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长篇特写:难忘抗战——情系23座坟茔
2016-06-01 09:56:07  来源:解放军报 2005年06月30日 郭召召 范慧卿 梁凡  点击:  复制链接


图为霍双玉和妻子合影。 范慧卿摄

  那场战斗结束后,23具烈士遗体被运到贾南庄村。入夜,霍双玉和乡亲们点着灯笼,冒着随时遭受敌人袭击的危险,一边流着泪,一边掩埋烈士遗体——情系23座坟茔

  人物小传:霍双玉,男,河北省行唐县人,1917年3月出生,1938年担任民兵游击队指导员,1940年加入八路军担架护卫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贾南庄村村委会副主任。

  我们无意中听到有关霍双玉老人的故事,便萌生了寻访这位老人的想法。 于是,6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们来到河北省行唐县贾南庄村,走进一处与其他农家并无异样的普通院落。当本村一位同志用方言向老人介绍了我们并说明来意后,已经88岁高龄的霍老汉在院中翻出几把小矮凳,我们围坐在一张小桌旁。老人抽起烟,却没了言语。待一支烟将要抽完,老人开了口:“都在心里记着呢!60多年了,那时候我才23岁。”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也与老人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生死之交结深情

  1940年夏,行唐县秦家台一带驻扎着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第三团。由于日本鬼子的“扫荡”和封锁,全团3000多人已近断粮,领导决定到较富裕的唐县白庙村一带筹集粮食。由于这一带距敌人占领的县城太近,部队只能趁着夜色的掩护征集和押运粮食。尽管十分注意保密,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抗三团三大队进驻西瓦仁村的第二天拂晓,霍双玉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农历五月廿八。驻守在唐县城的日寇出其不意地包围了西瓦仁村,三大队官兵面对强大的敌人奋起抵抗,以死相拼。子弹打光,他们就冲入敌群,与鬼子拼起刺刀。一些学员手中没有武器,就随手抄起老乡家的铁镐、铁锹,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战斗中,随三大队一起行动、时任民兵游击队指导员的霍双玉,带领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把受伤的指战员送下火线。“卧倒!”随着一声大喊,霍双玉被一名学员扑倒在地。随后,一颗迫击炮弹落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霍双玉只听见耳边一声闷响,顿时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庄稼地里。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掩护他的那位学员已倒在了血泊中。“同志,同志!醒醒,你醒醒啊!”霍双玉紧紧地抱着满口喷血的学员,眼睁睁地看着他合上了眼睛。“宁死不当亡国奴!”那位学员牺牲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深深地刻在了霍双玉的心头。

  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战斗中三大队牺牲和受伤的学员达80余人,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可惜呀,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霍老汉一边擦着眼角的泪水,一边告诉我们:“就在这场战斗的前两天,这些战士还在我们村里帮助乡亲们抢收麦子。”

  战斗结束后,23具烈士遗体被运到了贾南庄村。没有命令,没有号召,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拿来了自家炕上的凉席,裹在烈士们的身上。入夜,霍双玉和乡亲们点着灯笼,冒着随时遭受敌人袭击的危险,一边流着泪,一边掩埋烈士遗体。

  东方破晓,23座坟茔屹立在大地上,也永远矗立在了霍双玉的心中。

  穷尽一生守英灵

  为了给牺牲的战友报仇雪恨,霍双玉和本村几名民兵一同加入了八路军担架护卫队。他们随着部队从华北走到东北,一路征战。

  1945年秋,霍双玉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进村的当天,霍双玉顾不上回家,便直奔村西那日夜萦绕在他心头的23座坟茔。摆上的祭品是一顶沾满日本鬼子血迹的军帽和半面烧焦的日本国旗,那是他从战场上特意带给烈士们的。“我没有辜负你们的嘱托!”霍双玉趴在烈士的坟前久久不起,他在用心灵和烈士们交谈。

  老人深情的述说,使我们为之动容,不知不觉天色渐渐的暗了,乌云越积越多,雨点噼里啪啦砸在地上,蹿起一串串白烟。霍老汉突然掐灭了手中的烟蒂,利落地穿上一件蓝色汗衫,向我们打了个手势,边系扣边往外走,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去烈士墓。”一眨眼,他拄着拐杖已跨出院门。

  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之间,23座坟茔整齐地分两行排开。我们随着老人在坟茔间穿梭,毛毛细雨丝线般由苍穹滑落,犹如在祭奠黄土下的英灵。

  65年来,每年的清明节和烈士们牺牲的日子,霍双玉老人必定要来上坟,带去祭奠用的是平时舍不得吸的香烟和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酒菜。他在每座坟前依次点支烟,倒杯酒,添锹土,然后虔诚地在一旁坐下,与烈士们说说心里话。平日闲暇的时间,霍双玉老人也总爱来这里转一转,在坟前伫立片刻。

  老人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后,他干起了面酱生意,凭着真材实料和诚实守信,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爱买他的面酱。看到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一些亲友鼓动他去省城开个店铺,说保准能发大财,但老人始终没去。“去外面赚钱,谁给烈士护墓啊。”老人说,“只有天天看见这些墓,我心里面才踏实。”

  抗战精神代代传

  1950年秋,品貌端庄、心地善良的青妮姑娘把爱的绣球抛向了霍双玉。正是霍双玉为烈士默默守墓的精神打动了姑娘的芳心。

  让苍天作证,让英烈作证。在红彤彤的金丝小枣挂满枝头的时节,乡亲们为他们在23座烈士坟茔前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婚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就没有咱今天的好日子!”新郎新娘郑重的向英烈们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时间飞逝,斗转星移。转眼间,霍双玉膝下的3个儿子成家立业。老大、老二家住在村东头,老三家住在村西。由于23位烈士的坟茔位于村西,老人选择跟着小儿子霍银贵一起生活,为的是靠烈士墓近一些。“俺爹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23座坟。他时常唠叨说,往后我走了,你们可一定好好守着烈士们,要不我死也不会瞑目。”霍银贵说。

  其实和霍双玉一样,贾南庄村的许多老人们不但自己要守,还要让子子孙孙都要永远地守下去。

  离墓地不远就是村小学。我们与年近半百的郭中维老师聊起了烈士墓,他动情地说:“从我上小学的时候,每逢清明就在老师的带领下来扫墓,我当老师后,也年年领着学生们来。”他告诉我们,学生扫墓一直都履行着一个雷打不动的程序,总要请霍双玉和几位上岁数的长辈,在烈士墓前讲一讲战争年代的感人故事,告诉学生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采访结束,我们踏上归途。回想着23座坟茔,回想霍老汉,还有纯朴善良的乡亲们,我们更加深信,抗战英烈的精神,已经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深深扎根。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6-01 09:57:5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樊建川谈民间抗战馆 让日本人设计更具有说服力

下一篇:日军侵华之陕西苦痛记忆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