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篇:被掠中国文物至今散落日本
1946年编制的《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记载,从甲午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掠夺的中国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书画、古籍等各类文物至少15245件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黄莹莹 蓝建中 发自北京、东京
周末的下午,走在宛平城的主干道城内街上,两边是各种餐馆和小店,树荫下人们悠闲地乘凉,偶有孩子追逐玩耍。若不是城墙上依稀可见的弹孔,很难想象这里在78年前的悲壮。
宛平城位于北京城西,卢沟桥东。78年前的7月7日,在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军挑起事端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就此爆发,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民族展开全面抗战的帷幕。
位于宛平城中心北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用时光走廊的形式讲述着从“九·一八”到“八·一五”这14年间战争的惨烈和日军的罪行。五千年的文明,在那场战争中被践踏蹂躏,大量见证历史的文物或被掠夺,或被毁损。而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文物掠夺,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后就已开始。
派遣各种探险队搜集中国文物
由于历史原因,日本人对中国的古物字画等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入侵中国后就开始疯狂掠夺中国文物。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日本将司令部设在北海静心斋,大肆抢掠北海文物,万佛楼内大小1万尊金佛被悉数掠走,敦煌发现的4万件古代文书中,约一千卷流入日本。
在抗日战争开始前,日本人就派遣了各种探险队搜集中国文物,战争期间更是疯狂掠夺。1937年后,日本不断轰炸中国文化机关,抢掠和焚烧中国文物,直至战败。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开展对日本侵略者破坏、掠夺文物的调查统计工作。1946年,委员会京沪区办事处组织编制了《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2012年首次正式出版发行。据记载,从甲午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掠夺的中国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书画、古籍等各类文物至少15245件。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告诉记者,1945年后中国陷入内战,日本侵华造成的损失统计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因此这些统计数字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从一些典型的事例,可以还原侵华日军对中国文物掠夺的部分历史。
北京有着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胜古迹和文物,为避战祸,国民政府在战前就把包括故宫所藏在内的北京大部分珍贵文物南迁,但留在北京的文物在沦陷时期仍遭巨大破坏。
据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战后报告,故宫损失文物共计2953箱,被征用铜品2095市斤,另有铜缸66口、铜炮1尊、铜灯亭91件;此外,还搬走和毁损众多书籍文献。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也被掠金石古物数百件。其中北大图书馆藏的《俄蒙界线图》于1911年调查绘制而成,极为珍贵。当时日本文化机关的桥川时雄得知这幅图后,向北大图书馆提出借阅要求遭拒。1937年8月,自称东方文化研究会的数人,乘坐日本宪兵军车来到北大图书馆,要求讲解这幅图,并强行“借”走,至今下落不明。
北京房山周口店遗址是中国主要古人类文化遗址,1929年12月,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现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此后经过不断发掘,又发现了大量的“北京人”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等。1941年为了使“北京人”化石不被日军抢走,当时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胡承志和吉延卿奉命将北京猿人骨化石装箱,移交给即将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海军陆战队。但是运送骨化石的专列在秦皇岛被日军拦截,“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不知去向。
与“南京大屠杀”同时进行的文物大洗劫
战前,北平故宫博物院等处的大批文物被迁至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南京公私文化古物横遭劫难,损失巨大,其准确数量无法统计,但从一些事例中可见一斑:国立中央博物馆筹备处损失古物1679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损失标本1052箱,其中包括考古组的人兽骨、陶片等标本954箱;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被抢去众多古物和字画等,包括殷墟龟甲骨兽骨、敦煌经卷和壁画等;南京普德寺的500铁罗汉中,有3尊被盗往日本;朝天宫屋脊的吻鸱被拆去……
当时身陷南京的国人目睹了日军对中国文物的掠夺。时任国民党军营长的郭歧在《陷都血泪录》中写道:仇英的山水画,赵子昂的马,董仲舒、陆润痒的字画,岳飞的亲笔题字,八大山人的字画,古版《西厢》,古官宦的瓷器及历代的各种瓷瓶古物等,平常人不容易看到的传世之宝,如今散乱于市,遭日军搜罗劫掠。
当时日军官兵、记者的日记,也确证了日军对南京文物的洗劫。时任日本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上村利道大佐,在1937年12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南京城内有学术价值的贵重物品,被愚昧的士兵们搜寻掠夺,一件件地被毁坏。”侵华日军老兵山田仁曾回忆道:“去过难民区……盯上了城里的石狮子,偷来后捆包起来送往日本,是送给哪个大人物的。”
据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的随军记者浅海一男讲述,某报记者白天出去采访,晚上回来时就怀抱着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读卖新闻》的特派记者小俣行男还以自己的亲历亲闻揭露了日军将唐玄奘顶骨舍利盗回日本一事:1941年11月,日军在南京中华门外修建神社时发现了唐玄奘的佛骨,谎称要将佛骨全部移交给汪伪政权,并举行了移交奉迎仪式,但事实上暗中将部分佛骨盗往日本。
大批珍贵殷墟文物被劫往日本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以及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抗战期间,日军对河南的文物进行了不择手段的破坏和掠夺。但这些文物损失的数字因社会长期处于动乱之中而未能详细统计,只能通过少量文献资料和部分亲历者的回忆来了解部分情况。
从1928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前后对河南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殷墟考古工作也被迫停止,从此殷墟就开始遭受日本的掠夺。从1938年至1943年间,日本各研究团体和侵华日军,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并将大批珍贵的商代出土文物劫往日本。
1938年6月,日军合井部队捏造罪名,查抄开封大收藏家冯翰飞的住宅,劫走唐代吴道子山水画一幅、清代山水大家王石谷山水画一幅、清代戴醇士山水画一幅和宋画《儿童戏水图》一幅。
日军在河南的巧取豪夺远不仅于此。据河南省立博物馆1942年“赠品登记”记载,一年之内,日军就以各种名义向博物馆索要各种珍贵拓片278张,其中包括“刘根造像碑”拓片、魏志拓片和隋志拓片等。
1944年4月,日军进攻豫西渑池县,大肆抢掠民间财物和文物,包括宋马远的《山水中堂》、董其昌的《山水》、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的《山水》和书法、曾国藩对联、民国书法家于右任书法等字画,以及多部志书和古琴等文物四十余件。
日博物馆不介绍馆藏中国文物来源
据《朝日新闻》报道,中国民间团体从2014年开始要求日本政府归还“鸿胪井碑”,并道歉赔偿。今年6月,该团体已用邮寄的方式,向东京地方法院、海牙国际法庭就此事递交了起诉书。
鸿胪井碑又称为“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一块宽3米,高1.8米的石碑,公元714年设立于现在的辽宁省旅顺。鸿胪井碑见证了唐朝册封管辖东北的过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东归学习盛唐的往事,记载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对中国东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日本防卫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的资料,1908年,日本军队将鸿胪井碑从曾是日俄战争激战地的旅顺搬到日本,作为战利品献给明治天皇。宫内厅指出,现在鸿胪井碑是作为国有财产放置在皇宫的吹上御苑中。
据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45年呈交教育部的《我国历年被日本掠夺文物清册》记载,日本公开收藏掠夺来的中国文物的公私机关有东京帝室博物馆、东方文化研究院精度研究所等63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文物有骉氏编钟,战国式铜壶,殷墟出土的白陶、彩陶,居庸关石刻等501类,此外还有大量文物被私人收藏者收藏。
记者就曾参观过位于东京的根津美术馆,北齐和唐代高大精美的佛像成排摆放在美术馆一层大厅,位于二楼的一个展室里,全部是商周时代成套的青铜器,而一尊明代的铁观音像则被放置在庭园里任凭风吹日晒。
不过,与日本境内其他博物馆一样,这些馆藏的中国古代顶级文物是如何到达日本的不得而知,也没有看到过有博物馆介绍来龙去脉。
资源篇:“以战养战”疯狂掠夺中国资源
“七七事变”后,日本在华绝大多数调查活动都是与军事工业直接有关的矿产调查,而对于地下水、地层古生物等基础地质调查则很少,显露出日本人的野心。比如1938年-1941年的开滦煤矿调查、1939年-1941年的大同煤矿调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记者 邓媛 发自北京 日本侵略者当年对中国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的掠夺,是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从宏观层面上看,日本侵华期间掠夺的资源很难有确切完整的统计数据,但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均已说明:在日本军国主义海外疯狂扩张的时期,中国的土地上遍处是侵略者涸泽而渔的掠夺痕迹。
“特务部”遍查中国矿产
日本全面侵华之后,推行“以战养战”政策,把中国作为其太平洋战争的大后方。
研究显示,到1941年,日本在各国对华投资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比重高达70%以上。这些投资,有的是以向大财团借款投资而成,有的是通过假中日合资企业而为,目标主要是在华开发日本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即中国的矿产资源。起初,大财团在华积极经营主要出于盈利目的,后来,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推进,各大财团被绑上战车,其活动完全服务于日本侵华大战略。
据日学者大石嘉一郎1994年出版的《日本帝国主义史》中披露,至1945年,日本企业在中国的资产占据了日本企业全部在外资产的76%。而从地域的排序来看,20世纪前半叶日本对中国资源的侵占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两地合计占日本企业全部在外资产的52%;台湾和华中华南地区则分别约占比9%左右;四地日企财产总金额高达2500多亿日元。
事实上,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便开展了对我国东北的地质调查。“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在东北成立的满铁地质研究所以“北支派遣杉山部队特务部地质调查队”、“中支派遣军特务部”的名义,对我国关内沦陷区的向山硫铁矿、安徽当涂铁矿、河北龙烟铁矿、海南岛石碌铁矿及其他很多地区的矿产资源都进行了地质调查。
绝大多数调查活动也都是与军事工业直接有关的矿产调查,而对于地下水、地层古生物等基础地质调查则很少,显露出日本人的野心。比如1935年的华北经济调查、绥远资源调查,1938年-1941年的开滦煤矿调查、1939年-1941年的大同煤矿调查、1940年-1941年的山西汾河流域石膏调查等。
到了侵华战争后期,日本还对中国的稀有和放射性矿产进行调查。1943年,日本驻汪伪大使馆北平事务所,在华北对稀有元素矿产进行地质调查,;1943年-1944年,日本针对我国五原、包头、集宁及武安等地区的稀有元素矿产进行了地质调查……
在如此种种“精查”基础上,日本人开始了对华矿产资源的掠夺式开采。
“最缺什么,就从东北掠夺”
据中国已故经济学家朱邵文的研究,日本侵略者自1932年建立伪满傀儡政权后,初期发展建设交通运输业,而后便逐渐向钢铁和煤炭方面转移。南满铁道公司先后成立了满洲电信电话公司、满洲炭矿股份公司、满洲石油股份公司、满洲矿业开发公司、满洲林业、满洲轻金属等一系列公司。
1937年,日本在伪满制定施行第一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其后又对计划进行了二次修改扩充。修改后的计划将工矿业部门的规模从原定计划的12.24亿日元,增加到了49.9亿日元,重点放在了钢铁、煤炭和液体燃料的增产方面。
“日本侵略者完全把中国东北当作它的殖民地来处理。战时,它一切按自己意愿行事,最缺什么,就从东北掠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卞修跃表示。据卞修跃研究,日寇掠夺中国矿产时,劫掠了1500多万名关内劳工为其工作,这些劳工工作条件很差,死亡率很高。
正是以中国劳工的生命为代价,大量中国物产资源源源不断地落入日寇手中。日本学者浅田乔二在著作《1937-1945年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中披露,侵华战争期间,从华北地区出口到日本的以制铁用强粘结煤为主的煤炭供应量逐年增加,以1939年的供应量为基数100,1940年上升到123,1941年又上升到144,相当于日本当年煤炭进口总量的80%以上;中国运往日本和满洲的铁矿石出口量也逐年增加,以1939年的供应量为基数100,1940年上升到198,1941年又上升到366,1942年更大幅上升到548……
“毫无疑问,这些资源对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极大的物质支撑。”卞修跃总结道。
东北中南区的森林被砍伐净尽
为了把掠夺资源输向日本、满洲,日本人同时加大了对林业的砍伐。
东北沦陷前后,日本对东北森林的砍伐几乎都与修建铁路区域有关。在日本攫取铁路修筑权的同时,一般会驻兵保护铁路沿线资源的开发。铁路修建本身需要消耗大量木材作枕木,铁路沿线林场的经营往往也由铁路部门负责,铁路建成后又负责运输周边木材。为了防御抗日力量和其他武装,铁路沿线及周围的浓密森林往往被砍伐一空。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战争局势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需要加大力度造船舶、修铁路,这时对木材的需求量陡然提升,对华掠夺也走向了极端的应急掠夺。
根据“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的《满洲国史》中的数据,1942年,日本侵略者在大量生产的森林地区和新规划的地点都铺设了森林铁道。直到战局扩大,铁路资材出现困难时才结束,铁道总共延伸达到1440公里。
日本的掠夺对中国森林资源、特别是东北的森林资源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显示,20世纪日本进入东北时,东北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龙个沟山脉、完达山山脉等东部山岳地带及大小兴安岭山脉一带,尚还蕴藏着丰富的针叶林和阔叶林。日本退出东北后,东北中南区的森林已经砍伐净尽,躲过浩劫的森林仅位于大、小兴安岭本干山脉、长白山脉等东、北部国境一带。这些地区由于位置偏僻、区域广阔、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林木生产和搬运都比较困难而躲过一劫。
日本曾在1937年编写的《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纲要》中表示:“有事之际,将以开发当地资源为重点,达到自给自足,并确保日本不足资源的供给。”。
卞修跃感慨地说,“日本法西斯就是这样疯狂掠夺,以战养战。1945年,中国人是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本报记者刘硕对本文亦有贡献)
金融篇:侵华金融掠夺搜刮民脂民膏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邓媛 发自北京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直接从中国掠夺物资不过是其维系战时物资供给的手段之一。在各沦陷区,日本侵略者通过设立银行或者扶植建立伪银行,肆意发行各种军票、银行券、伪币以及各种纪念币(章)等,进一步搜刮民脂民膏。
建立伪银行、发行伪币“吸金”
国民党著名抗战将领宋哲元的外甥女李惠兰教授,曾告诉本报记者这样一个小故事:1935年华北沦陷之前,宋哲元时任平津卫戍司令。当时,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正全力策划华北五省三市“自治”,一心想拉拢宋哲元。然而,宋哲元偏偏在1935年底国民政府施行法币政策后,表示接受法币政策。这意味着,宋哲元忠于国民政府,平津在经济上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让土肥原一时气急败坏。
不过好景不长,“七七事变”不久后,平津沦陷。日本侵略者终于有机会在华北建立与其在东北相似的金融掠夺体系。
根据已故经济学家朱绍文的研究,“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年,关东军便提出了伪满傀儡政权《货币及金融制度的方针案》。随后,日本侵略者夺取了我东北四官银号,成立了伪满中央银行,发行伪币,并建立了以伪满中央银行为中心的伪满金融机构网。伪满币本是以银为本位,但1935年以后,直接与日元联系,完全转变为日元的延长和替身,形成了以金为本位的掠夺体制。朱绍文解释说,如此一来,伪满币不再和伪满境内的日元券、朝鲜银行金券相冲突,可以逐步实现日寇用伪满币统一币制的目的。
1937年12月,在华北的伪“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后,其行政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就遵照日本要求,任命伪行政部局长汪时璟等9人为筹备委员,负责筹组所谓“中央银行”。次年1月7日,汪时璟等人发表声明,宣布将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以下简称“中联银行”)。在1943年的《战时金融机关之使命》一文中,汪时璟“泄露了天机”,他写道:华北为日本“后方兵站基地,所负使命,至为重大,举凡治安之确保,农产之增收,国防上重要物资之增产,均须运用巨额资金,始可获预期之收获。而此种贷放款项,并须极力吸收存款……我金融机关须有周密之措置,以全力赴之,始克完成其使命”。
史料记载,除了伪满中央银行、“中联银行”,日本侵略者还曾先后在中国扶植了伪冀东银行、伪察南银行、伪蒙疆银行等。这些伪银行都在各自区域内发行了伪币,并以独占货币发行权,为其金融掠夺的手段之一。
强发军票、银行券等搜刮民脂民膏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还在华中、华东、华南等占领区强制发行了大量军票。早在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期间,就曾为转嫁战争负担在中国东北发行过大量的军票。以侵华日军在南京发行的军票为例,票面上,“日本银行代换券”和“日本银行”字眼被用红线盖去,改换成“大日本帝国政府军用售票”,无异于杀人犯要被杀者支付其他人的费用。
日本人也曾在华直接设立银行,发行各种掠夺性银行券。如横滨正金银行券、日本银行券、朝鲜银行券、台湾银行券等。
1939年8月,日伪“华北联合准备银行”成立不久,即大量印发没有任何准备金的伪钞“联银券”,仅在青岛就印发纸币达2800余万元。日本人强令华人各大银行认存10万元,小银行3万元,用以支付存户存款。这些伪钞是在日本刺刀下维持其“信用”的一堆废纸。但日本却用这些“联银券”充作贷款,收购战略物资棉花、矿石等。如日本交易团青岛事务所收购磷矿石需资275万元,铁矿石200万元,萤石170万元,均由日本青岛正金银行以贷款方式,用“联银券”付账。这些“联银券”既无准备金作抵押,又不断贬值,广大中国人民受掠夺之苦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些掠夺手段之外,日军还采用了更卑鄙的手段,即伪造变造我国统区的法币和抗日根据地的货币。伪造货币既可以疯狂掠夺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的财富,又可以影响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的物价,造成通货膨胀,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而更无耻的是,侵华战争期间,日军为炫耀武力,鼓舞士气,还发行了多种带有明显征服和侵略标志的所谓“纪念币”或“纪念章”。这类纪念币(章)具有货币的某些特征,如限量发行、有的铸有面值、一般由造币厂制造、设计风格和形制与货币相同等,因此也成了日本侵华劫掠的证据。
劫掠使中国民众普遍贫困化
日本侵略者在华的金融掠夺,造成了沦陷区中国民众的普遍贫困化。据日伪新民会骨干徐冽战后供认:当时,连“简单的衣食”都已有“万千同胞不能解决了。他们现在只是有一口气,在死亡线上勉强挣扎。为了延长这一口气,上焉者勉强以粗粮果腹,次焉者树皮、树叶、草根、棉花籽、观音土,不一而足。再如河南某地,已发现人吃人的事实,“吾人引为奇谈的‘易子而食’的现象,已重见于今日”。
同时,日寇的金融掠夺,令中国企业资金短缺,使中国民族工业走向衰败。资料显示,仅在华北地区,自“七七事变”以后,“除特别数种外,余皆呈衰退现象”。就天津而言,1941年度各种工业的开工率仅为“七七事变”前的47%。
自1939年起,日伪当局还曾在沦陷区多次兴办所谓“春耕贷款”,宣称为确保棉花、小麦、杂粮等农作物的生产,以挽救农村的危机和增加其军需供给。不过后来据学者考证,这一次又一次的所谓“农贷”,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实际上需要资金的真正的农民贷不到款,有些贷到款的人,不是把资金用于生产,而用于纳税、还债、还息。而另一方面,一些利用特殊地位借得大批资金的亲日劣绅,却把钱用去放高利贷了。
“种种事实都说明,日本的侵华战争完全是一场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它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全中国人民的拼死反抗,从而加速了它的失败。”中国近代史专家曾业英评价道。
“日侵华大灾难不能是笔糊涂账”
专访《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丛书》主编李忠杰
如果我们不做这些工作,国际社会问起当时中国伤亡多少人,我们就拿不出事实和证据来。子孙后代也会问,中华民族当年遭遇这么大的磨难,你们当时干吗了,为什么不记录下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黄莹莹 发自北京 近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工程陆续出版第二批调研成果。翔实的档案资料,详尽的证人证言,记录下血染的抗战历史,更有力驳斥了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的荒谬言论。
据悉,此项调研工程至今已有11年,先后有约60万人参与。全部调研成果按照统一规范和体例,编纂成《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丛书》,共300本左右,陆续分批出版,其中许多历史档案尚属首次公开。
日前,该调研丛书主编、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在北京接受《国际先驱导报》专访时指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调研丛书的出版,彰显中国政府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际社会负责的坚定态度。
历时10年动员全国调研力量
《国际先驱导报》:这个调研从2004年就开始了,当时为什么会去做这项工作?
李忠杰:10年前是抗战胜利60周年,当时我参与了纪念活动的部署和安排,组织研究相关问题。当时就遇到一个问题,中国抗战到底有多大的损失,多少人员伤亡?以前官方有一个数字,但光有数字还远远不够,得有更加确凿和详尽的资料,所以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着手进行调研的准备工作。
Q: 您能大致介绍一下调研的过程吗?
A:调研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查阅档案、资料。档案资料有抗战期间的,有抗战结束时的,也有后来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涉及许多部门和学者的研究,也包括当年的报刊所报道的内容。要求每个省都要去查,由各个省组织人力,深入到市、县调研。
我们不仅查阅了大陆各个档案馆的资料,还到台湾地区和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地查阅了当地保存的档案资料。台湾保存的档案比较丰富,因为抗战结束前后,国民政府曾经考虑索赔,成立了赔偿委员会,对战争期间的损失进行了调查,总额为559亿美元。不过这个调查是不完整的,它不包括东三省以及共产党控制的地区,也不包括台湾。国民政府当时也强调这个数字是远远涵盖不了全部损失的。原因一是统计时间仓促,二是接下来又打内战,无法好好做统计。
二是寻访历史亲历者,特别是重大事件和惨案,直接找到当年的见证者或者他们的亲属、后代了解情况,多数都做了笔录,有的还对证人和证词做了公证,因为我们的要求是能够在法律上给予证明。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我们开过很多控诉会、思想教育报告会,可是缺少法律上认可的东西,所以我们要让其在法律上能站得住脚。
Q:调研过程中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事吗?
A:在走访调查伤亡人员方面,很多省市组织的调研组深入到村子里。以山东为例,山东寻访到的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500多万,听到这个数字我开始吓了一跳。我说你们能找到这么多人吗?他们说,山东省70岁以上的老人有600多万,所以寻访到500多万是可以做到的。调研组除了查档案和民政部门的记录,还到各个村子里把老人召集起来,询问这个村子在抗战时期的哪一年死了谁、伤了谁,一个一个回忆出来。
即使这样,还是很难统计准确。一是时间久远,老人们不一定记得那么清楚;二是有些人只知道小名,比如“狗蛋”“狗娃”,很多人都叫这个小名,难免有遗漏或重复;三是有些人可能全家都遇害了,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也没人记得他们。他们千方百计进行调查、核对。因为普查的基础工作做得非常全面,所以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光这些名单,包括姓名、性别、籍贯、死亡时间和大致的年龄,就编印了整整14卷。
不光盯着数字,要用事实说话
Q:这份调研报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A:整个调研的布局是块块和条条相结合。块块就是全国各个省份的情况,多个省都成立了由党委或者省政府负责同志为首的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动员当地社科院、档案馆、文物局、文化局以及一部分高校人员等,进行大规模的调研。条条是专项问题,比如慰安妇问题,毒气、化学武器问题等,主要是邀请对这些问题有研究的专家来进行。这样条块结合,调研就会比较全面。
这项调研主要以省为单位,每个省都有一本省卷,这是A系列;其中每个省还有B系列,即市县的卷宗;专项问题是专项卷宗。此外,还有国民政府档案、八路军档案等。一共有约300本,目前已经出版了80本左右。300本书全部出版以后,还会继续完成一些专题调研。
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事实,我们把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间全国发生的一次性伤亡800名以上平民的惨案集中起来,共173起,汇编了12本。日本右翼总是说南京大屠杀遇难的人没有30万,我们不仅用事实和数字来反驳日本右翼的言论,更强调不要把眼光仅仅局限于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在中国制造的惨案远远不止于此。
Q:这个调研报告算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统的了吧?
A:关于抗战时期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非常复杂,我们研究了十年,就是试图尽可能地把这些东西搞清楚,但我们现在还没做汇总。比如文物的流失,有大规模的,也有个人的,我们很难非常准确地统计那些数据和损失,而且文物的价值有其特殊性。
我们现在的调研结果是历史上至今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的,但事实上的损失可能还不止这些。我们的调查是把事实给搞清楚,从当年的历史开始,从一个人、一个地区开始,全部调查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归类、整理,再形成调研报告。
这项调研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虽然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成果了,但是现在并没有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说明这个成果,我们也不想这样做。一是以前我们不太注重档案资料的保管问题,统计的数字可能是不全面的,不能全面反映真正的损失情况;二是研究方法不同,也会导致数字的不同,比如在不同的时间,或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计算,结果可能就不同。所以不要把眼光盯在数字上,而是要用事实来说话。
侵略掠夺给日本战后崛起打下基础
Q:有看法认为,日本从中国掠夺的资源财产对日军作战以及战时国民经济发挥了支撑作用?
A:那当然,日本占领东北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当地的钢铁、煤炭、森林、木材、军工企业等全部占为己有,作为日军的后方基地和整个战略支撑。如果没有掠夺中国的资源,日本是不可能在战争中撑这么长时间的。
到了后来,日本感到越来越困难,一是因为我们在其后方对资源供给进行多方破坏,比如铁道游击战就专门破坏日本的煤矿资源运输;二是因为日本对中国资源的开发是掠夺性的,是不可持续性的,是竭泽而渔的,疯狂的开采破坏了中国的资源,以至于到后期也难以维持他们的需要。
Q:日本掠夺的资源对其战后崛起有什么作用?
A:战后战胜国在商讨对日索赔问题时,刚开始是准备将日本的所有资产中,除了维持其正常运营的部分以外,凡是有利于其增加国力或发展军工的,都要收走。但是后来各个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导致情况越来越复杂,到1951年签订了《旧金山和约》,等于是宣布对日放弃赔偿。
1949年之前,日本对中国进行过一部分的先期赔偿,用船运送了22次物资,总价值在当时约2200万美元,这与国民政府统计的559亿美元的损失相比,简直是凤毛麟角。到后来,赔偿就不了了之了,国民党政府没有再索要,我们在中日恢复邦交时也放弃了索赔。这样的积累可以说是日本战后崛起的基础,对它的经济腾飞肯定有很大作用。日本没有赔偿,在美国的支持下很快就重新发展起来了。
给历史与子孙后代一个交代
Q:调研的过程中有哪些比较大的困难?
A:最大的困难就是这个调研晚了几十年。很多档案资料都没了,当事人也一个一个地去世了,这是最大的困难。
日军侵略造成的人员伤亡统计也很困难。首先,关于军队的伤亡,包括在战场上、在医院里,有的是受伤了送到医院去,这些很复杂,有可能有重复,也有可能有遗漏,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时期有时可能根本没人来统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国当时是什么状况?逃难都来不及,谁还去统计这个?
其次,平民有很多是直接被杀死的、打伤的,这个好统计一些。而有的是饿死的,有的是病死的,有的是被抢劫致死的,或者是逃亡的难民,这些怎么算?我们主要通过研究史料和对当地进行走访,尽力把它做了出来。
另外,保存在台湾的资料中,有一些因为保管不慎,淹过水,受了潮,已经板结了,没法硬去掀开,这也给调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Q:我们现在做这个调研的意义是什么?
A:给历史一个交代。中华民族这么大的灾难,不能是一笔糊涂账啊!不索赔也得搞清楚,给伤亡的3500万同胞一个交代,给中华民族一个交代,给子孙后代一个交代,给国际社会也是一个交代。
如果我们不做这些工作,国际社会问起当时中国伤亡多少人,我们就拿不出事实和证据来。子孙后代也会问,中华民族当年遭遇这么大的磨难,你们当时干吗了,为什么不记录下来?所以这不是一部文学作品,也不是一部通俗读物,看着好玩或者增加一些知识。这个是放一百年、五百年照样管用的,后代要研究抗战,就少不了以它为基础。我们无法要求前人那样做,但我们得为后人做事。
我们用历史说话,用事实发言,让世人了解,在这么多的血债面前,日本首相的一句道歉都如此的隐晦和暧昧,太没有悔过的诚意了。更可以让世人看到,今天日本右翼的企图所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7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实习记者黄傲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刘硕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8-02 16:34:0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和抗战老兵一起穿越70年时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