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澄江
人民网东京12月7日电(赵松)“中国归国者及日中友好之会”是日本一个战争遗孤组织,在该组织位于东京上野附近的事务所里,几乎每天都聚集着一群年事已高的归国战争遗孤,他们在一起学习歌唱和舞蹈,开展各种集体活动,事务所里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在富裕的日本社会,这样的生活并无特别之处,然而对于他们来说,能过上祥和愉悦的生活其实相当不易。就在数年前,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他们还在日本街头和法院奔走呼号,而其中的领军人物就是该组织的理事长池田澄江。
池田澄江一生有过三个名字——徐明、今村明子、池田澄江,三个名字将她的大半生分成了三个段落,每个名字都对应着一个不同的身份。尽管池田澄江说她的经历并不是战争遗孤中最悲惨的,但是她的人生却是非常戏剧性的,充满了各种意外。每一次面对意外,她都咬牙挺住,不仅让自己闯过一道道难关,还尽力帮助其他遗孤。她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中日和平友好,最想做的事是成为中日之间的桥梁。
徐明——希望找到自己在日本的家人
徐明是迄今为止池田澄江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名字,过去的71年中,这个名字用了37年,一直用到她到日本之后的第二年。
关于自己的确切身世,池田澄江是在52岁的时候才知道的,那之前中国养父母也不知道池田澄江的日本亲生父母是谁。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人开始大规模撤回日本,池田澄江的生母将只有10个月大的池田澄江交给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个李姓中国家庭,央求他们代为抚养。后来,没有孩子的徐姓家庭将小池田澄江要了过去,决定收养她,并给她取名叫徐明。
7岁之前,池田澄江的生活相比周围其他小孩算是幸福的。养父母家是商人,那时候家境尚好,一家人住在牡丹江市内的一个四合院里。池田澄江说养母对她很好,“给我买好看的衣服,把我打扮的像朵小花一样”,“出门总是牵着我,怕我摔倒或是走丢了”。
当时池田澄江还不懂事,就算周围有小孩叫自己“小日本鬼子”,她也不会往心里去,养母也哄她说“那只是个外号,没有外号长不大”。然而7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让池田澄江觉察到了这个“外号”的特殊性。那年她上小学二年级,学校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抗日题材的电影,看到电影里日本兵在中国烧杀抢虐的时候,包括池田澄江在内的学生们都很气愤。这时候突然有同学攻击池田澄江,说她是“小日本”,池田澄江吓得躲在电影院的椅子下面不敢出去。
一个老师在了解情况之后批评了攻击池田澄江的学生,说“电影里的日本兵是坏人,但是她只是个小孩”。受到惊吓的池田澄江心里特别感激那位老师,觉得老师非常伟大,会保护弱者。从那时起,池田澄江就希望以后长大了能够当老师,像那个老师一样去帮助其他人。
池田澄江8岁那年,警察到她家中调查登记日本战争遗孤情况,养母只得如实告诉池田澄江她是日本人。但是池田澄江那时并没觉得自己跟其他小孩有什么区别,觉得养母就是自己的生母,只是她开始在意周围的人对日本人的评价。养母告诉她,“日本军人坏,但是日本人并不都是坏人”。
9岁的时候,池田澄江养父母家破产,养父因为欠了很多债而四处躲债,后来还被抓进监狱,池田澄江和养母的生活一下子变得非常艰苦。过年的时候,养母把好心邻居给的肉卖了,买了一些玉米面,因为这样可以吃更久。看到池田澄江过年没有新衣服穿,养母把自己结婚时的衣服拿出来,给她改了一件棉袄。
池田澄江说,养母那时候为了养家糊口,压力非常大。有天晚上,池田澄江醒来后发现养母不在,急忙起床去找,结果发现养母正准备上吊自杀。池田澄江大哭着说,“你走了我怎么办”。于是为了年幼的池田澄江,养母咬牙撑了下来。之后,养母供池田澄江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池田澄江被分配到山区林场的小学,了却了儿时的心愿,成了一名教师。经过学校老师介绍,池田澄江与林场一名工人结了婚,两人生了三个孩子。
池田澄江像大多数中国人那样生活着,但她内心其实一直有个结,就是想知道自己的身世,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小时候,每当家里遇到麻烦的时候,池田澄江就会在心里默念,希望亲生父母能够来找她,帮助她和她的养母。
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池田澄江高兴得睡不着觉,看着贴在家中天棚上的报纸,照着新闻反复地念。之后不久,池田澄江被调回了牡丹江。她说,“中日友好了,我更想找我的亲生父母了”。刚开始怕养母不高兴,只是自己悄悄地打听,但是一直没有结果,后来她坦率地跟养母说了自己的想法,而养母不仅没有生气,还带她去找最初收留她的李姓家庭。遗憾的是李姓家庭早已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并没有获得重要线索。
养母的博爱再一次加深了池田澄江对养母的感激和尊敬之情。她说,“养母是一个吃过很多苦的人,我不是她亲生的孩子,但是养母对我的爱胜过亲生母亲”,“养父母的爱永远不能忘,如果有来世的话,我还愿意做他们的孩子”。池田澄江的养母已经去世将近30年了,但是每当看到其他战争遗孤的养父母时,就想起自己的养母,“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把敌人的孩子养大,不管我们什么情况,都应该感谢他们,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们”。
今村明子——在日本坚强活下去
1980年,池田澄江通过一个访问牡丹江的日本代表团中的记者在日本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寻亲启事。日本北海道一名姓吉川的老人看到这则寻亲启事之后,认为池田澄江可能是自己遗留在中国的女儿,于是通过书信联系到了池田澄江。双方描述的情况十分相似,甚至连血型都一致。
1981年,以为找到了亲生父亲的池田澄江申请了6个月的探亲签证,带着三个孩子到日本认亲。刚到的时候,吉川待他们母女很好,虽然语言不通,平时讲话需要查词典,但是相处还算愉快。之后不久,吉川带着他们办理认亲手续,但是日本当地政府部门认为证明他们是父女关系的证据不全,让他们进行DNA鉴定。但是这时候,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3个月后的鉴定结果表明二人不是父女关系。
吉川对待池田澄江母女的态度因此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变得歇斯底里,扔掉了池田澄江从中国带去的东西,并撵他们母女走。池田澄江说,当时她和丈夫的收入并不高,但是为了给吉川带一些像样的礼物,出国之前变卖了家里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值钱的东西。在海关兑换的日元现金已不够母女四人回国的机票钱,且在当地没有熟识的人。池田澄江一度想到了自杀,甚至写好了几封遗书,打算寄给丈夫和养父母,但看到孩子的时候,她想到了当年养母准备自杀时自己绝望的心情,于是决定坚强活下去,再想其他办法。
无奈之下,池田澄江决定去找在办理手续时曾经帮他们做过翻译的一位在日华人。在不清楚具体地址的情况下,池田澄江带着孩子打出租车去翻译的事务所。看到出租车计价器上的金额不断增加,池田澄江非常心疼,打算放弃寻找,中途下车。正当母女四人在马路边束手无策的时候,池田澄江突然发现不远处一栋楼房看上去眼熟,进去之后发现正是那名翻译事务所所在的楼房。
在翻译的帮助下,池田澄江与中国驻当地的领事馆取得了联系。池田澄江说,进入领事馆后听到很多人讲中文,觉得特别亲,禁不住泪流满面。稍微有点头绪之后,池田澄江决定继续留在日本寻找自己的家人。但是日本政府以材料不充分为由拒绝为池田澄江办理签证延期手续,于是在当地华人和日本记者的帮助下,她带着孩子从北海道赶到东京,希望在东京寻找机会。
分明是日本战争遗孤,但是却被日本政府拒之门外,池田澄江的事经过日本媒体报道之后,被很多日本民众所了解。一名姓河合、有着遗留中国的经历的律师主动帮助池田澄江打官司。尽管依然没有找到在日本的家人,但是在各方的帮助下,池田澄江最终于1982年获得了日本国籍。加入日本国籍时被要求将名字改成日本名字,池田澄江于是用了一个帮自己做翻译的人的姓,保留了养父母给自己的名字,改名“今村明子”。
之后,池田澄江想把丈夫也接到日本来,但是因为自己没有正式工作,丈夫无法获得签证。因为不会日语,池田澄江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打零工,比如在餐厅刷盘子、做清洁员。为了和丈夫团聚,也为了保障老后的生活,她决定找一份正式的工作,于是她向此前帮过自己的河合律师求助。
河合律师答应池田澄江,让她在自己的事务所试用一个月。池田澄江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事务所其他人每天9点半上班,但她8点就到,把事务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帮大家复印资料,做所有自己能做的事情。大家都认为池田澄江勤勉肯干,一个月后,她的试用期被延长至3个月,之后又被延长至半年。2年后,池田澄江成为事务所的正式员工。
池田澄江在事务所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日本战争遗孤办理加入日本国籍的业务,相关业务所需要的材料包括申请者的个人经历说明,因此池田澄江了解了很多残留孤儿的经历。她说,“我看了1300多个人的材料,每看一个人的材料我都要哭一次”,“虽然我自己也是战争遗孤,但是我觉得他们比我更可怜”,她总想着尽力去帮助他们。
池田澄江——最大的心愿不是找到自己的家人
池田澄江以“今村明子”的身份在日本生活的第13个年头,她的命运再次出现戏剧性的变化,而这一次是一场惊喜。
池田澄江清楚地记得当天的情形,1994年12月4日,她所在的事务所面向战争遗孤和遗孤家人举行说明会,池田澄江在现场做翻译。说明会结束以后,池田澄江没有着急离开,而是想看看能不能在现场帮有需要的人解答一些问题。之后,她去了会场旁边的一个咖啡厅小憩。
这时,两个参加说明会的日本妇人在池田澄江的对面坐了下来,并跟她打招呼,说她的中文讲得很好。池田澄江解释说自己是50年前留在中国的战争遗孤,在中国长大。几句交谈之后发现,两位妇人的妹妹当时也被留在了牡丹江,交给了一个姓李的中国人。两位妇人的妹妹的情况和池田澄江如此相似,大家都很吃惊,于是对方迫不及待地让池田澄江描述当时的具体情况,并让她画了养父母家附近的方位图。
听完具体情况之后,两位妇人觉得池田澄江和妹妹的情况更像了,激动地站了起来,说“你就是我妹妹”。池田澄江也站了起来,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心想“真的会有这么巧的事情吗?在这里遇到姐姐”。但是想到此前曾错认北海道的吉川为父亲,池田澄江镇定地说,“不行,我不能认你们作姐姐,之前认错过一次”。
第二天,池田澄江把情况告诉给了事务所的人,大家都觉得她遇到的可能就是她姐姐,并建议他们去做DNA鉴定。池田澄江说,经过17个月又5天,结果出来了,这一次命运没有再捉弄她,她在咖啡厅遇到的正是自己的姐姐。池田澄江终于在52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在日本的家人,知道了自己的身世——1944年10月14日出生,亲生父母给自己取的名字是“池田澄江”,只是户籍证明上标注“已死亡”。这一次,她从“今村明子”变成了“池田澄江”。
池田澄江终于完成了自己寻亲的夙愿,但这并不是她最大的心愿。她说,虽然过程很曲折,但自己毕竟还是找到了家人,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而她所在的事务所接触到的2600多个战争遗孤中,六成以上的人没有找到自己的家人,不知道自己最初的姓名,不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有很多人需要帮助。
池田澄江说,2005年有中国媒体与她联系,希望她帮忙寻找一个回到日本的战争遗孤,因为他回日本之后好久没去中国看他年事已高的养母,养母希望见他一面,这一消息在中国传开了,有人说日本战争遗孤是“白眼狼”。这件事令池田澄江非常着急,她找到了那个遗孤,并帮助他回国看望养母。
池田澄江说,很多人不了解归国战争遗孤的处境,那时候很多遗孤因为语言不通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日本找不到工作,靠日本政府每个月4至6万日元的最低生活补助生活,生活非常困难,甚至受到歧视,很难融入日本社会。而且日本政府规定领最低生活补助的遗孤不能出国,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有钱出国,说明不需要领补助,将会取消补助,因此很多遗孤没有办法去中国。
事实上,那时候池田澄江正和其他归国战争遗孤在日本为维护遗孤权益而奔走呼号。她说,“归国遗孤生活这么苦,这些问题都是日本政府造成的,如果没有那场战争,大家就不会受这些苦,日本政府应当负起责任来”。池田澄江联系日本各地的战争遗孤进行签名申诉,但是日本政府不管,后来参与的人多了,大家举行了示威游行,日本政府还是不管。不过他们没放弃,2002年2213名归国战争遗孤组成原告团提起诉讼,决定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池田澄江说,“在中国也有人不明白我们的苦衷,那时候我就想,胜诉之后一定要带遗孤们回中国看望养父母,让大家知道我们没有忘恩”。
起初大家信心满满,相信一定能够胜诉,然而2007年判决以原告败诉而告终,但是通过一些列维权行动,战争遗孤的情况在日本受到了广泛关注。2007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日本国会演讲时提到了战争遗孤,表明了战争遗孤在中日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池田澄江说,这次演讲为此后战争遗孤生活状况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08年,日本政府终于推出了多项面向归国战争遗孤及家属的支援措施。战争遗孤乘坐部分公营交通工具可以免费,看病也可以免费,而且每个战争遗孤家庭每月还可以领取6.6万日元的专项补助。这些支援措施都是在各方的支持下,战争遗孤们团结一致争取而来的。池田澄江说,当时她希望原告团不要就此解散了,于是在2008年成立了“中国归国者及日中友好之会”,将分散在日本各地的战争遗孤组织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归国者及日中友好之会”成立的第二年,池田澄江兑现了此前的承诺,组织“感恩团”,带领归国的日本战争遗孤去到哈尔滨和北京,看望养父母,表达对中国人民的谢意。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池田澄江再次带领“感恩团”前往哈尔滨和北京,并获得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亲切接见。
据池田澄江介绍,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池田澄江就给日本各地的战争遗孤代表打电话,组织为灾区捐款。最后募集了1750万日元,并用其中的大部分捐款在四川灾区兴建了一所中日友好小学,其后又为学校捐款捐物。池田澄江说,“我们说自己爱中国要拿出实际行动出来,尽管大家现在生活依然不富裕,但还是慷慨解囊”。
采访中,池田澄江说到动情处多次流泪,她说,“我们是日本人,但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中国是我们最爱的家乡,日本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父母、兄弟姐妹的家乡,我们是真正热爱中日两个国家的人”。她认为,把战争遗孤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哪怕是没有经历战争的年轻人,应该也能从中明白和平的珍贵。“中日两国和平友好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愿意尽全力为中日两国的友谊架桥梁,哪怕是献出自己的生命”。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12-09 09:39:2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