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前,在那场抵御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我们淮安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追思那段血泪斑斑的苦难史,那段英勇豪迈的抗争史,就是为了缅怀先烈,牢记历史,不让历史重演,为了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吸取伟大精神力量,继承先烈们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把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不畏强敌,武装自卫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4个月后,也就是这一年的11月底,原在淮阴做地下党工作的宋振鼎,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遵照徐烈(张爱萍)、吴缄(吴仲超)关于“回到家乡,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建立民众抗日武装”的指示,回到淮阴,传达上述指示,并提出建立抗日民众团体的主张。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干成、陈亚昌、陈书同、吴觉、谢冰岩、孙冠吾(孙海光)、孙存楼等人,也先后从外地回到涟水、淮阴、灌云等地,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2月中旬,宋振鼎、谢
1
冰岩、吴觉、夏如爱等在淮阴城内召开由淮阴、淮安、涟水、泗阳四县代表参加的筹建苏北抗日同盟总会筹备委员会。会后,就在这个月底,李干成在涟水县灰墩小学率先成立了“涟水县抗日同盟会”。李干成任理事长,万金培、陈亚昌任常务理事。
1938年1月,淮安县、淮阴县抗日同盟会、泗阳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也相继成立。2月19日,苏北抗日同盟总会在淮阴城召开成立大会,推选宋振鼎为理事长,谢冰岩为秘书长。苏北抗联成立之后,迫切希望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争取党对淮海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于是,多次派人外出找党。3月下旬,陈书同去武汉,找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董必武接见了他。陈书同提出要求党组织派干部到苏北淮海地区领导抗日斗争。董必武指出,苏北地处抗日前沿,可能很快沦入敌手,要抓紧时间组织动员人民,只要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就有办法抗战到底。董必武还对陈书同说,武汉也很缺乏干部,派不出干部去苏北,苏北离山东近,你们可以和山东党组织取得联系。5月,苏北抗盟又派宋振鼎、陈书同等人到邳北、派孙存楼、张惠礼等人到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去找党。最终,在这年秋天,由李干成、孙冠吾、朱慕萍、陆亚东在国民党五十七军一一二师中的中共地下党李欣的帮助下,到鲁南沂水县王庄找到了中共山东省委。随后,中共山东分局派杨纯、江彤、张芳久、高兴泰等同志南下,组成苏皖特委,领导苏皖抗日斗争。1939年春着手重建淮阴党组织。淮安人民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如虎添翼,抗
2
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1939年3月1日,从徐州和从连云港登陆的日本侵略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淮阴、涟水等城市。韩德勤的第二十四集团军和省直机关,一枪未发,连夜逃出淮阴城。从此,淮海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陷入了漫长深重的民族灾难之中,两万平方公里的淮安大地,成了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当苏北大小城市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之后,地方土豪劣绅和汉奸土匪相勾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富有革命传统、英勇智慧的淮安人民,不畏强敌,纷纷组织起来,挥起枪杆,武装自卫。当时,坚持地方斗争的吴觉、张芳九等同志,为了抗击日本侵略军,千方百计组织武装。吴觉自己从苏州搞回七支步枪。由于抗日人心所向,很多开明士绅,听说吴觉组织武装抗日,都自动献出家中防匪自卫枪支,也有的主动捐款买枪支持吴觉抗日。在很短时间内,就筹集到40余支枪。3月中旬,淮海地区第一支抗日民众武装“淮阴县抗日义勇队”在淮阴县张圩成立。吴觉任总指挥,张芳九任参谋长,谢冰岩任秘书长。义勇队成立之后,很快发展到200多人。他们在淮阴广大农村,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坚持地方武装斗争,到处打击敌人。5月初的一天上午,他们派出两支小分队,直扑杨二庄和西坝的汉奸武装,经过20分钟战斗,击毙两名维持会长,缴获20多支枪和大批子弹,首战告捷。同年3月12日,以李干成为队长、陈亚昌为政治指导员、林士钧为副队长的“涟水县抗日义勇队”成立,并于4月5日,在涟水县时码乡鲁渡打响了涟水抗日第一枪。
3
这天上午,一个班的日本兵押着百余名老百姓在鲁渡修筑公路。李干成决定伏击这批日本兵。他带领义勇队隐蔽接近敌人,首先对空鸣枪,疏散民工。日本兵听到枪声,慌忙沿公路往连水城方向逃窜。在离鲁渡约一公 里处进入了义勇队的伏击圈。队长李干成一声令下,枪声大作,5名日本兵倒地,剩余日军向鲁渡以东落荒而逃,后来在涟水城一个中队日军的增援下,才得以逃回涟水城。这两次战斗规模虽然都不大,但在苏北抗日战争史上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这两次战斗是在日本侵略军的魔爪刚刚伸进淮海地区时发生的。它告诉人们:日本侵略军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这对打击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人民抗日勇气和信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此以后,在苏北淮海大地上多至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少的只有几个人的地方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整个淮海大地从运河两岸到东海之滨,到处都是我抗日健儿英勇杀敌的战场,到处都成为埋葬敌人的坟墓。当时,活跃在淮海地区的地方抗日武装很多,比较出名的有:涟水县第七区区长兼常备独立中队队长薛华甫率部200多人,接受改编,组成“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九团”。林士钧、王伯谦领导的“涟水县民众抗日救国独立营”与李干成、陈亚昌领导的“抗日义勇队”合并,改名为“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八团”。后来八团和九团汇合,成立“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三梯队”,对外称“淮河大队”,吴觉任大队长,万众一任政委,陈书同任副大队长兼八团团长,薛华甫任副大队长兼九团团长,
4
共有500余人。还有赵心权领导的“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汤曙红、张克辛领导的“东灌涟抗日自卫队”(后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第三团)、许宝延领导的“泗州大队”、许海岚领导的“第五大队”、韩 月波领导的“青年大队”、蔡玉辉领导的“宿迁大队”、叶道友、吴海峰领导的“运河大队”、夏如爱、史文煜领导的“泗阳、宿迁、沭阳三县边区联防抗日自卫团”、钱沛三领导的“云台大队”、刘曈领导的“刘曈大会”、黄驭领导的“黄驭游击队”等等。他们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和地方反动武装,凭着坚定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没有武器从敌人手中夺,没有给养依靠人民群众支持,没有根据地自己创立,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为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贡献。
二、不畏强敌,英勇作战
在抗日战争期间,淮海地区地处敌、顽、我三方争斗中心。这个地区既是日本华北派遣军和华中派遣军向中国内地推进的结合部,也是国民党第三战区和第五战区对我华中、苏北根据地进行合击的结合部,同时,还是我八路军和新四军抗击日寇、粉碎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结合部。这三个“结合部”,就决定了这个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也决定了这个地区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日本侵略军在开辟华中战场并站住脚跟以后,又积极开辟豫西战场,以20万兵力发起“枣宜战役”,向内地四川逼进。在这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蒋
5
介石不积极与日本侵略军作战,而是虎视眈眈,把主要兵力用于对我华中、苏北根据地的进攻,妄图一口吃掉我新四军。毛主席、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地做出决策:“八路军到达华中后,争取控制苏北。”“新四军尽全力发展苏北,建立以苏北、皖北为中心的华中敌后根据地。”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1940年9、10月间,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一万三千余人从太行山来到苏北,首先开辟建立淮海抗日根据地,沟通苏北抗日根据地与皖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从此,苏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揭开了新的一页。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说:苏北有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有黄克诚部的南下,这就标志着我军把脚伸进了日、伪、 盘踞的中原、苏皖、苏北淮海地区。一万三千人马的八路军主力成了这片土地上的中流砥柱,这也是我军在“皖南事变”后能够迅速建立起新四军军部的坚实的组织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与苏北淮海地区地方抗日武装的联合作战,才有了淮海大地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到达苏北淮海地区以后,遵照华中局和刘少奇同志关于“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指示,把一部分干部“化”到地方,以利充分发动群众,以主力为骨干,带动和培育地方武装,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系,军民团结一致,对日、伪军 展开殊死斗争。黄克诚率部东进淮海打的第一仗是翰林庄战斗。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击毙顽军副旅长鲁洛深,俘参谋长以下百余人,为建立和发展淮海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6
1941年,苏北敌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斗争十分艰巨残酷。此时,日本侵略军的行动重点已经由华北扩展到华中。他们集中主要兵力向我华中苏北根据地发动猖狂进攻。日寇华中派遣军第十一、
十三兵团共十四个师二十一万兵力,加上伪军近十万人,全部用于对我作战。我淮海广大军民,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依照情况,灵活使用兵力,充分发动群众,依托有利地形创建根据地,组织民众武装,扩大军队,不打硬仗,多打小胜仗,振奋士气,影响全国的游击战方针,发扬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传统精神,勇敢顽强,奋力抗战。先后打了郑潭口战斗、大胡庄战斗、朱家岗战斗、刘老庄战斗、程道口战斗、高(沟)杨(口)战斗、车桥战役、两淮战役等上百次战斗,谱写了一篇篇英勇豪迈、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特别是1942年11月到1943年11月这一年中,苏北淮海地区的对敌斗争极其残酷。“扫荡”,反“扫荡”;伪化,反伪化;蚕食,反蚕食;安据点,拔据点,拉锯式的战斗打了812次,平均每天都有2-3次战斗,拔除据点91个,每3-4天就要拔除一个据点。击毙日伪军2013名,伤2527名,俘2129名,缴获各种枪支2312支,枪炮弹药29194发,手榴弹1829枚。淮海地区反“扫荡”的胜利为发展巩固淮海抗日根据地,为我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进而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三、牢记历史,捍卫和平
七十年过去了,但是,淮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了保卫家
7
乡,为了民族解放而光荣献身的英雄儿女。淮安人民清楚地记得:
1940年10月的一天,从沭阳、涟水出动千余名日军,兵分三路对我六塘地区进行合击。我八路军某部七连,在杨口地区担任阻击任务。
在激战中,七连战士子弹打光了,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朱连长被七名日军包围,他的左臂被日军砍掉,用一只右手同敌人拼杀。最后,他从敌人的手中夺得一枚手榴弹,用牙齿拉响导火索,与七名日军同归于尽,迫使日军狼狈退却。
1941年4月26日,新四军某部二连进驻苏嘴西北大胡庄。当夜,被8倍与己的日军包围。二连指导员与敌人展开血战,共毙伤日伪军100余人,终因敌众我寡,副营长巩殿坤、连长晋志云等82名勇士壮烈牺牲,只有一名重伤员幸存。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某部二连,在淮阴县刘老庄遭到1600余名日军合击。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的指挥下,英勇抗敌,从拂晓战斗到黄昏,先后打退敌人的六次冲锋,击毙日军170余人,伤300多人。最后弹尽粮绝,82名勇士壮烈牺牲。
1945年9月5日,淮阴城解放的前一天,新四军二师副师长兼十旅旅长刘震,向淮阴城守敌潘干臣发出最后通牒,郊区一位菜农张老汉主动请缨当使者。张老汉带着通牒信件进入城内,被潘贼当即处死。“打进淮阴城,活捉潘干臣,为张老汉报仇”的口号声立即响彻淮安城上空。6日下午2时,攻城战斗打响了。负责攻击南门的师特务团战士徐佳标,刚从云梯攀上城头,双手被敌人砍断。这时
8
他发现离他不远处的一个射击孔内直冒火花。为了给战友们消除威胁,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双臂艰难地向射击孔移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了敌人的射击孔,让战友们迅速攻入城内。战斗结束后,
二师党委追认徐佳标为“淮阴战斗英雄”,将英雄献身的城门命名为“佳标门”。1985年,为纪念淮阴城解放四十周年,缅怀徐佳标等先烈的丰功伟绩,淮阴市人民政府在英雄献身的地方修建一座“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
淮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有一位国际友人曾经和淮海人民并肩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在苏北抗日战场上。他就是荷兰籍的德国共产党员、一位有威望的作家兼记者汉斯·希伯。1941年5月,正是战火纷飞苏北根据地处于极端艰难的时候,希伯携夫人秋迪来到苏北解放区,受到刘少奇、陈毅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希伯到了解放区,参加群众集会,发表演说,发表文章,积极宣传抗日,他写了一本《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他还购买募集大批药品和医药器材支持新四军。不幸在这年9月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淮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从1939年3月到1945年9月,日本鬼子在淮安盘踞6年零6个月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制造了多起惨案。在这6年零6个月中,淮安地区被日军杀害的人民群众达4万余人,伤残1.2万余人,被烧房屋43万余间,被抢粮食81万余石。盱眙大屠杀、盐西大屠杀、血染大胡庄、血洗钱老庄、双沟惨案、
9
赵庄惨案、莲花惨案、朱舍桥惨案等等,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
淮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这6年零6个月中,日本鬼子在涟水一个县就杀害无辜平民3585人,烧房5.14万间,抢粮50万石。
日本鬼子把中国人不当人,用枪杀、刀刺、火烧、活埋、下油锅、投水牢、狼狗咬等酷刑残害百姓。1939年8月11日,尹西乡的王成林、桑鸭子、金小二、刘志久、王怀伦、王志荣等人,被日本鬼子抓进涟水城,放狼狗撕咬,其中9人被活活咬死。游击队员吴培信被俘后,被绑在树上,吴培信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敌人先将他的舌头割掉,再砍掉两只膀子,最后剖腹掏心,炒熟下酒。五年前,笔者在参与编写《群英谱》一书时,在采访中,家住市区北门桥旁的一位王大爷告诉我,在日本鬼子占领淮阴时,北门桥附近的居民经常在夜间睡梦中被“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惊醒,接着就听到嘭嗵、嘭嗵物体的落水声。这是日军把受害群众用铅丝捆绑起来,再绑上石块,从北门桥上扔下河的惨景。据统计,像这样被投河溺死的群众不下五百余人。1941年7月24日,日军在涟水岔庙一带推行伪化,在钱老庄一个村庄杀害群众48人。赵怀贵、戎学高、李怀珍、施一珍、桑长珍、桑余珍、顾老太等七家人被杀绝,“无村不戴孝,遍地葬新坟”的惨景永远留在淮安人的记忆中。
七十年过去了,那段刻骨铭心、永志难忘的岁月,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当年淮海军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英雄壮举,那些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们, 我们永远怀
10
念他们。七十年后的今天,战争的火焰并没有完全熄灭,世界还很不安宁,特别是在日本国内,以安倍为首的一小撮右翼分子,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还在妄图为那段历史翻案,还在极力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因此,我们还不能说已经永远告别战争灾难,还不能说世界已经太平,还不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为了永远不要战争,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永远牢记我们的民族和先辈们曾经经历过的那段空前劫难,把爱国主义激情深深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发扬当年淮海人民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前仆后继,舍身忘死的牺牲精神,为捍卫和平正义,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8-01-13 11:17:0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南通公安在反清乡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铭刻在常州大地上的历史(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