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本多立太郎:一个日本老兵的战争忏悔
2016-08-01 11:00: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5-05-25 记者 江菲   点击:  复制链接

  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北京卢沟桥桥面。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他就是91岁的日本侵华老兵本多立太郎。他以下跪的方式,为自己在60多年前那场战争中的罪行向中国人民谢罪。这是本多立太郎跪在“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卢沟桥上,他身旁站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王新华和《我认识的鬼子兵》作者方军。新华社记者黄明摄

  5月19日,本多立太郎踏上卢沟桥。那一天,北京艳阳高照,万里无云。

  这是他此生第四次“谢罪之旅”,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

  4月,中国各地相继爆发反日游行、中日关系再一次陷入紧张状态后,他写信给北京的朋友说:“为了日中两国年轻一代的友好,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到中国来谢罪。我是当年侵略战争的参与者,我了解历史的真相。”

  这个声称要日夜不停地谢罪的91岁老人,腰间挂着一个人工膀胱,每四个小时就要清理一次。

  他有些秃顶,但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他一言不发地走在中间那一段未经过修整、崎岖不平的桥面上。

  他的的脚步停住了。他的膝盖一点点下沉,直直地跪在凸凹不平的卢沟桥上,长时间地、深深地低下了头。

  新闻链接:

  “她轻轻地对我说了一句:恭喜。”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他23岁,是日本朝日新闻报社的一名年轻记者。“卢沟桥事变第二天,日本的报纸报导了这一事件。”本多回忆说,“当时的报导说,因为中国军队开了枪,日军为了保护在华日侨的安全,被迫参加了战斗。”

  那时他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战争报道,都是:我们占领了东北、我们占领了南京,云云。“我只是很不理解,既然总是胜利,战争应该结束了吧。”本多回忆说,“不知道为什么,总也结束不了。”

  本多是在日军侵华战争全面开始后才应征入伍的。因为近视和扁平足,他被列为后备役。他庆幸,“我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战争”。

  来中国谢罪期间,他经常被质问:“作为一个参加过战争的老兵,你是否认识到这是一场侵略战争?”

  “是的。”他诚恳地回答。“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参加?”

  这个问题本多不知怎样回答。他谈起了16岁时,读了一本叫《第二贫穷故事》的书,这是日本著名共产党人河上肇撰写的一本马克思主义启蒙读物。和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相似,大多数日本年轻人也在经历着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理论的轮番浸袭。“我们看到自己的国家正经历贫穷。无论怎样努力工作,人们还是吃不饱饭。年轻人都在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

  看完这本书后,本多说自己“赤化”了。在他当时就读的札幌第一高中,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抱着和他一样的梦想:用共产主义来解救自己的国家。但这个思潮在广泛蔓延开前就被军国主义的高压制止了。

  不久,“九·一八”事变,中日耗时15年的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1937年2月26日,战争终于侵入了他的生活。那天,本多照常上班。远远地,他就感到气氛异样。走近才看到,在报社大门口架了一挺重机关枪,100多名士兵将报社大楼团团包围起来,大楼外墙上的弹孔像一只只眼睛在盯着他。“我很害怕,不敢进去,也担心我的同事,不知道有没有人受伤或死亡。”

  在那天早晨发生的袭击中,朝日新闻报社印刷厂的排字车间被捣毁。虽然在其他报社的帮助下,《朝日新闻》当天出版了晚报,但对于这起改变日本国家面貌的“少壮派政变”,再没有任何媒体敢于评论和批判,读者们只是被告知:发生了这样一件严重的事情。而越来越多的号召是:战争、参军,为了祖国。

  1939年5月,本多接到了一张粉红色的急电:“征兵令已到,速回家。爸爸。”他愣了一会儿,意识到:战争真正到来了。

  本多剃光了头发,向报社附近一个茶店走去。他要去向一个“必须告别的人”告别。

  推开门,茶店老板的女儿正在擦桌子。她抬头,看到了本多的光头,眼神瞬即黯淡下去。5年来的每天下午,本多都到这里喝茶,和她聊天,他们也曾偷偷一起出去散步。“我们就那样坐在桌子两边,始终沉默。”91岁的本多微闭着眼睛,“最后,她轻轻地对我说了一句:恭喜。”

  每个收到征兵令的日本年轻人都会收获这句话,以示为国参战是光荣的。

  女孩儿说完便站起身,消失了。本多独自一人坐在店里,音乐声突然从一台老式留声机里传出来,是他最喜欢的西班牙舞曲:波利乐。“旋律在茶店小小的空间里一点点膨胀,曲调越来越热烈、高昂,我感到一股热热的东西从我身体里一点点上升,我觉得自己快要哭出来了,但音乐停止了。安静了一会儿,音乐再次响起来……“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一直在想:这是我最喜欢的女孩儿为我放的音乐……”

  曲子连续播放了五遍。本多站起身来,默默走出了茶店。

  战后,本多听说,这一家人在1945年的东京大轰炸中全部丧生。一句“恭喜”成为诀别。

  这便是战争带给一个日本年轻人的最初印象———与心爱的人分别,谁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我要活着回来,把我的不满说出来。”他完成了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然后开赴战场。

  “没有人能够逃避兵役。”本多不知道今天的人是否能够理解。“如果有人拒绝参军,军队会包围他的家,周围的人都不和他们说话,不卖给他们东西,他的家人、亲戚都被孤立起来,被认为是耻辱的人。”

  曾有一位他的学长试图抗拒,在被送到新兵营的路上逃跑了。几天后,人们在河边找到了他和女友的尸体。他们双双自杀了。“除了死,无法逃脱。”

  “他被我杀死了!”

  1939年8月,本多从南京登陆。南京周边地区就是他们驻勤的范围。“有时,晚上我在碉堡里站岗,会听见远处村子里的狗汪汪汪地从东头一直叫到西头,那里或许有军队在活动。夜那么黑,什么也看不见,我害怕极了,开始不顾一切地开枪。

  “队长叫:不要开枪!不要开枪!但我管不住自己,我太害怕了。但事后更害怕,因为开枪会冒出火苗,暴露我们的位置。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正瞄准我。”

  真正到了战场,他们才发现,这里,要么生存,要么死亡。

  新闻链接:

  “一次行军间休息,我和一个同伴坐着聊天,他突然就倒下了。”本多扳起他的身体,发现他已经死了:一颗子弹从喉咙里射进去,穿透了脖子。本多麻木了。

  “我们每天都在说: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啊?什么时候能回家?”

  一名士兵的宿命,那个被他称为“罪恶”的事件,一年之后到来了———

  “我们抓到了10名国民党军俘虏,押着他们行军,他们双手被绑在身后,拴成一串。突然,不远处响起枪声。前方可能有军队正在交战。

  “带着俘虏是没办法打仗的,我们以为队长会放掉这些人。没想到,他大声喊道:把他们都处理掉———杀掉。

  “他挑选了最年轻的士兵来做这件事。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上好了刺刀,站在那个人面前10米左右。我现在还记得他的脸是青色的,一直盯着我的眼睛。我的心狂跳着,手一直在颤抖。不敢看他。但我知道他一直在盯着我。队长就站我们身后,不停地催促……”

  “我此前从没有杀过人。从没有面对面地杀过一个人。我宁愿解开他的绳索,两个人公平地决斗一下。”

  讲到这里时,本多布满皱纹和老人斑的手,始终平放在双腿上,就像一尊雕像。

  顿了半晌,“最后,我咬了咬牙,一闭眼睛,大叫了一声,就冲了过去。我听到他‘啊’地叫了一声,然后就倒在了水里。他被我杀死了!”

  谈话气氛凝固了。

  “这就是我所犯的罪。”本多终于说话了,“我虽然是被迫的,但我的确杀了人,这是我怎样也谢不完的罪。”

  这是本多战争中杀过的惟一一个人。他看作是一生中始终无法抹去的污点。“如果我不杀他,队长会把我杀掉。”他说。[1] [2][3][4]

  “你不要伤害我的同胞。”

  新闻链接:

  战争有间歇式的平静。占领军与老百姓也有来往。

  1941年初。他驻扎在江苏省金坛县。金坛城边有个小公园,每逢休息日,本多便到公园的小亭子里去看书。一天,几个玩球的小孩儿将球踢到他脚下,本多帮他们捡球。他和一个小男孩儿认识了。

  那一天,他们俩吊着脚坐在城墙上,用半生不熟的日语开始了交谈。“我同小男孩儿谈论我留在日本的亲属,以及战后我打算过的生活。他好像是初中一年级,说他的愿望就是战后到东京去上大学,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就这样,本多渐渐和这个吴姓人家接近起来。吴家偶尔还会请他去家里作客,但小男孩儿的姐姐,只要一看见他,转身便走。

  春天来了,吴家人邀请本多一起去金坛城外的梅林里去赏花。

  吃饭中,吴家父亲让女儿唱一首喜欢的歌,女孩儿始终不肯唱。父亲便一再要求。

  “终于,女孩儿突然站了起来,用敏锐的目光看着我,大声说:‘我有歌唱给以身殉国的勇士,但没有歌唱给国家的敌人。’说完,她就跑走了。

  “我非常难堪。她的家人也不知该怎么办。我站起来,向他们道歉,作了一番解释,然后就去寻找她。

  “她在梅林深处一棵老树下哭泣,穿着蓝色衣服的瘦小的肩膀抖动着。我走到她面前,低下头,低声说:我期待有一天,你们国家的勇士们能听到你的歌声;那一天对于日本人来说,一定也是幸福的。这是我的心里话。”

  本多离去。“水一样的悲哀浸透了我的心,我真希望放声大哭一场。我知道了她对我的厌恶,这让我非常非常不安。”

  不久,部队接到了转移的命令。就在本多跟随队列走向城门时,那个小男孩儿跑到队列里,塞给他一张字条,说了声“姐姐”,便跑开了。

  他展开字条,上面写了两行字:你不要伤害我的同胞。你不要死。

  “那一天,我就下定决心,尽管我无法保证自己不死,但我至少可以尽可能地不再杀人。此后,每当射击时,我便会抬高自己的枪口。”

  本多将那一天称为“一个小小士兵的新的出发点”。[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8-01 11:02:5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侵华老兵谢罪之旅背后:美丽少女让他放下屠刀

下一篇: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军民营救美国飞行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