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杭州西湖,很少有人不去游一游孤山的。除了来这里游览林社、浙江省博物馆等景点,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因为这里有“西泠印社”。
位于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素有“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之称。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园林古建筑遗址,收藏了许多知名文人的摩崖题刻,有“湖山最胜”之誉,引来无数游人驻足。
许多人在欣赏着这些传世文化瑰宝时,可能并不知道,许多碑文、石刻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便已存在于孤山,那么杭州沦陷时,这些碑文、石刻是如何完好无损保存了下来的呢?
这里,有着一个颇有些传奇的故事……
临危时请命 守护印社
在位于西湖文化广场的西泠印社总部,西泠印社文物管理处处长王佩智接待了我们。
“说起印社这段传奇的历史,必须要说起这个人。”得知我们的来意,王佩智翻开桌面上的一本书,指着里面的一张黑白照说,“就是他,叶秋生。”
这是一张老得泛黄的黑白照片,摄于1947年秋,是西泠印社补行建社40周年时部分社员合影留念照。在33人的大合照中,站在中排最左侧身着灰色长褂的便是叶秋生,凑近了细细看,当时的他留着平头,正眼睛半眯着看向镜头。
为何要先说这个貌不惊人的中年男子?王佩智看出我们的疑惑,接着翻开了书页,缓缓诉说起当年发生的故事。
1937年,8月14日,日本轰炸机空袭杭州笕桥空军基地。一时间,杭州硝烟四起,百姓人心惶惶。浓妆淡抹的西湖在即将来临的战火面前也褪去了颜色,文人墨客聚集的孤山骤然间冷清了起来。
10月26日,日寇从杭州湾登陆,先是攻陷上海,后分兵进军杭州。日军铁蹄眼看渐渐逼近,印社的文物怎么办?这可急坏了西泠印社的一众社员。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留着平头的男子焦急地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冷静地说了句:“我留下!”
一时间,满屋皆静,大家都盯着这名语出惊人的男子。
他便是叶秋生,不过,他并不是社员。其父叶六九是印社的老人,从创社的时候便负责筹建、捐款、财务等事项,带着一家子住在印社边,平日摆摊为生。后来,这份活被叶秋生与弟弟叶德生接手。仰贤亭后面的一个旧房子,是叶秋生与其夫人的住处,也是他们的店面。他平日里话不多,可做生意极为诚信,在社里颇有人缘。
“我们一家人都不会走,留下守护这些文物!”叶秋生依然十分冷静地对大家说。于是,经过大家的讨论,守宝的重任便被叶秋生一家扛了下来。
“战争爆发后,除了秋生一家外,他家中七大姑八大姨亲戚19人,留在了孤山,都住在印社房屋内。”王佩智介绍道。山川雨露图书室左边的房子,叶秋生的大儿子一家住着,小儿子则住较为偏僻的在遁庵。
12月24日,杭州下起了滂沱大雨,日军约一个师团借着恶劣的天气开始分多路进攻杭州。
在杭州市档案馆编著的《抗日烽火中的杭州》一书中有着这样的记录:“12月24日晨,日军先头部队分路侵入杭州市区,北路首先从武林门、钱塘门进入市区;东路、西路稍后从清波门、望江门和凤山门进入市区……”
杭州沦陷!孤山告急!文物告急!
孤山变“荒山” 拆匾埋碑
自被日军占领后,杭城随处是日本士兵,西湖边也有日军扛着刺刀巡逻,据传,当年西湖花港观鱼处的鱼群们日军也不曾放过,打捞上来食用。
孤山,却躲过了日军的洗劫。
叶秋生兄弟二人是如何做到的?原来,为了保护山上的古物,躲避日军,秋生兄弟对孤山进行了改造。把原本旅游胜地,改头换面装扮成了一座荒山野岭。
首先,便是隐藏进山之路。秋生兄弟俩带领家人赶在日军入侵前,将入山的两条小道隐藏起来。他们就地取材,利用山中的树叶、杂草伪装入口。一番忙活下,原本显眼的小路竟与四周山体融为一体,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做完这些后,叶秋生还是有点儿不放心,万一日军还是进山了怎么办?为保险起见,叶秋生搬来梯子,与弟弟德生合力将印社能拆的匾额全部拆下,将所有能移动的古物挖坑遍埋于山内多地,不能移动的石刻、碑文便找来树枝遮盖住。
经过叶家兄弟的精心打扮后,从外面看,孤山还真成是一座“荒山”。
丁辅之先生的孙子丁裕年老人家对这段往事还依稀记得一二。丁裕年出生于1932年,抗战时,4岁的丁裕年随着父母去了福建避难,抗战结束后从武夷山搬回杭州。丁裕年曾回忆道,孤山入山口仍旧保持着树枝遮掩的样子。一直到解放初期,孤山上西泠印社的环境、建筑基本上没什么变化。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叶秋生一家守着承诺,鲜少出山。原本靠着卖字画、茶叶的经济来源被战争掐断。“当时,负责西泠印社日常事务的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三人虽然离开了杭州,但也常常会凑钱托人带到孤山,作为支持留守兄弟二人的生活费。”王佩智介绍道。
但那个年代,王、丁、叶三人的钱也不可能每个月都能到。日子过得愈发艰苦,叶秋生一家过起了吃糠咽菜、忍饥挨饿的生活。
日子虽苦,可叶秋生兄弟仍小心翼翼地在日本兵的眼皮底下将这些宝贝安全地守了八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据史料记载,杭州光复时,孤山上的楼外楼、蒋公祠、广化寺等建筑物基本全部倒塌;西泠印社的碑文与石刻却均得以保全。
李叔同出家前,赠与西泠印社的94枚印章,躲避了战火纷扰,安静地封存孤山之中;仰贤亭内的石桌上,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四位印社创始人合作完成的作品,跨越时空,依旧追溯着中国印学史;汉三老碑,浙东地区发现最早的东汉时期的石碑,碑上的篆书、隶书、楷书三种文字,代表着中国文字发展史,毫发无损的被保存了下来……
没有叶秋生兄弟二人当年封山藏宝之举,或许今天的孤山上,我们很难再见到这些珍贵的宝藏。
吸纳为社员 西泠感恩
1947年清明节,西泠印社举行春祭活动,瞻礼《丁敬身先生像》。而这幅代表着印社精神所在的《丁敬身先生像》便是叶秋生战乱中保存下来的硕果。
丁辅之请年已72岁的杭州书画篆刻家高丰在画幅左裱边题识,“丁丑之劫,吾杭屋庐文物半遭蹂躏,印社以司事者秋生经营有方,得免摧毁,龙鸿先生遗像尤幸秘密藏,尽完善无恙。”专门对叶秋生做了表彰。
在当年秋季,西泠印社补行建社40周年。全国各地80多为社员再次共聚孤山。这一年,叶秋生、叶德胜被提名为西泠印社社员。
“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西泠印社的立社宗旨。自建社一百余年来,西泠印社吸收的社员人数共404人,非文人雅客不能入社。叶秋生兄弟既不精通篆刻印学,也不精通书画。抗战时期的八年护社,西泠印社记下了秋生兄弟的贡献,破格提名,将他们纳入印社社员之列。
记者了解到,王福庵有一封捐赠给杭州市政府的信件里,专门提到叶秋生护社之举。上面写道,“该社创设时,由叶六九君管理,叶死后由起子秋生、德生管理,迄今达四十年,历经战乱冒险守护,兄弟连家属十九人,均以在印社卖茶及书籍、土产为生。”如今,这封信藏于杭州市档案馆。
叶秋生兄弟也成为载入西泠印社百年社史册上的名人。
时光荏苒,距离抗战胜利已70年。今时孤山下楼外楼早已移址,广化寺也以重建,西湖也经过全新的疏浚景观大有变化。可西泠印社印社的亭台池沼,却依然是百年前的旧时模样;自魏以来的碑刻、仿石鼓、画像石,正以完整的姿态诉说着叶秋生兄弟当年义举……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12-12 11:44:0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怀念我的父亲——抗战诗人田间
下一篇:抗战雄鹰出边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