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放
山西新军
1937年8月l日,在三晋大地上诞生了一支人民的武装力量——山西新军。这支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为骨干的部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成立之初属阎锡山晋绥军建制,为区别阎锡山的旧军(即晋军),故称新军。
在抗日烽火中,山西新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至1939年12月,已发展到46个团、四个游击支队,总兵力约5万人,兵力已超过当时的山西旧军。新军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分别活动于晋东南、晋西南、晋西北地区,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带动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尘封往事
那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早晨
关于组建决死队,在权威史料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1937年夏天的一天早晨,阎锡山连早饭都没顾上吃,便吩咐部属找来薄一波,说:“战争开了头还没有兵,你看怎么办?”薄一波当然知道阎锡山的用意,于是斩钉截铁地说:“必须组织新军,改革旧军!”
阎锡山想了想说:“旧军是不好改的啦,你先组织一个新军团试试吧!”
见阎锡山“上了路”,薄一波便亮明我党主张:“既要组织新军,就得实行新制。这一点,我事先就向阎先生说明。先生也说过,要政治武装,因此新军中应该实行政治委员制。”
“只要能打胜仗,能与日本人抗衡,要人给人,要枪给枪。总之,由你认真去做就是了!”
“新军团名称叫‘抗日青年先锋队’如何?”
阎锡山沉思过后觉得“抗日”二字不妥,决定沿用“抗敌”的称呼,便说:“改成‘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吧。凡参加的人都要有誓死的决心,怕死的不要加入。”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早晨,新军破茧而出,历史就此转向。
红色记忆
这算得上抗日时期诞生于山西的一个伟大创举,从1936年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到1937年的山西新军队伍——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这些曾经以特殊形式存在的抗日统一战线,使我党把山西作为抗战战略支点的构想得以实现,不仅对当时的山西抗日、华北抗日,甚至全国抗日战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追寻着这一段峥嵘岁月,我们走进当年的国民师范学校,走进决死队旧址灯杆角村,感悟精神与信仰的力量。
山西国民师范学校旧址,是薄一波当年求学和工作过的地方。1922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这里,3年后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是在这里,他与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接手、改组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使全省105个县政权中有70余个掌握在了坚决抗日的共产党员手中。这为后来八路军三大主力进驻山西开辟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以牺盟会名义举办的军政训练班,正在萌发成一支新的抗日力量——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7月14日,我们沿着决死队当年前行的足迹,来到沁县漳源镇的灯杆角村。这里是当年山西抗敌决死队战斗过的地方,墙上的抗日标语依然清晰可见,顺着土墙往里走,尽头是薄一波曾经住过的窑洞。同行的沁县史志办副研究员李国庆告诉记者,里面基本保留了当年的样貌,包括上屋的电台、机要室等,都在村里红色旅游的开发中尽可能被复原。
薄一波先后担任过抗敌决死一总队和一纵队政委,创造性地制定了政治委员制度条例,提出政治委员作为部队最高首长的制度,保证了我党对新军的领导权,这支力量很快成为了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此后,决死队开赴晋东南,由薄一波领导创建了太岳根据地,开展了有名的沁源围困战,配合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在距离灯杆角村20里外的西林村,决死队当年就在这里完成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转变来自于史称“西林整军”的培训。由于决死队都是由青年学生和后来增加的一大部分农民青年组成的,对于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并不熟悉,而1938年的5月,八路军总部恰好移驻沁县南底水村,相隔不算太远。为此由决死一总队牵头办了训练班,请八路军首长给实战经验不算丰富的决死队干部授课,连、排以上干部和政工人员都参加了训练。
牺盟会山西新军纪念馆馆长王存虎告诉记者,当时八路军总部的负责同志几乎都到西林讲课,朱德每周一、三、五来给大家讲游击战术;左权参谋长每周二、四、六来给大家讲步兵战斗条令。后来,彭德怀也来作报告,讲党的政策。从八路军总部驻地王家峪到西林训练班有几十里路,当时已经五十多岁的朱德和年轻人一样,每次都是骑着马来给大家讲课。没有教室,课堂就在村外那片小树林里,八路军将帅激昂的讲授,让决死队新军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在沁县牺盟会山西新军纪念馆中,详细记录了决死队发展壮大的过程。八年全面抗战,他们共参加大小战斗7000多次,毙伤日伪军5万多人,有1.5万将士为国捐躯。
“把刺刀上起来,把枪口瞄好准,向前!向前!在战场上,我们永不退后……”这首由白炎填词,套用法国马赛曲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队歌》,在70年后的今天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采访结束时,灯杆角村村委会副主任董世杰告诉记者,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至今仍在传承。听年长一些的老支书说,过去我们全村500多口人单靠种地过日子,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是附近有名的贫困村。这几年村里推广养殖业,60%的村民养鸡,收入翻了番。我们还准备把村里的红色旧址修葺整理搞旅游,让年轻人不忘历史,让村里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12-28 15:28:2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寇铁蹄下最悲情的勇敢,28名妇女抱六名幼儿跳井殉节
下一篇:抗日时期的绥远戏剧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