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鲁东南那片丘陵地上,这里曾经是汉初名将舞阳侯樊哙的封地,所以有一个很不一般的名字——舞阳街。不过到上一世纪,这里只是一个百十户人家的荒僻村庄。谁能想到,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里,在抗日的烽火中诞生了一个闻名四乡的京剧团,并且前后存在近四十年,上演过古装京剧以及现代京剧五十多出。
这么小的一个村庄怎么会有京剧团呢,又何以生存了那么长的时间呢?
剧团的建立要从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115师进驻我们家乡说起。住在我们村的是老四团独立营三连,军民融洽、亲如一家。八路军里真是人才济济,吹拉弹唱、能编会写的能人应有尽有,文艺活动非常活跃,这深深感染了村里的男女老少,一些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很快就加入其中,扭秧歌、跑旱船、抬司衙、踩高跷,搞得热火朝天。
最受欢迎的是那些自编自演的街头剧。做群众教育工作的周朝进等人,常常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事件编导一些生动活泼的小戏,如《保卫秋收》、《夜摸营》、《汉奸的下场》等等,不仅在本村演出,还经常到周围村庄去演。因为几里之外的沭河西岸就是敌占区,外出表演往往都有八路军武装保护。
群众的喜爱和赞扬,极大地鼓舞了剧团的信心,不断地演出也展露了剧团骨干的表演天赋,渐渐的他们已经不满足原有的表演形式,就在此时115师在苏鲁边界扶持创办了几个京剧团,于是乡亲们也把目标转向了农村少见的、比较高雅的京剧。
要演京剧,谈何容易。首先要会唱念做打,要有全套乐队,还要置办服装道具。这些都难不倒士气正旺的村剧团。驻村干部中有个“高三八”(因其1938年参军,真名高其书)曾是京剧团导演,王道理、高德福也有京剧表演基础,他们自然成为启蒙老师。这些不识字的农民,何为皮黄、何为乐队的文场武场都一概不懂,要学京剧其难度可想而知,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地哼唱、手把手地演练。耗时经年终于排练出《小放牛》、《斩京堂》、《辕门斩子》等戏,这在当时的乡村实在是难见的一景,演出空前成功。经过几年的磨练,能演的戏越来越多,不过一般都是京剧与时事小戏搭配演出。他们的演出为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密切军民关系、动员参军支前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剧团骨干:机灵好学的闫思让不仅担任团长,同时也学做导演,还是会演奏几种乐器的乐手;演员闫文轩、闫文美、闫文远俨然是当时的明星;鼓师闫文林指挥的乐队有板有眼、伴奏自如,拉京胡的闫文栋的演奏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后来曾外出做专业琴师;闫文立不仅能演武生,还是负责画脸谱的高手;年龄较长的李芳林自荐当了场务——俗称“拉椅子的”,还兼管服装……就这样,逐渐凑成了剧团的班底。
剧团的服装和道具哪里来呢?一是借,新媳妇的花衣、老大爷的皮襖、教书先生的长袍,都可以披挂上台;二是做,刀枪剑戟、旌旗帐幔,甚至袍靠冠戴,大多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手工制作的;三是买,村里把一块共用地给剧团耕种,其收益就是剧团的基本经济来源,以此购置了部分质量较高的服装和道具。
有了这样一批骨干和装备,就为京剧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抗日战争胜利、八路军离开我们的家乡之后,京剧团没有受到影响,一如既往地排练演出,为配合土改他们排演了《打渔杀家》等戏。五十年代初,趁着翻身解放兴头,京剧团的发展迎来了她的黄金时期。剧团先后排练了《薛礼征东》、《全家福》、《空城计》、《八大锤》、《玉堂春》等一大批剧目,剧团的成员也发展到四五十人。一个百户人家的小村,可用人才非常有限,但是参加剧团已成了一种时尚和荣耀,兄弟同台、父子上阵,真是盛况空前,许多人都在剧团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人员不足时,村里的主要干部都上台充当起龙套。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主要是当时群众自娱自乐的需求。战乱结束,经济改善,乡亲们对文化生活更加渴盼。
为演新戏,村剧团到邻县请来了曾在专业剧团演过几种行当的于长江老师,这位十分敬业的老人在村里一住就是五年。他平时根据排演计划和农活忙闲,轮流教练主要演员,一到秋收完毕、农闲之时,则是他最忙碌、最耀眼的时刻。在那既无收音机、更没有电视机,甚至连电都不知为何物的岁月里,乡村的漫漫长夜百无聊赖。有于老师教戏就不一样了,晚饭后乡亲们特别是年轻人都汇集到学校的大教室,或蹲或坐,先听于老师说戏,然后就是学唱。老师唱一句,大家齐声跟唱一句,窗台上放着一盏油灯,昏暗的灯光下谁也看不清谁,全无羞涩和尴尬,人们忘情地摇头晃脑、击节吟唱,是那样投入、那样陶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演唱才能和情感表达发挥到极致……这无疑是乡村的文化盛宴。教唱大约持续到11点,人们才怀着愉悦的心情和如饱如醉的满足感离开学堂。
教唱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培养新演员的过程,老师能够在齐声高唱之中听出那些优异的演唱者,如果清唱准确、扮相合适,就会被安排扮演某个角色。经过演出实践的锻炼,逐渐涌现出一批为群众认可的名角,比如:老生闫文泰、于明义、闫文习;花脸李富贵;武生、闫文勋、郁佩吉;丑角闫文柱、闫文东;老旦闫文贵等等,但旦角始终是闫文轩,无人与其争锋。
剧团真正的活动高潮是在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般都要在本村演三天,而且是上午、下午和晚上连演三场。这是村里过年的一个大事,特别是孩子们,从搭建戏台开始就兴奋不已,邀亲戚、请朋友,初一早上吃完饺子就去抢占座位。闹台锣鼓一响,周围村庄的乡亲们也都赶来凑热闹。 场地周围也引来了一些卖玩具、卖糖葫芦的小贩,剧团的演出把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整个正月,剧团还要根据上级的安排或应邀到周围村庄去演出,也曾多次到几十里外的邻县村镇演出。在五十年代末还风风火火地与另一个农村京剧团唱了一次对台戏,引来四乡观众,真可谓人山人海,原定对决三天,哪知仅演一天对手就连夜败走,至此剧团的活动已达到巅峰。
需要说明的是剧团的演出完全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外出表演也仅限于管饭和烟茶招待,她能顽强地生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文革”时古装京剧全部停演。在全国学演样板戏的热潮中,闫孝岭带领的一批年轻人努力想让京剧团东山再起,排演了“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几出折子戏,热闹了几年,终因无法与普及到户的有线广播以及电影、收音机竞争,到八十年代初,这个活跃在农村近40年的京剧团最终关闭了她的大幕。直至如今村里的人们还会不时想起那个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京剧团,说她的创立和繁荣,说她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作的贡献,说她在那困苦的岁月里给乡亲们带来的欢乐,说她给这个小村庄争来的荣耀。
不久前,笔者回乡见到了当年颇有名气的小旦闫文轩, 87岁他,已不复昔日的风采,背驼得很厉害,但一说起剧团的事,还是两眼放光,记忆也特别清晰;已83岁的老琴师闫文栋,说起当年演出的剧目如数家珍,55个剧目几乎能像背书一样说出来。他们一再嘱咐我,老剧团的人快走光了,你能写一写这段历史,让后人知道在这个小村子里曾经有一个京剧团……我不敢辜负乡亲们的嘱托,我如实记下了京剧团所走过的历程,也记下了这一串串为剧团作过贡献的名字。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8-24 10:17: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