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向华北、华东大举进攻,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国共两党面对严峻形势,调整政策,共同抗日,第二次合作局面基本形成,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转入全面抗战。安徽地处华东腹地,长江和淮河穿过省境,淮北多平原河流,淮南多丘陵岗地,皖南和皖西主要是山区,皖中以合肥和巢湖为中心,皖东靠近政治中心南京,津浦铁路纵贯皖北和皖中,战略地位重要,各方争夺十分激烈。安徽战场是国民党抗日战场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新四军抗日战场重要组成部分,新桂系、新四军以及其他抗战力量,在安徽这片土地上均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初期的安徽战场
抗战初期,皖北皖中国民党军队有:桂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辖第三十一军(军长刘士毅);桂军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廖磊,辖第七军(军长周祖晃)、第四十八军(军长韦云淞);川军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徐源泉。皖南国民党军队有: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刘湘,辖第二十一军(军长唐式遵)、第二十三军(军长潘文华)。皖北皖中各部归第五战区指挥,司令长官蒋介石兼,不久李宗仁接任,副司令长官李品仙。皖南各部归第三战区和第七战区指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不久蒋介石兼,副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副司令长官陈诚。随着战事推进,驻军序列和统领长官多有变化。 1938年2月,李宗仁兼任安徽省主席,除指挥第五战区正规军外,还统领安徽省保安团等地方武装。抗战初期安徽国民党战场,是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重要组成部分,如广德保卫战主要是配合淞沪会战,津浦路南段阻击战、淮河保卫战、蒙城保卫战主要是配合徐州会战,安庆保卫战是武汉保卫战前哨战。
新四军成立后,在华中包括安徽开辟了敌后战场。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同时成立中共东南分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项英任书记和主席。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从南昌移驻安徽歙县岩寺镇。由江南游击队组建的第一、第二、第三支队赴岩寺集中,由江北游击队组建的第四支队赴湖北黄安县七里坪和河南确山县竹沟集中。第一、第二支队成立后,向东发展,进入苏南,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随后第二支队一部分在江南苏皖交界地区开展敌后斗争。第三支队成立后,开始活动在南陵、芜湖、宣城地区,后转移到铜陵、繁昌地区开展敌后斗争。第四支队成立后,向皖西皖中发展,后又与新成立的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向皖东发展。 1938年7月,新四军军部移驻泾县云岭。
抗日战争中期的安徽战场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军调整侵华战略,固守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军事进攻速度相对放缓。国民政府鉴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 1938年10月,安徽省省会迁至立煌县(今金寨),桂军第二十一集团军和不少地方武装进入大别山区,建立豫皖鄂边区游击根据地。同年,第二十一集团军由2个军增至3个军,同时扩编豫皖苏边区游击纵队。国民党军队进行了1939年5月安庆城战斗、1940年1月大蜀山战斗、1940年4月青阳南陵战斗、1940年7月石涧埠战斗、1941年2月柘皋战斗、1941年3月梁园战斗等,作战地点都集中在江淮之间和沿江地区。
另一方面,国民党针对中共组织和军队迅速发展态势,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反动政策。时任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在安徽积极推行政治和军事反共政策。 1940年3月,联合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向皖东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发动大规模进攻,新四军被迫进行定远反击战和半塔保卫战;桂系顽军同时还突袭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皖中新四军被迫向皖东撤离。 1940年7月,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在皖北制造“太和惨案”,12月又策动耿(蕴斋)吴(信容)刘(子仁)叛变事件,对豫皖苏根据地造成较大破坏。 1941年1月,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国民党军7个师,在泾县茂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江苏盐城成立。全军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继续坚持在长江南北的抗战,巩固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安徽抗战部队主要是第二、第四、第七师,整编初期,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副师长罗炳辉,政委郑位三;第四师彭雪枫师长兼政委;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未到任),政委曾希圣。第二师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第四师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第七师在皖中(后称皖江)抗日根据地,多次粉碎日伪顽的“扫荡”和“摩擦”,经受住了十分严峻的考验,为抗战后期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日战争后期的安徽战场
1944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日军面对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攻势,企图打通一条大陆交通线,将孤守东南亚日军与侵华日军联络起来,以便协同作战,摆脱困境。 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第一阶段是中原战役。为了配合中原战役,日军在寿县一带集结大量兵力,企图占领阜阳,控制皖北,阻止国民党军对徐州和郑州增援。廖运泽率领骑兵第二军,面对强敌毫无惧色,经过半个月顽强拼杀,终于取得阜阳保卫战胜利,打出了士气和军威。
从1944年开始,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七师在三个根据地,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并对国民党顽军进行坚决反击。第二师攻入盱眙和定远县城,取得占鸡岗反击战和淮南路西反击战胜利,保证了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安全。第四师越过津浦路,西征河南,取得淮北路东和淮北路西反击战胜利,基本收复豫皖苏根据地。第七师活跃在大江南北,抓住时机,主动出击,摧毁多处日伪顽据点,在沿江和皖南开辟大片解放区,对日伪政权老巢南京构成直接的战略威胁。
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任命第十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为皖中皖北地区受降官,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皖南地区受降官。通过受降接收,国民党占据安徽境内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收缴日伪军大量武器弹药、通讯器材、工矿企业及其他战略物资。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七师,遵照党中央和军部命令进行了大反攻,歼灭不肯向新四军缴械投降的日伪军,迅速攻占周边城镇和交通要道。 1945年9月,安徽境内所有沦陷区光复,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取得最终胜利、日本法西斯失败投降而宣告结束。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7-05 15:00: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从“德县路事件”到“焦土抗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