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舰,百余年,在等待
本报特约撰稿 萨苏
在前往打捞现场的工作船上,我们的目标是中国水下考古的一个巨大发现:北洋水师致远舰遗骸。这一天,我们一起去看望和考察这艘英雄的战舰,看它在百余年后,以什么样的方式重新浮出人们的记忆。
近日,考古学家在黄海探明了一艘甲午海战中沉船的真实身份,经初步确认,为在大东沟海战中壮烈战沉的北洋水师致远舰。笔者有幸作为第一批人员,乘“安东六号”前往考察船所在水域,近距离了解打捞探摸的进展情况。
最初被命名为“丹东一号”
致远舰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工厂1886年为中国生产的穹甲巡洋舰。该舰1887年编入北洋水师,管带为邓世昌,从此再未更换过指挥官。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中日两国主力舰队在大东沟发生一场激烈海战。致远舰在苦战中冲锋在前,多次重创日舰,自己也身负重伤,并在试图冲撞日舰的途中壮烈战沉,舰长邓世昌以下250名将士中,只有7人生还。
2013年,开发丹东海洋红新港区的丹东港集团,于新港清淤过程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提示可能有沉船存在。该集团负责人迅即邀请文物部门介入,进行调查。这片海域正是当年大东沟海战的战场。
2014年9月30日,媒体发出消息:“丹东黄海水域发现甲午海战沉船”。据报道,国家文物局考古人员确认,在丹东黄海水域发现一艘残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考古队认为,该船是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的战舰,并将其命名为“丹东一号”。这艘战舰全部深深陷在淤泥之中,只有船体边缘微微凸起于泥沙之上,船身上覆盖着大量的海底生物和鱼网。
参加这次考古的调查队领队、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周春水研究员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说:这艘船损伤很严重,目前还需要对它进行抽沙,才能获取关于船体的更多情况,但是它的体型符合军舰的特点。调查队员黎飞艳介绍,他在下面拍照时,发现该舰被大火烧过,而且烧得很厉害,到处都是凝结的碳粒。他还找到了一节已经被炸断的大炮炮管,他认为可以此判断,这确实是一艘北洋水师的战舰。
丢弃救生艇,不胜不归
这艘战舰残骸的第一块钢板,是在2014年3月起吊出水的,当时笔者就在现场。这是一块带有翻卷创伤的锻制钢板。由于长期埋藏在水下泥土之中,保存十分完好。其上的双排大型铆钉孔清晰可见,其锻造的分层特点与北洋水师建军时期的典型造船工艺十分接近。这无疑使认定沉船身份的工作朝前走了一大步。
然而,让笔者真正难忘的,是由于长时间埋藏在泥下,当年的钢板依然闪烁着银色的金属光泽,仿佛那场海战就发生在昨天。
邓世昌在最后时刻,率舰冲向日本舰队的勇悍给日本海军官兵们留下了异常震惊的感受,以至于他们画下了致远舰冲锋时的真实身影。1896年,由若林钦大尉所绘制的《致远的最后时刻》一图,让我们第一次从最近的距离,看到这艘冲向敌阵的中国战舰。画面上海水一片碧绿,背景是沉重的硝烟,致远舰修长的身躯已经倾斜,但仍然在破浪前进,冲向自己的对手。
就在这个画面上,有一个令人几乎泪下的细节:若林钦所绘制的这艘致远舰上,竟然没有一艘救生艇,所有的吊艇钩都空空如也!这让笔者回忆起《清末海军史料》中曾记载,邓世昌在冲向敌舰之前,下令将所有救生艇都抛入大海,以示决死之战,不胜不归。
也许,在决心以死报国的那一刻,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便坚信总有一天,中国会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那一刻,我们这些后世子孙,一定会来寻找曾为这个国家浴血奋战的他们。
邓大人,看您来了
前往考察船途中,海上风浪迭起,仿佛黄海在宣泄激动的心情。转眼间,海战的现场大鹿岛出现在视野中。笔者一时百感交集,只能轻声对大海说一声:邓大人,看您来了。
在致远舰长眠的海面上,两艘打捞船在风浪中坚持作业。一艘是担任中继和指挥任务的“考古01”号考察船,另一艘则是隶属于丹东港的“辽浚九号”救捞平台,潜水员便是从这里潜入水中,寻找目标。
“辽浚九号”是一艘没有动力的打捞平台,上面带有四具大锚以及旋转的吊臂,并配有一个减压舱,可以满足在长期固定地点的打捞和探摸任务。当笔者登上这个平台的时候,潜水员们都已经下水了,正在紧张地工作着。
最初被命名为“丹东一号”,又在这几天被基本确认为是致远舰的这艘战舰残骸,就横亘在“辽浚九号”的下方。
打捞现场保留了大量出水文物,有一块蜂窝状的钢板,据专家判断,是这艘船的锅炉舱中所用的水管过滤板。在打捞上来的众多物件中,还有一根一端已经变形的紫铜管,这应该是那个时代在没有无线电的情况下,进行上、下层之间通话的送话管。
格林炮,射击至最后一刻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丹东一号”怎样被确认为是致远舰的。
2014年9月17日,也是邓世昌殉国120年的纪念日,该船的一门十管格林炮被打捞出水,该炮的编号后被辨认出来,属于英国纽卡斯尔市阿姆斯特朗工厂所造。这批武器曾被安装在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上。由于靖远舰并没有沉没在丹东水域,所以此炮的发现,实际已经表明该舰只能是人们寻觅多时的致远舰。
事实上,致远舰上的格林炮现存至少两门,其中一门在致远舰沉没后,被日军掠到横须贺基地,如今存放于日本横须贺军港。另一门便是2014年出水的这一门了。它保存得十分完好,且很有历史意义。
这门格林炮被证明原来是安装在致远舰桅盘里的,依靠一套诨号为“猫”的特殊支架俯仰旋转。日军记载,当邓世昌发起他最后的冲击时,致远舰的舰身已经向右倾斜到30°,大多数火炮已经无法发射了,只有桅盘里的这门格林炮还在对着日军猛烈射击,直到全舰沉入大海。
壮哉,邓公!壮哉,致远!
“神奇”的盘子
尽管格林炮的发现,加上其他间接证据,已经可以证明这艘战舰的身份,但一件新文物的出水,让文物部门能够更加直观地确认致远舰的身份。
2015年9月17日,水下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堆碎瓷片。消息传到后方,不敢抱太大期望的专家询问瓷片上有无图案。最初的回答是没有,但很快有一名考察队员注意到,在附着的贝壳之间,隐约可见某种特别的花纹,而且,与其说它是花纹,不如说它更像———文字!
这是一个令人充满希望的发现,当专家们几乎是颤抖着把“花纹”拼凑起来时,一行文字出现了:Chih Yuen。
致远舰的英文名称!
尽管是一个不大的瓷盘,却让考古工作人员一年多的努力得到了最直观的证明:藏在这片大海下面的,正是那条承载着中国海军不屈军魂的致远舰。
笔者上船的目的之一,便是期待能够亲眼一看。一百多件各类文物中,它被放在一个单独的储藏箱中,可见工作人员对它的珍视。应该说笔者是幸运的,可以直接目睹这个“神奇”的盘子,但笔者最初的反应却是困惑不解:这个破碎的盘子看起来完全是无色的,怎么看不到上面有文字呢?
看到笔者疑惑不解的表情,工作人员说,他们最初也没有发现盘子的秘密,只有于某一个角度,才可以看到所谓的“花纹”。
笔者试着从侧面看去,似乎中心部位的确有某种特殊的纹样,再看却又不见了。
略带不甘地把装盘子的金属盒子倾斜了一下,一个让笔者目瞪口呆的结果出现了:当盘子倾斜到一个特殊角度时,它仿佛忽然具有了生命,流溢出异样的光彩。盘子的主体变成了玉一般的颜色,只有中心变得通明彻亮,盘子的周边,则镶上了一圈光环。
这片深陷在瓷盘中心的文字清晰地显示出自己的真容。环绕在上方的,是与笔者原来所闻稍有区别的Chih Yüen。致远舰的外文拼写采用了更加贵族化的威妥玛式拼音,而不是普通的英文。环绕在下方的,则是“中国皇家海军”的英文拼写“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中间,是变体的“致远”两个篆文汉字,两侧还有装饰性花纹,共同组成酷似青花瓷装饰纹的效果,方寸之间庄重而又古雅。破碎的盘子,加上黏附在上面的贝壳,仿佛一块块触目惊心的伤痕,让我们难忘那场惨烈的海战。
一瞬间,几乎周围所有人眼中都有了泪,那是一种神圣的感动。笔者想,那也是邓世昌和他的战友们的微笑,他们,终于等到了我们。
责任编辑:梅曼雪 最后更新:2015-10-15 10:00:2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