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防夺宝 百姓转移古匾藏深山
2015-12-18 15:36:19  来源:人民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杭州西湖闻名天下,除了秀美山水风情,随处可见的人文古建筑和楹联匾额更是一绝。

  古代文人墨客游览西湖后,都习惯将自己的“墨宝”留存,于是,一块块楹联匾额便成了西湖最有文化底蕴的“宝物”。

  当年,日寇铁蹄踏入杭城,珍贵的文物面临被洗劫厄运。杭州的老百姓们,自发行动起来,对一些楹联匾额进行了保护,于是,便发生了下面这个故事……

  千里之外 深山发现西湖匾额

  这个故事,得从杭州一位老人2008年一次外省游历说起。

  老人名叫丁云川,在杭州市古都文化研究会专门研究杭州历史,可以说是个“杭州通”,只要是和杭州历史相关的东西,他都爱研究。2008年4月24日,他跟随单位到徽州考察古民居,在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旁,发现了一家古玩店。由于常年在民间研究历史,他对古物特别关注,走进去一看,店不大,大约四五十方,密密麻麻堆满了古书、小古物件等,墙上,挂满了古牌匾,地上还叠放着一摞牌匾,他顺手一个一个翻起来。突然,一块康有为题写的“放鹤亭”匾额跃入眼帘。

  这让他大吃一惊,怎么西湖匾额会出现在古徽州的山坳里?

  他急忙向店主打听匾额来历。店主名叫程炳耀,年纪约四五十岁,身形瘦挑。谈起这块匾额,他回忆是从绩溪上庄水竹坑寻得。这块匾挂在店里一直无人问津,没想到被丁云川识出。

  丁云川细细打量这块匾额,只见它由珍贵木材制成,通体古朴,一些地方木头有稍许开裂,显示出这块匾额已经饱经沧桑。匾上,康有为手书的“放鹤亭”三字虽历经岁月磨难,但仍散发出金色光芒,从质地和字刻年代推测,应该是当年康有为西湖放鹤亭题写亭名后留下的。

  据资料记载,康有为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国内。之后,他先后在上海、青岛等地居住,直到1916年夏季来到杭州。当时,他借住在西山路濒临西湖的刘庄。后来,康有为眷恋于西湖人文风景,不满足于仅仅是借住,于是在刘庄北面丁家山上,费银4万两建了一幢房屋,名为康庄。康庄临湖,推开窗即可看见苏堤,可谓湖中美景尽收眼底。1919年,康有为在杭州泛湖闲游,遇到妙龄女郎在西湖边浣纱,后与之成婚,这边是六姨太张光。

  康有为在伴随六姨太寓居杭州这段时间,留恋于西湖美景,题写了不少诗句,留下了许多墨宝。比如,三潭印月长联“湖中有湖、岛中有岛,通以卅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硝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饮山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这块“放鹤亭”匾应该就是当时所留。

  无独有偶。当天晚上,丁云川在逛屯溪老街时,在另一家名叫“三雕博物馆”里,发现了一块吴昌硕题巳未(1919)皋月(正月)写的“还朴精庐”匾额,上面有“潜泉池西闢三楹祀吴延陵季子……”模样,看样子是件“老东西”,很有可能就是西湖孤山上还朴精庐上的匾额。打听得知,店主也是从绩溪山上的大户家里发现的,而那里的大户人家,大部分以前在江浙一带经商。

  丁云川想到白天游览徽州地区时,在绩溪到龙川的途中,地陪导游说过,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这里是重重叠叠的山,日军怕进山,所以未到过绩溪山区,加之与浙江仅一山之隔,水路又相通,故很多江浙一代难民就纷纷避难于此。虽然如今屯溪人口只有13万,但抗战时期却有20多万之多。他判断,这块匾应该是抗战时期徽商逃难时带到徽州地区的。

  国难当头 众人紧急水路转移

  杭州徽州学研究会顾问78岁的仇名虎肯定了丁云川的判断。被誉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杭州,古时是重要的商品流通地区,吸引了大批徽商前来。他们有的经营盐业,有的做木材买卖,还有的开典当行、经营饭店、茶馆,足迹遍布杭城的大街小巷。

  在经商之余,徽商最爱的就是吟诗作赋,而人文荟萃的西湖当然成了他们常去的地方。那时在西湖上乘画舫观景,或步青苔小径寻名人古迹,都成为他们的乐趣之一。孤山上,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的放鹤亭。林和靖学富五车,然不慕荣利,多次被召不仕,终岁隐居西湖,与寒梅白鹤为伴。儒学修养高的徽商在经商之余,以读圣贤书为人生追求,尤其敬重“独立”于孤山之麓的林和靖,经常到放鹤亭前瞻仰。

  1915年,放鹤亭重修完成。不久,康有为题写了“放鹤亭”的匾额。康有为是饱学之士,德高望重,他题写的匾额自然也写进了徽商的心中。

  时事风云突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中国,随后一路南下,三个月后,上海就沦陷了。此时的杭州城,犹如“刀俎鱼肉”,随时有被侵占危险。人们纷纷逃离杭城,向内地奔去。

  徽商们也准备避难而去。离开前,他们再次来到西湖边,想到这些文化古迹面临日寇洗劫,他们心如刀绞。为何不转移一些走呢?顺着这个想法,他们分析了一下,这些楹联匾额,文化价值极高,又方便携带,便成了首选。

  当时,徽商逃难的方向是老家徽州的大山。当时逃难有两条路,要么抄近路,走杭徽古道,翻越艰险的天目山脉。古道是唐代时期开凿的,全长近二十公里,沿途山势险峻,怪石嵯峨,高峰巨岩,十分陡峭,若要带上匾额行走,一不小心就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坏。一番比较,徽商最终还是决定雇船走水路,沿着新安江向上游行进,虽然花费的时间会长不少,可船的空间大,还能多转移保护一些匾额。

  于是他们就连夜和店里一些伙计走进孤山,尽量多转移一些能搬动的,比如楹联、匾额等,其中就包括康有为手书的放鹤亭牌匾。

  从杭州坐船到徽州,水路近三百多公里,沿途水面宽窄不一,最窄的地方要换成竹筏才能通过。每逢这时,徽商常常要另外雇人把匾额从船搬运到竹筏上,战时人力紧张,为此不得不出高价。水路上,天气变化阴晴不定,为了怕匾额被雨淋坏,他们还尽量在船舱腾出位置,为此只好把一些货物等放甲板上,损坏了不少。就这样,一路艰辛回到了徽州老家。

  跋涉千里 古匾重悬于放鹤亭

  康有为题写的“放鹤亭”匾额沉寂在绩溪大山七十多年后,终于重现于世,丁云川十分兴奋,他小心翼翼地把匾额包装好,带上所乘坐的旅游大巴,山路颠簸,丁云川一直坐在旁边守护着,生怕匾额有任何闪失。

  回到杭州后,丁云川就立刻把它无偿捐献给了杭州市园文局。经浙江有关专家与康有为的书法进行比对后,认定为真迹。据专家介绍,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他的书法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逆笔藏锋,圆浑苍厚,极具艺术价值。

  随后,园文局就撤下了由民国时期的书法家杨学洛书法作品集字而成的“放鹤亭”匾额,挂上了这块康有为手书的“放鹤亭”匾。后在西湖申遗工程过程中,出于保护文物需要,这块古匾被取下保藏。

  据专家介绍,当年杭州沦陷后,西湖各处的人文古物遭到了很大破坏,汪庄著名古琴被掳,理安寺楠木被伐,灵隐寺山门被毁……同时,在1938年2月22日,日军还组建了专业文物劫掠队来到杭州,劫走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被日人坂原道直劫走的东周长方鼎,梁代观音石造像、秦镜、汉镜、端砚等古物43件等。如果不是当时徽商转移保护,也许这块匾也将无法回家。

  但其实不止徽商,抗战之初,杭州许多的有识之士都在自发保护文物,比如时任杭州孔庙董事会会长何绍韩。何绍韩是民族实业家、教育家,1927年,由章太炎先生推荐担任杭州孔庙董事会会长,主持孔庙日常工作。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何绍韩在杭州的寓所也被抢掠,但他仍不忘记四处转移、保管杭州孔庙文史资料、账本、重要祭器。

  现居住杭州龙翔里三弄2号的朱德天父亲朱孔阳是沪上著名的金石书画家和文物鉴赏家,自1912年朱孔阳来到杭州生活,时任杭州基督教青年会代总干事、杭州红十字会会长。战时他在救助伤病同时,也保护了大量文物未落入敌手,包括老雷峰塔藏经砖砚、岳庙精忠柏(硅化木)等。

  如今再到西湖孤山放鹤亭,满眼皆是杨柳依依,鲜花娇媚,七十多年前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是存于放鹤亭上的康有为匾额、雷峰塔的藏经砖砚不会忘记,当年杭州的百姓为保护它们所付出的艰辛。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12-18 15:37: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首位捐躯飞行员是华侨 牺牲时新婚未满月

下一篇:烽火三晋 抗战老区记者行:播撒火种迎曙光(组图)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