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郎(晚报副刊编辑):郑光路老师的《川人抗战》一文写得很好,在写作过程中他都忍不住掉眼泪。稿子出来后确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直到今天还有读者给我发邮件,把川军出川时歌颂他们的歌发给我;前几天我碰见宁夏博物馆的馆长,他说他看到那个稿子了,看完后就哭了,还有很多人都这样。川军的事迹的确有很强的感染力,可歌可泣,值得后人传诵。今天我们准备用访谈的形式再做一个版面,让后人更清楚这段历史——我想它对于我们成都人来讲是不应该被忘却的。
流沙河:“七七事变”后,川军以往不好的形象发生了质变,成了所有抗战军队中最勇敢的。当初把四川定位为“民族复兴的根据地”,四川就靠川军。我的童年时代,我亲眼看到好多兵上前线。我家后面有个庙子叫“川主庙”,比较空,是新兵进来训练的地方。那时我刚刚上小学,看见有的新兵操练左手左脚的样子,他们就是这样子被教出来的啊。然后很快,两三个月,就上战场。一批一批这样的川军,我看见好多。当然中间也有逃兵,但都是个别的。拉壮丁有没有呢?有,我还亲眼看见过:保长带人去拉一个木匠,因为他完不成任务。木匠不干,就跑了。有没有真正拉到队伍里去的呢?也有。但是我告诉你,不到万分之一。整个抗日战争十分严肃,不能够像《抓壮丁》这样去丑化,丑化他们就是丑化我们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川军的形象,是堂堂之师,正正之骑。抗日战争使得川军从一个内战的草鞋军队,变为作出最大牺牲的军队,变为保卫中华民族的支撑。我们这些小学生看见军队往前线去,就没有看见回来!现在恐怕找不到一个人(像川军士兵)还能吃那么多苦——吃的是糙米饭,吃的那个菜是一桌一个小盆盆,凉拌的啥子菜,必须3分钟吃完,我们看到的,只听到“吸呼吸呼”和筷子响。那么苦的日子,穿得好差哟,比现在的军队百分之一都赶不上,接受那样坏的待遇,他们为的还不是中华民族能得以生存!不是四川出这么多军人,不是全体老百姓坚定的抗战,当时的中国政府早就投降了。当时真的是全民抗战,我读小学一年级,捐铜元,两个三个地都捐过。我还亲眼看见很多人捐钱,这是一个全民投入的非常严肃的事业。这一事业随着时间的过去,还要发出光辉的。
我生于1931年,抗战爆发时才6岁,但是我都可以说我参加过抗日战争。我参加过什么呢?1944年修广汉飞机场!那时我才13岁,学生娃娃,修飞机场B-29的重轰炸机跑道。一米多高的石头堆起来,黄泥浆沙子盖上去,一层一层的。成都平原全部的县出了十多万民工,县长亲自带起来,乡长、区长亲自到机场督促修建,半年时间基本完工,1944年6月彻底竣工,完成了二战期间最大的轰炸机场,全世界最大的。修好了,就飞去远炸日本的钢铁城市,一批一批的飞机就是走这儿起飞的。我们中学生早晨看到飞机去,黄昏时看到飞机回来,打得稀烂。你想,连一个小娃儿都去修了飞机场,没有叫过苦,小娃儿个子矮,砌石头砌不上去,磕膝头都磨烂了,手上打满了泡。1987年我到菲律宾去,马尼拉南郊外有二战美军墓园,大的墙上有很多地图,其中一幅画就是二战期间美军从中国内陆起飞轰炸日本的,一个红色箭头,从中国内陆拉出去,跨过东海黄海,直接指到日本本土,我一看到就哭起来了,因为那个箭头的起点我一看就知道是成都平原,就是从新津机场、广汉机场起飞的,而我13岁时曾经修过它,我参与过。这种感情就叫民族感情,这是神圣的感情,不能乱去糟蹋的。从前的某个时代我们也谅解,因为强调的是阶级斗争,要解决社会问题。但是这个时代过了,中华民族要振兴,就不能用那套方式去看待事物,而要以爱国、爱民族为大义。我们要认识到曾经有这么一种精神,在川军身上看得见。
王大炜:代表川军形象的无名英雄纪念碑,最早面对东门大桥,那是当年川军出发的地方,后来迁到万年场,现在又准备搬迁。用沙河老师的话讲,如果迁到乡下去,就割断了和群众的天然联系。最好迁到天府广场,这一形象应该在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人们走它身边过,会感受到这个战士就在我们身边,抗战的事情曾经就在身边发生,艺术冲击力很强。
饶毓?:当年为了塑这个像,专门找了20多个川军战士做模特的,塑像没有什么夸饰,非常朴素,当年川军就是这样戴斗笠、扛土枪、背大刀、打绑腿出川的。
李克林:当年我父亲也是这一身打扮,从川北出去,一路步行,从9月走到11月,北方已是冰天雪地,需要烤火才能行动。在山西与日军的首次交锋中,川军使用的是川造的土枪,用久了就滚烫,而这样的枪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大多数人没看过飞机来炸是什么样子,只能用人的血肉长城与之抗衡。川军表现英勇、伤亡惨重,就这样还歼敌2000人,“敌尸横街,道为之塞”。1937年-1938年,父亲率领的一些部队几次被打光,几次又补充。台儿庄战役5000川军开上去,一天下来所剩无几;长治战役7000川军壮烈牺牲……现在一些影视文艺作品里的川军形象有很大的问题,300万“壮丁”参军大都出于民族义愤,也有参军为找碗饭吃的———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连日本在哪里都不知道,对于抗战大义不可能了解得那么透彻,但是评价他们要看在战场上的表现。1942年“十万青年十万兵”,我亲眼看见报名的踊跃———这些可都是学生啊,包括杨森的公子,也参了军,在牺牲后人们才知道了他
的家庭背景。川军将士开赴战场大都要留遗书,决心誓死与敌抗战。我父亲当年这样写到:“当与敌决死,以完素志。”近年来出现的“军旗事件”,说明后辈对历史知道得太少,我们宣传得不够。一定要以民族精神教育后人,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历史。
饶毓?:一些影片如《血战台儿庄》《刘湘》《八百壮士》,真实地反映了川军的抗战形象。抗战一打响,几十万川军就开赴前线。我父亲于1937年9月首批远离家乡,出征前他回家看望老母亲,并对我母亲说:“自古忠孝很难两全,往后家中老母全靠你侍奉。”他还拜访了启蒙恩师,当时的一个举人,说:“学生这次奔赴战场,如幸马革裹尸,学生的家属恳请恩师照应。”并为大哥结了儿女亲家。最后祭扫了祖坟。父亲走水路,走拢就打,带伤指挥、身先士卒。毛泽东盛赞“饶师长治军严谨。”驻防铜梁,适值老百姓收庄稼,父亲的军队支农抢收,规定不能在农民家里吃饭,连开水都是伙房捎去。父亲有个别号“饶菩萨”,除了因为他奉信佛学,还因他能急百姓之所急得名。去年为父亲扫墓时看到《资阳报》一则消息:“南津驿古渡口发现饶师长手迹”。我们专程前往辨认,发现其实是当地老百姓为父亲立下的德政碑,上书“仁言立溥、惠及溺瓢”,估计民国24年春这里发大水,造成饥荒,父亲曾赈灾、设渡。整体上,川军尤以顾全大局、团结奉献的形象深入人心。父亲也承担过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任务。
对部分影视作品里的抗战时期四川女性形象我不便评说。四川女性对抗战是非常支持的,当年有个叫胡兰畦的女学生,抗敌慰问,作了很多宣传,被誉为“当代花木兰”。我母亲在妇女救国会工作,带头捐金,内江妇女捐的全部首饰镶成“心”形,中间嵌着一个“爱”字。妇女们宣传、募捐、救援伤兵,做了很多工作。拿不出钱的妇女就做军鞋,熬更守夜地赶制,工艺非常好,战士都舍不得穿,插到背包上,绣的字向着外面,上面写着“胜利”“抗战到底”等字样,鼓舞士气。
邵英侠:抗战能取得胜利与民族精神、爱国热情有很大的关系,当年的汉奸处境是“耗子过街、人人喊打”。我记得王家坝关了两名日军飞行员,全成都老少都冲他们吐口水、骂他们,没有一个人替他们说话。而抗战英雄纪念碑有很多。成都这座是“文革”期间被砸烂,改革开放后重建的,“个子”稍微高了点,像个“山东大汉”,稍微有些遗憾。其实在各个区县还有保留下来的纪念碑,像金堂的营长纪念碑、广汉、藤县的纪念碑,都还比较完好,强烈呼吁不能再拆了,一定要发现一座保护一座。
我父亲是军校里的优秀学生,被抽调到航校,后来驾驶当时苏联的BC-20轻轰炸机驻守太平寺。当时塔子山为南京失守后的空军指挥基地,四川给了中华民族不至灭亡的最大回旋余地。1942年1月22日,父亲临危受命担任空军大队长,轰炸河内、海防之间的机场,日军在此有精锐飞机400多架,以此控制着东南亚。父亲担任副指挥,刚到机场云雾缭绕,他们用方位测定法计时投弹,使得敌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了一半。不幸在回程父亲的指挥机暴露,进入了高射炮阵地,在几千英尺高临空爆炸。现在中山陵只有他的衣冠冢。1992年中国共产党追认他为烈士。1943年冯玉祥到赖家新桥慰问烈士后代,他把我抱到手上,眼泪就滚下来了,然后把我举得高高地,对周围的老百姓说我父亲29岁阵亡的事迹,话还没说完,老百姓就主动为抗战踊跃献金,一些车夫赶了很远的路前来,喊着“抗战到底、我们必胜!”我至今记忆犹新。
郑光路:由于各种原因,川军抗战的历史,现在许多人更不太清楚了,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写《川人抗战》这篇文章前我问过一些小青年,有些还是大学生,我问:“你们晓不晓得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四川人为抗战作过啥子事情?”一些人茫茫然,一些人则嘻嘻哈哈:“作过啥子事情?拉壮丁嘛,还有王保长、卢队长调戏三嫂子嘛!啊,还有那个疯疯癫癫哈儿军长、司令,朝大炮头屙尿嘛……”
听到这些叫人哭笑不得的话,我很悲哀。才隔50多年的历史,就这样被漠视、被淡化、被扭曲了。我们天天在说要提倡爱国主义,天天在讲要热爱家乡,天天在说要宣传四川、宣传成都,难道四川、成都除了风景名胜、盖碗茶、麻辣烫、串串香,还有“三步一个林青霞、五步一个张曼玉”的“成都美眉”等等,就没得更值得宣传的东西了?
所以,我认为:要提倡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四川、成都,要宣传成都城市精神,川人抗战这段历史,不是可有可无,而应当浓墨重彩,大书特书。抗日战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下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英勇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曾对川军抗战和牺牲的川军将领,早作过高度评价。我坚信川人抗战这段历史,必将成为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清末,当过劝业道官员的周孝怀,曾在成都通惠门城楼上题过一幅对联:“既丽且崇,名曰成都。文明建设,今有古无。”这是他在清末实行“新政”时所写,其实这就是相似于现在“城市精神”的一种提法。“既丽且崇,名曰成都”,是说成都历史悠久,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座城市具有幽雅美丽、崇高伟壮的特点,所以它名为成都;“文明建设,今有古无”,则说实行“新政”建设时,就更要注意继承成都的优秀传统,使之不但继承传统,还要超越历史,达到“今有古无的”文明状态……这副对联言简意赅,这是一个清代官吏搞城市建设时的施政大纲。周孝怀这两句话,对我们现在提倡“城市精神”,无疑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5-31 16:17:4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