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
余姚和全国其他国民党统治区一样,政治形势也比较好,当时许多青年纷纷要求加入抗日行列,寻找一个合法的组织。
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顺应抗日历史潮流,成立了浙江省战时政治工作队(简称政工队)。
由此,政工队成为青年参加抗日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当时,中共浙江省委正确分析了全省形势,按照中共关于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方针,充分利用这一合法形式,动员许多党员和进步青年支持和参加政工队,并尽可能地争取领导权,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抗日战争初期诞生的余姚战时政治工作队是中共余姚地下党培育和领导的一个革命战斗集体。它利用公开合法的组织形式,开展革命活动。在短短的三年中,广大队员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整个县的抗日救亡运动。
余姚政工队应运而生
1937年,“七·七”卢沟桥的炮声震醒了中华民族。中共中央在7月15日发出国共合作宣言,率先提出“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发出“抗日战争胜利万岁!”、“独立自主幸福的新中国万岁!”的口号。
余姚进步青年熊达人、陆鸿鹄和就读于上海麦伦中学的俞震以及由上海返乡的工人马青等,先后冲破国民党军警重重封锁和阻挠,奔赴延安。
这时,从汉口旅汉公学回姚隐蔽在历山家乡的共产党员陈小平(陈尔康)开始在乡下进行活动。他积极联系大革命时期的党员(当时都已失去联系)、进步人士,在自发组织起来的青年游击小组中做宣传工作,还经常到余姚城里与童泉如、姜枝先等进步人士一起研究余姚时局,催促流亡在上海的郭静唐回姚,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共同打开余姚的政治局面。
当时,全省的党组织已经恢复,宁波地区建立了中共浙东临时特委(简称浙东临特),各级党的组织有力地推动着浙江的抗战形势。1937年底,黄绍竑任浙江省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他顺应抗日的历史潮流,作出了一系列进步的抗战措施,1938年初,把各县由县党部操纵的抗敌后援会改组为由政府联合各界组织的抗日自卫委员会(简称抗卫会),并在共产党员的帮助下,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基础,颁布了《浙江省战时纲领》,2月,又提出了组织战时政治工作队。这些措施直接影响着余姚抗战形势的变化。
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余姚政工队是1938年3月17日成立的。
余姚县长林泽根据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的命令,于2月23日公告招收县战时政治工作队队员。3月17日成立战时政治工作队,县长林泽自兼队长,郭静唐任副队长(后任队长)。
1938年3月,随着全县抗日运动的开展,中共浙江省临委派中共浙东临特王平(高志清、王文祥,党员)通过在镇海教书的党员施若愚来姚工作,又通过陆飞(施是陆的老师)找到陈小平,经过了解,恢复了陈小平、黄月樵等人的党籍,并与陕北回来的党员熊达人、俞震接上了组织关系,又吸收了陆飞入党,使政工队内的核心小组由非党组织成为党的组织。
从此,余姚的抗日救亡工作,由前一阶段几个党员和积极分子的个别活动,成为由党领导的组织活动。
在两年多时间里,政工队成为由中共党组织领导和掌握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最盛时期,政工队共有队员100余人,分成6个区队,在乡村、山区、盐场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发动和秘密发展党组织工作。
组织领导茶民斗争
1938年底,政工队四区队进驻大岚山山区以后,在发动山民成立救亡室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十分关心山民生活。这年由于灾荒,茶叶减产,又由于战祸,茶叶、山货滞销,商人由此压价,原一斤茶叶换三斤米,压为斤茶斤米。到次年上春,情况更加严重,山民贫病交迫,在死亡线上挣扎,饿死人的情况持续发生。
党为解决群众的生计问题,于次年3月,开展了一场“提高茶价,平抑米价,反对操纵囤积,救济山区人民”为中心的请愿运动。政工队四区队在队长朱孚若(朱之光)带领下,深入山村,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发动。
行动这一天清晨,队伍从南岚大俞村开始,各村鸣锣为号,沿途高呼“提高茶价,反对牟取暴利”、“平抑米价,反对囤积居奇”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抗战口号,浩浩荡荡向县城进发。
队伍到南门头时,遇到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警察和保卫团的阻拦,请愿群众一面与之评理,一面组织突击队冲破阻拦,县政当局在郭静唐等推动下,接受与请愿代表谈判。山区谈判代表悲愤地诉说了山区灾情,控诉了奸商乘机操纵茶价、抬高米价的不法行为,他们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终于达成了“提高茶价,规定茶米比价,茶叶由政府设法销售;致电省府,调拨粮食,救济山民;减少租税,取缔奸商;动员民众,共同抗日”的协议,斗争取得了胜利。
拆除余姚县城墙
在谭家岭村附近的茶山上,有一个“瓜瓞亭”,矮小的门洞,逼仄的空间,再加上连通左右两侧的茶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只是一座不起眼的石桥而已,而这正是当时的“南门头”。
记者“百度”一番,发现跟“瓜瓞亭”这三个字相关的资料也几乎寥寥,如果不是当地政府的修缮工程开工,也许这三个字会像它已经经历过的岁月一样,继续静卧在茶山之上。
这座小桥一般的建筑,几乎被当地村民当做行走两座茶山之间的捷径,看上去就像农家老宅院墙一般普通,但其实它是一座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姚城城门。记者注意到,尽管经过了近五百年的风雨侵蚀,刻在瓜瓞亭内壁上的几个字依然清晰可辨,东侧刻着“忠恕廉明”,西侧刻着“孝义仁和”。在历史上,它的建成和迁移,都跟日本人入侵余姚县城有关。
余姚县是明代抗倭的重镇,建有南北两城,城墙坚固。当时侵华日军兵临余姚城下,破城已经不可避免。
为了避免城墙和城楼上的城防设施被日军利用,同时也为了方便城内百姓躲避日军的空袭疏散,在1937年到1938年间,余姚的城墙和城楼都陆续进行了拆除。
根据史料记载,政工队利用国民党省主席黄绍竑和三区专员贺扬灵来余姚视察的机会,取得国民党县长林泽的同意,发动群众拆除城墙,动员了社团团员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参加拆除城墙的劳动。政工队员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使群众认识了拆城墙的战略意义。因此,群众都踊跃参加,劳动热情很高,拆墙的进度很快,经过短短几天突击,就全部完成了。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2-27 14:57:3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杭州十四年抗战:浩气壮湖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