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战争中的六安
2017-10-20 16:40:44  来源:邓典厚 蒋二明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战时期,六安经受了抗日战火的洗礼,并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口和物质资源、民众得到土地革命锻练的良好政治基础,成为国共两党都重视的重要地区,安徽暨大别山区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指挥中心和活动中心,各类建设人才的重要来源地;六安军民积极抗日、支前,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日军侵犯皖西经过及其滔天罪行

  1.抗战前及抗战时期六安地区概况

  抗战前及抗战初,六安市现辖区域分属安徽省第三(区署设六安)、四(区署设在寿县)行政督察区。1938年7月,寿县、霍邱县由第四行政督察区划入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12月改称第二区,区署先后设在立煌、六安。第二行政督察区辖现属六安市的六安县(今划分为金安区、裕安区)、立煌(今金寨县)、寿县、霍邱、霍山、舒城6县,另辖合肥、岳西2县。属现六安市境的6县总人口数,1928年2468570人,1932年2927148人,1936年2902456人,1940年2817337人,1943年2388892人。1943年与1936年相比,人口绝对数净减513564人。

  六安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水源充沛,水质优良。境内有木本、草本植物3800多种,各类水陆栖生脊椎动物500多种。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和1400余种中药材,粮、油、棉、麻、茶、茧、板栗、肉禽、羽绒、水产等产量多数居全省第一。而且幅员广阔,地形复杂、险要,大别山主峰及多座高峰均在市境,是开展抗日游击战斗的理想场所;六安历史悠久,传统优良,人民群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得到空前的组织发动,政治基础好,人民勤劳善良,劳力、兵源充足,是招兵练兵屯兵养兵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好地方。所以国共两党都重视皖西和大别山地区的工作。

  2.日军侵犯皖西概况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阴谋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日本就派间谍深入六安内地,收集各种情报,绘制军事地图。从1937年冬开始,日军飞机经常至皖西轰炸、袭扰;1938年夏,日军地面部队入侵皖西,各县区均受侵害,其中寿县县城及沿淮地区、淮南铁路沿线长期被日军占据。

  当时六安境内驻军先后有桂系第十一、二十一集团军(共辖第七、三十一、三十九、四十八、八十四军),川系第二十军一部,徐源泉部第十军,第七十七军(原西北军)、第五十一军(原东北军)、第七十一军(黄埔系),省保安第九团、八团、一团、二团、四团、五团,安徽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一路、第二路一部、第六路军,以及皖北行署部队、第二和第三行政督察专署部队,各县、区自卫军(自卫队)以至各乡镇自卫队等地方武装。

  日军侵略皖西主要发生在1938年夏、秋天的武汉会战时期。武汉会战,日军前后共投入了12个师团40万人,并有航空兵和海军舰队参战,而中方投入的正规军共有120多个师近110万人。这是抗日战争第一阶段,也是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首次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内,双方动用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进行的一场重大战役。当时由大别山北麓参加武汉会战的日军第二军辖第三、十、十三、十六师团和一个骑兵旅团共十余万人,其主力沿合肥、六安到商城、潢川、信阳公路向西进攻,而以舒城至霍山、苏埠和寿县至正阳、三河尖沿淮一线为南北两翼,掩护其主力西攻。

  六安各地沦陷日期:1938年6月4日寿县及正阳关沦陷,6月8日舒城失陷,8月29日六安、霍山分别沦陷,霍邱沿淮一带也受到侵袭,9月2日叶集和金寨北部沦陷,1943年1月2日金寨沦陷。

  3.日军在皖西罪行及六安损失

  抗日战争时期,六安各县区均受日军侵害。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仅在1940年4月12日,日军第三次攻陷寿县城时,守城官兵伤亡1700余人。日军进城后烧毁民房数百间,屠杀居民3000多人。1943年1月2日,突袭大别山核心区的日军在金寨茅坪集体屠杀军民562人,在金家寨市区杀害群众100多人,将金家寨到古碑冲的二十五里长街付之一炬,并抓走挑夫1000多人。日军在杨家滩一带炸死、炸伤群众五、六百人,许多集镇变为一片残墟,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日军在侵占皖西期间,肆意残害人民,奴役百姓,疯狂掠夺,给六安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六安市直接死亡人数32449人,间接伤亡181960人,另有70万人口因黄河花园口决堤而成为灾民;抗战时期六安人口绝对数减少50多万人。社会财产和居民财产损失756427040元(按1937年7月价)。全面抗战爆发前,皖西各项建设事业逐步发展,到1937年社会经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如粮食产量在1936年是59.65万吨,抗战爆发后产量锐减,1944年只有33.03万吨;1938年境内公路建有19条,总长971.4公里,而抗战期间境内公路破坏殆尽,中断交通7年多。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破坏了中国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给六安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影响了几代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被延误了几十年。

  (日军在六安城北放火情形)

  二、六安是安徽省暨大别山区的抗日指挥中心和活动中心

  1.中共在皖西建立区域性指挥机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长江局及后来的中原局、新四军及江北指挥部等,先后派李世农、张恺帆、郑位三、肖望东、聂鹤亭、曹云露、张如屏、郭述申、方毅、彭康、叶剑英、董必武、张劲夫、叶挺、张云逸、刘顺元、喻屏等大批干部到皖西帮助成立党的组织、指导新四军整训与东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中共中央和长江局的指示,为加强安徽抗战工作的领导, 1938年4月,在六安成立中共安徽省工委,彭康任书记,李世农、张劲夫、谭光廷分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和军事部长,6月迁往立煌(今金寨)县桃树岭,8月迁往立煌县白水河,领导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和大别山地区党的工作及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2月,中共鄂豫皖区党委在立煌县白水河成立,郑位三任书记。区党委先后下辖舒(城)无(为)地委、皖北(六安)、霍邱中心县委、立煌市委,鄂皖边地委、鄂东地委,潢川、黄冈、英山、黄(安)麻(城)经(扶)中心县委等党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以隐蔽活动方式领导津浦铁路以西、平汉铁路以东、浦(口)信(阳)公路南北广大地区党的工作。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鉴于大别山区形势劣转,决定撤销中共鄂豫皖区党委,另成立鄂豫边区党委和皖西省委,分别领导大别山及周围地区的工作。1940年2月,中共皖西省委在立煌县白水河成立,鄂东北和豫东南的党组织划归中共鄂豫边区党委领导。

  (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区党委、新四军立煌兵站旧址——金寨白水河汪家老屋)

  1938年2月23日,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安徽省分会(后改为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在六安成立,6月随省政府由六安经麻埠(今金寨县响洪甸水库淹没区)再迁往立煌县金家寨(今梅山水库淹没区)。省及各县、各乡镇均成立动委会,各级动委会主任由行政长官兼任,主持动委会日常工作的指导员多由中共党员担任。省动委会在六安境内先后组建成40多个直属工作团、10多个委托工作团派往全省各地,并派工作团或指导员等工作人员到鄂东的麻城、罗田、黄梅、英山、浠水及豫南的固始、商城等县开展动员工作。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区党委和省动委会的指导、促进下,全省及大别山区各地的青抗、农抗、妇抗、商抗等群众性抗日团体普遍建立起来。

  中共安徽省工委和鄂豫皖区党委还通过统一战线关系,努力在安徽和大别山区组建抗日武装。1939年1月,为使中共黄冈县委领导的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取得合法地位并解决给养,鄂豫皖区党委负责人经与驻立煌的桂军将领谈判,将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大队长张体学,大队军政委员会书记先后为方毅、谭希林、刘西尧。鄂豫皖区党委选派干部到五大队工作以加强领导。五大队对内称独立团,不久发展到11个中队,组编为3个营。4月,鄂豫皖区党委指示新成立的鄂皖地委,在黄梅县组建新四军江北游击第八大队,大队长邹一清,政委桂林栖。五、八大队因遭顽固派袭击受到很大损失,但后来成为新四军第五师的源头之一。中共安徽省工委和鄂豫皖区党委在皖中沿江发展的江北游击纵队、各县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加上皖南事变后突围到江北的少数部队,后来发展为新四军第七师。

  2.六安是国民党在安徽和大别山区的党政军民指挥中心。1938年1月13日,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安徽省政府由安庆迁至六安。2月13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六安就任安徽省政府主席。6月,省政府由六安迁往立煌县金家寨。同时,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兼豫鄂皖苏游击兵团总部长期驻扎在金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豫鄂皖分会、豫鄂皖三省党政联席会议、安徽省保安司令部、省军管区(兵役机构)、省临时参议会等也在金寨成立。1945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金寨设立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部,以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作战区域包括山东全省、安徽和江苏长江以北及鄂东、豫东、豫南等地。

  新桂系主政安徽、统治大别山后,推行“广西经验”,实行白崇禧倡导的“自治、自卫、自给”政策,努力建设大别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很快就在安徽和大别山区站稳了脚跟,得以发起攻势作战,陆续收复大别山区及周围20多个县城,并多次袭扰平汉铁路沿线及黄陂、宋埠、安庆、合肥、滁县等日军重要据点。1939年夏,桂系主力3个师由大别山区前伸至皖中、皖东接敌区,与新四军、与日伪军鼎立而峙。桂系将领白崇禧、廖磊、李品仙、张义纯等人曾巡视大别山区多地,以实施或加强对鄂豫皖边区的统治。

  三、六安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

  1.新四军抗日斗争的重要阵地。1937年7月,后期主要活动于皖西的红二十八军发起与国民党地方代表谈判,率先实现了区域性第二次国共两党的合作。由红二十八军及豫南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第四支队3100余人,在新四军成立之初的4个支队中是人数最多、老红军成分最大、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支队。1938年3月,四支队各部奉命东进皖中抗日,支队指挥机关进驻舒城东、西港冲。5月12日,四支队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首战告捷,打响新四军华中抗战第一枪。接着,四支队又在舒城南港、六安椿树岗及舒桐边大小关、棋盘岭等地进行大小战斗27次,成为江淮敌后抗日的主力军。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二师、五师、七师各有一部在皖西开展抗日反顽斗争,其中二师六旅十八团一部和淮西独立团先后在寿县、六安、合肥、霍邱边界地区经历大小战斗200多次,消灭日伪军3000余人,瓦解伪军4000多人。

  2.武汉会战正面战场的有机组成部分。1938年6月至10月,日军投入40余万兵力参加武汉会战。皖西是日军由东向西进攻的必经之地,中共领导和影响下的新四军和地方武装积极游击、袭击日军;驻皖西的国民党军队10余万人均在皖西正面战场节节抵抗,顽强阻击;安徽抗日人民自卫军一、二、六路军、各游击部队、各保安团队、各县自卫军、各乡镇自卫队,在皖西各地积极参战,袭扰日军,破敌交通;各级动委会、各工作团动员民众组织各种战时工作队,民众武装和人民群众也踊跃支前、参战,使入侵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霍山鹿吐石铺之战毙日军1370余人,是安徽抗战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会战期间各种武装和人民群众在皖西境内共击毙日军4000余人。

  武汉会战时期皖西地区的较大抗日战斗还有:1938年6月舒城桃溪、柿树岗之阻击战,城关及南港、沟二口、傅冲等战斗(其中川军第二十军工兵营在鹿起山阵亡殆尽,只十余人负伤脱险);7月下旬,李宗仁部两个师及部分游击队、新四军四支队一部围攻舒城,困守舒城的4000余日军被击溃暂时退走(一个月后再占舒城);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六安之战,霍山下符桥、大河厂、城关之战,以及半个多月的淠河沿线阻击战(包括霍山戴家河、黑石渡、秦冲、半边冲,六安苏家埠、韩摆渡、独山、徐家集、南岳庙、康家铺、黄油坊、关公店、杨柳店,立煌县麻埠等战斗),第五十一军、七十一军、七十七军及安徽保安团队、县自卫军共伤亡2500人;寿县及正阳关攻守战斗;皖豫交界的富金山战斗中,中国军队阵亡2618人,伤12401人,其中在皖西的叶集、开顺、平岗、史河岸边等地伤亡约4000人;9月下旬霍山鹿吐石铺之战,中国守军伤亡420人;9月下旬第七军一七一师在立煌隘门关、康王寨一带将由商城开出的千余日军歼灭大半;6月至10月,新四军四支队在合肥到六安、合肥至安庆公路沿线六安境内多次袭击、伏击日军,其中9月19日伏击由六安开出之日军千余人毙敌二百余人,10月9日晚在六安椿树岗伏击日军300多辆的汽车队,击毁汽车65辆,毙敌46人,伤敌100多人。

  (新四军椿树岗伏击战战场公路现貌)

  3.华中敌后抗日的重要策应地。武汉沦陷后,皖西和大别山区成为敌后游击区。新四军一部和中共领导的部分地方武装、秘密武装在皖西坚持抗日、反顽斗争,不断配合、策应周边地区的抗日斗争。第二十一集团军和豫鄂皖苏游击兵团以皖西和大别山为基地,不断向四面出击,西击平汉线,东攻皖东和津浦路,南袭长江沿线,北渡淮河作战。如1939年春第五战区发动“四月攻势”,桂系第七军并率第二、三游击纵队向信阳、广水、花园日军进行袭击;随后,驻大别山的军队两次奇袭安庆,两次策应随枣会战,多次策应第三、六、九战区作战。1942年3月桂系第七军一七二师在寿东三义集、古井岗、双庙集歼日军600多人,7月在寿东南李山集一带歼日军400余人。正是以大别山为基地,国民党豫鄂皖苏游击兵团多次向周围地区出击,既开展抗日斗争又进行反共摩擦。

  四、六安是华中敌后抗日的重要根据地

  1.新四军的游击根据地。中共在六安建立省级领导机构后,皖西各县迅速成立了中心县委或县委,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发展很快。当第四支队在大别山东麓和皖中地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之时,大别山内各地受中共领导和影响的游击武装也纷纷建立起来,并积极开展抗日斗争。皖西各县党组织都组建了游击队,其中舒城县曾组建10支游击队共有数千人,而由动委会组织发动并受中共影响的农抗会巡逻队人数更多。至1939年6月,第四支队和中共领导的江北地方抗日武装发展到1.5万人,舒城、六安、寿县是江北新四军的游击根据地。从大别山出发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辟皖中、皖东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第二、七师建立淮南、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打下了基础。抗战中后期,新四军第二师一部建立了寿东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了寿(县)六(安)合(肥)霍(邱)抗日游击区;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后为七师挺进团)进入舒城、桐城、潜山一带开辟大别山东部抗日游击根据地;新四军第五师派少数部队到英山、岳西、太湖、霍山、立煌一带活动,开辟英岳太立霍抗日游击根据地。即使是桂系控制地区,也有中共的秘密活动,也成为新四军二、五、七师相互联系、相互策应的地区。

  2.国民党敌后游击根据地的“模范区”。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把大别山作为华中抗日的战略支点,由第五战区负责确保。为守卫大别山核心区,第五战区和安徽省军政当局调集重兵驻防,并大肆扩充地方武装。1945年1月设立的第十战区,下辖第十五、十九、二十一集团军和暂编第九军、山东挺进军等,并有数十个游击纵队、数十个保安团。1945年9月24日,第十战区接受苏皖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蚌埠伪安徽省政府举行,日方表示有68234名日军缴械投降。皖西暨大别山区是国民党敌后根据地的硕果仅存者,桂系将领自诩安徽是全国抗日的“模范区”,李宗仁认为:“大别山根据地后来竟成敌后的世外桃源,比大后方还要安定繁荣。”经过抗日战争,各地方势力、各杂牌军都有很大削弱以致消失,唯独桂系力量得到加强,这与桂系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密切相关,与其干部培训和使用政策、与安徽暨大别山人民的支持更是密不可分。

  3.六安人民为支持抗战贡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六安人民得到空前的组织动员,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290万人口中有200余万人参加了各类生产和支前工作,先后有30余万人参加过常备队以上的军事组织。六安各界各阶层群众积极开展战勤服务,从各方面配合军事抗战。新四军第四支队不断向皖东、皖江地区发展,为开创淮南和皖江抗日根据地打下重要基础。8年全面抗战中,国民党在六安地区共征兵14万多,每年在六安地区征收各级各类公粮、军粮、专案划拨粮、田赋粮、储备粮近亿公斤。另有7万多人参加新四军和民兵。

  4.皖西地区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抗战和建设人才。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区党委举办多期干部训练班,省动委会在1938年下半年办4期干部人员补习班。各县中共组织和动委会也举办多种培训班、农民夜校、工人夜校和儿童识字班等。在皖西受到培训和锻炼的各类干部和人才不断被派往各抗日根据地,其中1939年冬到1940年春,仅动委会系统就有3000多名干部和工作人员从皖西撤到皖江、淮南和淮北抗日根据地。

  桂系首脑标榜“行新政用新人”,高度重视干部培训工作,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廖磊、李品仙主政期间,就训练68000多人。同时,行政督察区和各县也分设干部训练班、训练所。1941年起,省政府在金寨开办安徽省立临时政治学院(后改为安徽学院),也是干部、人才的培训场所。

  六安在抗日的战火中得到洗礼,六安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得到凸显;皖西军民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六安文庙,当时大批共产党人常在此活动)

  (霍山鹿吐石铺大捷战场一角)

  (新四军四支队旧址——舒城东港冲韦家大屋)

责任编辑:李少通 最后更新:2017-10-20 16:41:4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阜阳,抗战时期不容忽视的大后方

下一篇:六安: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革命精神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