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烽火中,沪上“四大名校”弦歌不辍
2016-07-19 15:16:54  来源: 解放日报   点击:  复制链接





交通大学重庆九龙坡校园里的文治堂


震旦大学红楼,抗战时期交大租用校址之一


大夏大学学生战地服务团译员在军中的留影 
 

91岁的杨葆生,曾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助理、教务长,现任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七一”之际,作为抗战见证者,杨老与“90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日本侵华的罪行罄竹难书,不可饶恕的还有日军对中国教育机构和文化成果大规模地肆意损毁”。他的《即兴》一诗写道:“当年求学战事频,书桌难寻业不勤。工作辰光书恨少,晚晴始又白头吟”。

抗战胜利后,杨葆生才得以在暨南大学深造,成为暨南大学解放前最后一届学生会主席。建于1906年的暨南大学,初建于南京,后迁至上海真如,抗战期间它为时局所迫举迁福建建阳,战后又返回上海,并在虹口东体育会路和闸北区宝山路两处成立临时校舍。

据《中国高等学校变迁》一书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底,我国的108所高校,有91所遭到破坏,10所遭完全毁坏,25所因战争而陷于停顿;教职员工减少17%,学生减少50%; 高等教育机关直接财产损失,包括校舍、图书、仪器设备,达3360余万元。

为了从这场浩劫中抢救和保存我国文化教育的命脉,并坚持抗战,东部地区高校进行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迁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及其团队研究认为,在抗战期间,因战争影响而迁移的高校约106所,搬迁次数共计300余次。譬如,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就被迫于1938年1月迁往昆明,后发展为西南联大。许多高校一迁再迁,据不完全统计,迁校3次以上的有19所,迁校4次的有私立东吴大学和之江大学等8所。

其中,堪称今日沪上“四大名校”的4所985院校,各自办学之初有国立、外办、民办不同渊源,其本校或其前身都在抗战烽火中演绎着生存发展、弦歌不辍的故事。

沪渝两线办学

交大走出30多名院士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对我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使交通大学面临着生死存亡。学校一再向政府提出要求内迁,然因种种原因没有如愿,师生被迫迁移到法租界内的震旦大学、中华学艺社等处租房上课。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学校师生或创办一些简易实验室,或租借工场设备,或直接在露天马路上进行实验,逐步恢复了大部分物理、化学等基础实验课。在上海继续办学的交通大学师生最多时达1000余人,少时不足700人。

在交大撤离后,徐家汇原校址一度成为国际红十字会组织的难民营。1937年11月,日本宪兵队开进徐家汇校舍,设立“宪兵队徐家汇分驻所”,交大所遗校产全部被占用。1938年4月,徐家汇大部分校舍让于原在虹桥路的日本东亚同文书院。随后,日本宪兵队将难民全部驱离校园,东亚同文书院师生进驻交大徐汇校园,摘下交通大学校牌,改挂东亚同文书院的校牌,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撤离。

随着战争扩大,租界生存环境也日益恶化。为应对时局、保全校产、继续办学,1941年9月学校对外改称“私立南洋大学”。1942年夏,日军进入法租界,学校被迫由汪伪政府管辖。校长黎照寰愤愧辞职,钟伟成、沈奏廷、谭炳勋、李谦若、胡端行、陈石英、吴清友、钟兆琳、王蘧常等40余名教职员先后离校。有的后来辗转到重庆九龙坡交大本部,有的转到上海其他私立大学或工厂企业,还有的干脆待业在家,拒绝与汪伪合作。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后,交大与重庆国民政府间的汇兑已经完全断绝,办学经费枯竭,告贷无门,陷入绝境。

现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盛懿介绍,即使在上海租界办学的交通大学,这一时期也走出了一批知名校友,其中包括吴文俊、徐光宪及其夫人高小霞等11名院士,以及董寅初、王蘧常、许国璋等大师大家。

在学生方面,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工厂企业纷纷内迁,内地交通工程建设任务繁重,急需大批交通工程和管理人才。奔赴内地、参加建设,成为在上海租界学习的交大毕业生的首选去向。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毕业生与在学学生中,也有一些人直接奔赴抗日前线,有去延安的,也有参加新四军的。如1938年就有电机系毕业生周建南、孙俊人、徐昌裕等3人,化装越过日军封锁线,通过汉口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奔赴延安。

太平洋战争期间,重庆交大校友纷纷热心奔走,筹备渝地建校。1940年11月,交通大学分校(即交大渝校)就在重庆小龙坎诞生。当时,仅招收电机、机械一年级新生各一班,学生仅80余人,教职员10余人。1942年8月,交大渝校由小龙坎迁往九龙坡新校址,顺势升格为交大总校。当年10月,改称国立交通大学本部,由吴保丰出任校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交通大学才由重庆回归上海。

在这一办学战线上,至1945年8月,前后不到5年里,交通大学在重庆拥有9个系、2个专修科、1个研究所,成为囊括“陆海空”、门类较为齐全的工科大学,教育层次上以本科为主,兼有专科和研究生教育。尽管由于经费、师资等原因,没有恢复设置基础教学的理学院,但在学科专业上较抗战前已有很大的发展,为回归后的交通大学构建起了较大的发展框架,成为大后方高等工程教育的一朵奇葩。至抗战结束,学校已有43个班,师生1500余人。

在整个重庆大后方办学时期,交通大学极力延聘从欧美各国留学归来的高端人才来校执教。其中,既有茅以升、倪俊、陈章、徐承燠、薛次莘、柴志明这样的资深学者,也有曹鹤荪、季文美、许玉赞、岳劼毅、马明德等30岁左右的一批年轻学人。他们此前大多在海外深造,拥有哈佛、麻省理工、康乃尔大学、芝加哥大学、伊立诺大学、密执安大学、英国特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柏林高工、意大利都灵大学等名校学术背景。其中仅交大1934届毕业留学归来执教母校的就有11人之多。

这些教师大多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毅然放弃在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怀着科学救国、为国育才的理想,将世界科技的最新发展带到大学课堂上,给学校人才培养带来强劲活力。比如,美国1942年出版的教材,1943年就已经在交大使用;张钟俊教授所开的《电信网络学》是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课程。

在此期间,重庆交大走出包括21名两院院士在内的知名校友,其中就有茅以升院士。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就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并随校南迁贵州平越。1943年,茅以升被选为交大渝校土木工程“部聘教授”,在九龙坡授课两年多。

交大学子则在校内掀起从军热潮,主要有应征军中翻译员、应征青年军入伍等运动。随着来华盟军日益增多,需要大批军事翻译人员,社会上招募人员的质量数量都不能满足需要。1943年初,重庆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充任译员办法》,征调学生从军担任盟军译员,重庆的交通大学分得名额50个。截至1943年10月底,四年级学生全部应征,总计71人。

1944年秋,日军大举进攻桂黔,严重威胁陪都重庆。10月1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告全国青年书》,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等口号,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时任中央大学校长顾毓琇、交通大学校长吴保丰、复旦大学校长章益等24所大学校长联名致电,表示恪尽职责,踊跃应征,以雪国耻。

不久后,交通大学便成立从军征兵委员会,开展从军动员。至1945年2月,交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军45人,政工人员5人,女政工人员1人,海军81人,空军高级机械班17人,空军飞行及领航12人,译员16人,总数达177人,占1944年度在校生的13.21%。

校史研究发现,1940年秋考入交大沪校机械系的学生杨大雄,1942年春转赴交大渝校就读。1943年11月就响应国民政府号召应征战时译员,在国民党第79军担任美军翻译官,多次参加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1945年6月,他在柳州前线与日军遭遇,奋勇杀敌,壮烈牺牲,年仅25岁。1997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同济六迁

小李庄来了大学者

多难兴邦,同舟共济。根据苏智良等编著的《中国抗战内迁实录》记载,抗战时期,同济大学辗转6次迁校,从东海之滨迁移至西南边陲。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德国人在沪创办的宝隆医院和贝伦子工程学院,后由北洋政府收归国有,上世纪20年代末期更名为同济大学,是一所拥有医、工、理学院的大学,采用德语和德国图书仪器教学。“八一三”事变后,同济撤至吴淞的校舍遭到战火严重破坏,于是决定内迁。

仓促南迁,千里辗转,曾先后迁到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贺县八步镇。第五次迁校到云南,分为两路,一路是女同学,患病学生和教职员工,他们乘汽车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川。另一路是男同学组织的步行队伍,翻山越岭到达南宁后乘船到达龙川。两路人马在龙川会合后,再乘汽车经凭祥出镇南关,经过越南终于到达昆明。1940年秋天,日军对昆明空袭日益增多,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条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也被切断,同济师生不得不考虑第六次迁校。

同济校方委托老校友、宜宾中元纸厂厂长钱子宁在川南一带寻找新校址。小镇李庄的当地士绅罗伯希、张鼎臣等人得知同济处境尴尬后,立即召集李庄各界人士商议,决定欢迎同济迁入李庄,并发出一纸电文——“同济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这一消息当即让无处可去的同济学子感到了雪中送炭之感。

1940年10月,同济大学迁至李庄。此前迁住的地方时间最长的仅为8个月,最短的甚至不足一百天,而在李庄,同济大学一呆就是5年。

一时间,小小李庄的街头巷尾,走来了梁思成、陶孟和、李方桂、李济等一批国内顶尖学者。到1941年初,李庄人口由3600人陡然增至15000人。在受尽流离之苦的学者、学子看来,他们无异于找到了一方学习求知的福地。

然而,李庄要一下子安置上万的外来人口实属不易。性格豪放的李庄人居然想办法给神像搬家,将几所当地土地庙里的神像全部用滑轮吊出,集中安置。专管一方土地命运的“神仙”被请出正殿,而手执教鞭的师长和莘莘学子高坐堂上,那里真正体现了“师为重,神为轻”。当地士绅罗用光把新建不久的自家宅院,没有丝毫讨价还价就卖给了李庄小学,而李庄小学则把原来的祖师殿用作同济医学院解剖实验课场地。

知恩图报的同济人,对李庄百姓也予以相应回报。迁至李庄后不久,工学院立即从宜宾架引电线,使李庄这个偏僻小镇竟比县城早10多年通了电。同济大学还在小镇上设置附设小学、中学并兴办幼儿园,一并解决了教职员工子女和李庄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如今,小镇居民吴传荣老人当年曾经和梁思成儿女一起上学玩耍过,他不胜感叹道:“那可是李庄的黄金岁月啊,从幼儿园到上大学,不用出镇一步,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川南一带长期流行一种地方病叫做痹病,轻者浑身无力,皮肤发麻;重者上吐下泻,四肢麻痹,如果病情恶化发展到胸部即无法医治。同济医学院迁到李庄后,教授唐哲、杜公振通过动物活体实验,查明病因是当地食盐中含有氯化钡,一举攻克了痹病。从此困扰川南百姓千百年的怪病不再猖獗,官绅百姓弹冠相庆,奔走相告,这项研究也被评为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发明一等奖。

李庄办学期间,同济除了原来拥有的理工医三学院外,又增添了法学院,学生总数1100余人,毕业人数近700人。同济大学先后培养的两院院士中,有5人曾在李庄时期就读。1945年8月,坚持流亡办学的同济师生决定回到阔别8年的故土,为了感恩,他们把许多设备和书籍送给了李庄人民留作永久纪念。

复旦和大夏

千里跋涉入山城

同在上海滩,复旦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私立高校。1937年1月8日,学校董事会召开会议“拟在太湖流域另觅佳处”。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期间,民族资本家蔡德生购买太湖边土地一千余亩,欲建复旦新校。但因抗战爆发,这一迁校计划未能实行。

同年,复旦大学发展为具有文、理、法、商4院,16个系科的大学,还附设有中学、实验中学各1所,义务小学2所,成为东南重要学府。“八一三”事变后,南京教育部派人来沪,指示复旦、大同、大夏、光华4所大学组织临时联合大学内迁,其中大夏、光华两校是现今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

抗战初期,大夏、光华校园都惨遭日寇的轰炸和蹂躏,馆藏档案记载了日寇犯下的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根据记载大夏大学校舍资产损失的档案,各项损失共计7987万元(按1946年币值计算)。日寇甚至占领大夏大学校园,改为伪沪西法院,将群贤堂等处用于关押欧美侨民。在光华大学,大西路校舍原是上海高校中最为宏伟的校园之一,“八一三”事变时惨遭日寇炮轰,被日寇占领后又遭一火焚毁,损失之巨难以统计。

尽管有南京教育部的联校指示,但大同、光华因经费无着而退出,复旦、大夏则组织临时联大,分两部分别迁往江西、贵州,先后在庐山、贵阳、重庆办学。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西联大一部分内迁贵阳与二部合并,两校师生长途跋涉,于12月底抵重庆,各界欢迎留川。

1938年2月,复旦在重庆复课,颇有一番复兴气象。与此同时,复旦与大夏之“临时联合”正式宣告解体。是年,复旦大学重庆部只有60多名毕业生。同月,留沪复旦师生也复课,上海部仅有毕业生55名。

在重庆的复旦,刚开始借用民房作为课堂,以后陆续新建了图书馆、教室和宿舍。之后,在重庆陆续增设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园艺系、农场、茶叶组、农艺系等。1940年5月27日,日机轰炸复旦大学重庆部,教师宿舍王家大院被炸毁,罹难师生共7人。直至1944年,遭到日寇进逼,大夏大学还再次迁往贵州西部赤水。

因为经费实在困难,难以继续维持,重庆的复旦大学不得不谋求改为国立。1941年11月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届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复旦大学重庆部由私立改为国立,由吴南轩任校长。此后经费较以前充裕,聘请了陈望道、周谷城等著名学者,学术水平较以前大为提高。但在上海的校长李登辉始终不赞成这件事,他认为改国立后的政治影响对学校不利,阻碍很多,后因既成事实,被迫答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李登辉宣布学校实行“三不主义”,即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办。在敌伪环伺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不教日文。1942年,敌伪提议将圣约翰和复旦等4所大学合并为联合大学。在李登辉的坚决反对下,此事无法得逞,最终作罢。

我住长江尾,君住长江头。复旦改国立后,经费仍很紧张,有时连考卷用的纸张也没钱购买。据复旦校长吴南轩的文书主任回忆,那时吴南轩几乎每星期都要由黄桷镇到重庆市区,张罗借钱或募捐。他为了省钱,只去吃小馆子,不知怎么传染了伤寒。所幸医治及时,虽身体大伤,但尚能保命。

1940年,江一平由沪入川,任复旦副校长。他是沪上著名企业家虞洽卿的女婿,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的著名律师,公共租界的华董,又与中国茶叶公司副总经理吴觉农相熟,商妥由复旦农学院增设茶叶系以及茶叶专修科,由吴觉农兼系主任,经费也由公司分担,这使复旦好比吃了一服补药,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资金问题。解放后,吴觉农任农业部副部长。1945年抗战胜利,复旦等校终于从山城重回申城。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7-19 15:20: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西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不辍弦歌

下一篇:国民党修太平寺机场农民自愿让地 从此起飞轰炸日本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