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7月7日,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炮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年8月31日,日寇的飞机首次空袭广州,次年广州沦陷。在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中,空袭的日机共有近百批900多架次,共炸死居民6000多人、砸伤近8000人、毁坏房屋4000多间、毁坏船只近百艘,广州成为瓦砾与尸骸相互堆积的破烂城市。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眼看日寇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无情地践踏,百万华南年轻人义无返顾走上抗战的前线,他们中有归国华侨、有大学生、有妇女、有富家子弟、有农民……不论何种出身,人人都争先上前,抛洒青春热血,以血肉之躯抵挡侵略者的枪炮。
时过境迁,今天,当南方日报记者走近这些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年轻人”时发现,当年他们身上的爱国奉献、舍生取义、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而面对记者,很多老兵都很低调,他们希望客观记录就好,不要把他们描述得太好,更不能拔高,在他们看来,所有经历都是那个时代每个爱国爱家的年轻人的正常反应。只是回忆起当年的艰苦经历时,每当情到深处,眼角总会泛起泪花,用颤抖的声音唱起当年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歌声,在我们心里久久回荡,永不消逝。
不悔的青春选择富家子改名“来杀日本”参战
回想起六七十年前颇为坎坷的入伍经历,如今95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黄克依旧记忆清晰。
1919年11月,黄克出生在香港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家里兄弟十几个,不久他就被卖到了东莞县(1985年撤县立市)清溪土桥村。日寇进攻华南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毅然扔掉锄头,一心想上战场杀日寇。
当时,一家报纸刊登了招兵公告,黄克和几个同学前去考试,但因漏了几道算术题没被录取。1938年10月,黄克遇到了当时一位一起参加考试并通过的同学,在他的帮助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才终于如愿参加抗日自卫团。
同样义无反顾地扔掉“吃饭家伙”、操起枪杆子的,还有现年93岁的广州老兵潘耀燊。
母亲去世后,14岁的潘耀燊出来打工,在凤安桥凤苑茶楼做厨师。1937年,国军在五眼桥祠堂招兵。听到外面吆喝“去当兵啦,打日军啦!”一心想杀敌的他当即便应征入伍,并随大部队离开广州去了咸阳,连入伍费都没有领。
生活优裕的李秀辉则出身在信宜的一个地主家庭,他从小的志向就是留学美国。1940年,17岁的李秀辉正在念初二,有一天,一名女老师在课堂上拿出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讲述抗战形势,日寇之残暴,同胞之苦难,让刘秀辉和同学们义愤填膺。
不久,李秀辉便撺掇上自己的堂兄,瞒着家人参了军,参军时要填写姓名,他直接写上“来杀日本”,称从此就改作此名。后来,这位富家子弟被派到了条件艰苦的缅甸密林,参加了著名的密支那战役。
“流浪到哪里,逃亡到何方,我们的祖国,我们已经无处流浪,无处逃亡。”追忆那段峥嵘岁月,东江纵队老战士蔡松英唱起了那时的歌谣。
她说,“我们能流浪到哪里?我们流浪到韶关,总有一天,韶关会沦陷。我们只有战斗,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才能给子子孙孙一个交代。我们为什么去打日本?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誓死不做亡国奴。”
蔡松英说,这是她从不后悔的选择。一声“不后悔”,诠释了无数穿梭在烽火炮弹之中的热血青春。
独特的广东印记百万年轻人奔赴抗战前线
在八年的抗战中,广东和香港先后有超过一百万年轻人奔赴抗战前线,与其他省份相比,这群来自华南地区的年轻人有着独特的印记,他们当中知识分子、归国华侨、富家子弟和妇女所占比例均超过了其他地区。
1940年,广东省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陈照薇次子陈冠时正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就读,当时香港尚未被战火波及,若按正常情况毕业,他能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甚至可出国继续学习。出人意料的是,他主动参与到了地下党员黄建锋组织领导的《战争新闻研究会》,宣传和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1941年香港沦陷,陈冠时成为港九大队政训室的宣传干事,以文弱之躯和战友们一起与日军周旋于宝安县与香港交界的深山密林之中。1943年,陈冠时受伤被俘,关押两个月仍守口如瓶,最终被日军残忍杀害。
据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统计,像陈冠时这样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抗日年轻人并不鲜见,1944年,东江纵队中仅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就多达200余人。
同是18岁参加抗战的樊炳坤,则是富家子弟参加抗日的代表,他父亲在广州经商,家境颇好,1937年抗战爆发后便参军。当时,他的家人都已迁至香港躲避,但他却留了下来,立志要从戎救国。
樊炳坤父亲曾叫家人强行带他上船前往香港,但他上船后偷偷转搭轮船躲至东莞,并参加了由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成立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后来,在一场与日军的遭遇战中,樊炳坤在受伤的情况下,死死抱住一名日军的大腿,最终被砍成重伤,壮烈牺牲。
相较之下,家庭条件优渥的陈国臣则是归国华侨参军的代表。1937年抗战爆发时,陈国臣和家人都还在汕头澄海居住,14岁的他已经加入了地下党员组织的澄海抗日同志会,并且是当地儿童团团长。
1938年,日军进犯潮汕,家人将陈国臣送到了泰国的亲戚家躲避战祸,1939年底的一天,走在曼谷街头的陈国臣突然听到一阵枪声和骚乱声,等平静下来一看,才发现时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著名抗日侨领蚁光炎被日军特务枪杀于街头。
亲眼目睹日军的残忍,让陈国臣无比愤怒,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回国参加抗战。陈国臣这个决定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家人甚至将他所有的身份证件藏了起来,1940年2月,身无分文的他还是偷偷搭上一艘轮船回到广州,并顺利考入黄埔军校,随后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艰苦抗战。
据公开资料报道,抗战期间像陈国臣一样归国参加抗战的广东籍华侨多达4万余人,这些人大多拥有良好的教育和家庭背景,对于提高军队整体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抗战中一股非常关键的力量。
“到处都是爆炸、废墟还有血肉”,徐佩珩至今都还记得日军轰炸广州时的场景。1938年,正当家里为她张罗婚事时,身为家中独生女的徐佩珩瞒着母亲,偷偷考进广州政府组织的“在营模范团”妇女连接受军事训练,投笔从戎,成为一名女兵。
英勇杀敌“翠平”电台代号“赤坚”
进入部队后的年轻人,很快就走上抗战的最前线,整日都走在生与死的边缘。
1944年7月,黄克任政委的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代号“飞鹰队”)发现广九铁路的平湖车站有日本和伪军的情报。摸清伪军的实力后,飞鹰队连续几日操兵训练并拟定了夜袭歼灭平湖伪军的作战计划。
20日晚8时,飞鹰队200多人从东莞黄洞村出发。行军7公里后,天气骤变,刮台风还下起大雨,天黑路滑,不少士兵摔倒。21日凌晨4时,天刚亮,行军20公里后,飞鹰队到达伪军驻扎地附近。
偏离了作战计划,几位干部决定按照原计划发起进攻。随后飞鹰队小心翼翼地从铁丝网钻到伪军军营。
年仅17岁,长着一张娃娃脸的黄友是飞鹰队一班(突击班)的班长。战斗打响后,黄友干掉伪军的哨兵,随后迅速冲上炮楼打死日军顾问,再向楼上扔出手榴弹,非常神勇。在战斗中,一班副班长李查理中弹牺牲。剩下的士兵继而迅速冲上,擒贼先擒王,首先解决伪军中队长,随后,敌军缴械投降,一共俘虏了40多名伪警,缴枪70多支。
20分钟的战斗结束后,飞鹰队从甘蔗林撤退,押着俘虏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前行。没料到,到了老虎山下沙岭的时候,与前来截击的藤本大队400多名日军相遇。
作战灵活的一班占领一处高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粉碎了敌人四次的冲锋,战至黄友最后一人时,他为了不让日军缴获自己珍爱的驳壳枪,就把它埋在泥里,并向日军投出了最后一枚手榴弹,一班七人全部牺牲,他们的牺牲使得大部队得以成功转移。
战后,黄友被追认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战争战斗英雄、中国共产党的模范党员。在抗战期间,广东获此称号的唯黄友一人。
前线的抗战战火连天,为获取情报而展开的潜伏工作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
1942年,代号为“翠平”的徐佩珩接受上级任务,返回广州沦陷区建立地下电台,作为军令部无线电总台敌后第15分台上尉台长的她和丈夫龙学湖一起在黄埔夏园村的老家潜伏,他们电台代号“赤坚”,意为“赤子之心,无坚不摧”。
带着电台的返乡路异常危险,为了逃过日军盘查,需要四处躲避,有时还得防日军空袭。一次,途径肇庆时,防空警报突然拉响,伴随着轰轰的飞机引擎声是接二连三投下来的炸弹,徐佩珩和丈夫险些被击中,仓惶逃出后,房间便被击中,燃起了大火。经过艰难跋涉,从广西到广州,两人整整走了半年。
回到夏园村后,徐佩珩的第一个孩子也出生了,她常常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发电报。发的内容主要是每天的天气以及旁边广九铁路上运送物资的情况,有一天,邻村鱼珠村的老乡告诉她日军正在抓壮丁修机场,她及时将这一信息传递了出去,之后空军将正在修建中的机场炸毁,这也让她在抗战胜利后获得了特别嘉奖。
发挥余热老英雄宣讲抗战精神
如今,抗战胜利69年,当年抗战时充满活力的年轻人都已老去,存世最年轻的老兵也接近90岁。
徐佩珩还住在广州黄埔区的夏园村,当年青春靓丽的她如今枯瘦驼背,但依然精神矍铄,见有来人都会乐呵呵上前打招呼,每天还会到村里的广场和后辈们聊天打趣。
经历了时代的波澜起伏,徐佩珩仍保持着一颗恬淡的心,她花了20年的时间,手书了50万字的回忆录和30万字的游记。回忆录详细记载了她前70年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抗日期间的经历,许多人和事都记录得非常详细,极具史料价值,手稿现已被广东省档案馆收藏。
对于后辈的年轻人,徐佩珩在书中写到:人的一生就好比一股水流,当它冲击着水底的大小石块时,就会激溅起大小不同的水花,然而,不管遇到什么阻碍,水流总是向前奔的。她希望年轻人能够“以我的一生为借镜,小心去辨别,勇敢去拼击”。
90岁的东纵老战士古兴还保持着当年军人的作风,精神状态很好,总是挺直着腰杆大声说话,虽然耳背,遇见年轻人,还会滔滔不绝地讲起当年的往事。
提到最多的,是当年他参军的原因,“我为什么参军?最大的原因是被东纵良好的氛围所吸引,人人都谦和友爱,积极奉献,战场一个个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对国家和人民饱含着深情,至今这些都还影响和感动着我,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学习老一辈的这种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奋斗”。
虽然身体虚弱,长时间待在医院,蔡松英还是常常出没于香港的学校和年轻人的社团。近些年来,她先后作了100多场演讲,演讲的主题大多是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在香港为人民为国家为抗日所作的贡献,教导年轻人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在一次演讲中,她对台下的年轻人深情地讲到:“我们陪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我年轻时振兴中华的愿望,一步步实现了,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我曾经为新中国流过一滴汗,添过一粒沙,付出过绵力。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老一代的人过去了,新一代一定会有更多的后来者,为振兴中华作出奉献,将会把中国建设得更强大,更美好。”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5-12 14:24:2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