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烽火中,那些以笔为戈的“瞭望者”:舒宗侨 要“握直手中的笔”
2016-07-20 09:32:33  来源:解放日报  2015-07-14  ■口述:舒似茵(舒宗侨之女)整理:本报记者 刘璐  点击:  复制链接

  我父亲1932年考进复旦大学新闻系。虽然当时抗战还没全面爆发,但是民间的抗日团体已经在和日本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广大人民已经受了很多的苦,特别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上海方面也有许多抵抗,所以父亲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受苦最深、时间最长、坚持到最后胜利的,就是我们中国人。

  父亲在复旦新闻系接受了比较良好的教育,成为一名热血青年。毕业前夕,他已经在刚刚创办的《立报》当记者。一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他的新闻工作就没有断过。

  一个世界战场的瞭望台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父亲参加了苏联塔斯社的工作,当时塔斯社在中国有一个记者站,他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先是在上海,后来退到南京,然后又到了武汉,到了武汉以后,日本军队已经打过来了,父亲又随着塔斯社一起退到了重庆。辗转中,父亲采写了大量反映抗日战争实况的报道,拍下了大量照片。他写过有关“七君子事件”的深度报道,也采访过抗战爆发后的多次中日对垒,如淞沪抗战、台儿庄战役等。到重庆后不久,他和另外大概六七位当时比较进步的文化界人士,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抓了起来,被关了五个月。

  出狱以后,父亲经复旦校友程沧波介绍去了 《中央日报》,大概待了两年,在我父亲留下的文字当中,好像是说《中央日报》 是国民党官方的报纸,里面有些事情他觉得不太舒服,后来他就离开了《中央日报》,到美国新闻处工作。在这里,他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来自各国、各方面关于世界战争的图片。

  1942年,父亲创办了《联合画报》,排版、编辑、出版,他都要参与,我记得他说还要亲自校对。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办一本杂志条件非常艰苦,父亲经常要夜间工作,不能够很好地休息。

  《联合画报》 用生动的图片,配以通俗的文字向民众报道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的情形,鼓舞民众的信心。无论世界哪个战场,只要有新闻,总有图片出现在《联合画报》上。像西南太平洋大捷、中国鄂西大捷、非洲沙漠的胜利、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等新闻照片,都非常快地刊登出来。1943年元旦《联合画报》改为周刊后,更受读者欢迎。除继续大量刊登新闻图片外,还增设了小品文、木刻、漫画、地图等,并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茅盾、老舍、叶浅予、丁聪、张乐平等人撰文作画,把新闻性和艺术性、趣味性结合起来,成为当时国内最为完整的图片新闻报刊,被广大读者誉为“世界战场的瞭望台”,“联合国奋斗的缩影”。作为战时宣传品,《联合画报》还由美国空军作为pa-per bomb(纸弹)空投到国内沦陷区,突破日本实施的信息封锁,传递盟国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消息。到日本投降时,一共投掷了二十万七千多份。

  皮箱里只有照片和文字

  1945年抗战结束,很快父亲就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厚厚的一本书。他把自己在抗战时期利用中、美、英三国宣传机构的便利条件和先进技术搜集的大量珍贵图片和资料,精选到一处。全书文字约35万字,图片近千幅,地图82幅,文献64种,直观、形象地表现这一阶段的情形,展现了如南京大屠杀、西西里之战、苏德之战、原子弹轰炸等场景。

  还有一本 《中国抗战画史》,是父亲和曹聚仁先生合编的,我父亲说当时销路很好。曹聚仁是复旦教中国文学的老师,我父亲读书时听过他的课,他们是师生关系。后来曹聚仁先生找到我父亲,说我们能不能结合两人所长,再搞一个更全面的《中国抗战画史》。这本书基本上就是曹聚仁出文字,我父亲做图片,编辑、出版、印刷这一块,也是我父亲在弄。1947年,《中国抗战画史》面世。这本书有许多详尽的资料,有些还反映了当时编者对国共当局的一些看法。比如里面讲到,“有时我们真不知道怎么样来描述这些战争,但是我们要记住,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握直手中的笔’”。我觉得父亲还是秉承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心,客观地反映历史的真实。

  书中大概有几十张关于中国共产党方面的照片,父亲当时在工作中是没有办法搜集到这些东西的,他是在1945年战争结束回上海以后,去书店、地摊、国外的新闻机构搜集来的,母亲就常听他说花高价买了什么照片。他从重庆回到上海的时候,母亲说他带了两只皮箱,里面几乎没有生活用品,也没有给小孩买什么东西,只有他的照片和文字。

  父亲曾经跑到思南路的八路军办事处要照片。八路军办事处很支持,给了他一百多张照片,以及一些文字的叙述,据说还是特意从延安转过来的。其实出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国共内战时期,他能把这些东西都记录到书中,非常不易。

  1948年,父亲又与魏守忠合编了《二次大战照片精华》。

  两本有生命力的画史

  解放后,父亲长期任教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新闻摄影教研室主任。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文革”中,他也曾遭受迫害。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非常深,是新闻系的邵嘉陵老师告诉我的。我父亲被当成“右派”的时候,有一次他看见在一栋教学楼门口,陈望道先生握着我父亲的手说了几句话。要知道,那个时候别人看到我父亲躲都来不及。不管陈望道先生当时说了些什么,父亲一定是感觉很温暖的。

  我以前也没有仔细看过父亲留下的书,因为实在是太厚了。但是当我退休以后,仔仔细细静下心来看的时候,我才感受到,我父亲也好,曹聚仁先生也好,在当时都是非常真实、非常敬业的新闻工作者。所以这两本书,也有一定的生命力,经过了六七十年的时间的考验,2011到2013年,这两本书又出了新版。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 序中说的,“在战争中,十万万以上的民主国家人民,结成一条反法西斯反侵略的战线,向轴心国作战,他们尤其希望这次战争完了之后,全世界能彼此和谐地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理想——民主政治的环境中,奠定世界人类永久和平的基础”。我想,今天的年轻读者都可以看一看这些照片和文字,更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珍爱如今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

  舒宗侨档 案

  舒宗侨,著名摄影家、记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曾任上海《立报》记者、苏联塔斯社记者,担任过重庆《中央日报》国际新闻编辑,1942年在重庆创办《联合画报》,出版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合编)、《二次大战照片精华》(与魏守忠合编)、《学生解放运动画史》等画册。1956年任中国摄影家协会首届常务理事,晚年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名誉理事兼《中国摄影史》编委。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7-20 09:34:2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烽火中,那些以笔为戈的“瞭望者:陈望道 让有志青年学以致用

下一篇: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浙江青年踏访烽火抗战路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