则分为7个分段,其中包括舰长室、水兵生活区、机枪架等,均在建造之中。
“纪念舰将来主要是用于参观,舰船能下水但不具备行驶动力。”孙守林表示,原致远舰动力为双蒸汽机,由于复制舰是展品,将不配备动力,无法独自航行,只能依靠外力拖拽。
难点在于古今技术差异
“由于要赶在9月17日竣工,我们一直是边设计边施工,120多年前的造船方式与现在的造船完全不同,复原舰船当年的外观、材质都存在困难。”孙守林指着造船平台上的一段正在建造的主船体称,致远舰原舰使用铆钉铆接技术连接各块船板,但现在造船使用焊接技术,“铁板焊接之后会有焊缝,铆钉结构的则不存在,我们就得想办法”。
为了尽可能原样重现舰船,孙守林的团队在船体外侧多加了一层铁板遮住焊缝,同时打磨溜光,之后在相应位置镶嵌假铆钉,以达到复原的效果。
除了造船工艺上的不同,致远舰的船型也与平日丹船重工建造的民用船只存在很大差异。“普通船只船型下身肥大,采用气囊下水;致远舰因需要增加航速,船型呈刀形,下身瘦小锋利,采用滑道下水。”孙守林说,为了使复制舰平稳下水,施工方还专门制造钢架,支撑在船体底部,预计复制舰完工下水后能达到1500吨左右。
经费主要来自民企筹集
建造致远纪念舰项目的参与者宋沛然说,这次致远舰复制工程将耗资3700万,来源主要是当地的民营企业和个人筹资,并没有政府和国企的参与。当地造船老工人和退休技术人员得知要复建致远舰,都主动加入建造队伍中,给予义务指导和劳动。除此之外,这个项目还得到很多甲午历史爱好者、甲午史学研究者的支持。
“这笔经费中有三分之一是打算用在规划设计、技术人员指导和购买图纸资料上,但好多人甚至没签过一纸合同,纷纷义务给予支持,很多花费都免了。”宋沛然说,其他费用将用在建造材料和部分人工费用,船体由外到内都会仿真做旧,单舰内装修面积就达900多平米。
此次致远纪念舰设计
顾问主要是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和旅日作家萨苏,得知要复制致远舰后,陈悦主动提供自己多年收集的30多张致远舰图片资料。同时,还帮忙联系当年建造舰艇的英国造船厂,英国方面也免费给予支持,提供了一些造船档案资料。
对于是否能够真实还原致远舰当年的样貌?宋沛然介绍,保守地说,主体还原应该可以达到80%以上。建造时技术人员主要依据军舰图纸,其中舾装件和武备都是经过历史考证的,包括基本外形、规格、尺寸,外观和主要装备构件已是基本还原,“但是有一些细节我们只能去猜测,根据其他可以考证的资料尽量去还原,包括内部装修风格、使用的材料、餐桌餐具、食物。”
观点
复制致远舰是建造精神丰碑
此次建造致远纪念舰,曾经参与复制过定远舰的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陈悦再次参与其中。陈悦主要负责舰船仿古设计,包括造船设计过程中,主要牵扯到与历史上的致远舰有重叠部分,内部的装修装饰风格的界定均由他负责把关。
从要复制致远舰那一刻起,就有人开始质疑建造有无必要,而陈悦对于这种质疑有自己一番解释。
“失败的战争还是有东西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无论是黄海海战,还是威海保卫战,北洋海军在战斗中都迸发出一种可贵的战斗精神。”陈悦说,最集中代表就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这个事情让中国人记忆深刻,虽然很多人知道致远舰,记得邓世昌,但是致远舰具体是什么样的却没有一种直观感觉,复制致远舰更像是建造一座特殊的纪念碑,这是与历史上海军的精神有关联的一艘船,是一座精神丰碑,现代人可以直接登上这艘船,感受当时的情境。“1:1的还原再现场景具有强烈的历史现场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普及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平台,让人仿佛瞬间回到历史的感觉。”
在陈悦看来,复制致远舰是一件具有十足魅力的事情,作为一个研究者,能够看到自己一直琢磨研究的军舰能够以1:1的形式神奇再现,很令人激动。同时,复制定远舰花费资金较大,需要很多条件共同促成,既然有人愿意复制致远舰,而且是一个很恰当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对这条船有兴趣的研究者都会主动站出来,使其更像历史上的致远舰。“就算他们不找我,我也会主动去找他们。”曾经参与复制过定远舰的陈悦说。
链接
致远舰的由来
1884年中法战争时,福建船政水师在马尾海战时十分钟不到就全军覆没,当时对清政府刺激非常大,船政舰队覆灭后,其担负的台湾海峡的海防就变成真空,清政府为了填补台湾海峡的海防,决定向欧洲购买四艘先进的巡洋舰。当时争议很大,李鸿章提倡在德国买,但驻英国的公使建议买英国的,争议之后,清政府决定最后在德国、英国各买两艘,同时吸收两国的技术,又让两国形成竞争关系,都为清政府好好造舰。
“致远舰是当时在英国买的,是当时著名大师设计的,排水量为2000多吨,火炮的口径不大,主炮的口径210毫米,当时因为配备的德国炮弹很多,李鸿章提出把致远舰的大炮换成德国的,用英国的炮架,加德国的炮管,这是很特别的。”陈悦说。
当时,致远舰做了一个大胆尝试,以前军舰都是注重前进火力,而英国设计师同时也在注重侧面火力,这是适应日本纵向战术的军舰,“很可惜只有两艘,改变不了结果。”陈悦说。
对话
“驻守刘公岛20年,我的甲午情结”
作为北洋海军基地和甲午战争古战场,刘公岛成为了铭记甲午历史的要地。1985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设址于北洋海军提督署,开始对外开放。时年37岁的威海人戚俊杰被作为博物馆馆长派驻到刘公岛上,一待就是20年。
时值甲午战争120周年,北洋海军提督署复原陈列展览今天起全面对外开放。年过花甲的原馆长戚俊杰百感交集,向京华时报(微博)记者讲述了他的甲午情结。
这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甲午情结。你真正进去了以后,马上就会想到自己的祖先在那做过什么,是怎么做的,想到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馆长戚俊杰
>>谈建馆之初
岛上没自来水交通不便
京华时报:当年是什么契机和想法促使您来到刘公岛组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戚俊杰:1984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沿海14个城市对外开放,威海港和刘公岛也名列其中,国家决定把刘公岛上北洋海军原来的建筑,主要是北洋海军提督署由军队管理移交给地方管理,所以当时地方上需要成立一个单位管理提督署。1985年3月我们进岛接管了提督署并组建了这个单位,当时的名字叫“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1992年管理所更名为博物馆。
京华时报:那时岛上的条件有多艰难?
戚俊杰:当时的刘公岛上有三多三少,男人多女人少、灯泡多开关少、苍蝇蚊子多干净地方少,而且岛上没有自来水,交通不便,提督署房屋塌漏严重、破烂不堪。最困难时,我们连买开水的钱都没有,过去在威海买一壶开水1分钱,但在刘公岛上最贵要3分钱。
当时有人劝我出来,但是一旦进入那个环境就不会想轻易放弃。这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甲午情结。
京华时报:你们是如何摆脱困境的?
戚俊杰:刘公岛之所以要开放就是因为有北洋水师,人们之所以要上刘公岛就是看提督衙门,所以我们就利用这个开放收费,我是1985年3月21日进岛,4月6日我们就开始卖票,每个游客收1毛钱,当时有领导反对我的做法,但我坚持这种创业的理念,有了这1毛钱,我们5壶开水的钱就有了,1毛1毛地攒,我可以买玻璃把破窗户换了。
1985年5月1日劳动节当天统计共有1000多人进岛参观,这让我看到了这片事业的希望,也就是这一天确立了以文物吸引旅游增加收入,然后把收入运用到文物当中去,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场地,使得文物和旅游形成良性循环,寓教于游,进行爱国主义和国耻教育,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成功的。
>>谈文物征集
主要由将士后裔提供
京华时报:多年来,您在征集寻找文物上,有着怎样的经历?
戚俊杰:博物馆初建馆之时找不到一样像样的文物,而现在博物馆内已有数千件藏品,打捞出水的济远舰双主炮也是“镇馆之宝”。征集文物主要是通过学者和将士后裔,这些年我们北上南下、国内国外,多次反复,寻访将士后裔已有200多位。
其实很多将士后裔一开始并不愿意跟我们说祖先的事情,他们内心有很沉重的压力。因为甲午战败有很多人把责任推给他们的祖先,这实际上是不公正的,所以我们只能是跟他们讲、说,多次反复联络,有的是通信好几年,再见面好多次,才能获得信任。
>>谈名将后裔
丁汝昌的后人生活艰难
京华时报:丁汝昌的后人现在生活怎么样?
戚俊杰:丁小龙和丁晓明是丁汝昌的第五代孙,解放以前他们的父亲丁荣澍是国民党县参议员,解放后父母都做过教师,后父亲不幸被迫害致死;母亲带着大小几个孩子,最小的还不到1岁,后来他们的母亲也自杀了。这几年他们的生活能相对好一些,现在他们受作者邀请,在提督署和博物馆陈列馆帮他人卖书。
京华时报:甲午战争有何启示?
戚俊杰:当时的北洋海军小成即满、停滞发展,光有定远和镇远这种世界级的军舰不行,必须是完整的舰队,必须是要有一个配套的设施。海军是个花钱的军种,投入少肯定不行,海军的重要作用在于它的机动能力,平时不练到了需要时怎么能达到目标呢?
人物
守墓人于开臣:
这个地方不应该被忘记
65岁的于开臣是土生土长的大鹿岛人,从村上的养殖公司退休后,他自愿来到岛上设立的邓世昌墓和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的附近守墓,这一守已是5年。
7月的大鹿岛游客开始络绎不绝,每天都有数十拨游客来到墓前瞻仰英雄先灵,每年此时,于开臣就住在墓地石梯脚下自营的小卖铺里。由于不少游人趁着早上看日出时会顺便瞻仰陵墓,他早上三四点钟便要来到墓地清扫,傍晚一直等待游人离开再将墓地清理干净。
“我觉得这个地方不应该被忘记,年轻一代不记得这些事,很多人就是凑热闹,有时看到不尊重英雄的导游或游客,我会特别生气。”尽管已年过6旬,于开臣说话时依旧中气十足,情绪激动时会手舞足蹈。他说,老辈们传下来的海战故事他听了几十年,现在看到太过业余的导游讲解不到位,他常会主动去给来墓地瞻仰的游客当一把免费导游。
“按照岛上祖辈传下来的说法,1894年9月17日中午开始,不下20只船在大鹿岛的西边海域打得不可开交。”站在甲午海战的无名将士墓前,于开臣向记者讲述,战后正是涨潮的时候,大鹿岛的渔民将四周漂浮的百余具北洋将士的尸体打捞上岸,掩埋在岛上,“其中有一些就埋在现在这个位置”。2005年10月,丹东市政府已将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梅曼雪 最后更新:2015-10-14 11:17:5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萨苏:致远舰打捞现场报道(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