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日军侵华之陕西苦痛记忆
2016-06-01 15:55:25  来源:华商报 2005年06月10日 记者:申重重 吕珊珊等  点击:  复制链接

  ■深情的追怀 平等的视线 探寻的姿态 理性的审度 寻访亲历抗战岁月的生者 记录鲜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早晨,你也许是喝了一杯热牛奶才走出家门的,这样的早晨可能和以往的任何一个没有什么两样———朝阳依然抚在你的脸上,煦风依然昂扬着你的心情。

  关于60多年前的一些往事,你也许已缺乏兴趣和时间去史料堆里查询它们。 但它们却静静地沉积于时空的某一个坐标处,与你默然地相对,向你无声地倾诉。

  弹指一挥间,匆匆60年。

  为了最大可能地向你展示那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战争的恢弘场面和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为了将“抗日战争”这个凝结厚重历史足迹的词语进行最直观的解读,为了将那些饱受苦难的人的面孔进行最大化的清晰凸现,为了搭起一段你我与历史、与记忆、与时空里那些无声的坐标进行对话的桥梁,我们开始了这场为期数月的特别行动。

  寻访亲历抗战岁月的生者,记录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人物和一个故事,串联着一段历史,这些都堪称“记忆”,它们在历史的长河里正在渐渐被淡漠、被遗忘,于是才凸显了珍贵。而今,我们将这些“活化石”身上永恒的烙印和记忆的细节一起归档铭记,将宏大的战争背景和朴质的人性挣扎寄予依附并予深化———我们在尽力地、用心地做好这些力所能及的“补救”工作。

  两月来,我们的记者进行了一场艰难而细密的寻找和采访。在聆听中,我们的心里盛满了悲伤,在记录中,我们的眼里盈满了泪水。

  我们相信了一场战争在60年之后依然存在的震撼。

  60多年前那些鲜活的血与泪、苦与哀、悲与欢,也许足够打动你———可能,你每天早晨的那杯热牛奶,那些照射在你脸上的阳光,那些荡漾在你心底的煦风,会因为这次不经意的打动,而映满了幸福的光泽。

  秉承“以深情的追怀,以平等的视线,以探寻的姿态,以理性的审度”的报道宗旨,本报今起将每天以固定版面、连续向读者推出两月来记者细心聚结的这些“抗战———陕西记忆”文章,以系列分篇的特稿样式推出60期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图为1938年日军轰炸陕西潼关

1939年1月18日,侵华日军山濑部队轰炸西安古城

日军轰炸西安示意图 吕珊珊 制图
 

  抗战史上的今天

  6月10日

  ●1932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反投降问题》的报告。

  ●1939年毛泽东谈六中全会后中共组织机构。

  ●1943年日军在中国守军进攻下从鄂西后撤,鄂西战役结束。

  铁骑踏 枪炮轰

  日寇如豺狼


冯祥正(72岁)讲述当时情景 本报记者 申重重 摄 

  战栗西安

  1933年,冯祥正出生于南京一商人家。日军侵略中国后,1939年,他随全家共11人逃亡到西安,一路上目睹了日军的残暴。虽然躲过了南京大屠杀,却仍然没有躲过5位亲人被日军炸死在西安的厄运。异乡成为故乡,老人最终定居西安。

  警报歌谣

  赵幼民

  一

  空袭警报,财产不要;

  紧急警报,胆战心跳;

  解除警报,有说有笑。

  二

  一声警报叫,一会敌机到;

  夜里娘跑把灯关,

  白天娘跑带馍干;

  看见敌机到,不由想报告;

  报告司令官,快发高射炮。

  重温历史

  南京逃难到西安 找不到安身之处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整个中国都因日本更放肆的侵略而陷入惊恐、动荡和愤怒的境地。那时的陕西,流传着这么一首童谣:苜蓿芽,拌面汤,日本死在河岸上。

  河是黄河。老百姓祈祷日军打不过黄河。若过了河,陕西乃至整个大西北的土地将会遭受更直接的蹂躏践踏。

  日本人最终没能过河。相对于沦陷区,陕西是“后方”。一时间,许许多多的中华同胞背着包裹,携幼扶老,锁门弃家,从河南、江苏、湖北、山西……从日军的铁蹄之下,仓皇逃难,过潼关,往陕西走。

  “当时到潼关只通铁路,坐火车。”72岁的冯祥正老人坐在自家宽敞漂亮的客厅里。异乡成为故乡,老人最终定居西安,60多年前跟随父母逃难的岁月似乎回首间仍伸手可及。

  他本是南京人,“七七”事变时才4岁。

  冯家当年在南京开有钟表店,冯祥正的父亲也算是有文化的人,天天看报纸,关注日军动态。觉得状况不妙,有一天,冯父让妻子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收拾了几包,锁上门,带上全家11口人走上了向西逃难的路。当时,南京还没沦陷,冯家还幻想着不久就能回来,打开门锁,接着做生意。

  在徐州,冯祥正4岁的眼睛看到老百姓在庆贺一场反围剿的胜利,一个人腰上挂着日本人的头颅游街;在汉口,一家人挤在小旅馆的破房子里,听到警报响就往比利时租界躲,日本的战机从头顶低徊过去……1939年,全家坐火车到了西安。冯祥正说,那是到西安的最后一班火车,随后铁路就被炸毁了。

  哪里有太平呢?收留了那么多逃难同胞的西安也一样。响了七年之久的空袭警报声,就是那段历史西安生活的全部。

  夜里娘跑把灯关 白天娘跑带馍干

  1937年11月13日,日军飞机向西安投落了第一枚炸弹。

  对这一天的到来,西安是有准备的。此前的8月24日,陕西省会警察局紧急通告,实行灯火和交通管制,各家都要准备好黑布窗帘和黑纱灯罩来遮蔽灯光。8月28日,西安举行了防空大演习。

  那么短的时间,演习就变成真实,而且愈演愈烈。住在北院门80高龄的回族老人冯治平描述当时情形说,有时候一天就要跑三四次警报。

  60多年前的西安很小,出了城墙就是庄稼地和农村,一般不是敌机轰炸的目标。西大街是最繁华的地方,商铺、老字号都集中在那里。80岁的冯治平老人指着眼前的鼓楼说:“这上头就有一个警报亭,钟楼上、北大街都有。钟不能随便敲,整点也不行,会引起恐慌。”

  警报响起的时候,大街小巷都奔涌着逃命的人,街边店铺“咔哒咔哒”的锁门声、拉着有钱人的洋车拼命的摇铃声、孩子的哭声、大人的呵斥声等等,响了满城。

  “一声警报叫,一会敌机到;夜里娘跑把灯关,白天娘跑带馍干;看见敌机到,不由想报告;报告司令官,快发高射炮。”孩娃们玩耍时,常念叨着各种跑警报的歌谣。当时北城墙上确实架着六挺双筒高射机枪,但根本没有能力射到日军嚣张的飞机。

  “当时我们的防空力量很薄弱,武器落后,日机轰炸西安几乎不受阻拦。”抗战期间曾在西安警备司令部任少校参谋的赵学俊老人在回忆录里的介绍让人揪心。据他讲,日军轰炸陕西的飞机,经常是从西安东门外开始投弹,一直投到西稍门,炸成一条线。

  六卅血债怎能忘 悲歌响彻在心底

  1938年11月23日,是西安遭日军轰炸历史上最值得铭记的日子之一。这一天是回族的“尔德节”。警报突然间响起,20架敌机袭来,以清真寺为目标,投弹80枚疯狂轰炸。火光、黑烟、血花、伴着敌机的轰鸣。敌机离去后,到处都是焦椽破壁,血肉残骸和撕心裂肺的哭嚎。4座清真寺、150余间民房被炸,死伤160余人。

  1940年6月30日午后1时,36架飞机狂轰滥炸,日军向西安投下了毒气弹,死伤同胞400余人,这被称为“六卅”浩劫。

  是西安城历时七年的浩劫,更是数不清的家庭、个人所遭受的人生最大浩劫。“具体时间,想不起来了……”也许冯祥正潜意识里实在不愿意去回想它,他断断续续地说,应该是在1939年,那天是个星期天。第一次警报拉响的时候,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共7人在桥梓口地下防空洞躲避。警报解除后,他和一个弟弟去父亲开的钟表店里玩,母亲带着其他孩子回了在桥梓口租住的客栈。第二轮警报很快拉响。警报解除后,他们听说桥梓口防空洞被炸毁了。

  5个亲人果然在那个防空洞里。父亲昼夜地守在塌陷的洞口,等待结果。挖出来的尸体一具一具排在路边空地上,母亲被挖出来时还是坐着的模样,怀里抱着两岁的小妹妹……冯老的声音止不住有些发颤:“惨不忍睹呐……”

  西安遭受的最后一次轰炸是1944年12月4日。但西安人终于敢从惊恐的噩梦中醒来,还是在日本宣布投降的时候。

  回眸岁月

  让生命平静来去 让和平成为碑铭

  冯祥正一家从南京颠沛流离到西安,却依然没能躲开侵略者的魔爪,5名亲人客死西安。当年,冯祥正的父亲面对惨象已然无力支撑,在朋友的帮助下才买了两口棺木,葬了冯祥正的母亲和姐姐,冯祥正的弟弟妹妹就草草埋在玉祥门外了。当时在西安的外省人很多,同乡们都各自捐钱建了本省的墓地,叫做“义地”。江苏义地在胡家庙一带,冯祥正的母亲和姐姐就安睡在那里。

  没法面对亲人丧生的土地,冯祥正随父亲回了南京,而后又到徐州,生活在日本人的欺压之下。“每个经过日本岗亭的中国人都要深深鞠躬。有一次在乡下,我亲眼看到日本人把正在田里插秧的两个中国人当活靶子刺死了,竟不为个啥……”也许目睹侵略者恶行的痛楚比失去亲人更甚,一年之后,父亲又带着冯祥正回到西安。

  解放后冯祥正工作去了克拉玛依,再调回西安定居,已经是1970年了。他回来的首要事就是去寻找母亲的坟墓,哪里还找得到。这成为他心中无法平复的怆痛。

  冯治平和刘志英两位老人不约而同提到了同样一个心愿。他们一直希望能在西安建一个日军轰炸纪念碑,来悼念那许多无辜的生命。西大街改造时,他们还通过有关渠道提议,可以把纪念碑建在嗉子坑惨案旧址的地方,但可惜没实现,他们至今还很遗憾。

  老人说起的嗉子坑在今天的早慈巷一带,提到嗉子坑惨案,刘志英就不免动情。就是1938年11月23日,日军在“尔德节”大肆轰炸回民坊的那次,炸弹没击中洒金桥的清真古寺,落到寺的后面,震倒了一堵高墙,墙土掩住了嗉子坑一个地窖的洞口。

  当年刘志英定定地看着事故后的现场———父亲去救援,他跟着。5岁的他心里充满恐惧。“大人们正挖人时,警报又响了,大家扔了工具就跑。到最后把人挖出来时,17个人都死了,脸都乌青着。里面有一个孕妇,还有一个人的双手朝上举着,想推开墙土。”

  2005年5月30日。正午1时,穆斯林例行的礼拜开始,他们虔诚的捧起双手祈祷。随后,他们为一名病逝的穆斯林老人举行了殡礼。亲属列序接受慰问,老人的遗体安静躺在一旁。这也是曾经历过轰炸年月的老人,带走了曾经惨痛的回忆。

  生命如一粒微尘。能在和平年代,在亲人的悼念声中安静离世,是人生最终的幸福。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冰 采写

  铭记悲痛

  西安浩劫

  西安为西北之重镇,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中心,更是敌人轰炸的重点目标。

  “七七”事变的同年11月13日,日机就开始轰炸西安,直到1944年12月4日止,长达7年之久。在这期间日机共投弹3440枚,死1244人,伤1245人,合计伤亡2489人。共毁坏房屋6783间。1939年是日机狂炸西安最凶的一年,计出动飞机463架次,投弹1147枚,伤亡1092人,毁房2403间。一次死伤在百人以上者多达6次。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6-01 16:02:2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长篇特写:难忘抗战——情系23座坟茔

下一篇:残疾人自费建成大屠杀纪念馆 十年用光积蓄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