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及大阅兵,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说:“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2005年9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回顾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历史,首先从“日本1874年进犯台湾”讲起,概括了130年抗日史。
百年抗日史,肥西英豪多。本文介绍十几代表人物,与读者共同铭记140年抗日史,缅怀众多抗日英烈。
唐定奎率铭军台南抗日
胡锦涛讲话中“日本1874年进犯台湾”,那次赴台抗日的主将就是肥西人、淮军名将唐定奎。唐定奎字俊侯,山南唐五房圩(今属柿树岗乡)人。1862年与四哥唐殿魁(字荩臣)加入淮军铭字营,升至总兵、记名提督。唐殿魁战死,唐定奎独领其军。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5月,日本大军阀西乡隆盛和弟弟海军中将西乡从道以“台湾牡丹社番民杀害琉球船民”为借口,组成侵台舰队,兵力3600多人,在台南琅桥登陆,设立非法“台湾总督府”,准备久占。三次进攻牡丹社。牡丹社民据险抵抗,首领阿禄父子等数十人牺牲。日军也死伤百余人。
日军侵台第二天的5月11日,清廷照会日本进行诘问。并于5月14日下旨,命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驰往台湾,督办抗日事务。
沈葆桢,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女婿,像岳父一样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到台后严令日军停止军事行动,前来谈判。西乡从道不加理睬。沈葆桢向朝廷请求奏调淮军劲旅来台增援。李鸿章奉旨派遣唐定奎所率铭军主力13营6500人(多为肥西人)赴台抗日。
唐定奎率铭军冒酷暑从徐州开拔,急行军赶到扬州,乘轮船去台湾。淮军将士没在海上生活过,很多人中暑、晕船,又遇台风,航程艰险。可是他们在唐定奎的鼓励下士气高昂,誓言“忠心保国,渡海抗倭”。于8月赶到台南凤山(今高雄)前线,与日军对峙,形成对日军的绝对优势。日本政府被迫主动要求谈判。清廷因沙俄窃占伊犁,法军侵犯越南,对俄对法交涉日趋紧张,也有意和平解决。日本侵略军于12月1日从台南退走。
此次唐定奎率铭军赴台抗日,虽未打起来,但以实力为后盾,“不战而屈人之兵”,使中国近现代首次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意义重大。唐定奎被清廷升授福建陆路提督。铭军将士皆有军功奖赏。在台一年多时间因伤、病去世的276名铭军将士,沈葆桢奏报清廷,修建了淮军将士墓园和昭忠祠。至今仍在高雄。
刘铭传的对日防御
铭军入台抗日时,刘铭传辞官在家赋闲,虽未出山,但他非常关心战事,对日本侵略野心开始警惕。1880年刘铭传应召进京,筹备对俄战事,向清廷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即指日本图谋入侵的严重情况,说:“日本一弹丸国耳,其君臣师西洋之长技,恃有铁路,动欲逞螳螂之臂,藐视中国,亦遇事与我为难。臣每私忧窃叹,以为失今不图自强,后虽欲图,恐无及矣!”
1884年(光绪十年)刘铭传临危受命,冒险赴台,在兵少饷缺的情况下,团结台湾军民,苦战8个月,取得抗法战斗胜利。1885年10月,台湾建省,刘铭传首任巡抚。他在“办防”和各项建设中,又以防御日本侵略为重点。 有一天,他以50多岁带伤病的身躯,率领军政要员,登上基隆最高山峰,向东北方向瞭望,说:“那里就是日本三岛啊!今天我们若不防备它,后必为彼虏!”不久刘铭传听说日本名士仓信敦来台湾游历,聘请他为“顾问”,“不令与闻军事,暇辄对弈,以询其政俗。”通过他了解日本情况,意在知己知彼,早作应对。
桐城名士陈澹然说:“公(刘铭传)之在台也,锐意兴海军,谋日本”。刘铭传向清廷上奏,建议设立北洋、台海、南洋三支海军铁甲舰队。特别指出孤悬海上、地处我国海防中线的台湾,最需要建立一支强大舰队。清廷1890年加封刘铭传为“海军总理衙门帮办”。但掌握财政的户部尚书翁同和却提出“十年内不增海军经费”,否定了刘铭传台海舰队的计划;刘铭传又听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建颐和园,仰天长叹,说:“人家虎视眈眈准备侵我,我们却自撤‘藩篱’,亡无日矣!”加之台湾改革受阻,因此称病辞职,于1891年6月离开台湾,返回故乡隐居。
1894年甲午中日战起,清廷数次急召刘铭传出山。可惜他此时已是年届花甲、英雄迟暮之年,伤病卧床,无法赴敌。据其子盛芸等记述:“府君忧愤时事,恒中夜起立,眥裂泣下,恨不置身行间,效古人马革裹尸之义。以旧病固结,不能奉诏视师,忧思郁结,病益增剧。”不久闻知战败,台湾割让给日本,刘铭传忧愤吐血而死。
刘盛休率铭军甲午抗日
甲午战争刘铭传虽未能出山,但众多铭军将士在主将刘盛休率领下参加了甲午战争,浴血奋战,抗击日军。
刘盛休(1840—1916年)字子征,刘铭传的堂侄,蟠龙墩圩子(南分路街西)人。铭军提督衔,光绪十三年实授南阳镇总兵,率铭军主力10营驻防大连。“公知大连为海疆重地,甫抵防次,即巡视各要隘,力谋战守之具甚备,先后建筑大连海口、三山岛、黄家山、徐家山、老龙头炮台十余座。”(清史稿)
甲午战起,我海军和援朝陆军先后败。清廷急调刘盛休所部铭军移军虎山一带,扼守鸭绿江,与从平壤撤退到此的原铭军提督聂土成军相犄角。日军来攻,刘盛休与聂土成激励将士与日军作殊死战,自黎明战至日头偏西,士卒死伤过半,敌军又增援数倍兵力,发起猛攻。而侧后作为援应之军的依克唐阿部清军和宋庆毅军却“逗留不前,望风先遁。”刘盛休率铭军“力尽援绝,遂及于败。”他悲愤难抑,欲自杀殉国,被亲兵拦下。收集残兵撤退九连城。清廷下旨严斥,命其归宋庆指挥。刘盛休因以腿伤“上书自劾”归乡。他统率的铭军10营残部交由另一淮军将领、亳州人姜桂题率领,继续与日军作战。
抗日英雄、爱国侨领董寅初
董寅初,谱名必旭,字寅初,1915年9月20日生于三河镇西董家圩,祖父董履高,淮军总兵,抗法名将,1883年中法谅山战役时,身负重伤,仍坐地指挥,被抬下战场。祖父爱国精神对他影响很大。
1928年秋,董寅初离开家乡,到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与同学们一起坐火车到南京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抗日。被关押2天后押回苏州。他们继续罢课,被校方开除。董寅初来到上海就学,于193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实业管理系。 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时,董寅初组织召开学生大会,成立抗日救国会,被选为3个执行主席之一。 救国会联合各大学爱国学生组织向国民党上海市长吴铁城请愿抗日,声援北平的学生运动。
董寅初1938年由交大毕业后,到香港任《申报》编辑。他以报纸为阵地,以笔作刀枪,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日军暴行,向海外侨胞报导国内抗战情况,争取援助。受到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赞誉,邀请他到南洋办报宣传抗日。
1939年8月,董寅初从香港只身来到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到《天声日报》工作,随后创办《朝报》,任经理兼总编辑。不久又与陈嘉庚一起创办《南洋商报》等报刊。向华侨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成为东南亚闻名的爱国报人。
1942年1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3月1日,日军在爪哇岛登陆,5日占据巴达维亚,大肆搜捕抗日人士。董寅初于3月3日离开巴达维亚,躲到茂场乡下。4月底,日军冲进他的报馆,逮捕7名员工。董寅初再次出逃,一路向东逃亡。在芝巴德附近与避难的张国基、李春鸣等抗日人士相遇,他们一起以保护侨民安全的名义,组织武装守夜队,准备配合盟军反攻登陆。不久,他们与中国政府派驻爪哇的秘密情报小组取得联系,董寅初利用记者身份帮助他们搜集日军情报。对盟军战斗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42年10月的一天夜晚,两个年轻人在运送无线电发报机途中,被日军发现逮捕,日军随即在爪哇开展大搜捕。董寅初逃往泗水乡间隐藏,于12月23日被日军宪兵逮捕。面对凶残日寇的拷问,他始终没有透露抗日组织的讯息,坚持说组织守夜队是为了保护华侨安全。日军给他定了3项罪名:办报发表抗日言论、逃避逮捕、组织抗日武装,判他7年牢狱。在狱中,董寅初仍用各种方式秘密进行抗日活动。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但爪哇日军封锁消息。董寅初通过秘密渠道获知消息,与原巴达维亚市市长(荷兰人)、印尼人校罗玛一起代表难友与日军谈判。日军被迫将抗日人士分批放出。8月底,坐日本法西斯3年半黑牢的董寅初出狱时,受到当地华侨热烈欢迎,被推选担任中华侨团总会总干事兼华侨治安总会主任,成为南洋华侨中闻名的抗日英雄和爱国侨领。不久,董寅初被印尼“糖王”黄仲涌邀请加入建源公司,回国恢复被日军破坏的工厂,兴办实业。
解放后,董寅初带头参加公私合营,历任上海侨联主席,中国致公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2009年逝世。今年9月是董寅初诞辰百年,三河镇重点提升的“董寅初事迹展馆”竣工,市县于18日在此举行隆重揭幕仪式和座谈会;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及安徽省委、省政协于21日、23日举行隆重纪念会。
抗日名将孙立人
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仲伦),籍贯“舒城东乡三河镇”(今属肥西)人,1900年出生于庐江金牛镇。
清光绪十一年《续修庐州府志》卷58“世族表”记载:“舒城孙氏,原出休宁县,迁舒城东乡三河镇南岸者,自贡生正任始。其后子孙以科第起家,蔚为望族。兵燹后移居(庐江)北乡金牛镇。”
孙立人192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考取公费留美。1925年美国普渡大学毕业,考入维吉尼亚军校,学习军事。1937年10月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奋勇杀敌,负伤13处。次年伤愈又率部参加武汉会战,两次立功。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甸抗战。4月,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孙立人奉盟军指挥官美国将军史迪威之命亲率113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攻克日军阵地,歼敌一个大队,解除了7000多名英军之围,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在历时两年多的缅甸战役中,孙立人率部消灭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3000多人,击伤75000余人,俘虏323人,缴获大炮186座,战车67台,汽车552台。是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远征军将领。
积极支持抗日的刘肃曾
今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抗日献礼片《圩堡枪声》,是以肥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为背景,以刘铭传曾孙刘肃曾抗日、护宝为题材。
抗战初期曾任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二路军司令兼合肥县长李武德(合肥北乡下塘集人)在其回忆录《记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始末》中,曾写到刘老圩对抗战的支援:“1938年8月中旬日寇沿合六公路西犯。……我部奉命破坏公路,阻敌运输。初时采取挖路、毁路的方法未能奏效,后采用战士们的建议,把刘老圩里太平天国时铸造的大火炮运到公路旁,装上20多斤硝磺火药,加入破锅屑片和哑火子弹,安上粗草绳的引信,当日寇汽车行驶到射程内即放射。大火炮放射时,烟雾满天,锅片和哑火子弹在烟雾弥漫中又响又炸,吓得鬼子魂飞魄散。击毙日寇甚众,缴获汽车20多辆”
“官亭大捷”之后,李武德即把合肥县政府(1938年5月合肥城被日军侵占,县府人员逃到上派、桃溪溃散)设在刘家鸽子笼圩子,把大潜山和南分路作为合肥抗战的根据地。后来县长几次更换,但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合肥县政府始终在此。显然,刘肃曾和肥西人民积极支持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刘肃曾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也非常支持。他和继任合肥县长、共产党员唐晓光(舒城人)合作非常好。原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的红28军在高敬亭率领下东进抗日,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出山第一仗,就在刘老圩附近与日伪军激战。刘肃曾对新四军英勇抗战很支持,与高敬亭成为好朋友。有次高部紧急转移,把缴获敌人的几百支步枪、三挺机枪等武器和物资乘夜运到刘老圩收藏。刘肃曾和全家精心保护这些抗日武器物资。后送交新四军部队。
刘敏抱病领导抗日工作
刘敏(1905—1947年),谱名文敏,字问之,肥西大潜山西北刘五房圩人。刘铭传大哥铭德次子铭军记名总兵刘盛琛之孙。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1930年去上海,组织工人运动。次年6月,被任命为中央巡视员,到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巡视指导党组织工作。
1932年9月,由于叛徒告密,中共合肥中心县委遭破坏。书记程道福(程明远,肥西聚星街人,解放后曾任安徽省林业厅长等职 )等23名党的骨干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10月,中央派刘敏以中央巡视员身份再次来合肥,在大潜山主持召开会议,组成合肥中心县委临时领导机构,使党的活动迅速恢复。 1933年,刘敏任合肥中心县委书记。1934年10月,中央来信决定:成立安徽省委,由刘敏任书记。1935年2月,中共皖西北特委在肥西大潜山南麓雀儿山成立,刘敏任书记。1937年中央指示,皖西北特委成员分批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刘敏到达陕西三原县时,中央任命他以特派员、河南省委委员,转赴河南,重建省委,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又以特派员身份前往江苏徐州开展抗日工作。 10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成立,刘敏主持特委日常工作。积极开展抗日工作,派遣郭影秋等一批共产党员参加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的五战区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
刘敏由于长期地下工作劳累,生活艰苦,感染肺病,日益严重,经常吐血不止,身体十分虚弱。1938年4月,他被调延安养病。1947年在延安撤退转移途中牺牲。
新四军抗日将领孙仲德
孙仲德,籍贯合肥三河人(故乡在巢湖之滨东望圩,此地民国属合肥县三河区,解放后划庐江),早年毕业于合肥人段祺瑞为校长的保定军校,在北伐军李宗仁部下任连长。1931年回家乡,担任三河商装队队长。1934年加入中共地下党,曾任合肥中心县委委员、皖西北特委委员、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师长等职。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1938年,孙仲德派到新四军任三支队五团团长,次年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政委。1941任新四军七师十九旅旅长,次年任七师参谋长。数年间在江淮、巢湖一带抗击日军,威震敌胆。1949年率解放军解放合肥。担任合肥军管会主任,后任省委常委、副省长,1961年在合肥逝世。
桂俊亭、凌正明、赵干臣
组织肥西抗日游击队
桂俊亭,凌正明,山南镇人,1933、34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革命斗争。1937年组织肥西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一大队,担任正副大队长。1938年扩编为舒六合抗日游击支队,桂任司令,凌副司令,率500余人,多次伏击桃溪、花岗六合公路一带日军。1938年12月,肥西抗日游击队主力改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五支队,桂俊亭任司令。凌正明留在地方继续领导肥西抗日游击队,1940年在桃溪牺牲。1939年1月,桂俊亭和程明远在烧脉岡组织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1945年1月,桂任新四军六合支队副司令。数年在江淮之间抗击日军,消灭大量敌人。桂解放后曾任省民政厅长等职,1971年逝世。
赵干臣,肥南四十井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组织肥南抗日游击队500多人。配合新四军三、四支队,在肥南、肥西一带抗击日军。1939年率军参加新四军,任营长。1941年回乡重组抗日游击队,为新四军补充力量。率300多人东渡巢湖时,被叛徒王道山杀害。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17-11-25 11:19: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