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日军的进攻,普通人的印象大多来自于老电影:日军小队长站在部队前面,用指挥刀向前一指,大喊:“速速美(日语的前进)。”然后鬼子兵挺着刺刀,把身子挺得笔直,排成整齐的横列,趾高气扬地前进。在遭遇中国抗日军民的阻击时,日军会用歪把子机枪和九二式步兵炮支援,小队长挥刀大喊:“托斯寄给(日语的突击)!”日本步兵还是直着身子挺起刺刀往前猛冲,似乎丝毫不惧劈头盖脸而来的子弹和手榴弹。那么在真实的战场上,日军的进攻到底是一副怎样的场景呢?
蝗虫和海浪
笔者曾采访过一些国民党系统的老兵,他们在回忆起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发起攻击的场面时,总是会在厌恶中,夹杂几分恐惧,为了让笔者听懂,他们大多会结合一些自然现象。北方的很多老兵会讲,日军进攻前,总是先打炮,打到天一会儿红一会儿黑,中国阵地上的大部分人都会被震晕,甚至被爆炸掀起的浮土盖住。当你好不容易把自己刨出来的时候,就看到“就像一群蝗虫过来了,远看一大片,近看每一个都不老实上下翻飞”。南方沿海的老兵,则大多会用海浪来形容,“一浪拍过来,你顶住了,没一会儿又他妈来了一个浪头”。
而八路军和新四军,包括国民党军统的敌后游击部队,作战方式更为灵活,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当日军集结力量进行扫荡时,八路军和新四军老兵也会遭遇日军的攻击。曾有一位山东老八路跟笔者说,“直愣愣地往你面前冲,身边的人都被打死了都不带弯腰的,好像相信自己刀枪不入。”但是,当你连续在一个射击点打几枪之后,从日军冲击队列后面,就会有子弹甚至炮弹冲你飞过来,“专找脑壳、脖子之类要命的地方打。”
从上面这些老兵直观的感受,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日军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发动进攻时的一些特点。首先,日军会尽量集中技术兵器。在正面战场上,日军在进攻中,除了会尽量集中山野炮外,还很可能将军师级单位配属的重炮临时加强到第一线,形成几倍甚至几十倍中国军队的炮兵火力优势。在敌后战场上,日军执行扫荡任务的部队,主要使用便于在中国乡村机动的中小口径山野炮,但由于日军各部间通讯顺畅,八路军和新四军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被装备几十门火炮的日军围住。而且,在作战中,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虽然威力有限,但仍具备相当破坏力和精度。
其次,日军在进攻时,步兵队形很有讲究,既保证了兵力集中,同时又不会因为过分密集而丧失灵活性。日军在攻击时,最基层的作战单元是分队,一般有13~14人,分为四个作战小组(日军称为班),三个步枪小组各有三名步枪兵,三个组排成斜线,既能保证前后小组之间不会遮挡射击,又便于在遭遇敌方火力时迅速形成正面突击和火力支援的配合。而轻机枪小组,一般处于最靠前的步枪小组侧面,随时准备展开进行支援射击。这样的编组,既能够快速前进,同时也方便配合和支援,这就是为什么有老兵用蝗虫来形容日军的攻击队形,蝗虫集群而来,但每一支蝗虫的位置都不固定,让你很难对其形成打击。
侦察阵地一般靠汉奸
在发动进攻前,日军一般会预先派出侦察员对中国军队的阵地进行侦察。在敌后战场上,这一任务更多由汉奸完成。为了保证攻击的突然性,日军部队会通过大范围穿插,或者利用汽车机动的方式,选择中国守军较少戒备的区域,隐蔽展开进攻队形。笔者曾见到普通村民回忆,因为在反扫荡中发现日军大部队而被囚禁甚至当场用刺刀杀害。
在到达攻击队形展开位置后,日军会根据地形来制定最终的攻击方案。相对而言,正面战场上日军比较重视进攻计划的制定,其详细程度可用事无巨细锱铢必较来形容,但在敌后战场上,趾高气扬的日军经常会忽视各种可能的意外。确定计划后,各级军官会向下级传达任务,日军尤其注意让指挥分队军曹和指挥班的班长,尽量详细地了解攻击的计划,因为军曹和班长会直接指挥普通士兵,也只有他们才能使最基本的作战单元保持主动性和活力。步兵展开的同时,日军的炮兵也会利用远比中国炮兵先进的各种器材,秘密测定射击诸元,第一轮射击的目标,首选已经暴露的中国火力点,如果有射程较远的重炮,日军会用它们对中国纵深的通讯指挥枢纽和军火库进行偷袭。
作战开始后,日军步兵开始前进,前面提到的“速速美”(其实是日语的“进む”)实际并不是用来指挥进攻,而是部队前进的命令。此时日军的山野炮会根据计划对中国目标发起突袭,然后将火力延伸,分别对中国援兵赶来的方向以及中国防线的堑壕本身进行持续的轰击,保证对中国步兵形成压制。当然在敌后战场上,日军一般很少动用野炮,主要依赖能够分解运输的山炮和九二式步兵炮。
在火炮延伸的同时,日军的步兵会边前进边将队形进一步展开,日军基层军官经常要求士兵在向敌方防线前进时保持挺直的姿态,以保持所谓“军容”。在接近轻武器交战距离后,日军操典要求士兵提高速度,同时降低姿态,不过在实战中,不同素质的日军在遭遇中国部队轻武器打击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在1942年以前,中国战场上的日军素质较高,在遭遇射击后会有明确的配合,处于较前位置的日军可能会采取低姿态向前跃进,利用各种地形地物快速缩短双方距离,迫使中国军队火力转向对其进行拦阻射击。同时处于队形后部的日军会进行还击。考虑到日军的射击精度,在对射中中国方面很难占到便宜。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普遍缺乏射击纪律教育,经常在较远距离上对日军攻击队形进行射击,反而暴露了自身防线的位置,招致日军重机枪、掷弹筒和步兵炮的多重打击。而且,中国士兵的步枪大多质量较差缺乏保养,在300米以外很难准确命中目标,因此远射效果也很差。因此,抗战中后期,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军队开始倾向于让日军接近到200—250米距离时再开火。由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弹药供给情况更为恶劣,部队一般会对每次作战射击的次数作出规定,因此才有了“三枪新八路”等提法。
1943年,晋察冀八路军北岳区东线战斗祝捷会上展示俘获的日本九二式步兵炮
白刃战的优势和气势无关
根据日军的操典,在接近到据敌方主防线200米左右的距离时,在压制敌方的机枪火力后,步兵应该开始白刃突击。日军对白刃突击的迷信,主要缘于日本工业基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特点。当时中国军队普遍缺乏火炮,甚至缺乏足够的机枪和弹药,在防御中主要依赖射速较慢的步枪。因此中国防线能够向进攻方投射的火力远不如一战中欧洲军队所能达到的水平。
同时,由于中国缺乏系统的动员准备,开战后参军的青年在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日军在白刃战中能够以一当十。而且,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的防线缺乏纵深,部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很差,日军分队冲过防线后,在有经验的军曹指挥下,对突破后周边的中国防线进行侧击和卷击,很可能导致中国军队全面崩溃。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战场的日军鼓励步兵部队对中国防线发起白刃突击。
在我国老电影中时常出现的“托斯寄给(日文的突击)”!实际上就是发起白刃突击的命令。根据日军操典,步兵在听到突击的口令后,应该提高姿态,日军将领普遍认为日军步兵凶悍的杀气能够摧垮中国守军的作战意志。但是实际上,日军在抗战初期在白刃战中的压倒性优势,与气势关系不大,更多是中国军队技不如人。而且,日军老兵在战场上基本选择低姿态冲向中国防线,笔者曾听到一个老兵说,日军突击后,一名日军士兵匍匐着滚进中国战壕,骗得中国士兵误认为他是前面退下来的自己人。
1942年以后,中国战场上幸存的日军精锐部队开始被调往东南亚作战,日军整体的技战术素养有了明显的下降。这一时期,以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代表的中国军队在面对日军的攻击时,开始采用更为灵活的战术,利用特等射手前出袭扰的方式,欺骗日军过早展开攻击队形,迟滞日军的前进速度,这套战术后来与地雷战等战术结合,迫使日军步兵在攻击中变得更为谨慎。
在敌后战场上,日军发现八路军和新四军很善于利用地利,在崎岖的山路上,日军发动白刃突击后根本不可能迅速接近中国防线,相反会被各种地物阻碍或者挤压在一起,反而成了中国军队的好靶子。而且,随着日军有经验的基层军官消耗殆尽,日军分队在攻击中变得越来越呆板。在抗战中后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始有意识地狙杀日军的军曹和班长,结果日军分队在丧失了“主心骨”后,经常全体卧倒,盲目向中国防线胡乱放枪,根本无视进攻的命令。
一般情况下,日军以步兵为核心的进攻,是由炮兵首先“发言”,并且掩护步兵接近到中国防线附近,然后日军以分队为单位,不断向前滚动。在成功压制中国机枪和火炮后,日军会采用白刃突击的方式,试图击溃中国守军。当进攻受挫时,日军前方的分队会坚持作战,直到全军覆没,为日军预备队展开并重新组织火力支援和步兵冲击争取时间。前文提到老兵将日军攻击称为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的海浪,是相当贴切的。
1937年8月10日,日军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因大山事件紧急调集。图中左二为日本海军九二式轮式装甲车,顶部呈圆形的为进口英制装甲车
聊胜于无的装甲
说完了日军以步兵为核心的攻击,咱们再来聊聊装甲部队在日军进攻中的角色。受限于日本的工业基础,大部分日军部队的机械化水平远远达不到欧美军队的水准。二战中日本装甲部队的实力可能是主要参战国家中除中国以外最差的。但是,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更差,因此日本的“豆战车”乃至装甲车,对缺乏反坦克兵器的中国士兵而言,都是咬不动的“铁乌龟”。
在抗战爆发前,中国军队普遍缺乏反坦克准备,既缺乏反坦克作战需要的武器,部队也没有相应的知识和训练。笔者在采访石觉将军之子石齐先生时,曾听他讲过一个细节。1937年南口战役中,日军出动了坦克助战,中国守军手里有两门苏联军援的37毫米反坦克炮,但因为保养不足,复进系统失灵,作战效果低下。中国方面不了解日军坦克的装甲厚度,于是向北京的美国武官求助,美国武官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竟宣称日军坦克的装甲厚度达到3英寸(76.2毫米)。实际上,直到日本投降,日军都没有批量装备装甲厚度达到76.2毫米的坦克。由于遭到美军的欺骗,中国部队放弃了使用火炮打击日本坦克的计划,改为由敢死队员攀上日本坦克向其炮塔内投掷集束手榴弹,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击毁了多辆日军坦克。
抗战中,日军曾多次展开有坦克支援的攻击作战。之所以不称之为“步坦协同”是因为日本的装甲战理论较为落后,对坦克的使用基本只达到一战末期的水平。而且碍于不同兵种之间的矛盾,日本装甲兵和步兵之间始终有难解的隔阂。装甲兵指挥官不愿意受到步兵军官的辖制,甚至以各种理由抗命不尊。同时日军的步兵缺乏电台,也没有能力与坦克保持实时通讯。虽然有些日军步兵能够使用旗语,理论上能够与坦克沟通,但这些目标在战场上经常成为中国特等射手首要消灭的对象,实战中很少能够得到发挥旗语作用的机会。因此日军装甲部队在伴随步兵冲击时,从来是独立作战,至多发现并攻击发现的中国火力点。日本步兵在进攻开始后,也很少注意压制中国方面的反坦克手。但是由于中国军队缺乏准备,一般不懂得切割日军的步兵和坦克的联系,而且在恐慌下集中轻重机枪对坦克进行射击,徒然浪费弹药。
此外,日军也经常派出九四式轻装甲车等其他履带甚至轮式装甲车辆伴随步兵进行进攻。由于中国军队的重机枪很少装备穿甲弹,又缺乏火炮,面对日军防护极为贫弱的装甲车仍然要依赖敢死队员发动近战。这一情况直到1943年后美国援助一大批“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之后才有所改变。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6-02-02 10:17: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听航空人讲述抗战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